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与慈悲
大爱与慈悲
宋祝平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就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名句一样,同属佛陀弘扬的普度众生大慈大悲的大爱情怀。
我之所以产生“大爱”的感觉,多半是缘于台湾省花莲县佛教慈济功德会所属的骨髓捐赠资料中心,多次为大陆白血病患者捐赠骨髓的义举中引起的。前一段又见台湾一位男青年在慈济功德会的安排下,为安徽一位名叫陈霞的身患白血病的女孩捐赠自己骨髓的消息。由于骨髓来自台湾,女孩在南京住院,香港、江苏的媒体用了10多个小时作了跟踪连续报道,那情景感人极了。除了万分之一这难得的配对机遇,骨髓必须在24小时内输入患者的体内方才有效。为了争取时间,每一次台湾同胞捐赠的骨髓,都由慈济功德会的工作人员护送到大陆。只因人为设置的障碍,凌晨从捐赠者身上采集的骨髓,便需立即从花莲乘飞机到台北,再由台北转机飞香港,再飞到大陆。这样马不停蹄,反复转机,颠波一日,已是深夜。途中既怕飞机误点,内心少不了忐忑焦急;又担心含有骨髓的血浆凝固,必须小心呵护。男儿有泪不轻弹,每一回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报道,我的眼眶里总会情不自禁滚动着热泪,思忖着这些人彼此素昧平生,非亲非故,却不计功利,毫不犹豫,舍身救人一命,这是不是“大爱”?
2002年5月25日,台湾华航的一个航班在台湾海峡澎湖上空发生空难,225名旅客全部罹难,除了多数为前来大陆旅行的台湾同胞,还有9名大陆同胞。于是,空难后,我们看到了台湾的许多宗教、社会团体的志工(也称义工或者志愿者)在潮湖为罹难者亲属提供安慰和帮助,其中担任主角的又是慈济功德会。慈济的志工在罹难者家属接待中心设了一个临时厨房,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和茶水。大陆媒体的一位记者深情地写道,这些志工们“拉着家属的手,搂着家属的肩,低头安慰着悲恸欲绝的家属。家属饿了,送上热腾腾的饭食;天气热了,递上冰镇的饮料、毛巾;家属认遗体时,在一旁搀扶、宽解;遗体进出灵堂时,在路两边诵经超度……”志工们尽量减少家属们内心的悲痛,她们是家属们创伤心灵的“安慰天使”。
慈济人所做的一切,既可以说是为了实践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更多地也体现了”人饥我饥,人溺我溺”的人间真爱。这真爱岂不正是爱之极限的“大爱”?
于是,这些“大爱”的消息, “大爱”的画面,一次次地勾起了我的回忆。
那是1998年的秋季,我们一行在台湾访问,从台中穿横公路回台北,途中经过花莲的时候,台湾的朋友建议,何不顺道去花莲新城乡康乐村慈济功德会的“祖庙”拜访一下慈济的住持证严法师?她可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济世救人的奇女子呢!
