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白衣发心出家到受具之间应受的教育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白衣发心出家到受具之间应受的教育
  佛陀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凡四十九年,其主要的目的在使众生皆能因听闻佛陀说法,而得以悟入佛法知见。因此从凡夫走卒、外道学者、乃至宰官大臣,都能接受佛陀的教法,为了要达到究竟解脱的目的而修学佛法。而佛教之所以下同于其他宗教,甚至超越其他宗教,实因其有不共于世间的出世法。此出世法并不同于一般的世俗学问,如果以世俗的眼光及论断来看此出世的解脱法,无异以小川之流纳大海之量,何能窥其全貌,达其究竟深处呢?世间之学尚须教师的传授,何况解脱的佛法,更有赖于师徒之间的传授。《行事钞》云:“佛法增益广大,实由师徒相摄,互相教遇,财法两济,日积业深,行久德固者,皆赖斯矣!”佛法住持的长久,及发扬的广大,是由师师相摄,脉脉相传,一棒一棒的交接,经过日积月累的薰陶,久而久之自然成就德行兼备的人才。绝非经由短时间作密集的训练,造就出一批从事法会、讲经、作佛事的人,四处去做所谓弘法利生“事业”的人,就能够绍隆佛种、住持佛法的!因此为了使道场坚固不衰,法门兴盛不坠,从基层起,施以正确而适当的僧伽教育是绝对必要的。
  末法时代出家者几稀?普遍的道场皆因众多的杂务,而苦于人手不足。因此对于在家众除了极力赞扬出家的好处外,常常因为现实的需求,而不经由如法的拣择,随便予以剃度,更因无教导的能力,而使其从事与白衣无异的工作,甚至由出家人去服侍在家人修行。此等人根本不知何为解脱道,更谈不上何为修行的法门,如此任其自生自灭,难怪佛陀在《十诵律》中会说:“白衣生天,出家人入地狱,”此乃法灭之相!今天的出家人,的确是四不像:下但自己从事营造的工作,还垦地种植,贩卖佛法,口食山珍海味,身上披金戴玉,畜积财宝、逛街流览、二众分际下明,琴棋诗画等,从事与世俗的上农工商没啥两样的工作。镇日贪图享乐,沽名钓誉,还美其名如此作是为修行、为弘法、为利益众生,甚至歌颂自已成佛作祖,自封名号。这些都是发心出家时贪图名利而来,因地已经不真,而出家后又没有适当的教导,缺乏正确的知见,致使成为狮子身上虫。因此为了承袭古德为法的流传所作的牺牲,以及使后人能够得到佛法的余荫,我们不得不重视此一承先启后,教育后来者的工作。
  一个在家人,从周遭的资讯中,初尝佛法的滋味后,便一心一意的想投入出家修行的行列。当他对于出家是怎么一回事,根本都还搞不清楚时,就来要求剃度,这样贸然的行动是很危险的。如果他就此剃度了,将来不堪出家生涯,对他个人来讲,大下了是还俗而已。可是万一下还俗,又因下能适应出家修道的环境与要求,过著类似在家人的生活,如此对僧团的伤害却是很大的(正是狮子虫)。因此对于一个初发心,想要出家的人,就必须给予一些因应之道,此因应之道并非如同一般佛学院填鸭似的教育,而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为的是使僧团份子下致太滥,素质下致太差,而加速佛法的灭亡。
  所以就一般想出家的人来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人:对于佛法懵懵懂懂,知识水平偏低,多半又是从外道转过来的。此等人暂下适于正科班的教育,只能加强其身心的磨练,譬如发心常住工作、拜佛、持咒等:以及教导其生活仪轨、五戒的遵守、佛门的礼仪,使其具备基本的戒法及威仪:然后给予高僧行谊之典范(看些传记之类书籍) ,开发其道心;最后以佛法常识导正其知见,如此始可给予剃度。
