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三)
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三)
成观法师讲述
林兰芳居士 整理
十、修行转业与算命
谈到这里,我们即可了解何谓“命运”,以及应如何作为方能转变“命运一。命运之形成,为六根吸取六尘,使得八识受到业习的染污,因而形成所谓的“命运”。我们若想改变命运,便要运用佛所教的种种方法来反熏八识,令其转染为净:把八识中所贮藏的业习结构加以改变,业力结构一经改变,命运也就随之而变。如何改变业习的结构呢?即是不造十恶业,并勤修十善业。这就是如何以佛教的修习,来改变命运的方法及原理。我曾听说,顿有一些已经皈依、受过戒的佛教徒还去算命,当他碰到比较老到的“算命仙”,一看,知他是佛弟子,常常就不愿帮他算。若是经验比较差的算命仙,还是会帮他算,但算了老半天,也算不出来。这是因为他已皈依三宝,开始在修行佛法,所以他的业力(命运)正在改变之中。他的外表虽然尚未有什么大转变,但内心已经开始慢慢在变了。这种正在转变的未定现象,常把算命师搅得栏里糊涂、扑朔迷离:怎么手相与睑相不太配合?跟八字也不太对?至于有些相命师是利用灵媒来算命的,这种情形则更为明显了:如果客人是学佛又受过三皈五戒的,一进这种命相馆,相命仙就无法“启灵”与灵界沟通了。为什么呢?因为受三皈五戒的佛弟子有护法神祐其左右。算命的“灵媒”一见到护法神,早就逃之天天了,所以相命师自然就“跳不起来了”。学佛的人千万不要因为贪爱、忧虑、恐惧而去抽签L卦,其实你也不用算了,因为已经算不准了。
十一、业力之车
因此,何谓佛教徒呢?所谓佛教徒,应是“不甘于受命运拨弄的人”,是真正不愿意“随业飘流”的人。“随缘乞逗句话,常常被人误用、滥用,一般凡夫众生大都是随“业水”飘流,业水飘到那里,你就到那里,身不由己,你没办法控制,即使明明知道,也只能眼睁睁地受它驱遣,一点办法都没有。好比坐在飞快的火车上,从台北到高雄,你中途想在斗六或嘉义下车,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火车急驰而过,你就是想下,也下不了。这列火车就有如“业力之车”,它有一定的轨迹带著你跑。即使你不做任何事,它也还是会带著你继续前进,这就是业力的力量。因为业力的关系,你乘坐在这列“业力之车”上,不管你如何跑、如何跳、如何走动,你还是未能离此车一步。同样的,众生皆是如是受业力之驱使而做种种事、造种种业;不论你做什么,都还是在业力的轨迹之中,在业力的控制之下。万一你不愿意继续待在“业力之车”上,想要跳出去,你必须要有非常特殊超凡的本事,才可能办得到,否则冒然跳车,非死即伤。这就好比你若修行不得“善方便”,妄想一步登天,就会导致走火入魔。你若想令你的“业力之车一停下来或改道,你必须是大修行的人,且有很大的功德与道力(智慧力)才行。众生的业力是很不可思议的,譬如以天文学来看,我们现在坐在这里静静的,明明是纹风不动,然而我们都知道在这非常寂静的同时,地球正以飞快的速度在自转及公转著。奇妙的是,地球时时刻刻以这么大的速度在转动著,我们却丝毫不知不觉,并且一点都不受影响,彷佛这个地球真的是“寂静的大地”!可知众生的业力实在不可思议。再者,地球正在运转时,我们有时是位在下方的,然而为什么我们从来也没有觉得我们是被倒吊著?由此可知,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我也曾经想过蟑螂、蚂蚁,当他们爬在天花板上时,不知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倒吊著的?会不会觉得难过?会不会脑充血?会不会掉下来?这就是《地藏经》所提到的“众生业感如是”。
刚才在讲“佛法修行人如何转变命运”时,曾介绍说:转变命运的方法是“反熏”。如何反熏呢?从闻、思、修中去熏习,先听闻佛法或看经典,然后思惟其义,最后照著修行。依照这个方法才可能转变业力及命运。当业力转变时,不只是命运转了,整个生命的趋向都转变了,甚至于整个“心”与“身”也都跟著转变了。当一位修行佛法的人真正进入情况之后,就如同改头换面一般,整个人都变了,不仅是思惟方式及言语方式改变,连他的长相也改变了。所以,修行佛法不但可以“改业”、“改命”,甚至可以“改相”。俗话说:“修心改相。”为什么呢?因为相由心生,心的状态如何,几乎全都写在睑上。修行佛法有如此大的好处,爱美的人赶快来修行佛法吧!这可是此“密斯佛陀一还要管用哩!
