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典范
佛陀的典范
作者:乔瑟夫
有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在严肃修行及日常生活两者之间,以一种对自身有意义的方式,让我们与佛陀的生命联结起来,赋予自己的生命更宽的眼界、更深的内涵?
与佛陀生命联结的两个方式
其中有一种可能性:将佛陀视为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一个活在西元前五、六世纪的北印度人,他在三十五岁那年经历了一场强烈觉醒的转变过程。我们可以以非常符合人性和历史的方式,了解他的挣扎、他的追求以及他的开悟,从一个人与人相互对待的观点,来和佛陀联结。
另一种联结佛陀生命的层面是:视佛陀为一种人性的基本典型,即佛性的完全展现,完全没有任何污染与扭曲的心灵,体解到佛陀的生命故事宛若一趟伟大的旅程,是代表著人类生存的某种基本典型。
藉由这两种看待佛陀生命的方式—历史人物或基本典型,就能从佛陀特殊的生活经验中,看到所展示出来的宇宙法则。如此观察佛陀的生命,并非当作是两千五百年前某人的抽象而遥远的故事,而是一个揭示了所有人皆具有的宇宙本性的生活历程。而这也是个以较广大、深邃的内涵来了解自身生命经验的方式,一个连接佛陀与我们生命旅程的方式。当我们誓愿遵循佛陀的道路时,也当与佛陀受到相同疑问的激励:“生命的真正本质是什么?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佛陀伟大旅程的四个阶段
乔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这位人类学神话与典型研究的伟大学者,在他的著作《千面英雄》中,探讨英雄神话的本质。他提及典型英雄或英雄伟大旅程有四个阶段,并以这四个阶段来探析佛陀的人生。他认为佛陀的生命历程,是个人元素与这些元素所具象化的宇宙法则交织的奇妙组合。了解这些生活情境,并和自身体验直接联结,能带给各自生命旅程巨大无比的能量与鼓舞。回想佛陀的生命赋予我们心灵欢乐的感觉,并在认识到佛陀精神探求的力量与宏大的同时,我们得以重新连接内心深处对修学佛法的冲劲与动力。
坎伯将英雄生命历程的第一个阶段称为“命运的召唤”。根据传统的记述,在生为悉达多?乔答摩之前的好几世,佛陀首度听闻到这个召唤。当时他是位森林隐士,名为须弥陀;时世有佛,号为燃灯佛。一日,须弥陀听说燃灯佛将路过住的地方,便和许多民众去礼敬。众人为燃灯佛及僧众修整所经的道路,须弥陀也分配到一小段路。当燃灯佛等一群人抵达时,须弥陀尚未全部完成工作,路上还有泥泞,须弥陀便身卧该处,让燃灯佛踏身而过。
据说须弥陀看到燃灯佛的当下,受到他高贵气质与相貌所引发,决心有朝一日也要达到佛的完美心性。燃灯佛看出这位隐士心中立下的大愿,便预言未来若干劫后,须弥陀将生为王子,名悉达多?乔答摩,当世修成佛果。从听闻并回应命运的那一刻起,须弥陀就是一位菩萨,决意要得到佛的觉醒与完美。
典型生命历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命运的召唤”;第二阶段是“大弃绝”,抛弃老旧的模式和习性,开始用新方法看待自己的生命;第三个阶段是对妄想执著的“大挣扎”;而第四个阶段是对这宇宙旅程的“大觉醒”。在魔王大军消逝之后,当夜这位菩萨在禅定状态中,三次思索佛法的各种面向。第一次,他以全然专注的力量观察无数轮回中的生与死。透过这个可以追溯无始劫来的过程─出生到某一种环境,经历生命的悲欢离合、死亡,然后再轮回─产生对生命存在的无常与空虚的深刻了解。生与死如同水流表面的泡沫,生起又消失。当我们认同特定情境或经验时,总是假设我们的执著与偏好似乎坚实而重要,生命轮回的长程视野刳空了这种认知的基础。
当夜的第二次,他思考业力法则。他观察到:过去行为的业力,透过不断的生死轮回,驱动也限制了人们。众生因“无明”而陷于各个不同命运的旋风里,唤起了菩萨内在深刻慈悲的能量。第三次,他沉思四圣谛及因缘法。他观察人心如何变得执著,如何由于执著而有痛苦。他了解摆脱执著,达到自在解脱的可能性。
就在破晓的那一刹那,晨星乍现,他的心灵实现了最深、最完全的开悟。在大彻大悟之后,佛陀诵念了这首诗偈:
我游走过无数次的生命轮回,追寻但无法找出这栋房屋的建筑者。
真是悲哀呀!一再的生死!
啊!房屋建筑者,你已被看到了。你不该再建筑房屋了!
