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从东坡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说起——有感于《普门学报》的办刊宗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曹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东坡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说起——有感于《普门学报》的办刊宗旨
曹虹(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苏东坡游庐山,作(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时代的黄庭坚赞赏东坡写此诗有得于佛教之妙:“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笔端有口,安能吐此不传之妙。” (阮阅《诗话总龟》卷十八引,又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引)后人也惊异于“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陈衍《末诗精华录》评语)。总之,此诗以理惬人心而传诵如新。东坡观山的经验,颇寓机趣,随读者的感触而往往获得各种印证或申发。这里以南末周必大与朱子为例。
周必大(归庐陵日记)称:“望见龟峰,如行南康江中对五老峰,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乙者。” (《文忠集》卷二八五)五老峰是庐山的著名景观之一,他在行经庐山的江上,验证过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观感,并在归庐陵途中望见另一座山峰(“龟峰”)时也重复了这种体验。江上观五老峰,尚可说是身在山外,周知既“成岭”又“成峰”,便构成对五老峰的多面印象。
朱熹论读书悟理时,特别善于巧用这种观山经验。儒家经典中的核心概念以及内在的思想系统,往往并不是一目了然的,故需要后世理论家恰当地加以辨析贯穿。例如明儒刘宗周甚为佩服朱子之见而作了如下引用:
朱子曰:《中庸》言“中”又言“诚”,何也?曰:“横看成岭侧成峰。” (刘宗周,《刘蕺山
集》卷八(答史子复三))
今检《朱子语类》,对如何理解“中”与“诚”的所指,有如下记录:
或问:“中与诚意如何?”
曰:“中是道理之模样,诚是道理之实处,中即诚矣。”
又问“中、庸。”
曰:“中、庸只是一事,就那头看是中,就这头看是庸。譬如山与岭,只是一物:万其山,即是谓
之山:行著岭路,则谓之岭,非—一物也。”
方子录云:问:“《中庸》既曰‘中’ ,又曰‘诚’ ,何如?”
曰:“此古诗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也。” (《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可见,问题不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所面对的“山与岭,只是一物”,却囚主观所限,而自认为“山是山,岭是岭”,这便陷于认识的障蔽。那么,从追求对事物或义理的圆融认知这个意义上来说,善于省察“横看” 、 “侧看”之境,并且对于各各省察视点亦有反省,是相当必要的。朱熹更将之举示为一种“变通而观之”的方法:
“继之者善”,定已发之理;“成之者性”,定未发之理。自其接续流行而言,故谓之已发;以赋
受成性而言,则谓之未发。及其在人,则未发者固定性,而其所发亦只是善。几此等处,皆需各随
文义所在,变通而观之。才拘泥,便相梗,说不行。譬如观山,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也。
(《朱子语类》卷六十五)
从某种意义上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把握也可以喻示认识方法上的通达不拘泥。
《普门学报》创刊三年来,已形成广泛的学术与社会影响。这份学报所秉持的宗旨,无疑是佛光山人间佛教理念在学术层面的推展。诚如有学者已表彰的那样,“有容乃大”是佛光山人间佛教思想建树的重要特征之一 (麻天祥,(以人问佛学建人间净十),《普门学报》第十期)。东坡说:“空故纳万境。”星云大师说得更为深切:
大海容纳百川众流,所以才能成为大海:虚空容纳森罗万象,所以才能成为虚空。做人要能包容异
己,人格才能崇高。故吾人处世能多一分包容谦让,就少一分倾轧障碍。 (转引自《普门学报》第
十期,第三一O页)
《普门学报》其实也在学术层面体现㈩这种开阔胸襟。求知证理是无止境的,学人的障凝也往往来源于自恃行见——“身在此山中”。显然,在学术上善于“包容”,便能有效克服
“障碍”。体现并张大包容之风的《普门学报》,对于推进学术上的去蔽去惑,无疑堪称典
范,在这个意义上也足以称为是“法界圆融的榜样” (项楚,(法界圆融的榜样:《普门学
报》))。
正如首期(发行人的话)所谈到的:
现在我们这份《普门学报》,并没有宗派、门户的限制:既曰“普门”,即希望容纳各宗、各派,
以及中外古今的论说,甚至不同的思想观点,乃至和传统的佛教有差异的理论,只要言之有理有
据,我们都乐于刊出。(《普门学报》第一期,第二页)
三年来的办刊实践证明,这份希望是充分落在实处的。近期的学报更概括出“《普门学报》四大特色” (见第十五期卷首),其一是“提供论文发表园地,汇集世界学术著作”,作为一个敦界主办的刊物,这份“提供园地”的雅量是不平凡的,反映出对各种知识背景与人文资源的尊重。三年来各种栏目的撰稿人,从地域的角度看,吸纳了海峡两岸甚至更广大地区的佛学与人文研究者:从信仰的角度看,与十方法界众生有大因缘,敦内外人士的佛学见解在这里得到相当广泛的介绍、交流与切磋。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特色是:“发扬原典人间佛教,整合科学哲理探讨。”我以为这是更富深意的一个学术理想。
《普门学报》追求的宏达之风,至少蕴含两种优势。其一是广泛汇纳多种学术声音,这也是由佛学以及相与关涉的诸问题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为不同学术背景的学人提供一个舒展与富于对话气氛的论坛,让种种“横看”、“侧看”之学术景观相映成趣,并且在客观上也形成便于交互反省的态势。《读后感》专刊及“读者回响”栏臼的增设,也有这方面的好处。为了探知佛学“真面目”,学报在办刊实践中注重调动各方论者的洞见,这正有利于学者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之限。其二是开发佛学新课题,带动新的佛学体系或研究思路的形成。所谓“整合”,意义当在于此。佛光山人间佛教理念以富于现代意识和开阔襟怀而著称,数十年来在修行、教育、生活等各方面加以全面贯彻。这一理念同时也是对传统或原典人间佛教资源的衔接与发扬。《普门学报》所带动起来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研讨,其特别富于启发性之处,是将数理与现代人生联系起来,使旧学古典焕发现代智慧。我们看到一系列佛教人间化与现代化的新课题获得了学术生命,例如关于社会福利(阿难陀·古鲁格,(人间佛教对社会福利的贡献),第一 、二、三期连载)、女性观(林素玟,(人间佛教的女性观),第三期;星云大师,(比丘尼僧团的发展),第九期)、宗教立法(星云大师,:不教立法之刍议),第七期)、社会教育(星云大师,(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第十一期;张家麟,三不敦团体与监狱宗教敦诲——对佛光山在明德戒治分监活动之实证分析),第十二期)、环境保护(星云大师,(佛教与自然生态),第十三、十四期连载)等课题的展开,既有哲理关怀,又具实证精神。慈容法师,(佛教史上的改革创见大师) (第七、八期连载)之选题也予人以深刻印象。佛光宗风所关注的这种“整合”之路,应该是具有更广泛的启示意义的。
佛经中的;曰门”,本有周遍圆融之意(智颉,《妙法莲花经文句》卷十释(普门品)曰:;曰者,周递也。诸法无量,若不得普,则是偏法,若得普者,则是圆法。”)如此说来,《普门学报》的风范是不负其名的。
有感于《普门学报》的办刊方针,兹借东坡游山偈发端,聊作阐扬,且申颂祝之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