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S.1344《鸠摩罗什法师通韵》再论玄奘的正音问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龙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S.1344《鸠摩罗什法师通韵》再论玄奘的正音问题
  龙晦
  四川尼众佛学院暨峨眉山佛学院教授
  教煌语言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大会在杭州召开,我幸获参与,曾读到饶宗愿先生{鸠摩罗什通韵笺) ,对他学问之精博,论证之不苟,甚表佩服,以后又读到他的《梵学集》 ,其中涉及“悉昙颂”的论文多篇,无不洋洋洒洒,融贯中西,以后在教煌开会,曾当面妪衣请益,他诲人不倦,蔼然仁者的风貌,至今犹存记忆中,但对他的(鸠摩罗什通韵笺)一文,仍不无献疑之处。
  (通韵笺)云: “三身摄六贾,鲁留而成班,文杂难知,会二四而不取。”断句是严格按照《教煌语言文学论文集》第一集,及《梵学集》所载该文的断句, 《梵学集》出版于1993年,时间最晚,可见饶先生是坚持这种断句的,他于此句下笺云: “三身指法身、报身、应(化)身:六贾下文作六道,……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趣……”“鲁留而成班……此但举鲁留以概“鲁留卢楼”四流音,此四字被称为别“摩多”(ma^ta^五),指母音之别者” ,至于“鲁留而成班”如何而成班竟无一字涉及。
  按罗什《通韵》在S.1344中,从“鸠摩罗什通韵”起,至“故略要文,后有学之所知焉尔”止,下留了一空白,显示以此第一段,从“又复悉谈(昙)章”起至“了了分明,古今不失”止。全文述及“悉昙”编制之内容,当为第二段,饶先生以此分段,论证它们的思惟是非常正确的。
  按罗什《通韵》是典型的骈文, “三身摄六贾,鲁留而成班:文杂难知,会二四而不取” ,是五五、四六句法,显与骈文四六体的句法不合,又三身佛如何与主题声韵相关?下文是“文杂难知,会二四而不取” ,下文指文,则上联必指声韵,因此三身应校为“三声” ,身, 《广韵》失人切:声, 《广韵》书盈切,均是审母三等字,身在真韵,韵母为“en”:声在清韵,韵母为“eng” ,在某些地区是不分的,因此很可能因书手的方音误书。“贾”字不当连上读,当属下读,读为“三声摄六,贾鲁留而成班:文杂难知,会二四而不取” ,句法是四六四六,这样便很台骈文六体的规范了。
  至于贾,当校为“睱” ,它们都在《广韵,码韵》 ,均古讶切,是同音字·三声是指毗声、超声、呼声三种发声,这三种发声据佛教所说可以描写四生六道所发之声,故云“三声摄六”。下文也说“六道殊胜语言悉摄在中” ,可见摄六道语言系“三声” ,而不是“三身” ,这样才可以与下文“文杂难知”为对偶。“假鲁留而成班”承上文“三声摄六”,是指三种发声不是各种方言均有三声,有些地方三声全,有些地方三声不全,比如“鲁留卢娄” ,在梵文里没有ou的双元音,因此它便没有“留”与“楼”的发音,而龟兹文没有“卢”与“鲁”的发音,所以他们遇到梵文发“鲁”与“卢”,他们都读为“留”或“楼(娄)”,具体的字如garuda,玄奘正音认为当为“揭路茶” ,而鸠摩罗什他们译为“迦楼罗” ,①类此的例甚多。班, 《说文·玉部》“分瑞玉也,从珏刀”,段注云:“会意,刀所以分也” , “三声摄六,假鲁留而成班” ,其意为“三声虽能摹肖四生六道所发之音,但并不是所有语言三声俱全,靠著「鲁留卢楼”的区别,可以分辨出梵文与龟兹文的发音不同”。这个审音规则非常重要,这正与教煌歌词中(悉昙颂)三组里都提到“亦以鸠摩罗什通韵鲁留卢楼为首,所说相符。《大唐西域记》卷l(屈支(即龟兹)国): ,(屈支)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要认识这种“粗有改变”最重要(即为首),了解了这种语音规律,早期僧人,特别是龟兹人如鸠摩罗什的译音,可以很快地折合成梵文的读音,对于两晋所译佛典中的复杂异译,便可灼然而知其歧异之由,不必为这些歧异而烦恼与困惑。