所有的木椽都已破裂,所有的栋梁都已粉碎,
我的心已获得无限的自由,得到的是欲望的止息。
佛陀观察到:在这轮回中,不停地出现、消失,出生、死亡,存在著很大的痛苦。欲望,痛苦之屋(身与心)的建筑者,被佛陀发现了;染污的心灵,有如破裂的木椽,不再存在;无明的力量,就像粉粹了的栋梁,不再有力。佛陀就这样证得涅槃,无限的自由。
有人说:证得涅槃的道路─八正道,是一部安静的车乘,像行驶顺畅而高贵的马车,不会发出嘎嘎的声响。搭乘这部马车的人们,这已经体证真理的人们,可能就相当吵闹了。他们喧闹地唱诵赞美这部马车与旅途的完成。
在《长老偈》和《长老尼偈》—记载早期比丘与比丘尼证道的诗集—中,我们常看到“所作已办”的复叠句。大开悟时,菩萨体验到他长久旅途的完成与圆满,所有人类均有的潜能的实现。他已成为佛─觉醒者。之后的七周时间,他都在菩提树林里思考著真理的不同面向。他完成自己解脱的旅程,现在他想知道是否可能将他所体证的深奥佛法和其他人们分享,而这些人因他们的执著有如盲人一般。
佛陀不断至各地传授佛法。当他的六十个弟子也开悟了,他就分派他们出去传播佛法。佛陀鼓舞激励他们:“啊!比丘们,向前行,为了众生的好处,为了众人的幸福,出于对世间的慈悲,为了人与天神的好处、利益和快乐。不要两人走同一条路。讲授佛法,前段要非常好,中段要非常好,后段也要非常好。宣导高尚的生活,全然完美而纯净;为他人利益而努力工作,你们就可说是已经善尽了责任。”
从佛陀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修行和了悟的全部推动力,在于从自己内在得到自由解脱;并对世界的苦恼发出慈悲,为别人的利益产生主动服务的意识。“利益众生”对心灵纯化的作用是:可以激发我们,也带给我们修行所需的能量。修行从来就不只是为了自己而已,真理的彰显,永远都是广大的慈悲与心灵相互连结。
佛陀有三大成就。第一个成就为“因成就”,也就是他圆满成佛之因,意指这位菩萨经过无数世修行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第二个成就为“果成就”,意指他开悟而得无上智。第三个成就“功德成就”,即注意众生的福利。佛陀并不满足于自身的觉醒,而是出于对所有生命的慈爱,而开始宣讲佛法,直到入涅槃之前,他与所有准备好要聆听的人们分享佛法。
慈悲与智慧两大翅膀
这位菩萨为了修行六波罗蜜所做的英雄式努力,除了来自超凡的慈悲之外,没有其他可能。然而,仅有慈悲是不够的。慈悲要能带来有效的成果,就必须化成具体的行动,而这就需要能分别何者有益、何者有害,并知道哪一条道路可得幸福,哪条路不行的智慧。大慈悲需要大智慧来产生果实;大智慧需要深度慈悲作为动力,来为他人的利益采取行动。佛法这两大翅膀完美地在佛陀身上展开。
有人说:即使将地球上所有父母对子女的爱与慈悲加总起来,也比不上佛陀的大慈悲。父母可能有很大的心胸来疼爱与包容自己的子女,但在佛陀身上,慈爱是没有疆界的。因为他的务实慈悲,他不间断地劝人行走于可以获致幸福、美满与解脱的道路。
有不计其数的故事记述:来自各种不同身分或职业的人们─乞丐、商人、艺术家、娼妓、乡下人、贵族、国王与王后─每个人都带著不同程度的信仰与了解,来向佛陀求助;而佛陀也透过他的慈爱、智慧与善巧方便的力量,帮助他们得到自由与平静。
佛陀所讲授的佛法之一,是众人熟悉的《伽蓝村经》(Kalama Sutta),对了解佛法中观察与醒觉的精神,特别有助益。伽蓝村民请问佛陀:在许多不同的宗教教义与宗教师之间,如何分辨选择?佛陀说:他们不该盲目信仰任何一者—不论对方是他们的父母、师长,是经典书籍,甚或是佛陀—应该仔细观察自己的体验:何者会导至较多的贪婪、憎恨和痴迷,那就要舍弃。何者会导至较多的慈爱、慷慨、智慧、开放及平静,那就要去培养修学。佛陀的教诲,总是鼓励我们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并直接观察自身经验的本质。佛陀没有希求名位、虚荣、或众多的徒弟,他是被慈悲的本性所推动。
当修行渐深,我们对自己真正的本性,会达到较完满的体证与了解,此时将对佛陀生起美妙的爱与尊敬。—既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作为我们每个人内在潜存佛性的基本典范。回想佛陀生命中的三大成就,对于自己有机会走上这样一位典范所发现的道路—这条具有最大荣耀、最真实高贵的道路—将充满深深的感激。透过念与内观,我们可以将佛陀的历程典范,反照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上。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