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无疆域 法义贯一味
佛教无疆域 法义贯一味
释智明(KOvido)开示
柯兆贞 吴茵茵翻译
谢雅玲整理
二OO二年三月二、三日中华慧炬佛学会邀请数度来台,加拿大籍的智明法师在印光祖师纪念堂指导瑜伽禅修并演讲佛法,其开示如下:
(一)觉照的功用
我们学习瑜伽要注意我们的呼气、吸气,这是有深重意义的。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观照每个当下。我们的心识通常在想过去或未来,我们的思想不断地在运作,很难活在当下。我们的焦虑大多来自思考未来,未来难以预测,因此恐惧不安。
现今社会,虽然物质比较充裕,有足够的食物,有好的工作环境,但人们的内心却相对的感到惶惑。有些人在银行里面有很多存款,但内心仍然感到非常不安,这不是存款多不多或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心永远不满足:王要的原因在于我们老是想著我们的未来。此外也有很多失望、痛苦、悲伤的情绪,来自于我们—直想著过去。想著过去就会有很多的懊悔,因此,在当下如果能够放松、静下来,就能够立即感受到祥和及舒适,这是非常有益的。如果我们对身体、对呼吸、对内在的感受能更加清晰的觉照,就更能够活在当下。假如—直想著过去的种种,则所产生的情绪,以及—些思考的方式,当下就会现出来。当我们计昼著未来,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事的那些想法、那种感觉,当下也就会现出来。除非有觉照的心,否则对于上述那种情况,我们是无法清楚的觉察的,因为,思考是心识上强而有力的幻惑,我们如果能在身体及出入息方面更加的觉照,将更有能力去控制心智。
仔细地观照就会发现我们的思考以及情绪在控制我们,它们随时都会发生状况,而且是毫无预警的发生。所有在心识里头发生的事情都是非常强而有力的。如果注意去检省你的心智,就会发现这些情感是多么地强而有力。这时如果能够多加观照我们的出入息以及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就能够有效地去控制情绪及思考。佛陀说,除非我们能观照,否则就会有苦。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来自于思考太多,它会让情绪失控。时时刻刻我们都对外在的事物加以回应,回应是来自于固有习性,我们被负面的情绪——愤怒、仇恨、忌妒、沮丧牵著走,苦就是来自于这些负面情绪的反应,若我们对身体及出入息多观照,就能训练出免于人我二分的想法。观呼吸并不限定哪种宗教、教派,也没有男性、女性,或出家众、在家众的分别,因为呼吸是很自然的事,它是生命的自然现象。藉著对呼吸的觉察,我们能够了解到无我的本质。当一个婴儿呱呱落地直到老死才停止呼吸,人只要活著,其呼吸即存在,所以,呼吸属于一种自然的变化过程,我们无法去控制它,我们也无法防止身体老化,更无法防止身体死亡。所以可以确切的知道,这个身体并不属于我们,虽然在一般的语言上,我们会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但就真理而言,身体并不属于我,它也不是我本身,身体就像呼吸—样,它是自然变化的—个过程。这就是为何我们要觉察身体及呼吸,因为如此才能了解“无常”与“无我”。
(一)观出入息的当下,我们还能体验到没有时间限制的感觉,也就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吸气与呼气的过程是宇宙中超越时间的自然过程,这个过程就好像我们在海边看海浪不断地潮来潮往,是永续的节奏。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身体内永恒的时间节奏,当我们能够很清楚的觉察到这种过程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得到安详与快乐。我们的思考和想像也就是我们的心,常有非常严重的幻想,我们很容易被五尘色、声、香、味、触所迷惑,我们的第六识是导致我们迷惑的最大根源,因为人类的脑筋,通常都想得太多了,我们所想的事物似乎都那么的真实,好像是恒存的,思考以及想像的一切好像是很坚实的存在的,但藉著观照,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这一切只不过是心识的作用罢了。一切的东西都是有来有去的,我们的心通常会把一切的想像如同放映电影般不断地把它放映出来。
