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丛林智慧与禅宗公案(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程兆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丛林智慧与禅宗公案
  程兆熊
  法身法眼
  天宁上堂云:法身者,理妙言玄,顿
  超终之患。诸仁者,莫是幻身外,别
  有法身历?莫身便是法身么?若也恁
  么会去,尽是依他作解,蒙昧两岐,
  法眼未得通明。……
  其实法身就是自性,自性超乎幻身之外,亦正深深在幻身之中。法眼不离自心,自心深居幻身之中,亦正在幻身之外。惟如此说来,亦等于不说。天宁禅师于此更云
  “不见僧问夹山:姐何是法身?山云
  :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山云:法
  眼无瑕。所以道吾云:未有师在。”
  此是夹山住润州荆口竹林时所对答之言,道吾说他未有师在,是点检他的未到之处。他不知道法身本来无相,法眼本来无瑕。但仅是无相无瑕,终不是以成法身法眼。于此,法身是体,幻身是相,法眼是用,体相用一如,始是无瑕,而通透。
  由是天宁更云:
  “忽有人问老僧:“如何是法身”?
  羊便干处卧。“如何是法眼”?驴便
  温处尿。更有人间:作么生是法身?
  买帽相头!作么生是法眼?坑坎堆阜
  ,若点检将来,夹山只是学处不明,
  如流俗闺阁里物,不能舍却,致使情
  关固闭,识锁难开……”
  他末后再云:“珠中有火君须信,休向天边问太阳”。此所谓珠中有火,会正是即现象见本体,即本体显功用,不须外求,不须他觅,远问天边,去问太阳,则更是不必了。
  究根源
  保寿上堂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槛外云生,檐头雨滴,涧水湛如蓝,
  野花开似织,此时若不究根源,谩向
  当来问弥勒,还会么?不劳久立。
  保寿禅师即隋州大洪山报恩禅师(一〇五八—一一一一年)姓刘氏。黎阳人。他原是一位大军人,其祖父曾为国捐躯,他向宋神宗请求出家,说祖父殉国,难报厚恩;惟有出家,始能报答。神宗乃允,赐名报恩。他以后谒投子禅师,投子问他:“天明也未”?他说:“明矣”。投子曰:“明则卷帘”。他即从其言,忽开悟。投子印之,他便成了投子的法嗣。他上堂时,曾有:“扶过断桥水,伴归明月村…”之言。他正似人家道:“不如归去便归去,欲觅了时无了时”。他对“槛外云生,檐头雨滴”,要人觅其根源。他对涧水如蓝,野花似织,也要人寻其究竟。这正有如觉禅师唯心诀所云:
  “岩树庭柯,各挺无边之妙相;猿吟
  乌噪,皆说不二之法门”。
  所谓究竟,那究竟是归于一心。所谓根源,那根本是原于心识。有僧问琅玡觉和尚:“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和尚亦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亦正是说:就因为清净本然,所以忽生山河大地。复因忽生山河大地,所以是清挣本然。这清净本然,就是一心,就是心识,由此而三界唯心,亦由此而万法唯识。在那里“槛外桃花春蝶舞”,不仅是云生雨滴。在那里,“门前杨柳晓莺吟”,不仅是如蓝似织。于此拟议便乖,“不劳久立”,但究根源。
  不犯清波
  夹山参船子。船子问垂丝千尺,意在
  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这?师拟开
  口,子便打师落水。绕出又打,云:
  道道—师拟开口,子又打。山豁然大
  悟,乃点头三下。子云:竿头丝线凭
  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进问:
  抛纶掷钓,师意如何?子云:丝悬绿
  水,浮定有无之意。速道,速道。山
  云: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
  子云: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
  耳。子云:如是如是。
  于此,清波不犯,何况浊流?更何况毒海?此其一。清波不犯,姑犯浊流,并犯毒海,以澄清一切,此共二。清波不犯,不见清流,遑论浊流,遑论毒海?此其三。凡此皆是:清波不犯,其意自殊。如此,则竿头丝线,任凭君弄。又何至头出头没?到这里,便只有点头。曹山禅师称:“末法时代,人多干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见渗漏,二情渗漏,三语渗漏。所谓“垂丝千尺,意在深潭”,就在此“干慧”,以免“机不离位,堕在毒海”,此其一;并冤“情存向背,见处遍枯”,此其二;更免“究妙失宗,机昧终始”,此其三。到这里,自亦是“竿头丝线凭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于此进而再问“抛纶掷钓,帅意如何”?这便只是“丝悬绿水”,一任浮标定共有无。由有而无,由无而有,即有即无,非无非有,由有无而玄,便即“语带玄而无路”,从而“言语道断”,谈而不谈。于是金鳞一遇,载月而归。这正是:“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但对此所谓“得”,仍须“掩耳”。