证严法师的名号早有耳闻,凭着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的理念,证严法师以一名弱女子,率羞弟子和慈济的信众,做了许多救苦救难的大善事。比如赈灾,便开展到了蒙古、尼泊尔、泰国、束埔寨、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这些亚非国家。前几年祖国大陆遭受洪灾,一些灾区也接受过慈济功德会大量衣被;粮食和建房的赠助。
慈济的慈善事业做得很大很多,又为台湾佛教三大宗之一,想来,慈济的”祖庙”,自应有轩昂的山门,恢宏的庙堂,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不料,到了康乐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慈济祖庙,竟是一座面积仅有150平方米小小的灰色的名日“静思精舍”的仿唐建筑。内供奉着只有1米多高的释迦、观音、地藏三尊雕像,既无香火,又无梵唱,但却更显精舍之超凡脱俗、一尘不染、肃穆庄严、宁静祥和。在精舍的周边,有一座花坛、一排平屋和一片菜地。几十位比丘尼和女居士,有的在平屋里制作蜡烛、鞋袜,有的在菜地里浇水锄草。她们脸上都带着平和怡然的表情,透着内心的善良宁静,也无言地述说着她们身体力行着“静思精舍”所秉持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自食其力不受供养的精神。这便是慈济与其他同门的大不同处。
慈济“祖庙”的平凡简朴,使我们的感情受到很大震撼。而当我们到距离“静思精舍”不远的“慈济综合医院”参观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又一次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这震撼与其说是来自医院与祖庙建筑强烈的对比,不如说是“大爱”之奉献的展现。慈济综合医院占地8公顷,主体大楼地下2层,地上11层,巍峨壮观,气势不凡。院区建筑面积75800多平方米,比“祖庙”大了500倍还多。病床897张,科室22个,医疗设备先进,还有一处可供急救病人的直升飞机起降场。而这一切,都是从原来一个简陋的慈济义诊所发展起来的。医院除了对贫困患者义诊施药,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台湾东部好大一片地方医疗资源不足、条件落后的状况,也是福泽一方善莫大焉了。
可惜,行色匆匆,忙着赶路,我们未能去访问由慈济创办的“慈济护理专科学校”和“慈济医学院”。还有正在筹建中的拥有1130张病床的“慈济大林分院”。自然,我们同样没有能够去慈济创办的台湾地区骨髓捐赠资料中心这一拥有十多万份血液资料,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骨髓资料库访问了。
证严法师皈依佛门创建慈济的经历,确实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她俗名锦云,本是台中县清水镇一个富家的长女,早年丧父,在20岁出头时,便做了一家的“掌门人”。只因母病,与佛结缘,曾两次孤身”舍家出去”,头一次被母亲找了回去,但她一心向佛,第二次终于投身佛门。但她又不赞同佛门的经忏生活,矢志女口无法兼善天下,便坚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自力更生精神,决不受人供养;如可兼善天下,便要把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推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于是,经过数年含辛茹苦,颠波流离,就像一个风雪中的夜行人,一个身无长物的漂泊者,那期间的困苦挫折,一言难尽。最后终在花莲一处小庙落脚,靠着缝制婴儿鞋每双赚2元(新台币),每日节省5角菜金,筹储助人的资金。俗说皇天有眼,她的点滴卓绝善行,感动了周边各阶层的人士,受到人们的信任拥戴,这才靠着社会的捐助而创办慈济功德会。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以她善行的召唤,慈济的会员,也可以说是信众,发展到500多万。会员的捐助,全部用于办救济、办医院、办学校。证严法师不仅是奇女子,亦堪称伟丈夫了。我们访问慈济祖庙时,证严法师恰去台南弘扬佛法,未能见上一面,甚是遗憾。
离开慈济功德会时,同行的书画家丁仃真情大动,特从汽车里找出他的行李,把压箱底的一幅他最得意自藏的大篆“福泽在其中”送给了慈济功德会,表示他对大爱精神的敬意。我非佛教徒,但也有所感悟。透彻地讲,宗教的产生与存在,都是缘于人类对于自然与自身有许多“未知”,而人类自己,又有许多难解的痛苦与烦恼,宗教便构筑起一座内心的天堂,让人类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或来世,以求解脱。而证严法师却再向人们展示出宗教的另一幅积极而又实在图景。像信众的捐赠,他全部用来办了有利于现世人的赈灾、医院、学校,却不受供养,不去构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庙堂。她还说了许多提示人们如何为人处世的话,足以编成一本大书,例如: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多做多得,不做多失。” “知识要用心体会,才可以变成自己的智慧。” “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有用才是人生的创造者。” “并非有钱才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小事不做,大事难成”。 “一个人不怕错,就怕不改过,改过并不难。” “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人。” “所谓‘宗教’, ‘宗’是人生的宗旨, ‘教’是生活的教育。”……如此看来,佛陀虽然为佛,实在是人,且是入世很深的人,更重在现世而非来世。这一切,又全在于胸怀“大爱”,即俗人所说的“爱心”了。有爱心,便可净化心灵,多行善事,热爱和平,乐于助人。
《法华经》说: “我见众生皆是佛,唯我一人是凡夫。”佛亦凡夫,那么,佛陀慈悲,其实是要人慈悲。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退休干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