十二、十二有支与转变命运
佛法中对抗命运的方法还有一种,即是修行“十二有支”。十二有支就是“十二因缘”,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名词虽是“耳熟”,却不一定“能详一其义。我们常讲的“因缘果报”,其实是从“十二因缘”来的。“十二因缘一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人,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现在介绍的这个法门是北较深一点的佛法,此处的“缘”以英文来解释较容易懂:“缘”即是Condition(条件)。这个“缘”字是及物动词。“无明缘行”的意思是:“以无明为缘则有行”;也就是说一因为有“无明…逗个条件,所以才产生“行””。接下来是“因为有“行…垣个条件,所以才产生“识””,“因为有“识”厄个条件,所以才产生“名色””,“因为有“名色”这个条件,所以才产生“六入”……以此类推。
现在来详细解释这“十二有支”。“无明”(Avidya)指心里不明白、糊里糊涂的状况。因为一念糊涂以致产生“行”,“行”指心行(心的“行为”)。心本来是静止的,由于一念糊涂(“无明”),而产生“动”的状态,所以说“无明心动”。《大乘起信论》说:“以依无明故心动。”所以“无明缘行”,其意义就是“无明心动”。“心行”就是“心动”,一有“心行”便产生“识”。“识”者,分别、识别也。一有分别就生“名色”,“名”指精神,“色”指物质。凡有形、有相者谓之“色”,无形无相但有其名的,称为“名一。因精神之物没有形象可得,只是空有虚名,故佛法中称之为“假名”。所有的“心相一都是假名,《金刚经》“无有少法可得”这句话,即是依据这个道理而来的。“分别”是指分别精神与物质,也就是指“色”、“心”二法。色、心二法一出生,接著就会生出二(人”。六人指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称二(人一呢?因为眼、耳、鼻、舌、身、慧好比是我们身体的大门一样,我们所摄受的外法,都是经过这六个孔道而进入的,所以称为“人”。六人又称为六根或六门。六人一成就,接著就生出“触”。“触”是接触的意思,指六人与外六尘接触。六根一与外六尘接触,即产生“受”。“受”是感受之义。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受”都能令人产生贪爱,由于众生心自生颠倒想故,不但会于“乐受”起贪爱心,连于苦受也会起贪爱,所谓的被虐待珏就是如此。我想有些人听到这里,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诿,但你环视周围的人,包括你自己,多少都是在苦中作乐而不自知。譬如,爱打球的人于大太阳匠下练球,而引以为乐。若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应是属于乐?还是苦呢?我想老人家一定会觉得那很苦,年轻人却觉得很乐。我以前在屏东教书,有一次日正当中时,我们两、三个同好打起羽毛球来。(你们知道屏东夏天的太阳非常“毒二就在不远处的一棵树下,几位老婆婆看到我们,就不停地好心劝我们说:“少年仔,来这边荫凉处坐啦!那样太辛苦了!”可是我们当时几个打球的人却觉得乐得很哩,一点也不觉得苦。再举踢足球为例,因为我高中时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所以深深了解个中况味。足球队员在练习时可说是相当辛苦的,尤其是下大雨时,还得在泥泞里阳撞,但越是滚得一身泥,心里越觉得乐在其中。现在上了年纪之后,反而奇怪当时自己那来的劲儿。这就可用来解释:对一般人来讲,实在常常是“苦乐难分”——一切众生的事业、技艺与学问成就,皆从“苦”中来:从“苦练一、“苦修”、“苦读”中来。当这些人正在“苦练”之际,从旁人看来,他到底是乐?抑是苦呢?倘若他本人觉得全然是苦,他必定无法继续做下去,所以他的苦修、苦练其实也是苦乐参半,所谓“乐在其中”。英国诗人雪莱曾说:“所有世人在笑的时候,都是含著眼泪的。一似乎有些道理。
与外境接“触”之后便产生“受”。佛说以“众生心颠倒故,一,而取著外相,所以一旦有“受”产生之后(不管是那一种受),便于此“受一生“爱一,接著便由爱而生执“取”之心,“取”得之后便想永久占“有一、拥有,拥有之后,“生、老、病、死”便跟著而来。