  第二类人:懂得一些佛法,也发了出离心,同时好乐出众生活,可是究竟出家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此等人除了要接受正科的初级佛学教育外;还要加强其对于出家离欲、清净的观念,以及戒律的重要:同时在佛法的薰陶下巩固其发心不失,教导正知正见,又能积极于身心的调适,如此即已具备出家条件了。
  第三类人:已发勇猛精进心,可是缺乏正确的诱导,恐怕退失其道心,此时可给予严格之磨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另一方面又以祖师大德苦行的风范,导其言行身效,使其身心能安住于佛法之上。
  第四类人:是知识份子,对于佛法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慢心特别的重。此等人先得使其臣伏于佛法的大威德力之下,然后加强其行门功夫,反观自照,内敛自省,谦虚自持。达成解行并进的实效。
  以上四类人,皆以身心调适为首要,待其稳定,又知见无差,晓得出家人的责任,就可给予剃度成为沙弥了。当然啦!还有一种人是下许出家的,如律中所明,具有难缘及重病患者,此等人可以近住之身份,留在寺院做些杂务,待因缘许可,方许出家。
  再来就是谈到出家行。沙弥是出世法之始,解脱道之基,更是佛果之本。因此佛教未来的兴衰,就看这一阶段的优劣。一般的老和尚总是忽略了这时期的训练,其实真正扎根的时刻就在此也!因为《四分》 《善见》 《涅槃》等经律皆有明文:“沙弥虽未受具,已堕僧数。”既然如此,其一切戒律仪规,亦同大比丘僧。所以《行事钞》云:“沙弥威仪进止,凡所造修,律并制同僧。”既然同僧,那么除了沙弥十戒法及威仪是正修外,还得学习比丘戒,及犍度中所明载的作持部份。二五十条的比丘戒中,除了部份条文,因身分的不同,沙弥可以不必随学外,其余皆同僧制。《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明确的说到,有那几条戒是沙弥下用持守的。如:二、不分别衣,二、离衣宿,三、触火,四、足食,五、害生种,六、青草上弃不净,七、辄上高树,八、八触宝,九、食残宿食,十、坏地,十一、下受食,十二、损生苗。”此外作持的部份,如《行事钞》申明文:“沙弥行事,法用同僧。羯磨一法,下在数例。自余众行,并制同修,如说戒、自恣,既是常行,不得别众,约尽界集,自然远近,亦同僧法。”又“受持衣法、受持钵法、受持坐具,一同僧法。” “余有安居受日等事,例同大僧。”由此可知所有的作持皆当随顺学。可是对于犯戒结罪的轻重稍有不同,如《行事钞》云:“若犯提舍已下,上及僧残,并须忏悔,有覆须治,唯以吉罗为定。若波罗夷,律云;三象突吉罗,灭扩。”也就是忏罪的方去,皆同大僧,可是不分轻重都以突吉罗结罪,只是犯重须灭扩。《昆尼母经》中亦概括性的说到,沙弥所应学行之法。其中说:“沙弥法,应知惭愧,应善住奉事师。法中不应懈怠放恣,应当自慎身口,卑已敬人。应常乐持戒,莫乐调戏。亦不应自恃才力,复莫轻躁,应知惭耻,复不应说无定乱言。敢有言说,应庠序合理,常应自知净下净法,常应随逐和尚阿阇梨,读诵经法。一切僧中有所作,皆不得违,如是广知。”以上皆是沙弥学行最主要的还是预先学习比丘戒法。因为受具后,若仍不知戒相,日日犯戒而下自知,有损于比丘体,障碍出世的圣道。
  所以沙弥最基本的目标,对于心理的调适,可以背诵沙弥戒、比丘戒本,早晚二课,遗教三经等来调伏:对于生活的规炬,除了沙弥所应行之外,当随学比丘事;当然,还有道心的长养,更是不容一时疏忽的。如此的教育,正是为了成就大比丘而做的准备工作,这些基础教育必须在未成就比丘身份之前就要作好。因为一个比丘碍于习性及身份使然,使他不愿,也无机缘再重新学习“沙弥学行” ,同时往往因为外缘环境的不同于沙弥,也使得他无法再回过头来,好好的学习沙弥法。因此为了使将来比丘的路,能够走得更远、更稳、更广。就必须重视此一阶段的训练。
