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门中供养释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性演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门中供养释义
  性演
  刚刚迈入菩提学程的行者,每天的课题,从洒扫庭园、佛殿礼仪乃至研读经典,无不经过师长细心调教,净化熏习,尔后自己内得心源、消除秽染、摒弃烦恼,再经过僧团共同造就、千锤百炼、从身、口、意三业的如法作业,来圆成健全的人格与完美的僧格、渐渐的,慢慢的从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生活潜移默化,点滴成长,即能赋与行者一份责任与使命。
  为佛弟子,果能常怀恭敬供养,至诚恳切的襟怀,他愿意学习,愿意被雕琢,即使他是一个乡野村夫,经过了大冶洪炉的陶炼,提升宗教情操,悠游法海相当时日,他即能改变气质,向上一著,今后长衫一穿,微风一吹,不但能掌握的住自己,也能给人一种飘逸出尘,下沾凡俗的人天师表的风范。
  供养,梵语pujana,供给资养之义,意指供养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师长、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来亦包含有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以及心分供养的区别。
  经典里时时可见,至诚恳切,恭敬供养。但一直不能深入了解,最近我找了张曼涛先生主编的佛教学术丛刊,蓝吉富老师主编的现代佛学大系,以及华宇出版社所出版的世界佛学译丛,都没有找到有关“供养”的种种资料,因此,我就挪出一些时间来,从工具书里,寻找出隐藏在大正藏里的“供养”,希望能将它清楚明白的拈出来,供养我的同道们。也企盼我对“供养”的追寻,能转化我菩提学程固有的模式,将选一份努力溶汇成修行的进阶,辗转提升,早日达到贪、嗔、痴、烦恼永尽、迈向解脱。
  供养的种类、方法、对象,在经论里,有种种的分别,现在依序从二种供养,乃至十种供养,逐次拈出:
  1、二种供养
  在《十住毗婆娑论》里提到,“供养有二种:一者善听大乘正法,若广若略;二者,四事供养恭敬礼侍等。具此二法供养诸佛,名为善供养诸佛。”此处说明财供养与法供养。法供养,此处指盖昆听闻大乘正法,也即是说对于佛陀所宣说的百千法门,教(理、行等,皆能信解、受持、长养、守护,“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动修善根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这个句子,现代佛教杂志时常出现,鼓励佛子,参与法供养的盛会。、 财供养,一般指香华、珍宝等世间之财宝,供养诸佛菩萨,此处指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四事惠施菩提学程的行者,“国土人民、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恒往至知识家,为四供养故、饮食、衣服、汤药、房舍”。
  又,据《大日经供养法疏》说,“有理事二供养:理供养,会理人证;事供养,供香花”。此说理供养,指以证人真实之理为供养,也即是希望我们每一个行者,皆能与实相相应,以智慧为导,达到自证化他的境地。
  事供养,则指事相上一切物质的东西,如以花、果等虔诚供养三宝。
  2、三种供养
  依据《十地经论》,又有谈到三种供养。 “一切供养者,有三种供养:一者利养供养,谓衣服、卧具等:二者恭敬供养,谓香花、幡盖等;三者行供养,谓修行信戒行”。又盆曰贤行愿品疏》亦有财供养、法供养、观行供养。财供养,即是以世间的财宝、香花等物质,虔诚供养三宝。法供养是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发起一份菩提心,为自利利他而努力。观行供养,以华严的法界观,观一念心具足三谛之法,能周逼含融,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能进入事事无碍的深观,使众生、诸佛,平等不二、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槃,果能念念如是,即是以观行供养诸佛。
