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龙倏起开宗风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简雪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龙倏起开宗风
  简雪娥
  卓立不群
  六祖慧能,中国禅宗之大成者,可说是唐代禅宗之开山祖师。六祖以下的南顿禅五家七派,更认为:五租以前,迄未能弘扬宗风,故视六祖慧能为中国禅宗之开山祖。
  慧能大师的作略,很能契合中国的固有思想,且善于调和中国的人情风尚,将外来佛教融人中国文化之中,使佛教中国化,中国佛教禅宗化。其独树一格的作风,深深影响于后世,成了后世的“天下法,百世师”,备受人们尊崇。
  慧能大师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西元六三八年),圆寂于唐玄宗开元六年(西元七一三年),享年七十六岁。同时代有华严宗的贤首大师、翻译家的义净三藏、菩提流支三藏。当时,玄奘大师正在长安从事译经工作,道宣律师正在终南山弘通四分律学,善导大师正在弘说念佛法门,慧能大师也在曹溪大转法轮,道俗闻法者日日千余人。《宋高僧传》记载: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品物攸滋,逐根黄而受益。五纳之客拥塞于门,四部之宾围
  绕其座。时宣秘偈,或举契经,一切普熏,成闻象箴。一时登富悉握蛇珠,皆由径邃尽归圆
  极。所以,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为口实矣。
  由此可知当时盛况,精英云集,人才辈出,正如牡丹的灿烂华丽,生气蓬勃。
  但到了唐末,佛教渐趋衰颓,唯独六祖宗风披靡全国而不坠。他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把过去学佛人所背负的文字名相重担全部放下,使得此后的全体佛教徒几乎全向禅宗一门,整个社会几乎全接受了禅宗的思想方法。
  志节清高
  慧能大师于岭南弘化时,深获中原皇室的尊重与欣赏;(能禅师铭并序)说:
  九重廷想,万里驰诚。恩布发以奉迎,愿又手而作礼。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勒书劝谕,征赴京城。禅师子牟之心,敌忘凤阙;速公之足,不过虎溪,固以此辞,竞不奉诏。迷送白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
  大师素性清高,向往那野鹤闲云的生涯,宁可“野鹤无粮天地宽”,过著清苦淡泊的农禅生活,不愿意应召入宫当国师,起居于琼楼玉宇中。法师耿直的表现,正如俗话所云:“人至无求品自高”。也可说是,自敬者然后人敬之。
  顿悟自性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人的自性原本清净,具备菩提,只缘一向迷妄颠倒,不能自悟;如得善知识启发,修习念念不著法相的“般若行”,一旦妄念俱减,真知发露,自然内外明彻,识自本心,成就“般若三昧”。可见,一切在心,一切在行。迷为世间,觉即净土。迷悟在心,岂在境哉?因此,慧能大师极力鼓吹见性经验。
  禅思想能在中国展开,实以慧能大师的见性经验为开始,神会则为顿悟继述者。《传灯录》卷廿八云:
  见性者,即非凡失,顿悟上乘,超凡趟圣,迷人大用无方,迷人求得求证,悟人无得无求,迷人期速劫,悟人顿见。
  悟是慧能大师所说的见性,而见性须要顿见。如说“顿见真如本性、今自本性顿悟”,这是《坛经》的中心思想,也是单刀直入的教风。
  自性三身佛
  六祖强调自度、自性佛、自归依佛、见自性三身佛。如说:
  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之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佛。
  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
  六祖劝人皈依自性三宝,日:二二宝都在你心里,皈依觉(佛),皈依正(法),皈依净(侩),这是自性三宝。”依此“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六祖于大梵寺施法,是《坛经》的主体:
  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总各各至心,舆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善知识虽念不解,慧能舆说,各各听。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莫空口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弹斥枯禅
  中国禅宗,到了六祖时,不但佛教的形式教条被否定,连禅本身也从静坐转变为“静坐非禅”,革除坐禅的形式化,六租弹斥那“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
  “直心……行住坐卧,无不是t行三味。”、“但行直心,不著法相。”一行三味,并不限于静坐一途,却在一切时中,行住坐卧,搬柴运水,日用操作,一切时,一切处,无不是参禅行道之时,无不是见心见道之处。这种作风完全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
  六祖认为,如将心、境分为两截,是不会契入自性、引发智慧的。他对重坐禅、重除妄的禅者说:“者坐不动是挥,维摩诘不会呵舍利弗宴坐株中。二八租反对止思、观净、住空,认为本心是活活泼泼、应用万方的,即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自知去处
  六祖以“本来无一物”的般若空宗旨,主张一超直入的顿悟禅风,与神秀之渐悟禅风,恰好其反,故有“南顿”、“北渐”之分。他所传的顿禅南宗,由其门人青原行思一系,创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又由门人南岳怀让一系,创出鸿仰、临济二宗;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杨岐二派。这就是中国禅宗的五宗二派。从此,中国佛刹多半成为禅宗的道场。南宗顿禅不但逐渐弥布于全国各角落,更远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地。
  大师生不求荣,死不望哀。《坛经》付嘱品:“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师云:‘……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自知去处,终是解缚去缠的好汉。
  参考书目
  1.《中圆禅宗史》 印顺法师著 正闻出版社。
  2.《中印禅宗史》 孤峰智璨作 释印海译。
  3.《净土与禅》 印顺法师著 正闻出版社。
  4.《禅宗思想与历史》 张曼涛编 大乘文化出版社。
  5.《禅学论文堪》 张曼涛主编 释道安监修 大乘文化出版社。
  6.《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师之研究》 能学法师著。
  7.《宋高倌传》(一)通慧著 文殊出版社。
  (摘自《慧炬》第31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大爱与慈悲
下一篇:大梦谁能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