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2)
天帝即使天医神药传身,疮愈,色力踰前。身疮斯须豁然都愈。释却稽首,遶王三匝,欢喜而去。自是之后,布施踰前,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㈢【堕珠着海中经——弈海婆罗门.生经第八经】(33)
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时诸比丘于讲堂上坐,共议言:「我等世尊从无数劫精进不懈,不拘生死五道之患,欲得佛道救济一切,用精进故,超越九劫,自致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吾为蒙度,以为桥梁。」
时佛遥闻比丘所议,起到讲堂,问之何论。
比丘白曰:「我等共议世尊功德巍巍无量,从累劫来,精进无厌,不避诸难,勤苦求道,欲济一切,不中堕落,自致得佛,我等蒙度。」
佛告诸比丘:「实如所言,诚无有异。吾从无数劫以来,精进求道,初无懈怠,愍伤众生,欲度脱之,用精进故,自致得佛,超越九劫,出弥勒前。」
「我念过去无数劫时,见国中人,多有贫穷,愍伤怜之,以何方便而令丰饶,念当入海获如意珠,乃有所救。挝鼓摇铃,『谁欲入海采求珍宝』,众人大会。临当上船,更作教令,欲舍父母,不惜妻子,投身没命,当共入海。所以者何?海有三难:一者大鱼长二万八千里;二者鬼、神、罗剎欲翻其船;三者桭山故。作此令得无怨。适更令已,众人皆悔。时五百人心独坚固,便望风举帆,乘船入海,诣海龙王,从求头上如意之珠。龙王见之,用一切故,勤劳入海,欲济穷士,即以珠与。时诺贾客,各各采宝,悉皆具足,乘船来还。
「海中诸龙及诸鬼神悉共议言:『此如意珠,海中正宝,非世俗人所当获者,云何损海益阎浮利提?诚可惜之,当作方便,还夺其珠,不可失之至于人间。』
「时,龙、鬼、神昼夜围绕若干之匝,欲夺其珠。导师德尊,威神巍巍,诸鬼、神、龙,虽欲翻船夺如意珠,力所不任。于时导师及五百人安隐渡海,菩萨踊跃,住于海边,低头下手,(左口右几)愿海神,珠系在颈。时海龙神,因缘得便,使珠堕海,导师感激,吾行入海,乘船涉难,动苦无量,乃得此宝,当救众乏,于今海神反令堕海。勅边侍人,捉持器来,吾弈海水至于底泥。不得珠者,终不休懈。即器弈水,以精进力,不避苦难,不惜寿命,水自然趣减,悉入器中。诸海龙、神见之如是,心即怀惧,此人威势精进之力,诚非世有,若今弈水,不久竭海。即持珠来,辞谢还之:「吾等聊试,不图精进力势如是,天上天下,无能胜君导师者。获宝赍还,国中观宝,求愿使雨七宝,以供天下,莫不安隐。」
「尔时导师则是我身,五百贾客诸弟子者是。我所将导师行精进行,入于大海,还得珠宝,救诸贫穷。于今得佛,竭生死海,智慧无量,救济群生,莫不得度。」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以上三则本生,第一、二则是纯粹佛本生,第三则为佛及弟子本生。就文章的组织而言,第一、三则是依现在事,说过去生中事的体例。第二则是直接就叙述菩萨过去本生,没有现在事缘。就菩萨道来说,涂毒本生因缘是智慧度,萨波达王割肉喂鹰是布施度,弈海婆罗门是精进度。
二、弟子本生
本生经当中,有些是就住弟子而讲的,称「弟子本生」。这一类的本生以律部为最多,特别是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当中尤其多。通常弟子有任何善恶事件在佛前被发露,佛为了达到教化的目的,常会为大众讲述被发露者的本生故事以晓喻大众。因此弟子的本生,就其形式而言,几乎都是因现在事讲过去生中事,再作归结今昔人物的形式。而且对善恶因缘的果报表现非常明显。众生随所造业,在六道中轮转,又因为业力与习气的支配十分强大,除了藉助般若智慧和不断的努力修持外,实在难以转动它,因此众生往往于过去生与今生都造了同样的业,受同样的果报——前生造业得善果者,今生恒造善业得善果;前生造恶业得恶果者,今生恒造恶业得恶果。所以佛常告诫弟子们:「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讲弟子本生最多的当推提婆达多和吐罗难陀,前者是六群比丘之首,后者是六群比丘尼之首,是佛世时,僧团中最令人感到棘手,最令人感到头痛,造恶最多,滋事最频仍,最为人所议论和不耻的两位,因此有关他们的本生自然也就多了。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中的本生经计有六十九则,其中提婆达多占有四十四则。