  我国晏然
  药山问高沙弥云:我闻长安甚闹。弥
  云:我国晏然。山忻然曰:子从看经
  得?从请益得?弥云:不从看经得,
  亦不从请益得。山云:大有人不看经
  ,不请益,为甚么不得?弥云:不道
  不得,自是他不肯承当。
  要知长安甚闹,是由你“胸中闹”,是由你有如老子所云:“偕来之众”。
  果真胸中不闹,偕来不杂,则非仅长安不闹,而举国亦复晏然,这正是: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匿;百花丛
  里过;一叶不沾身。”
  在这里,若只是看经,只是请益,则偕来既已杂多,胸中反觉喧闹。其所以不得—不得于经,不得于人;只是不肯承当—承当着经言,承当着一己所受之益。
  “得”是由己而得,那可从看经得,亦尽可不从看经得,可以从请益得,亦可以不从请益得,而不从门入者,则会更是家珍。伹这必须觐体承当,当下受用。这正如:
  “须弥顶上无根草,不受春风花自开。”
  据载:澧州高沙弥初参药山,山间:“甚么处来”?云:“南岳来”—曰:“何处去”?云:“江陵受戒去”。曰:“受戒图甚么”?云…“图免生死”。曰:“有一人不受戒,亦无生死可免,汝还知否”?云:“恁么则佛戒何用”?曰:“这沙弥独挂唇齿在”。弥礼拜而退。
  于此,受戒亦正如看经请益,总要有得,方能晏然。
  是非不到
  僧间韶山:是非不到处,还有句也无
  ?山云:有。僧云:是甚么句?山云
  :一片白云不露丑。
  夹山善会禅师(八O五—八八一)的法嗣是韶山,即洛京韶山寰普禅师,僧问:如何是韶山境?曰:古今猿鸟叫,翠色薄烟笼”。云:“如何是境中人”?曰:“退后看”。似此“古今猿鸟叫,翠色薄烟笼”,会是韶山境,亦正是“是非不到”之境。似此“退后看”,会是境中人,亦正是“是非不到”之人。
  于此,是非不到处,是退后看,是薄烟笼,亦正是猿鸟叫,是否还有句呢?如果说是有,那亦是退后看,是薄烟笼,是猿鸟叫。
  猿鸟叫是一自然境界,那是“是非不晓”。薄烟笼,是一艺术境界,那是“是非双忘”。退后看,是又一境界,那是“是非未萌”,而这未萌,则是由于未见。
  只不过是非不到处,犹有即是即非处
  ,无是无非处,以及真是真非处。在这里
  ,即是即非,是“是非一片”。无是无非
  ,是“一片白云”。而真是真非,则是“
  一片白云不露丑”;而终古如斯。由是投
  子禅师有颂云:
  “白云不到中峰顶,满月烟萝景象殊
  ;一句曲寒千古调,万重青碧月来初” 。
  而雪窦禅师亦云:“三界无法,何处求心
  ?白云为盖,流泉作琴;一曲两曲无人会
  ,雨过夜塘秋水深”。于此,“秋水深”
  是“是非不到处”,“月来初”,亦是“
  是非不到处”。由是无言,正是有句,而
  有句亦正是无言。总之只是“一片白云不
  露丑”而已。
  桃花悟道
  灵云见桃花悟道,漏山曰:从缘入者
  ,永无退失,汝善护持、。玄沙云:谛
  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云曰:
  师兄还彻也未?
  福州灵云志勤禅帅,因见桃花,忽然大悟,曾为偈曰: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此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而今更不疑” 。
  在这里,悟与未悟,彻与未彻,说者甚多。有的说:“因逢桃李树,忆得故园春”。有的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三千里外,且喜没交涉”。这都只是浅浅的说。雪窦禅师于此复说道:“本无迷悟数如麻,独许灵云是作家”。这正如漏山禅帅所谓:“从缘入者,永无退失”—而一般的悟,则常常是从语句里或诗句里而人,反而曾时时落空。投子颂云:
  “山前桃花故园吞,花绽红枝省此身
  ;证据谢君傍着力,笑颜虽展意生嗔
  。烟锁绿杨莺啭缓,雨侵石笋倚空邻
  ;金鸟放去无消息,木马嘶声过汉秦。”
  这正是颂着“具体的悟入或省悟”。那是悟入了此道,或省悟了此身。从时间上说,此生是一个“暂”,或一刹那,从空间上说:此身是一个“点”,或一点点。由无去来今之“暂”或一刹那所延展而成的时间,和由无长广厚之点,或一点点所累积而成的空间,其实是无所谓时间的时间,和无所谐空间的空间。在那里,会一见桃花,更无可疑,这分明是见了道,见了常,见了永恒,见了无限。这使“三十年来寻剑客”,正好“木马嘶声过漠秦”。于此,只须善自护持,便即“永无退失”。
  摘自《中国佛教》第25卷第1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