以上解释的是“十二有支”。此处的“有”是指“有法”,以其“有生减一,故称生减法。“支”是项目之意,共有十二项,故又称“十二支一。这是一切众生受苦的原因,以及轮回生死的整个过程。此种“生死之苦”形成一条链锁状,循环不息。众生皆是随顺此十二因缘,于生死海中浮沉不已。这就是凡夫的“顺因缘行”,又称为“生减门”。修行人应如何修行呢?要反回去修,称为“逆因缘行”或“解脱门”、“还减门”。如何修“还减门”呢?要从“有”开始起修。因为“拥有”,才有生、老、病、死,现在便要修“不有一;如何修“不有”呢?欲修“不有”就要修“舍”。于“有”门能“舍”而“不有”之后,再于“取”门修“不取”,能“不取”之后,便更溯其因,于“爱一门而修“不爱一。此地要注意的是:不但要修“不爱”,还要同时修“不僧一——否则会由于光修一不爱”,而看到每一个人都产生僧厌心,而误以为是“厌离心一修得很好,其实是“嗔恚心”的一种表现。这便是由一极端跳到另一极端,因此必须修“不爱不僧”,行于“中道”,才能究竟。我现在听讲的皆是无上心地法门,你们听了这么久,不知是否有所领悟?“爱”由“受”而来,能“不爱”之后,更推溯其因,而于“受门”修“不受”,如何修不受呢?当有“受”产生时,便要立刻“觉知”而“不贪此受”,如此即能达到所谓“受而下受”。譬如打坐时,若身、若心产生任何顺意愉悦的感受,乃至念经念到生起法喜时,即应马上“觉知”,不去贪享此受,即于此三号受”而修“舍”。如此修行,才是修无上心地法门,否则仍是困于“有相”之中。“不受而受,受而不受”,才不至落于断减。因“受”是由“触”来的,故于修“不受”之后,更应推穷其因,而于“触”门修“不触一。如何修“不触”?于种种会令你引起烦恼的境缘,尽量不要去接触。有些人说要“试一试道力”或“在刀口上修”。修行层次若没有那么高时,就不要虚妄、吹牛,还是“实在”一点,谨慎小心才好。二(人三逼一项要如何修呢?要收摄六根。有种种的禅定止观法门,可用来收摄六根。“名色”(身心)这一项的修法,是要先了解佛所说的身、心二法的种种现象:身有“身相”,心则有“心相”与“心性”,皆须修学了然,然后再配合“性宗”与“相宗”的法门一齐修,以期令自己于性相融通无碍。有了以上的基础之后,进而深修“本识”。“识”的道理很深,这要从“唯识学”及禅宗的“心地法门”配合来观察诸识的变化,从而如实修治“心地”。
十三、修心、明心与熏转业力
我们常讲:“学佛是修心”,事实上,若没有经过这些层次修上来的话,我们根本无法了解什么是“心”及“心识”。只因为我们众生是拦里糊涂的时侯居多,未能了知“心一在何处,要如何起修呢?《楞严经》一开始就有所谓的“七处散心一,先把要修的“心”找出来,“心”找出来之后,才能对治“心行”,一心行的轨迹”确实了了知见之后,方能知道为什么会起无明。有些人看了一点禅宗的东西,就常听他说:“我时时刻刻心里都明明白白。”其实这些常常都是大话,殊不知要真正能做到心里明明白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就是真正的已经“明心”了——所谓“明心”,即是明了自心的一切“心相”(一切内心所起的现象)。佛说一弹指有九十刹那,而众生的心在一利那间便有九百生减。(“一弹指”及“一刹那一道两个词原是西土的东西,但自进入东土后,已俨然成为我们“固有文化”的一部分。)“一弹指”是以姆指及中指的第一节,用力相擦击而发出声响。“一弹指顷”已经是极短的时间,而在“一弹指一之中却有九十“刹那”,因此“一刹那”实是比一眨眼的时间还快得多。“一利那有九百生灭一,“刹那”的梵文是 Kas!an!a,“生灭”是“生、住、异、减一的简称。在有情界称为“生、住、异、灭”,而在无情界就称为“成、住、坏、空一。“生相、住相、异相、减相…这是有情界的“生减四相”。一切有情不管是身相或心相,一开始即有“生起之相”(生相),生起之后,跟著便有“停住之相二住相);停住短暂的时间之后,便会开始产生变化,这是“异相二变异之相);有了变化之后,渐渐就会有“灭相”出现。一切世间法的生、住、异、减四相,其嬗递是相当快的,快到“一弹指顷”就有八万四千个生灭!六祖在《法宝坛经》里讲:“明心号菩萨。”若人能在利那利那之中,对于自心中每一个“生、住、异、灭”之相都能清清楚楚、了了知见,才能说已达“明心”的地步。若确实有这样的功夫,才能说是:“念念都明明白白”,否则即是妄语。你若有“慧眼”能观自心,光是那每一弹指间所生出的八万四千个“生、住、异、减一相,都够你瞧得眼花撩乱,应接不暇,好似看快速幻灯片,或将录影带“快速向前一一般。事实上,我们众生若未证得禅定三昧,心里多半是乱槽糟的,即使在文宇边上知道如何观心,所看到的也是“一团迷糊”,很难能“念念二刹那刹那)皆一分明”!因此,了了知见自心中的“生、住、异、减”四相而达念念分明,实是大菩萨的境界。“明心”的菩萨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也不是口说就行。
综上所说,我们修行的主要目的,是要转变我们原来的业力,改变我们的业习,使我们整个的命运,不会再照原来那样的轨迹去运行。由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命运是由业力造成的),所以众生才可依修行而成菩萨、成佛菩提。我们修行佛法,应该如是了知,针对我们自己的业习力,努力去熏转它,这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与旨趣。
一九九一年十月讲于美国克里夫兰市大意精舍 (全文完)
摘自《慧炬》第347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