大体上说,律师所传的本生是通于佛及弟子的,特别是本生因缘中,往往一个故事中除了有佛的本生外,还有一个或数个弟子或信者的本生。例如,根本说一切有部破僧事中的「三子供养迦叶佛塔」(34),讲述三迦叶得度的本生因缘,是三迦叶的本生。「饿豺吃老(左牛右孛)羊」(35),讲述提婆达多杀莲华色女的本生因缘,是提婆达多与莲华色女的本生。「老猫坐禅」(36),讲述提婆达多非法却不现正法的本生因缘,是提婆达多的本生事。「弹打辟支佛」(37),讲述阿难生背疮的本生因缘,是阿难的本生谈。「树神不知善恶」(38),讲述阿阇世王每曰供养提婆达多五百车物资的本生因缘,是阿阇世与提婆达多的本生谈。诸如此类的本生称「弟子本生」。
第三项详说本生与略指本生
一般言,《本生经》都具足三段式的本生形式,对第二段的本生事叙述相当清楚,这一类的本生称为「详说本生」。有的则只陈述当前所发生的事件,便径转云:如《生经》、或《长阿笈摩》、《中阿笈摩》,或如××生经中广说等,这一类的本生称「略指本生」或「略说本生」。而这一类的本生以《摩诃僧只律》和《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最多。
第四项最初的本生与发展后的本生
有关「本生」最原始的意义,应该可以采用《大毘婆沙论》的解说——谓诸经中宣说过去所经生事,如熊、鹿等诸本生经,如佛因提婆达多说五百本生事等。本生早在九分教时代即有了,在波罗提木叉分别及各部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本生」(请参考本文第四章第二节) ,而这类本生在「本生」成为分教之时,应该已存在了。后世所传说和集出的本生,数量非常多,如现存南传小部的本生就有五四七则之多。至于北傅的,《十诵律》说:「广说五百本生。」(39)《大智度论》说:「无量本生。」(40)有关已集出的具体本生故事,可参见本文第八章。早期的本生,经师、律师所传各有不同,如同前面所述,经师所传的本生,以释尊往昔生中的慈德懿行为主,直说过去生中事,仅于终结时说「即是我也」,并没有具足「本生文学」的形式。而律师所传的本生,文体的结构具足了本生文学的形式,并且其或善或恶,不只限于释尊的过去事而已,反而着重在「弟子的本生」。后来将前二者作个综合,取律师的本生形式,和经、律所传及经律以外所传有关佛本生的实质和内容,而形成稍后共传的本生——菩萨大行的本生,此即如前面所举第二期所传的本生——专指释尊在过去生中因地行菩萨道,行难行行的本生。
根据印顺导师的说法,先是律部所传的本生逐渐流行,经师受到了影响,《本事》逐渐「本生」化,终于取得律师所传本生的形式,而演进为菩萨大行的本生(41)。现存于Bharhut塔的栏盾有本生浮雕二十八幅,为公元前二世纪的遗作,由此可知当时流传的释尊本生至少有二十八种以上,又公元一世纪所造的Sanchi大塔的塔门上的本生浮雕,也都是有关释尊的本生。这一事实,只能表明佛教在当时已特别重视佛释尊的本生。此一重视佛本生倾向,久而久之,本生几乎就被当作是释尊前生行菩萨行的别名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诸律藏所传的有关弟子及信者或善或恶的本生。
在现存的原始圣典,经、律二藏和现存的本生经集中,都是佛或弟子的本生,偶有一两处谈到弥勒、定光及阿弥陀佛的本生,例如《四分律》卷二十五「弥却摩纳」本生中,也顺道提了弥勒和定光佛的本生(42)。在《生经》第五十五则中,提到阿弥陀佛的本生事由(43)。像这样提到其他佛、菩萨本生的例于毕竟少之又少,难得一见,而且都有是在讲述释尊本生,顺带提及的。
在部派佛教时代,本生被大大的阐扬、流传,但以释尊过去生中行菩萨道的本生为主。有关此可以参阅本文第五章第二节第二项。