  鸠摩罗什《通韵》是根据龟兹音的实际情况编写的, “恐人疑谤,故略要文” ,说明这一段文字是《通韵》中删去了相当部分,它的原貌恐不止此。原文既已不传,要多熟悉点《通韵》的内容,就只有靠研究昙无谶,他们时代相同又同一地区,龟兹区域不大,恐怕说的是十分相同的龟兹语吧。昙无谶,中天竺人,因得罪于王,遂赍《大涅槃经》前分12卷及其他经书奔龟兹,因此他深通梵文并熟悉中印正音和龟兹音,由他来写十四音总结中天竺正音与龟兹音的比较,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又由他来探索鸠摩罗什的《通韵》,也是最适合不过的途径。慧琳在!《一切经音义》卷25云: “经言十四音者是译经主昙无谶法师依龟兹国文字取舍不同,用字差别也,若依中天竺国音旨,其实不尔。”又云: “此经是北凉小国玄始四年岁次乙卯,当东晋义熙十一年(41 5)昙无谶法师于姑臧(即凉州)依龟兹国胡本文字翻译此经,遂与中天音旨不同,取舍差别,言十四音者错之甚矣,误除暗恶两声,错取“鲁留卢娄”为数,所以言其十四,未审如何用此翻字。”最后还自称“慧琳幼年亦曾禀受安西学士②,称诵书学龟兹国悉谈文字,实亦不曾用“鲁留卢娄”翻字,亦不除暗恶二声,即今见有龟兹字母梵夹仍存,亦只用十二音,取暗恶为声翻一切字,不知何人作此妄说,改易常规,谬言十四音,甚无义理” 。
  昙无谶“十四音”中有“鲁留卢娄”特别重要,而且奇怪的是慧琳亲眼看到的龟兹文字“不曾用鲁留卢娄翻字”,这是为什么呢?对此怀疑多年。最近因把“三声摄六,假鲁留而成班:文杂难知,会二四而不取”讲通了,才豁然有所悟, “鲁留卢楼”不参与拚音,正如慧琳所说“未审如何用此翻字” ,这种龟兹国悉昙文字是教龟兹国人学自己的龟兹文,当然不用“鲁留卢楼型 ,也就用不著以此翻字了。有“鲁留卢楼”的“十四音”是梵文与龟兹文对照的,是用来解决梵文与龟兹文发音比较的,这就得把梵文与龟兹文发音上最大的差别标示出来,差别最大就是梵文无ou,梵文读u,龟兹文读ou,“假鲁留而成班”就是讲梵文与龟兹文发音的差别,主要特点在是。“假鲁留而成班”只能有此一解,也仅有此解才能解决两晋以来译音的歧异问题。
  “鲁留卢楼”近代通梵文的先生们总要以“四流母音”去解释,但对“鲁留卢楼”四字,悉昙家不取者多,如智秀(438—502)便“不取鲁流四字为音,明此四字,直是“利”前音,非是音也”:真观(538~611)说:“若鲁留卢楼是音者,何不在音次第,而在字后安之?”谢灵运也是把“(鲁流卢楼)四字世希用,故别明也”。甚至力倡中天竺正音的玄奘大师也没把“鲁流卢楼”包括在47个根本字母之内,可见以“鲁留卢楼为首”与其后不取“鲁留卢楼” ,将它排斥于四十七音之外,两者理解是不同的,慧琳的“实亦不曾用鲁留卢娄翻字”、“未审如何用此翻字”的唠叨便是不懂得这两种《悉昙》因文字编写用途不同而编材取舍方法不同,后世悉昙家把“鲁留卢楼”不取,或把它放在字母序列之末,他们是受何影响,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的。
