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二十亿耳经》看精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一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二十亿耳经》看精进
  文/一多
  六波罗蜜为三增上学所摄,而其中“精进”通三学。以精进度来贯通融洽戒、定、慧三无漏学—此乃佛教不共外道之精义所在。
  壹、前言
  从圣典的学习中,我们常可见到佛陀告诫行者“精进”的记载,如经云:“当观自利利他,精勤修学” (注一),“唯精进修习多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二)。而佛陀更是“精进”卓绝的大修行者,他自己曾说:“我以精进之力,超越(弥勒)成佛……于过去当来诸佛、世尊,精进者吾最为胜”(注三),而且“若能精进勇猛心强,诸善功德,更有增益”(注四)。征之诸般经教,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对精进的扬倡,可谓不遗余力。
  禅宗达摩初祖亦曾喟然叹日:“闻而能行者,恒沙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稀有一人。”审其玄奥处,庶几于此“精进”一科罢。然而,精进的内涵何在?精进的原则为何?则可能是一般人所未能细研明察的。
  近日得览《二十亿耳经》(注五),其间对精进的透析诠解,著实深刻入木、发人深省,可说是明确地揭橥了精进的原则所在—提醒行者精勤勿有偏废,勿落急、缓两边,理当避免过滥过削,而尽求其适中之道方是正谊·溯及释尊证道之内容,其“中道”精神实与此扣合无罅,教理、事行可谓交相朗照。心喜之余,摭拾裁取二一经论教示、古德明训,援为读经之旁辅。兹就臆见蠡测法义,谫陋作此一文以志其梗概。
  贰、精进的意涵
  精进,音译作毗梨耶、毗离耶。又作精勤、勤精进、进、勤等,意谓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亦即于依佛教教义,修善断恶、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注六)。循此义解,精进之体性可约摄为二:
  一、断恶修善—即勤断一切恶法,勤修一切善法·然而孳孳为恶,却不能说为精进,反而是最大的懈怠,如《百法直解》云:“设于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所以精进的目标,是以断恶修善为鹄的。而断恶修善之事甚多,非能一一细数,归纳言之,则可束约为四条,即“四正勤”是。
  二、勇掹强悍—指在“断恶修善”事中,要刚毅果决如救头然。尤其在断恶方面,决不拖拉犹疑,必也斩钉截铁毫不悠匆延宕。在佛法中有所谓的“被甲精进”—如战士披上盔甲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行者于断恶、修善二事,必须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苟能以如此笃实稳当的处事方针—路行去,冀求革治懈怠、成满善事必是可期的。再者,于经典中常有将“弓”
  借譬岛精进之法喻,其因乃在于弓有强劲、捷疾之推进力量,如《大智度论》卷十有云:
  “忍钟心坚固,精进弓力强,智慧
  利劲箭,破憍慢诸贼。”而精进亦能发动先世的辐德,有如雨水润泽种子般,能令种子发芽滋长,能以精进的福德力,孳孳纥纥续进无怠不放逸行,则不仅可以破魔军、败使贼,更是成就众生事、圆成菩提道的充分条件。所以《智论》说:
  “一切今世、后世道德利益,皆由精进。复次,若人欲自度身,尚当勤精进,何况菩萨誓愿欲度一切!”(注七)
  “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注八)
  循此以解,对于善的事情,不怕任何困难,下定决心去做:对于恶法,则勇励断除不复更造。如此对治懈怠,增长善法、歼灭恶法之勇猛心行,即是精进。参、精进于圣教中的地位
  精进乃修道之根本,揆乎佛陀圣法教,精进是维纲教义本抵之要目。审言之,其为三十七道品中之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之一:“四正勤”者,即已生恶令断、
  末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
  “精进根”乃属五根之一,其内容纽(四正勤同,只是著重于根—增上意之表诠。
  “精进力”则是五力之一。五力之名目同于五根,意指由“根”增长而得“力”用。力,有不动意,即有力量保持住,不为懈怠力所击败。“精进觉支”是七觉支之一,重要的是其乃随著「择法觉支”而来的,此容后述。
  “正精进” (Samma^ va^ya^ma,或译为正方便),其意义不是一般的精进(三riyanl)所能涵盖,此是经过思考、经由理智的引导,遇到障碍则超越,遇到瓶颈则突破,不瑟缩不退转,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勇猛正行。它包括了过程中种种情况的努力。
  杨郁文居士曾指出,“正方便”之所以不同于前面四者,原因在于“vayalna古正经过理智训练的努力,这种努力兼含智、情、意,努力时心里明明白白知道目标何在,结果为何。透过理智的引导,于过程中会有感情的感受—踊跃欢喜,即使辛苦也甘之如饴。而精进、精进力、精进觉支等都是“viriyam”—仅指“意志”而已—那只是表示专一的前进。这也就是为何前述精进觉支要随于择法觉支之后,而精进根、精进力要有信、念、定、慧等之相辅以成的原因所在。因此深喻浃知之余,再依教奉行勤勇策进,如此慧导而正行,才不致于歧出正道迷途叵返。
  再者,就大乘佛法而言,精进又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其一。据《解深密经》卷四所载,六波罗蜜为三增上学所摄,而其中“精进”通三学。以精进度来贯通融洽戒、定、慧三无漏学—此乃佛教不共外道之精义所在—精进之重要,可见于一斑。《智论》卷十五亦有言:
  “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譬如下药,以巴豆为主,若除巴豆,则无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觉、道,必待精进,若无精进则众事下办。如戒唯在八下在余处;信在根分,余处则无。”