嗣俊,大乘佛教兴起,随着十方三世佛菩萨信仰的建立,本生的范围又作了更上一层的突破,不再只是释尊和弟子的本生而已,阿弥陀佛、阿閦鞞佛、观音、文殊、弥勒、地藏等菩萨的本生谈,陆陆续续被结集出来,并安插在各大乘经典中,丰富了大乘经典的内容,这是大乘本生。以上是本生谈发展的三部曲。有关大乘本生,将留在第七章中再论。
注释:
①见《大正藏》第三十二册,页二四五上。
②见《大正藏》第二十七册,页六六0上。
③见《大正藏》第十二册,页四五二上。
④见《大正藏》第二十五册,页三0七下——三0八上。
⑤见《大正藏》第三十册,页四一八下。
⑥见《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二七七中。
⑦见《大正藏》第五十四册,页一一一下。
⑧参考《望月辞典》第三册,页二三三七下——二三三九上;及《佛学常见词汇》,页五十五。
⑨见《大正藏》第三十二册,页二四五上。
⑩见《大正藏》第二十七册,页六六0上。
⑾见《大正藏》第十二册,页四五一下。
⑿见《大正藏》第二十五册,页三0七。
⒀见《大正藏》第三十册,页四一八。
⒁见《大正藏》第三十九册,页五九五。
⒂见《佛光学报》第六期「三藏与部派」。
⒃见《南传》第七册,页二六八;此传《长阿含》卷五〈典尊经〉(《大正藏》第一 册,页三十〉。
⒄见《南传》第七册,页二0一;此传《中阿含》卷十二〈鞞婆陵耆经〉(《大正藏》第一册,页四九九》;佛光版《中阿含》第一册,页四二三——四四一。
⒅《南传》第十一册,页七十二。
⒆《南传》第十四册,页二三六。
⒇《大正藏》第一册,页四二八。佛光版《中阿含》第一册,页四十。
(21)《大正藏》第一册,页四九四。佛光版《中阿含》第一册,页三九八。
(22)《大正藏》第一册,页五一一。佛光版《中阿含》第一册,页四八五。
(23)《大正藏》第一册,页五一五。佛光版《中阿含》第一册,页五0二。
(24)《大正藏》第一册,页六七七。佛光版《中阿含》第三册,页一三七二。
(25)《大正藏》第一册,页六八二。佛光版《中阿含》第三册,页一四0八。
(26)《大正藏》第二十二册,页二二八。
(27)同右,页二二九。
(28)同右,页二八四。
(29)同右,页二九一下。
(30)同右,页三二六中。
(31)见《南传本生经》第九十一则,《南传中译大藏经》页九四四。
(32)《大正藏》第三册,页一。
(33)《大正藏》第三册,页七十五。
(34)《大正藏》第二十二册,卷七,页一三六。
(35)同右,卷十,页一四七。
(36)同右,卷二十,页二0一。
(37)同右,卷十三,页一六五。
(38)同右,卷十四,页一七三。
(39)《十诵律》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二十三册,页二六四中。
(40)《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正藏》第二十五册,页三0八上。
(41)见印顺导师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页五六七。慧日讲堂.六十七年版。
(42)见《大正藏》第二十二册,页一六四下——一六五上。
(43)《大正藏》第三册,页一0七下。
第三章本生经最初的兴起
第一节本生经兴起的原因
任何一位伟人的凋逝,都是件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人们对他的景仰随着人们对他的怀念,将其毕生的事迹,口口相传,或着文立说,令其功勋、德业永昭世间。尤其是宗教界的贤圣之流的圆寂,其德业、声名往往不仅垂史万代,其光辉更如同日月。成无上正觉,德行圆满的佛释尊住世时,弟子、信众亲承教化,沐浴在法海中,人们幸福、满足、安稳;一旦佛般涅槃了,弟子、信众顿失所依,如丧考妣。虽然佛在般涅槃前一再交待:「佛涅槃后,佛弟子应依波罗提木叉为师,应依四念处安住。」长老大迦叶也尽快召集五百大阿罗汉结集佛的遗教,使令勿失。于是展开了佛教史上第一次的经律结集。时,以大迦叶为上座,阿阇世王为檀信主,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典,由多闻总持第一的阿难诵出经典,五百大阿罗汉印证是否确为佛说,然后令所有弟子们背诵、记忆、行持,以永垂后世。