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成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二)
  成观法师讲述
  林兰芳居士 整理
  八、十恶业
  “业”除了“别业”和“共业”两种以外,还有刚才提过的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善业指好的业,恶业指不好的业。善业、恶业在佛法内有特殊的意思:佛法中的“善”和世间法中所称的“善”,其范畴与层次下尽相同。佛法内的“引”,可分为积极的善与消极的善两种。消极的“善”指不造恶,积极的“善一指积极的去做好事。如果要了解佛法听说的“善”,必须先了解佛法所说旷“恶”。佛法所说的“恶”,大体上是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总共有十项,称为“十恶”。分别述说如下:
  (一)杀生:凡故意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称为杀生。
  (二)偷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把它拿来而没告知物主,也就是“不与取”——
  物主没有给你,而取,称为不与取,就是偷盗。
  (三)邪淫:与自己合法眷属之外的人行男女之事。
  (四)妄语:讲谎话骗人。
  (五)绮语:讲废话,讲没有修养、无意义的话,聊天、扯淡等都属之。
  (六)两舌:指搬弄是非,令他人斗乱;说东家长、西家短,令人不睦。“老张说你如何如何,可是我不相信……”等等这类话,都是属于两舌。
  (七)恶口:说脏话,佛法中不单指说脏话,连大声呵斥他人也算是恶口。譬如:生气时所骂的“混蛋”。其实若说出“混蛋”,不需要大声,连小声讲也算“恶口”。
  (八)贪:心中对六尘、六根等生贪爱之欲。
  (九)嗔:发怒、生气。不嗔实在是很难敞到,佛法厉害之处就在这里,简直可说皆是“直指人心一,每一法都触及你心口的要害。
  (十)痴:“愚痴”一词在佛法里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它不是指数学不好,或是英文老是背不起来,或是不会写作文等;愚痴是指不明事理、糊里糊涂的,特指不明“因缘果报”的道理而妄造种种恶业,这是佛法中的特殊意义,与一般世俗对“愚痴”所下的定义有些不同。有些人虽然从外表看来,木讷如愚,但学起佛来可能一日千里。有些人看似能说善道,上下两排牙齿有如利箭,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但是对于学佛来说,反而可能是属于钝根、业障重的。佛法是很特殊的一门修学,常不受出生与学识高低等等的限制。佛法如此好,奉劝大家都赶快来学。
  以上所述的恶业,总结来说,杀、盗、淫三种业为身体所作,称为“身三恶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是口所作之业,称为“口四恶业”;贪、嗔、痴是意所作之业,称为“意三恶业”。如此,“身三、口四、意三”总共是十种恶业。其中,以造口业伤人的频率最高,因为动口最方便,一出口就能伤人。我记得小时候曾看过一部电影“日本开国奇谭”,里面有一只大蛤蟆精,要伤人时,只见它嘴巴一张开,毒气即从口出,人皆不敌倒地。我们世人常也都如这大蛤蟆精一般,只要一张口,口气既大,又具毒性,能伤人无数。
  九、十善业
  消极的善业是“不造恶业”。因此,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身一所造的三种消极性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是“口”的四种消极性善业。不贪、不嗔、不痴是“意”的三种消极性善业。我们修学佛法,除了消极性的不造恶业之外,还要更进一步地修“积极性的善业一。
  ㈠不杀生:佛弟子于一切有命皆不故杀。不但要消极的不杀生,还要进一步积极地保护一切生命、救护一切生命,凡一切有命的众生,不管是蜎、飞、蠕、动的,都要以慈心来爱护之。
  ㈡不偷盗:佛弟子于一切有主物皆不偷取。不但不偷盗,还要进一步地修行布施。因为偷盗是基于贪爱、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不但不贪取别人的东西,还要进一步多作布施。
  ㈢不邪淫:佛弟子不淫他人之妇、女(男、子)等。除了不邪淫之外,还要进一步修行清净梵行。关于此点,对在家居士来说,佛并没有特别鼓励或制止,完全要看每一个人的因缘而定。学佛如果要行清净梵行,一定要徽得配偶的同意;不但要配偶同意,最好要欢喜才好。否则为了你自己学佛而搅得家里上下不宁、鸡飞狗跳,那样不但失去了学佛的意义,甚至连学做人都不成了。学“佛道一要先满足世间“人道”的基本道理,把人道基础打好,再进而修学佛道。基础打好,人道的基本要件都具足了之后,才有福报修学佛道;是故绝不能一厢情愿,只一意执著自己心里所想做的。学佛一定要善观因缘,善体他人,因缘具足了之后才去做,否则的话,不但事不成就,也常与道相违,反而障道。
  ㈣不妄语:佛弟子不应妄语诳人。不但不打妄语骗人,而且要进一步修行“实语”。有些人很奇怪,在骗人时,会产生一种奇异的心理,觉得对方被我骗了,表示我的“智慧”此他高;愚弄了他人,觉得自己很行!所谓“如实语”,就是说实在的话。若所讲的话每一句皆是实话,久而久之,自然话一出口,人皆深信不疑。否则,结果会如同“放羊的孩子”。