(二)人生如梦幻
我们是这个世界戏剧大舞台演出的主角演员,这就是为什么要觉照我们的思考及想像的原因,这样觉照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被心理所想像出来的东西给迷惑了。有一个很好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来做觉照练习,那就是去注意它。比方说你对外界某件事情感到担心、焦虑时,就在自己的内心做一个注意的动作,告诉自己我现在正在担忧,然后把你的觉照放在呼吸上。当你突然想到过去的某些事情,让你感到懊恼、生气时,就告诉自己我现在正在懊恼、生气。或者,有任何方面的想法出现时,就告诉自己我正在做那样的想法,告诉自己我只是在想而已。然后将你的觉照放回你的呼吸上,这样专心注意,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的去看每一件事情,能帮助我们离开思考的内容。人的想法会不断的创造出戏剧故事来,让自己陷入故事的情节中。它看起来是那么的真实、恒存、坚实。当我们告诉自己这只是一种想法时,就可以帮助我们远离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的心识从这样的想法当中解放出来而得到自由。佛陀的教义就是教导我们在迷惑中清醒过来,也是从无明当中醒过来。我们最大的无明在于相信身我是存在的、是坚实不变的。但当我们用心去觉照时,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我,是非真实存在的、非恒久长存的,只不过是我们的妄想罢了。妄想来自于哪里呢?它是从过去的经验、记忆而来,也是从吸收的不真实知识而来,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三)破除制约
我们不能得大自在,是因为我们的身心受到制约。所谓的制约,指的是我们根深柢固的经验束缚著我们,譬如我们生长在台湾,便受制于台湾这个大环境,受制于教育方式,以及中国人的传统,包括风俗习惯、信仰及迷信等等,若是生长于另外的国度就受制于另外国度的各种条件。佛陀告诉弟子,心是可以训练而不受制约的,不受制于过去的记忆,这种状态是很纯然的察觉,专注的觉照,这就是止观的修习。
所谓“止”就是存在于当下,它和过去及未来都不相关。当我们练习时,自然的觉照力、止的能力就会变得愈来愈加强大。佛陀觉悟的原因是因为能够了解心识自然运作的过程,藉著对止的觉察能力,能够了知受制约的心是什么状态;藉著对万事的觉察,能够了知事情生起和消退,所有的事情都会改变的,都不是永恒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空无自性。因为我们受制约,我们对“我的”感受认为是永恒、坚实、不变的。我们把身体认为是我或是我的,以为我们的情绪或是思考也都是我或者是我的,这就是造成苦的原因。因为我们攀缘外在事物,把外在事物都变成是我。我们有了觉察力,就知道这些东西都不是属于我们的,它们会生起也会消失,是空无自性,是不坚实的,不是永恒的。
(四)远离负面情绪
产生欲望和各种情绪的原因是我们的思考,对妄念的执著也是因为我们的思考。因为妄念对外界的反应是如此的快,以致于我们无法觉察到。当情绪不佳、心情不好的时候,很容易就会相信人生是可怕的,我们的心立即陷入负面的状态。若觉察到此刻我的心陷入一种想法中,有这种觉察力的时候,就能够将心从负面的状态中释放出来。这种觉照力好像一种魔术,可以使心从负面情绪中得到解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我们的想法很容易陷入负面的状态中,你会变得愤怒,喜欢评断事情,这种负面的情绪就会造成苦。因此,觉察到负面的情绪是很重要的,能从苦当中得到自由。佛陀真正的教义是很明确简单的,只是二千多年来,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妄加增减,把它变得非常复杂,很多人甚至对佛陀产生了迷信,事实上佛陀的教义只是止息妄念、离苦得乐,将我们从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释迦牟尼佛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
(五)修慈悲心行慈悲行
我们在禅修时,不论禅坐或经行,都要保持心的正念,让心很清楚的知道一切事情的生起及消退,因为能够在当下保持正念,很多事情我们就不会攀缘,让它过去。禅坐时将正念带到呼吸上吸入呼出;经行时将正念放在双脚上,我们的修行,便能快速地进步。禅修不应该想得到什么,或想见到什么,因为那是妄念,是一种执著,障碍禅修。