  《不坏假名论》卷上:“供养有三种:一、左右给侍,二、严办所须,三、咨询法要”。此从原始佛教,亲近善知识、供养善知识的教诚、教示中,更明白的拈出》 一诸有得遇尊者目挞连,交游往来,恭敬供养者,大得善利”。“与善知识共从事”,此处的共从事,就是供给侍,跟随旁边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从这过程当中来实践佛法,从这过程当中,来咨询法要,领受教法。
  《法华文句》卷三,提到有关,身、口、意三业供养:一、身业供养,为佛弟子,身业虔诚恭敬礼拜如来,可获五种功德:(1)端正,见佛相好,即生欢喜,渴仰之心,以此因缘,来世可得相貌庄严。(2)好声,称叹佛名,可得雅音,(3)多财宝,以散花、燃灯等供佛,好心布施,可获财宝。(4)生长者家,心无染著,合掌长跪,至诚礼拜,即能有缘生于大富长者之家。(5)生善处天上。身业供养,有如许的好处,我们要能做到至诚恳切,方能感应道交,在普贤十愿中,也以“礼敬诸佛”,为第一大愿。
  口业供养,由口中来称叹诸佛菩萨。“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下,也记载著,凡佛弟子,若能讽诵诸佛名号,显扬赞叹如来功德而广为宣传者,即能得不退转,速成无上正真之道,无数之天魔亦不能毁坏其无上道心,所生之处皆为严净佛刹,常得值遇诸佛世尊,又端正殊妙而容颜光泽,常能解了无量智慧,得无碍辩才,常为众生阐扬大法等。在普贤十大愿中,也以“称赞如来”为第二大愿。
  意业供养,此处要我人能端心正意,思惟佛、菩萨的相好庄严,以一念虔诚的心尊重恭敬,菩提学程的佛子,果能以清净三业供养诸佛、菩萨,即能达到十善圆满,而达至善的高峰。
  3、四种供养
  《大日经义释》卷十一:有香花、合掌、慈悲、运心等四种供养。山香花:佛曾为首迦长者说,以香花供养,能得十种功德:“若有众生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一者处事如花,二者身无臭秽,三者福香戒香,遍诸方所,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六者身常香洁,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升天,十者速证涅槃”。又《增一阿含》卷十一:“持我此五百两金,用买香花,散如来上”,由以上能明白供养香花能使我人得如许利益,岂可不人人争相供养。
  (2)合掌anjali二又称作合十,即两掌合并,集中心思而后虔诚,恭敬礼拜。本来合掌是印度古来的礼法,佛教依循旧有习俗沿用,印度人的生活习惯,两手分开使用,右手代表神圣,左手代表不净,不可混淆,然两手合用时则为虔诚、恭敬之礼。 “合掌叉手,赞叹诸佛”。 “恭敬合掌礼”,我国以合掌为恭,印度以合掌为敬,合掌除表恭敬外,亦表返本还源,入于非权非实,事理契合之意。密教将合掌配与定、慧、理、智,举出12种合掌于后。
  以上十二种合掌,皆有其深密之意义,欲更详悉明白,可参考《大日经疏》卷十三。
  (3)运心:此即以心供养、理供养,但于心中起供养之想法,“有四供养,逼通诸部,一切处用:一谓合掌,二以关伽,三用真言及慕捺罗,四但运心。此善品中,随方应作,或复长时供养中,最无过运心,如世尊说,诸法行中,心为其首,若能标心而供养者,满一切愿”。此在说明,供养时若缺乏,香花素果时,可以至心恳切,虔诚合掌,顶礼供奉运心观想,观想供品供养,同样可以获得殊胜的功德。
  又密教部,理趣释NO.1003经,说有菩提心供养、资粮供养、法供养、羯磨供养等四种瑜伽教之供养。
  又《无量寿经》卷下:悬缯、燃灯、散花、烧香等四种供养。 《善见律吡婆娑》 ,亦有饮食、衣服、汤药、房舍等四种供养,此四种,在原始佛教,即是四种资具具足,修行办道才易成就。
  4、五种供养
  《苏悉地羯罗经》卷下供养品,将五种供养,加上净水供养,和为六种,象征六波罗密,有涂香(持戒)、花鬘(忍辱) 、烧香(精进) 、饮食(禅定) 、燃灯(智慧) ,五种供养加上阅伽(净水·布施) ,即为六种供养。下了解的人,如果每天只忙著张罗这六样供品,那么他只是对佛陀,佛殿的印象一直在加深,要想契佛本怀,那只是很有限量的增长罢了。