佛般涅槃后,弟子们对佛陀慧命的绍继,可说十分用力。但是,弟子毕竟是弟子,佛毕竟是佛,在弟子和信众的心目中,德行再高的弟子和佛总是不一样。弟子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佛的地位。因为不论从那一方面看佛和弟子的相距都太遥远。亲睹我佛慈父的尊容,亲聆慈父的法音,亲受慈父谆谆告诫和持佛遗教而行、由他人转知而行的意味和感受不但大大不同,而且相差悬殊,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佛。因此离佛圆寂的时日愈远,弟子、信众思念佛陀愈盛。这份孺慕、思念、感恩、景仰的情怀逐渐增浓并且扩散。
弟子和信众们对佛的这股难以压抑的情怀,一方面促成了对佛陀遗物的崇拜,一方面又刺激了佛和弟子毕竟不同的思想。就前者而言,弟子因怀念佛,而开始崇拜、礼拜佛的舍利、佛的毛发、佛的牙齿、佛的足迹、佛的指甲、法轮、菩提叶等。这是藉睹物而疏解忆念佛陀的情怀。就后者而言,弟子、信众终于体会到佛的伟大,更进而思想到独觉、声闻虽高居贤者之流,但与佛毕竟不同,并且相差悬殊。这一理念,刺激了教徒开始思索「何以佛和罗汉、辟支佛二乘不同?何以佛超越罗汉、锌支佛二乘?」
弟子们于是回溯佛昔日教化的内容,希望从中得到解答,遂发现:原来佛的修行不是仅此一生而已,而是早在三大阿僧办又百劫(南传说四大阿僧只又万劫)的过去六佛时代(南传说二十四佛)释迦已开始作未来成佛的准备——修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上求下化的菩萨法门。过去的因地修行是因,今日证无上正觉是果。佛之所以成正觉,是过去生中不断养深积厚,力行菩萨道的结果,而这些过去生中修行菩萨道的懿德美行即成了佛本生的内容。弟子们得到这一体悟,便开始搜集佛昔日所谈及的本生事迹,并加以传持,佛的本生事迹因此广泛地流传于世。
第二节本生经最初兴起的时间
《本生经》最早起源于佛说,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被编纂出来的时间也相当早,早在九分教的时代即有。
九分教是教法的分类,是教法在次第集成中,以形式或内容之不同而渐形成不同的部类,全部分成九类,称为九分教或九部经。这是教法的最原始分类。九分教是:修多罗、只夜、记说、迦陀、优陀那、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后来,佛法逐渐开展,加上律、论的发达,渐感九分教已不敷使用,乃于九分教外,另增加因缘、譬喻、论议,成立了十二分教。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究竟出于何时?从三藏的内容中,可以推出个梗概,九分教或十二分教最早见于《杂阿含》①。《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中亦有十二分教之说。四阿含的集出次第,以《杂阿含》为最先。四阿含原型成立于公元四——三世纪②。另外在各部派所传的律中也提到九分教和十二分教。
北传四部阿含中的《杂阿含》,在十二分教的名相中提到本生的名词,但是找不到一则本生。《中阿含》有七则本生,《长阿含》有二则,《增一阿含》有十七则。至于律藏,本生在各部派所传的律中都有,尤其是在大众部律师所传的《摩诃僧只律》中,《本生经》数量达五十三则之多。较晚的根本说一切有部中的本生谈则更多。有关情形请详见本文第四章第一节及第二节。
有关本生兴起的年代,除了从经、律二藏中寻找外,在印度的建筑艺术中也可以略知其年代,特别是从一些塔堂建筑的浮雕、壁画、藻井等往往可以发现有本生的题材被刻或雕或绘在其中。此一发现不但可以看出本生谈流传的年代,也表示了它在这一时代被信仰和流传的状态。
在印度现存的古迹中,在中印度的帕鲁护(Bharhut)地方古塔的石垣及栏楯中的浮雕上,发现有非常明确的本生谈十九则。此残存的十九则仅为全部的三分之一而已,其他三分之二则不详,其中或许还有本生也不一定。Bharhut古塔建筑于公元前二世纪中。故事由初传、热传、盛传,到被应用在雕刻艺术上,藉雕刻艺术表现于世,流传于世,必须经过相当的年月。据此以推,至少本生的流传和结集当不会晚于公元前三世纪。至于本生谈起源于佛说则更无疑问。
