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
鼓
寂也
一般人常常以“暮鼓晨钟”形容寺院生活的规律,也以“钟鼓齐鸣”表示对事情的隆重盛大:究竟“鼓”在佛教里有著什么样的表法?又肩负著什么样的重责大任呢?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早已有多种“鼓”类的记录,其中,最常使用于仪式、舞乐、军阵之中,这诸多鼓类除了有发源于本土的之外,亦有自西域传入者。而在佛教方面,最初的起源乃是为了集合大众之用,而有楗椎的明发。
由于鼓的种类甚多,大体而言,较小的称为“应鼓”,大形的则称为“薮鼓”,有足的称为“足鼓”,悬击的则称之为“悬鼓”,而形状如漆桶,两面都可敲击的则叫“羯鼓”……。
最早时候,制作鼓的材质有金属、玉、木、石等等(佛陀时代大部份即使用木制) ,及至近代,则多以采用木料和兽皮制造而成,称之为“皮鼓一。
《释氏要览》云:“《五分律》云:“诸比丘布萨,众不时集。佛言:若(或)打楗椎,若(或)打鼓吹贝。””又《增一阿含经》云:“阿难升讲堂击楗椎者,此是如来信鼓也。”另外《僧只律v云:“帝释有三鼓,若善法堂说法,打第三鼓。”及《楞严经》云:一食办集鼓,众集撞钟。”……据以上诸经律所载,可知佛陀时代,“鼓”是用于布萨、说法、用斋……时,为集众所敲打之器。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随著丛林制度的渐具形式,为因应道场规矩所需,击鼓的作用、节奏、板眼便愈加重要,在《敕修清规,法器章》里即有云:“鼓,早晚平击三通。”以作为号令:另外,由于教内之礼拜、诵念等等仪式的由简而繁,“鼓”在佛教的梵咀法器里亦占了相当的地位,例如,在一般早晚课诵或法会里,即可见配以“吊钟”,放在鼓架上的“钟鼓”,或于作佛事中,需离位行进时,所执持敲用的“手鼓”等等。
由于时代的迁流及诸多因缘的改变,过去丛林中日常生活、说法、上堂等集众讯号亦随其需要而有所异动,例如过去的法鼓、登座鼓、茶鼓、斋鼓、放参鼓等等,在今日的小规模寺院已很少使用了。不过,击鼓除了有报时、集众或庄严佛寺道场的作用外,其具有警惕大众于道业上更行精进,摄护其心,勿令放逸的意义是不会因为时空因缘而有所改变的。在《续灯录·偈颂门·甘露舒禅师法鼓颂》即云:
“一击隆隆遍九垓,云奔雨骤尽趋来;
须知不是寻常韵,惺得人天醉眼开。”
又《江湖风月集·九峰升和尚挽更鼓偈》也云:
“烂木头边钉钉著,死牛皮有活机关,
须弥槌子轻拈出,撼动t天星斗寒。”
是故,身为佛弟子的我们,于听闻鼓鸣、楗椎响时,应更加提醒自己在道业上要更行用功,学习古德尊宿的大气魄、大精进,如此方不愧为一名学佛行者啊!
参考书目:
1、祥云法师著《佛教常用“呗器、器物、服装”简述》普门文库印行。
2、《佛光山大藏经·禅藏,杂集部·禅林象器笺三》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
摘自《十方》19卷11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