  山涂香,又称为涂身香或涂妙香,它能消臭气,能除热恼。 “天竺上法,贵胜男女,皆和种种好香,用涂其身,上著妙服”。“涂香有二种:一者旃檀木等摩以涂身,二者种种杂香,持以为末以涂其身,及熏衣服并涂地壁”。印度本属热带气候,人体易生臭气,人民风俗,常以香涂身,然佛制比丘,不得涂香或著香花鬘,经中常谓出家之人应以戒(清凉)及禅定净除心垢,以替代俗人所用之涂香、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涂身香、木蜜、沉水、梅檀、苏合、鸡舌、都染,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涂香”。《旧华严经》第二十五:一以净戒为香,华鬘为七觉,禅定为涂香”。持戒清净的戒香,能远播十方使人亲近,·如近代的弘一大师、道海法师、果清法师,皆能以他的戒行来摄化众生,引导众生。
  (2)花鬘(忍辱) 。将很多花用一条带子把它串成环状,做成花环、饰物。供养诸佛、菩萨。古代印度,常以华鬘来装扮自己或悬挂在室内,但比丘不配带此饰物。 “有人施僧华鬓,诸比丘不受,不知作何所用,是事白佛,佛言听受,应以铁钉著于壁上,房舍得香,施者得福”。经典里亦强调,花鬓,比丘不得著,亦下得与俗人著,但若供养诸佛,塔庙则不犯。
  又花鬓是代表忍辱、详和的一种表征,花道的艺术,是从寺院里华鬓的供养延申出来的。花的特性,无论你痛骂它,赞赏它,他都如常的开放、凋谢,绝下因为你的善语、恶言,而有所改变。有忍辱波罗密的人,也是如此。
  (3)烧香(精进):又称为焚香、捻香。印度气候酷热,百姓皆涂香去除身上垢秽,然天寒时节则以烧香来迎请诸佛菩萨。“烧香者,寒则所须,热时为患,涂香寒热通用”。“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诸经中,有关烧香的记录很多,而烧香是精进的表征,当你点香时,没有风吹进来;香烟就一条直线的往上冲,“时富那奇,俱与其兄,办足供养,各持香炉,共登高楼,遥向只洹,烧香皈命佛及圣僧,唯愿明日,临顾彼国,开悟愚朦盲冥众生,作愿己讫,香烟如意,乘虚往至世尊顶上,相结合聚,作一烟盖”,烧香,能递至法界,无论顺风、逆风皆能自然遍布,犹如精进念佛,能使我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达到三昧的景况,因此,可以透过烧香,来引导我们精进,趣向菩提道果。
  (4)饮食(禅定):欲界有情,必依饮食来滋养色身,它以香、味、触三法为体,入于口腹而能资益诸根者。 “能任持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故名为食”。在论典里提到,生而为人,依食而住,托食命存,食已能使身心适悦安泰。
  饮食的种类有饭、麦豆、面、饼、根、茎、叶、花、果等,“律云:半者蒲膳尼,半者珂但尼,蒲膳尼以含瞰为义,珂但尼即啮嚼受名,半者谓五也,半者蒲膳尼,应译为五瞰食—一饭、二麦豆饭二二麨、四肉、五饼。半者珂但尼,应译为五嚼食—一根、二茎、三叶、四花、五果……乳酪等非二五所收,律文更无别号、明非正食所摄……一。由此可知,佛制饮食,唯此十种,素食是中国佛教为长养慈悲心所设,为长菩提苗,必得蔬食。
  饮食的时间,佛制以日午为法食之正时,律藏谓午时,日影已过即是非时。“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又立日中一食之制。“如来以一食故,身体轻便得安乐住。汝等比丘亦应一食,一食故身体轻便得安乐住。”又日中一食能得五种福报。“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安稳亦不作病,是故沙门道士知福不食” 。佛陀契而不舍的告示我人节制饮食能得种种好处,无非要我人从日常生活迈向宗教生活,直登菩提彼岸。