  那么罗什《通韵》是何人何时所作,周广荣先生依照王邦维教授{鸠摩罗什《通韵》的考疑暨教煌写卷S.1344号相关问题)提出《通韵》的转字法则与宋代的《韵镜》相通,它应迟于全真的《辨梵文汉字功德及出生一切文字根本次第》 ,而全真的《次第记》有广大和四年(830)八月一日修毕”一语,断定《通韵》当成书于大和4年至咸通3年(862)间,把《通韵》的时间压得很晚·饶先生则断《通韵》为唐以前之作,理由有三:一是《通韵》文云“大秦小秦” ,言秦而不及“唐”,又云“胡音汉音”、“兼胡兼汉” ,与僧祐《出三藏记集》中(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相同,但言胡汉,不涉“唐”字,可见原本必为唐以前之作品;二是《通韵》下面接书《修多罗法门》卷第一为纪王府掾太原郭圭奉教撰,此郭圭题官衔为纪王府掾,其绝对年代正是贞观1 0年,可见《通韵》决在贞观以前已早流传:三是宝历5年(按唐敬宗宝历无五年)僧行愿翻刻本《涅槃经文字品》“悉昙罗文”中之序文有“本音梵语汉言,并是菩提流支翻注”,末亦题曰“罗什法师翻译”,因此他断言: “唐时以《通韵》为鸠摩罗什所作,流传有自,且在菩捉流支之前矣。”并认为“全真误作“横即双声,竖则叠韵” ,则扦格难通,复以汉字说之,更为枘凿不相入矣”,并认为飞通韵》一文之出现,足以修正其说”,这到底怎样理解。
  这与唐代正音派提出梵音有轻重,梵音有楚夏有关,玄奘评论旧译梵音有楚夏,梵音有轻重,多少还照顾到旧译的面子,也照顾到当时语言存在地域差异的实际。到了慧琳手里,他就破口大骂: “自佛法东流,翻译之中,西晋译最拙” ,在注释“由提迦花”时说: “迦,姜怯反,借音字,为梵语声近,……转读者多执本音为“加”……,愚惑之甚矣。”他对于昙无谶法师甚至指名道姓说: “此经是北凉小国玄始四年岁次乙卯,当东晋义熙十一年,昙无谶法师于姑臧依龟兹国胡本文字翻译此经,遂与中天音旨不同,取舍差别,言十四音者错之甚矣。”北凉为沮渠蒙逊所建,五胡十六国之一,确实是个小国,但形诸文字,批评昙无谶已够强烈的了,连昙无谶所依靠以译经的北凉,也表明是小国,无非言出诸小国的昙无谶译本不可信,已经去僧人的规范甚远,这是正音派的情况,他骂昙无谶,不骂罗什,为什么呢?因为罗什名望大,昙无谶比之罗什名气小,骂罗什要惹众怒。
  守旧音的人会不会甘心接受自玄奘而下的批评呢?不会,他们要申张鸠摩罗什,这样才有”作出或改编出鸠摩罗什《通韵》的需要,他们藉此对正音派的批评作出适当的反应,你说梵音有楚夏,我就歌颂“并合秦音彼鸠摩罗什《通韵》”,慧琳《一切经音义》的成书年代为贞元4年(788)至元和5年(810),因此《通韵》之作或改编必不会晚至大和4年(830)至咸通3年(862)间。
  龟兹文与梵文最大的差别在于“鲁留卢楼”。因为玄奘已说过,屈支(即龟兹)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 ,只要掌握著「鲁留卢楼”的音韵折合规律,完全可以转换,何必以大棒似的恶言相向?因此《通韵》提出了“三声摄六,假鲁留而成班” ,而三组(悉昙颂)里两组序文里都有,鲁留卢楼为首”,每组的支曲里都要掺入“鲁留卢楼”类似和声加强记忆,以示对“鲁留卢楼”这条音韵折合规律的尊重。了解这个分歧,便可作出正音的读法,明乎此来评论饶、周二先生之分歧,就好评得多。