  ㈤不绮语:在消极方面,是不讲废话,不说没有修养的话;在积极方面,则是不说则已,若有所说即谈佛法。在家居士,较难作到这一点,但至少也须时常提醒自己“不作无意义语”。
  ㈥下两舌:所谓两舌是造谣生事,或传别人的话因而造成两者之间的不陆、口角、反目、斗乱。两舌之人,照《地藏经》所说,将来会得百舌之报,即口内有一百个舌头。有人会问:有可能生出百舌吗?你若不信,且看动物中如毒蛇、毒蝎之属等即有很多舌头,对不?这并非是不可能的。修“不两舌”的善业,在消极方面,是不破坏别人;在积极方面,则是看到别人将有斗乱时,便要尽力地去弭平,让双方和好。看到别人吵架或打架时,应尽量将双方拉开,千万不要火上加油说“对、对、揍得好”或是“骂、该骂、活该”,这样都巳犯了“两舌”的罪过。
  ㈦不恶口:为佛弟子,消极的不但不行“恶口”,还要积极地修行“软语”。“柔软语”是佛六十四种梵昔中的一种,此种梵音听了之后,令人整个心肝都软绵绵的,舒服极了。是故,修行人不应恶口,应该学佛实行软语。一切众生性皆刚强,讲出来的话如同两面锋利的刀,咄咄逼人,自伤伤他,故观众生讲话,如见“刀光创影”,一来一往。大声斥责,也包括在恶口里头。所以,不但不要大声责人,还要积极地安慰别人,《地藏经》所谓“软言慰谕”,看到别人不舒坦时,便要软言慰谕。能安慰别人是大功德;相反地,恐吓、吓唬别人,令人生怖畏、恐惧,是很缺德的事。所以,看到别人心生怖畏、恐惧或忧伤时,要软言慰谕,令生无畏,令生安稳,这是积极地修行“不恶口”。
  ㈧不贪:“贪”的相反就是“舍”,佛弟子不但要消极的不贪,更要积极地
  修行“舍心”,行种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以利益众生。
  ㈨不嗔:“嗔”是生气,佛弟子不但要消极的不嗔,还要积极地修习悲心。你若说:“我一切都很好,就是脾气不好。”这句话,内行人一听,是耍笑掉大牙的,因为“睥气大”就是表示缺乏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都是睥气好的。君不见好好先生都是脾气好、心里很慈悲、慈眉善目的吗?所以,你若是容易发睥气,听到这里之后,须多加自省,努力控制自己的陴气才是。再者,嗔恨心可说是“众生的罪恶之本”。因为一生嗔心,就如同燃起一把野火般,把辛辛苦苦所种的功德林,于顷刻间付之一炬。学佛一阵子的人都会有如此的体验:就是每一回生完气之后,就好像“破了功二样,内心非常的懊丧、不舒服。不是为了别人令我生气而不舒服,而是气自己“为什么这么生气”!佛弟子不但要消极地修行“不嗔”,还要积极地修习慈心、悲心。慈悲心是佛法的二大法门之一,另一法门是智慧。“悲”有两种,一种是“慈悲”,一种是“大悲”。慈悲心较普通,大悲心则层次极高,是佛菩萨才有的境界。凡夫及普通修行人会有些许的慈悲心忽隐忽现,世俗人称为同情心,也就是孟子听说的“不忍人之心”。但不忍人之心(同情心)与慈悲心还是有所不同。同情心是刹那生减的无常法,可以因时间、地点、对象及利害关系等因素而有所改变,这就是说,可能这一刻有同情心,下一刻就消失了。由于众生心是生减无常的,所以我们的同情心也跟著生减无常。此种无常生减法是属于“有漏一的,所以同情心也只是一种“有漏”的德行,一定要修戒定慧三圣学,使内心清净坚固之后,这种美德才能转变成“无漏”的。譬如器皿,若是完好无破洞,所装之物就不会漏失,这就是“无漏”的意思。如果是有破洞,则再怎么装东西进去,迟早还是要漏光的。所有众生心体内的任何缺点,如自私、嫉妒、嗔恨等,就如同器皿上的漏洞。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补好我们心器上的这些漏洞,去掉恶业习,使心体没有恶业的缺陷与漏洞,则所修之菩提功德都尽装其中,不会漏失,因而可以称为“无漏功德”。
  ㈩不痴:佛弟子不但要消极地去掉不明事理的“愚痴”,而且要积极地追求智慧。追求智慧最根本且最重要的方法,是深入经藏(故三皈依偈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愚痴的相反是“智慧一,佛法所说的“智慧”有三种:闻慧、思慧与修慧。“闻慧”是听闻佛法所得的智慧。“听闻”不一定是用耳去听才算,看经亦属之;由听闻经教所得的智慧就叫闻慧。其次依据所得的闻慧再去思惟、消化之后,所理出的头绪,就称为“思慧”。由于我们所听到的,多半还不能十分了然,所以心中须要经过一番整理,才能弄得清清楚楚。思惟之后,再依“思慧”起而修行,如是所得的智慧称为“修慧”。此处所谓的“修”有二种:一是“静中修”,一是“动中修”。“静中修”是指在修行“禅那”时(在静坐中)思惟佛所教的种种道理。如是,原先由恩惟所得的结论、次第、系统等,更于静坐中以“定心”深入地去思惟、体会、熏习,此时的修习,“与定心相应”,容易成就无漏智。由前述所知,“闻慧”与“思慧”通常仅及于“前六识”的修习,“修慧”因为是于定中修习佛智,可以把所修集的“资料”往下输送,深入于第七或第八识,以“反资”(回迹)并“熏转”第七、第八识。第七、第八识原有的结构,经过六识反资的净法所熏习。如是,前六识以净法由外往内“反熏”八识,便渐渐可以转染为净。以上是介绍“静中修”。所谓“动中修”,是于“静中修”(于禅定中修)有了基础之后,继续在行、住、坐、卧中,也依此法来修习,因此,是很高的修行,绝不是初学者所能做得到的。所以,千万不要随便说:“我都是在行住坐卧中修。”(其实是“散心方便修”)否则便有大妄语之虞。待续
  摘自《慧炬》第346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