  饮食的方法,经典里一再告示我们用食时当先观法义。“夫欲食时,当存念重戒……譬如人身体,有疮及病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著”。又食时应作观想,若得食时,口口作念,凡限食三匙为一口,第一匙默念“愿断一切恶” ,第二匙“愿修一切善” ,第三匙“所修善根回向众生、普共成佛”,如此发心即是菩萨的行持,在《释氏要览》亦举食存五观:二、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为或道业,方受此食”,食时作观,食前咒愿,普令法界众生皆能得利,并施食予旷野鬼神,企盼皆得饱满。此为佛于最殊胜处,法界平等,同圆种智。
  前谓饮食可表征禅悦,我们常唱“禅悦为食”,一般以为进入禅定的状况,来品味禅定的乐受,然而禅悦为食实指修习禅定,为使我人得般若智慧,就如饮食为滋养色身,因此供养食物是朝开发慧体而言,凡夫色身健康有活力,但不可忘了慧体的养份是——禅定。
  (5)燃灯(智慧):密教将灯人格化,而作为外四供养之一的金刚灯菩萨,“百干万劫,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其灯明者圣智慧是,其黑合者诸结业是”。后世传法亦有称为传灯、无尽灯。
  灯,可供养诸佛、菩萨及室内照明之用。 “时诸比丘房里患暗,佛言听燃灯” ,佛允许僧房使用灯火,然其设备及使用方法,在律藏里都有明文规定。经典中亦提及在佛塔、佛像、经卷前燃灯,能得诸种利益。又佛灭后,以灯布施塔寺,于此世可得三种净心,命终时由于善心下失,可得三种智慧。死后亦可上升卅三天。
  《贤愚经》亦谈到,贫女以至诚恳切的心怀供灯;水远不减。“贫者一灯,长者万灯”此表诚心的重要。
  灯明下但可破暗冥,亦可破无明,般若灯明不但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真正的加油、点灯,要靠自己心的努力,时刻反省,检点自己的功过,即能时时有所增长。
  以上六种供养,配合著六波罗密,透过日常生活在佛殿中,看到这种种供品时,我们马上要起;一份联想,提醒自己,鼓励自己,想想自己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与高僧—大德的供水,点灯是否雷同,每一佛子果能朝著这个方向前进时,我们的菩提道果就逐渐在成熟了。
  5、十种供养
  《法华经》法师品有十种供养,分别为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地持经》卷七亦有十种供养。 二万何菩萨供养如来,略说十种:一者身供养、二者支提供养、三者现”刚洪养、四者下现前供养、五者自作供养、六者他作供养、七者财物供养、八者胜供养、九者下染污供养、十者至处道供养”。一、身供养:对佛色身的供养。二、支提供养:若偷婆、若窟若舍之供养。三、现前供养:见佛身及支提而设供。四、下现前供养:不现前的如来及支提,又佛涅槃后,以佛舍利起偷婆而供。五、自作供养:手自供养,下依懈惰令他施作。六、他作供养:不独自供养,普令父母、师友、一切人等悉皆供养,又有少许物以慈悲心,施彼贫苦薄福众生,令他得供养而后得安乐。作供养者,得大果报。七、财物供养:以衣服、杂宝等作种种供养。八、胜供养:以财物供养,若多若胜,若现前、不现前、若自作、他作,淳净信心现在前,专精解心而作供养,以是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九、下染污供养:不轻他人、下放逸、不懈怠、至心恭敬,下轻末学,不以染污心于国王所现谄曲威仪求财供养。十、至处道供养:以如意自在力,下待如来出现于世,往一切佛刹,供养一切佛,以净信心,妙解心周逼随喜,兴大供养,乃至少时于一切众生,起四无量心,于一切法起少忍知离言说,法自性如解脱,离诸妄想无相心住,护持禁戒、止观、菩提分、诸波罗密等,此供养功德,最上最胜,无与伦比。
  又《瑜伽论》、《大集经》、《善生经》尚有很多有关供养的资料,到此为止,下再叙说了,想下到发下一点时间整理,意然聚集了这么多有关“供养”的资料,后世佛弟子,福报深厚,工具书一应具全,只要有心想厘清一个问题,深入去探寻,这哑吧教授即会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解答清楚,如此的时代、环境,我们能不善加珍惜吗?我们能不怀著一份感恩的心情,努力、动勉的加功用行吗?
  摘自《僧伽》第4卷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