  在《智论》中,亦有一段对“精进”的释文,可说是文简意赅,含浃该博。兹将之撷录于下:
  “是精进,名心数法,勤行不住相;随心行,共心生。或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如阿毗昙法广说。于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是名精进相。于五根中名精进根;根增长名精进力:心能开悟,名精进觉;能到佛道涅槃城,是名正精进。四念处中,能动系心,是精进分;四正勤,是精进门:四如意足中,欲精进是精进;六波罗蜜中,名精进波罗蜜。”(注九)
  肆、与中道契合的修道观
  记得在《四十二章经》中有一章节,亦提到了调弦之喻,与此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沙门夜诵经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归。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何修为?对曰:恒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日:下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诸音普矣。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 (注十)
  修行要不急不徐,既不能希冀速得果证,亦不能怀有此生修不修得成无所谓,反正还有来生可期的懈怠心理。佛陀藉著弹琴调弦的原理,教导行者既不可盲目妄求急功,亦不可轻忽懈怠。“身心要放松,功夫要绵密”—用功应细水长流,有如山中的溪水潺潺而下顺势而流,不可像山洪暴发般决溃奔泻不可遏止。所以经中又云: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矣。” (注十一)
  修学佛法,无非是要将内心的污垢清除尽净。就像打铁练钢般,须将铁锈铁渣打掉,精钢方得呈现,不可能一锤便得练成精钢的。俗话说:“一口不可能吃下一块大饼,一锹不可能凿出一口深井”,假如内心焦急躁动,身心便容易疲意烦厌·有如《善见律吡婆沙》卷第一所载:阿难欲速得圣果而不得时,窃自忖量—“当由我心精勤太过,今当畴量取其中适l—用功过掹,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故而调整修道步伐,取其中正平和,不疾不徐的身行、从容不迫的心行,不落两边恰到好处!果然,就在半卧半坐之间,证得了解脱自在。
  从圣典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的成佛是多生多劫的事,因此我们著实不应急求立即有所成就,因为一有所“求”—,即是贪,即是妄,若能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来修持,如经中所云::吴著莫放逸”,相信水到自然渠成。由此可知修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成佛更不是一蹴可几的。倘若半途懈怠颓废,则有如《遗教经》所讲的:“钻木取火未热而息”,直是功亏一篑!要知,积踬步致千里,何须急躁?只要持之以恒,定能有所成。关于此点,蒲益大师亦曾云:“学道之法,须善调身心,勿令缓急失所。儒者云:“其进锐者其退速。”又云:“勿忘勿助”。盖三乘出要类如此。”太虚大师亦曾言:“学佛者以精进为主,不应贪慕轻安,宜比常伦倍加用功,” (注十二)
  以如临大敌的心境,去面对无明烦恼的挑衅!以大无畏的精神,行大勇掹之事业!然而若是太急进克求,则又是失其允中。所以经云:
  “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极大精进令心调(掉)乱,不精
  进,令心懈怠。是故汝当分别此时,观察此相,莫得放逸·”(注十四)
  伍、结论
  修学、行事贵在“精进勇锐不畏前境”,倘若意志怯弱,以为佛法难修难成而半途退却,乃至未曾跨出向道的第一步,如此则道果势必难有成就。达赖喇嘛谆切开示:“在短期间内,期待有所进步是错误的。想要在一、二年内获得成果,实在不太可能。不以年、月为单位,而以“劫”的单位考量,才是佛教的观点。”又言:“无论如何,重要的是必须每天不断的努力。由于每天不问断的努力,才会逐渐产生变化。只有明确持著人佛陀之境的目的,日日努力才是正道。实际的修行非奠基于每日的修行体验不可。有些刚接触佛教的朋友,会抱著过度的期待,然而期望过高,反而会带来不久即丧失毅力和决心的危险。” (注十五)
  原始佛教说修行,证初果需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亲近善知识,第二、听闻正法,第三、内正思惟,第四、法次法向。—知法、入法、度诸疑惑,循次以进历阶而修乃至人流—多么坚固的保证!大乘《华严经》上也提到:十地菩萨的分证次第,即是菩提心宝一分一分的明净,一分分的圆满。由此可知:修道若依循道迹精进稳健而行,就不致于盲修瞎练。如此理事双美、行解并重,方是精进的正义,因此,冀求一步登天而汲汲钻营取证者,不啻不务实的痴妄想;而懈怠荒废不饬三业者,欲超生脱死恐遥遥无期矣。所以太虚大师如是叮咛学人:
  “学道当以调和为主,急固不可,缓亦不可。如炊饭火掹缓得中,如草木荣露均适,学道亦然。” (注十六)
  由上可知,欲悬解迷惑、洒落尘累,“精进”寔是重要的钤键。性怠情逸者,则只能作个沈滞三界、踟蹰于解脱道前的旁徨者,乃至于无缘者罢了!而性躁情僻者,充其量也只能当个局脊于烦扰中的烦恼人,遑论升进,可能连承守都有困难!因此,欲“向佛行一步”(注十七),续续以进而趋赴解脱,势必依准不疾不徐的原则以稳当前进,才是适当的精进态度。
  世人多懈怠,故释尊多说精进,实乃针对常人之通病而下药,并非要行者死心眼地执持固著、不稍放舍,因为敞使矫枉过正,则亦失矣。再者,精进有志欲、不退、热情、坚忍、不放逸等诸多寓意。衡之常人喜将“随缘”挂在口中,质言之,未曾经过一番努力的“随缘”,是懈怠懒惰的借口罢了!要知“修行无欲,则道果难成”—善法欲可说是修行求道的触媒,有希求善法之志欲,能够精勤勇猛、策进匡行地于解脱道上,方能破难去阻日日有进。因此,必要的是掌握住不急不徐的中道修行观,不退堕放逸、不骛远急求,于菩捉学程中循著古仙人道迹,亦步亦趋地稳健前进—“精进”之要,庶几如此。
  摘自《圆光新志》第3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