  沙弥的准备工作到了一个段落,就可以准备给予受具足戒。今天的传戒皆宗于明朝读体见月老人所编的“传戒正范”。因为当时能传戒的戒师太少了,不得不集中戒于们一起授三坛大戒,可是其中有很多的弊端,皆非所宜。但碍于当时的交通不便、戒师难求、讲筵兴盛、以及戒法不足等多项因素,确实有其不得不行之原因。然而今天,我们的环境,诸事具足,德学兼备,戒律严谨的大德,亦下在少数。似乎不该再盲目的追随受限于当时环境因缘的传戒正范,而不思务实之道。《事钞》云:“夫受戒者,超凡鄙之秽流,入圣众之宝位也。”所以受戒理当慎重行事,下可敷衍草率。因此在短短的三十二天之内,要将三大戒本及威仪传授给戒子,其中又要学搭衣持具、排班过堂,预演摹拟,然后在众多大师们的勉励声,以及上堂斋的传呼声中,草草结束所谓的传戒大典,如此怎能要求比兵的素质提升呢?因此重新思考一套,适合于现实环境,既下违背戒法的要求,也不贪求名利讲究排场,而又能实际教育戒于,使能真实受用,纳受上品戒体于心中的传戒方法,才是真正务实之道。
  总之,佛法的住持,三宝的不辍,皆有赖于僧宝的弘传。《资持记》云:“住持三宝,全赖人弘,师徒相摄,僧宝下断,则佛法增广也。”其中已指明教育的重要了。故从一个初发心踏入佛门的人,对于其道心的培养,戒律威仪的建立,以及佛法大海的探究,皆需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然而佛教的大门是永远为众生而开的,在不拣择众生身心条件的情况下,又必须做到“有做无类”真实平等的原则,所以“因材施教”的方便法门,的确要予以善巧的运用。以目前的社会情况,寺院要保持清静,下涉俗务的事,毕竟不太可能,可是又不能因众多的杂务缰身,而妨碍真修行,真发心的道人修行。因此如何广为运用净人,以及一些专为发心修福报的人,妥善的安置其身心,使四众弟子皆能安住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专心办道,方是良策。又传戒的方式,要真正务实,而又不流于俗套,必先给予每一阶段应该受的教育,然后经过严格的考核,通过后再授其戒法,如此不但可使僧宝来源不致凋零,三宝的尊贵可以彰显,而且佛法的住持得以长久,同时软化人心的工作,才可以达到更圆满的地步。
  目前大多数寺院里的出家众,皆苦于永远忙不完的俗务,根本没有时间接受教育,而且老和尚忙著盖庙、办慈善、接信徒、度众生,往往无暇顾及弟子们是否有时间接受适当的教育。更何况师资的缺乏,如法的佛学院并不多见,想要学习又常找不到亲近的对象。因此最后我们还要在此提出另一种构想:希望僧团能够成立一个专门为僧伽们作服务的“教育文化中心”,利用目前进步的科技,遍布全球的资讯网路,为想要接受教育,而又无法得到满足的僧伽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此中心可使用函授的方式,以书籍、录音带、录影带、传真电脑,及广播、电视媒体等管道,为全球的僧伽们作教育文化上的服务,相信此举必能带动学习的风潮,提升僧伽的素质,建全教团的体质,塑立二众的分际,加强弘化的功能,以及巩固佛法的地位,乃至安定社会人心,达成全球和平,以及巩固佛法的地位,乃至安定社会人心,达成全球和平,亦有功下可没的成效。因此,我们希望能早日看到此一理想的实现,完成所有众生皆成佛道的心愿。
  摘自《僧伽》第2卷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