第三节由各地的壁画、浮雕看本生经的发展
第一项帕鲁护(Bbarhut)古塔的石壁和栏楯
Bharhut在中印度,以古塔遗迹中的壁上浮雕和栏楯雕刻闻名于世。目前残存的作品仅原有的三分之一而已。浮雕的故事题材以佛经中的本生谈和譬喻为主,部分附有铭文说明,部分未附有铭文。
在Bharhut古塔的浮雕中,依据干舄龙祥博士的考据,目前现存的浮雕有:
㈠有铭记,而且明确为本生的有十九幅:
1 Miga-jataka(鹿本生,南传Ja.no.482,Ruru)
2 Naga-jataka(象本生,南传Ja.no 267,kakkataka蟹)
3 Yavamajhakiya-jataka(贤者本生,南传Ja.no.546.Maha一ummagga大隧道)
4 Mugapakaya-jataka(哑躄本生,南传Ja.538,Mugapakkha)
5 Latuva-jstaka(鹑本生,南传Ja.no.357,Latukika)
6 Chadamtiya-jataka(六牙象本生,南传Ja .no.514,Chaddanta)
7 Isismgiya-jataka(一角仙人本生,南传Ja.no. 523,Alambusa,Ja.no.526,Nalinika)
8 Yam—bramano-avayesi-jataka(产卵本生,南传Ja.no.62,Andabhuta-jataka)
9 Hamsa-jataka(白鸟本生,南传Ja.no.32,Nacca舞踊)
10 Kinara-jataka(人非人本生,南传Ja.no.481,Takkariya)
11 Isimiga-jataka(圣者鹿本生,南传Ja.no 12, Nigrodhamiga)
12 Uda-jataka(水獭本生,南传Ja.no.400,Dabhapuppha)
13 Seca-jataka(水獾本生,南传Ja.no 174,DubhiYa—makkata叛逆的猿猴)
14 Sujato-gohuto一jataka(牛饲Sujata本生,南传Ja.no.352, Sujata)
15 Bidala-jataka,Kukuta(猫本生、鸡本生,南传Ja.no 383, Kukkuta)
16 Maghadeviya-jataka(Makhadeva王本生,南传Ja.no 9)
17 Bhisaharaniya-jataka(莲根盗人本生,南传Ja.no.488)
18 Vitula-punakiya-jataka(贤者Vitula与夜叉punkiya本生,南传Ja.no.545 Vidhura-pandita)
19 Gaja-jataka,Sasa-jataka=ja.no.345.Gajakumbha-ja.?
㈡有铭记,知其为本生,但不知是何本生的有二幅。
㈢只有铭记,但没有本生图的本生有三则。
㈣只有铭记,在现存圣典中非本生,为譬喻的有一则。
㈤只有铭记,且不明为何者有八则。
㈥在现存圣典中可见到的本生,且现在无铭记,但不知过去是否有铭记的有二幅。
㈦在现存圣典中可见到的本生,本来无铭记的有十六幅。
㈧图相表何不能明了,又无铭记者有十幅。
与Bharhut古塔同一时代建筑的佛陀迦耶(Buddhagaya)大塔的古玉垣上,也雕有佛本生谈,如足迹善知童子本生(南传Ja.no,432)Padakusalamaanava)即是。此外在摩偷罗(Mathura)出土的作品中也发现有足迹善知童子本生谈。
第二项山奇(sanchi)大塔四门的浮雕
山奇(Sanchi)大塔的四门建造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至公元一世初左右。大塔西、北、南三面计有五幅本生图:
㈠西门:沙摩仙本生(南传Ja.no. 540,六度集第四三睒道上本生等)。
㈡西门:大猿本生(南传Ja.no.407,206)。
㈢北门:须大孥太子本生(南传Ja.no.547,Vessantara,jm.no.9,《六度集经》第十四须大拿太子本生)。
㈣北、西、南三门:皆六牙象本生(南传Ja.no.514) 。