我们的心很容易掉入负面的情况之中,执著负面的情况就会有苦,如果能够观照,就能清楚的知道那只是心在想著负面的事情而已。修慈悲心行慈悲行,是脱离负面状态的最好法门。首先,要对自己慈悲,也就是说,对自己要慈祥、有耐心,原谅自己曾做错事,然后将慈悲扩展到对父母、亲友、陌生人以至于敌人。很多时候我们会原谅别人而不原谅自己,所以对自己慈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总是被习性、:;经验制约,去分辨、批评、比较,说别人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喜欢这不喜欢那,心一直衡量、分别、批判、评论,造成心中很多的苦和冲突。这表示我们不能接受当下发生的事,所以修慈悲心即是接受自己是什么样子,同时也能接受别人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对自己不好,心就不会平静、平和。慈悲会净化我们的心,净化负面的情绪。在睡前修慈悲心,会睡得很好。会做噩梦表示心中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如果修慈悲心,梦就会很甜美。首先可藉由观呼吸让心平静下来,然后对自己说:希望我吉祥如意、脱离苦海,希望我平静,远离恐惧、焦虑、妄想。再想想自己的家人、朋友,把这些慈悲送给他们。如果你和某人有冲突,也要把慈悲送给他。也可以扩大想在台北的人、整个台湾人、全世界的人、宇宙间所有的有情众生,把慈悲送给他们。
修慈悲心也能够克服恐惧,因为恐惧来自于关心自己的安危,修慈悲心能够超越自己。不管是达官贵人、升斗小民,每一个人都有难解的问题和难过的时候,即使是出家人也会有问题,尤其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的苦就愈多。佛陀教我们修慈悲心,为的是要我们学习无我,远离自我的痛苦。修慈悲心能让我们有更多的耐心,譬如香港某些媒体和群众常有许多对他人攻击性、非理性的批判,严重的批判造成很多的罪恶和恐惧,罪恶和恐惧是因为人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在香港时就开示有关修慈悲心的法门。庆聿的是愈来愈多的人对佛法产生兴趣,香港社会人口密集,压力很大,从香港来到台北,觉得台北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城市。
问与答
问:如何觉知所缘?
答:放松时很不容易做到觉察,通常我们都认为放松很简单,正确的方法就是完完全全的觉察,观照我们的身体变化,通常我们躺下来时身是很放松的,可是心却乱飘,放松时心必须要处在当下,也就是说我们的注意力和觉察力要完全放在胸部和腹部的起伏。当你的身体碰触到地板时你就能觉知(我们今天没有做这样的练习),我们会先从脚开始然后你去觉察脚触地的感受,像脚跟碰到地板的感觉,然后把觉知从脚跟慢慢地延伸到腿,你会感受到小腿肚在地板的感觉,再往上去感受背部和肩膀的感受,去感受手和手臂在地板上的感受,还有后脑勺在地板的感受。在禅修时不管是卧禅或是坐禅方法都是一样的,所以耐心很重要,通常我们都希望达到某些境界,希望我们的心赶快安止下来,这种希望达到什么的心,事实上就是一种贪求的心。当你的心跑到别的地方时,只要把它带回来就好了。
问:当负面的情绪很强的时候,继续静坐有帮助吗?
答:有时候坐禅并不一定有帮助,尤其是当我们的正念并不是很强的时候,但你可以用觉知观照力去觉照生气这回事,了知这是因缘所生,是无常,是生灭不定,自然可以慢慢消融。我们也可以做—些身体的运动,像走路、像气功呼吸动作,如我们能运用觉知观照力,生气就会愈来愈少。
问:如何从四念处——身受心法的修持开展智慧?
答:佛陀开示四念住:一、身念住是要我们观身体的不洁净状况,然后生起舍离心而勤修佛法三—、受念住是要我们了知诸受皆苦,不好的觉受是苦,好的觉受也决不能持久,最后仍变成苦,了解了苦,就会去寻求灭苦之道三二、心念住是要我们观心无常,心不在内,不在外,捉摸不到,心猿意马,妄想纷飞,若能勤修禅定,把心静下来,心自然能清明澄澈,见到事物的实相及自己的本来面目。四、法念住是要我们懂得诸法无我,这样我们就不会执著有我,执著我的地位,我的财富,知道万事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从苦、空、无我之中,便能生起智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