  要造《通韵》或改编《通韵》 ,使人相信,必得要摭取旧说,以示有本。这正如饶先生第一条理由, 《通韵》言“大秦小秦”而不及“唐” ,又云“胡音汉音”、“兼胡兼汉” ,与僧祐《出三藏记集》中{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相同,但言胡汉,不涉“唐”字,做出真是唐以前之作的样子;至于饶先生的第二条理由,就很难成立,我们知道教煌卷子的抄写,有部分是正规的,它可以按时代先后为序,有时则抄写者任意书写,这就很难据以作品出现在抄件前后的顺序来判定作品的时代,S,1344是两面书写的抄件,据翟理斯《目录》正面有西元674(咸亨5年)至714年(开元2年)之敕书,我仔细看了胶片,有1 5封敕书,1 5封敕书时间次序极紊乱,例如咸亨5年敕书最早,反位于第4,而开元2年之敕书反位第1,甚至荒唐到有唐元年,排居第1 3,要以如此混乱之抄写次序,据以断定《通韵》在唐前似难以成立;至于第三个理由,据行愿本《悉昙罗文》末题“罗什法师翻译”,再加上大正6年罗振玉将《通韵》与行愿之《音注梵字次第记》合刊,目为什公原本,因《悉昙罗文》末题“罗什法师翻译”与罗振玉“目为什公原本”。遂断《通韵》为罗什所作,不但证据晚出,且证据薄弱,因此他的论断为周广荣先生所不信,是不无道理的。
  至于周先生据《通韵》有“竖则双声,横则叠韵”的排字法,与末代《韵镜》排法相同,而将《通韵》成书或改编时间压得很晚,但《韵镜》一书,日人大矢透(韵镜考)云: “《韵镜》原型起于隋唐。”罗常培(代景印元至治本《通志,七音略》序):“案翼祖为宋太祖追封其祖之尊号,如《韵镜》作于末人,则宜自始避讳,何须复从本名,傥从本名,必当出于前代,此一证也:《韵镜》转次则显系依《广韵》重加排定,惟殿以蒸、登,犹可见其原型本以陆、孙之韵次为例。”按《韵镜》排图42转,装载206韵,是多么细密繁复的工作,仅凭“竖则双声,横则叠韵”一个十分原始的排列方法(应该承认这是一重要的改变) ,要把《通韵》的时代与《韵镜》成于宋的时代拉得很近,是不合情理的。也存在有难通之处。
  笔者认为,饶先生将《通韵》分为2篇,第1篇为《通韵》前段,饶先生在前段笺云: “《通韵》虽题“鸠摩罗什”,但无从证明为什公自撰,抑为门下所笔录,惟由什公传授之学则属可信。”慧琳对西晋译音批评甚厉,笔锋直指无谶,没有涉及到鸠摩罗什,罗什名气大,固是原因之一,恐怕没有见到《通韵》具体的书,也许是一个原因,他总结不能无的放矢,因此饶先生对《通韵》这些意见是正确的,非常平允可据:至于《通韵》后半部分涉及《悉昙》则没有考虑到“竖则双声,横则叠韵”与《韵镜》的排字法一致,它不能早于唐代。又前半段有“或作吴地而唱经,复似婆罗门而诵咒” ,饶先生在(通韵笺)里虽举了僧弼与庐山来就学于罗什的僧人多有其人,似乎那是一个多么和平的时代,但考其实不符,后秦,姚兴基本上与东晋对立,彼此勾心斗角,姚兴在四川扶植谯纵,于义熙5年(409)拜谯纵为大都督、相国、蜀王、加九锡、承制封拜,悉如王者之仪。当刘裕派兵伐谯纵,纵乞师于兴,兴谴平西姚赏,南梁州刺史王敏,率众二万救之,王师引还:另外还招纳东晋的叛亡,义熙11年(41 5)东晋司马休之与鲁宗之均得罪于刘裕,司马休之降于兴,休之因辞请与鲁宗之等扰动襄阳、淮汉,乃以休之为扬州刺史,⑩宗之等并有拜授,扬州是东晋的要地,据《晋书,地理志》:“扬州合统郡十八,县一百七十三”,连东晋首辅王导也曾拜扬州刺史,显然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策略,试问这样的与东晋冲突不断的情况下,会让大批僧人把吴地的唱经带到敌对的姚兴去吗?就“或作吴地而唱经,复似婆罗门而诵咒”不正说明是发生在一个天下一统的时代,而且很显然是盛唐气象吗?因此我觉得这部分为盛唐时人所作,它的出现迟于玄奘起来唱正音之后,但决不迟于周广荣先生所说大和4年(830)以后,在3组《悉昙颂》中的“鲁留卢楼”每一支都重复,是提醒重视梵语与龟兹语的语言折合规律,而与和声无关。
  摘自《普门学报》44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