㈤北门:独角仙本生(南传Ja.no 523,Alambusa及no 526,《大智度论》卷十七等)。
第三项Amaravati及其邻近古迹的浮雕
Amaravati在南印度KiStna河中游流域南岸所遗留的玉垣及塔基残存有下列佛本生的浮雕多起:
㈠尸毘王割肉喂鹰(《六度集经》第二萨波达王经、南传Ja.no 409及2.AdV's no.34.《菩萨本行经》卷下、《大智度论》卷四等)。
㈡须大拿太子本生(南传Ja.no 547,Jm.no 9,《六度集经》第十四等)。
㈢Cu1a—Bodhi婆罗门本生(南传Ja.no.547)。
㈣Cu1a—Dhammapala王子本生(南传Ja.no.358)。
㈤六牙象本生(南传Ja.no.514)。
㈥使者(Duta)本生(南传Ja.no.26O)。
㈦孔雀(Mora)本生(南传Ja.no.159.491) 。
㈧Somanassa王子本生(南传Ja.no.505)。
㈨SuruCi王本生(南传Ja.no.489)。
(10)贤者本生(南传Ja.no.545) 。
Amaravati原有的本生浮雕相当多,现今仍残存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此外,在 Amaravati西北的龙树丘(Nagar junakonda)的遗迹中,也发现与Amaravati同时代同形式的浮雕多起,如尸毘王割肉喂鹰、长寿王本生、兎王本生、须大拿太子本生等。
第四项摩偷罗(Mathura)的雕刻
Mathura在中印度之北,此处也有本生的雕刻,但为贵霜(Kusana)王朝(公元一——三世纪)的遗迹。原来的恐怕有相当的数量,今仍残存的有:尸毘王本生、云马王本生(南传Ja.no 196) 、独角仙本生、须大拿太子本生、龟本生(《杂宝藏经》三十三)、婆罗门投身饲虎本生(《六度集》第四)等五幅。其中云马王本生在Bharhut及Sanchi等初期佛教艺术作品中并未见到,龟本生则出于《杂宝藏经》的故事。至于投身饲虎则完全属于大乘的故事,在南传本生经中未有此故事。
第五项犍陀罗(Gandhara)艺术
Gandhara在西北印度,以犍陀罗佛像艺术而闻名,有关本生的作品较少。此处艺术的兴起是公元一世纪以后的事。今仍残存可见的本生作品有:六牙象本生、沙摩仙本生、须大拿太子本生、Megha童子本生(然灯佛授记、《四分律》卷三十一)、独角仙本生、尸毘王本生等五则。除前述外,据法显的《佛国记》(又名《高僧法显传》,《大正藏》五十一.八五八页)所载,他在五世纪初到印度参学时,尚看到有善目王本生(《贤愚经》三十二,快目王施眼缘品)、月光王本生(《贤愚经》三十一,月光王头施品)、王子投身饲虎本生三幅,但此三者今已不存。
第六项阿姜塔(Ajanta)石窟的壁画
阿姜塔位于西印度,共有二十九个石窟,其中第一、第二、第四、第十六、第十七等五窟的壁画上有本生图。据近人的研究,其中第四窟开凿最早,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但是本生图并非一开始即有的,可能是在公元三或四世纪间才补上的。第十六及十七窟开凿于六世纪前半。第一、二窟则开凿于六世纪后半至七世纪初。据干舄龙祥博士的研究,目前已考据的各窟本生图如下:
第一窟有:尸毘王割肉喂鹰本生、Sankhapala龙王本生(南传Ja.no 524)、Maha—Janaka王本生(南传Ja.no.539) 、Maha—ummagga本生(大隧道本生,疑似,待证) 、Campeyya龙王本生(南传Ja.no.596) ,共五图。
第二窟有:忍辱仙人本生(仅存刻文,图已剥落不见。南传Ja.no.313) 、白鸟本生(南传Ja.no.502,533.534) 、鹿王本生(南传Ja.no.545。仅见刻文,图已剥落) 、Vidhura贤者本生(南传Ja.no.545),共四图。
第四窟有:Sama仙人本生(南传Ja.no.540)、六牙象本(南传Ja.no.514),共二图。
第十六窟有:Sutasoma王本生(《贤愚经》五十二,南传Ja.no 537,Maha-sutasoma、象本生(jm.no.30)、Vi/Svantara (jm.9,ja.no.547.Vessantafa)共三图。
第十七窟有:六牙象本生(南传Ja.no 514)、大猿本生(南传Ja.no,407)、象本生(Jm.30) 、白鸟本生(南传Ja.no 502,533.534) 、Visvantara本生、大猿本生、Maha—Sutasoma(《贤愚经》五十二、南传Ja.no.537) 、Sarabha鹿王本生、养母的象本生(南传Ja no,455,Matiposaka)、鱼本生(南传Ja.no 75Maccha,jm.15 Matsya) 、沙摩仙本生(南传Ja.no 540) 、水牛本生(Jm.33MahiSa.Ja.no 278,MahiSa)、商主本生(《根有部毘奈耶》卷四十八)、尸毘王本生、鹿王本生(Ja.no,482)、Nigrodha鹿王本生(Ja.no.12)、熊本生(《智度论》卷四十九)、足迹善知童子本生(Ja.no.432) ,共十八图。
本生谈的精彩动人故事不但出现在印度的堂塔窟院等雕刻、壁绘艺术中,更随着佛教的四向远播而传到印度以外的其他国家,并成为该图石刻或壁绘、浮雕艺术的题材。位在大戈壁(Taklamakan)沙漠之北,天山之南的北丝路,是昔日佛教东传的主要路线,一路上的吐鲁番(Turfan,古高昌地方)、库车(Kuccha,古龟兹地方) 、喀什干(Kashgar,古疏勒地方)、也律干地(Yarkand等地都残存有许多窟院。在这些地方窟院的藻井、壁画中有不少本生图出现。其数量究竟有多少?尚不得而知,不过干舄博士的说法,已考据认定出来的有六十四图之多。此处的作品,最早的大约出现在三世纪终,大部分完成于六至八世纪,小部分是九世纪的作品③。大戈壁南道也有本生图的作品出现,但数量较少。敦煌是西域通中国的门户,也是前二路的交点,由于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自古即成为佛教的宝藏,考据其中壁画,有九幅是本生谈的图,大概是五——十一世纪间的作品④。
注释:
①见《大正藏》二册,《杂阿含经》卷十四(页三00下)。
②见《佛典解题事典》六十页(地平线出版社.六十六年版)。
③参考《ジセタ——力概观》六十五——七十四页(春秋社.昭和五十六年)。
④同右七十五——七十六页。
第四章小乘(部派)经律二藏中的本生谈
佛陀入灭,随着岁月的移转,佛教由原始的一味和合走向分裂,并且分裂又分裂,而三藏就在这种情形下一次又
一次地结集,同时也各有增损,因此小乘部派佛教时代,各部派均有属于自派所结集的三藏,可惜现今多已不传。尚流传下来的,也非出自于同一部派,而第一次结集的圣典更早已不传。今日尚流传的三藏和其所结集的部派如下:
(一)阿含藏(北传):《长阿含》——法藏部;《杂阿含》、《中阿含》——说一切有部;《增一阿含》——大众部。
㈡阿含藏(南传):《长部》、《中部》、《相应部》 、《增支部》、《小部》——南方上座部。
㈢律藏:《四分律》——法藏部;《十诵律》——说一切有部;《摩诃僧只律》——大众部;《弥沙塞和酰五分律》——化地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崩伽》——南方上座部。
㈣论藏:《大毘婆沙论》、《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论》、《识身足论》 、《界身足论》、《品类足论》 、《发智论》——说一切有部;《成实论》——经量部;《舍利弗阿毘昙论》——犊子部;《清净道论》——分别上座部;《三弥底部论》——正量部;《人设施论》、《界论》、《法集论》、《分别论》、《双论》、《发趣论》、《论事论》——锡兰上座部。①
三藏中,论是依据经、律而来的,因此本文仅就根本的经、律二藏来谈其本生经。以上各部派所传的经、律二藏虽是部派佛教的产品,而且非属于同一部派所传持,但在第一结集的圣典今已不传的情况下,也成了现今最原始的圣典。这些圣典中,除了说一切有部所传的《杂阿含》外,所有的经、律二藏中都可以找到或多或少的本生谈。这些本生谈,有的是关于佛的,有的是关于弟子的,有的是关于信者的,一一都具有特色,具有教义。下面将就部派诸经、律中本生分布的情形和大要作个介绍。
第一节阿含经中的本生谈
第一项中阿含经中的本生谈
北传汉译的《中阿含》藏共六十卷,二二二经,是上座系说一切有部经师所传的圣典,东晋时,瞿昙僧伽提婆汉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页四二一——八0五)中。
《中阿含》一共有七则本生谈。七则是㈠善眼大师。㈡转轮王顶生。㈢优多罗童子学佛记。㈣转轮王大天。㈤大善见王。㈥随蓝梵志。㈦梵志长者阿兰那。
一、善眼大师:出于《七日经》②中。内容旨在叙述佛昔日生为外道仙人的宗师,名「善眼」,自身舍欲离爱,得如意足,常为弟子说梵世法,门下弟子无量数。那时行道,为天为人求饶益,求安稳快乐,但是说法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所以己身不能脱离忧悲苦恼,不能脱离一切苦。今世成佛才能究竟一切。
二、转轮王顶生:出于《四洲经》③中。旨在讲述人类的欲海难填,贪得无厌,一朝尝到追求贪欲的苦果,才会赫然觉醒,然而已太迟了。佛举自己过去生中曾生为人间的圣主——转轮圣王④,名顶生,拥有七宝⑤、千子、四军⑥、四天下⑦,尚不满足,趁到三十三天的机会,想推翻帝释,霸占天王位,统领三十三天,结果因贪念而失神足坠还人间,并导致病重命终。临终前大彻大悟,留下遣言嘱咐臣民及后代子孙记取此一教训。所以佛释尊教诫说:「欲者不知厌足,天雨妙珍宝,积如大雪山,也终无厌足之日,等正觉(佛)的弟子应当知此事,并断爱不着欲。」
三、优多罗童子学佛记:出于《鞞婆陵耆经》⑧中。叙说过去生中,佛曾生为鞞婆陵耆村的大梵志长者子,名优多罗,因善友难提波罗陶师的接引,由顽冥而信佛并随迦叶如来出家之事。
四、转轮王大天:出于《大天(左木右奈)林经》⑨中。叙说过去生中,佛生为转轮王名大天,住于(左木右奈)林中,统有四天下,具有四军、七宝、千子、四如意德,后发现头上出现白发,便舍王位剃发出家,学仙人修梵行。大天嘱咐继承王位的新王,要以法治化四天下,令国中无有行恶法之徒;将来发现自己头上生出白发时,亦须速传王位,舍俗出家学道,并将此教诫代代相传。佛说自己昔日为转轮王,说法、行梵行,虽然不究竟,但是用心嘱咐后世子孙代代相传,勿令教法绝灭;今生成佛,说法、梵行终得究竟,弟子更应该展转相教,莫令佛的法种断灭。
五、大善见王:出于《大善见王经》⑩。此经是佛选择在拘尸那罗般涅槃,阿难问佛何故不在舍卫、毘舍离等大城市般涅槃,而选择在拘尸那罗此一小土城般涅槃。佛说此处实非小土城,过去极大富乐,升平祥和。时佛为转轮圣王,名大善见,请上尊沙门梵志至拘尸那罗城大殿中,亲自以上妙饮食、澡水、上座、床具供养上尊沙门梵志。大善见王命终生梵天,后又七返舍身,于六返中作转轮王,今第七世成如来等正觉,为最后身、最后形、最后在此般涅槃。
六、随蓝梵志:出于《须达哆经》⑾。本经为佛对须达哆长者说布施的要领在信施、自手施、自往施,要得好家庭、好车乘、好衣被、好五欲功德等报,须先依上所言至心行妙施。佛举自身过去生中曾生为名「随蓝」的大富梵志,常行大施的故事。可是佛告诉须达哆,随蓝的布施虽大,但不如以食物去供养四果和辟支佛,或供四方僧房舍和归命三宝并受戒。
七、梵志长者阿兰那:出于《阿兰那经》⑿。本经叙说修行、求法、行义要及早趁今生,莫待来世。佛举自己于过去生中生为名阿兰那的大梵志长者,因体悟有生无不死,而舍俗剃发出家。阿兰那于后时成为尊师为诸弟子说法,诸弟子命终有的生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左火右佥)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乐天等。阿兰那自思惟不应与弟子同生一处,遂发心更修增上慈,命终生晃昱天中。
以上七则本生谈的特色是,故事主角的身分,没有动物,有三则是转轮王,一则是佛弟子,三则是外道宗师,身分都相当高贵,并且都极力为众说法。在每一经的结束,总有一段:「我于尔时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益及饶益,求安稳快乐,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尔时不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得脱一切苦。阿难!我今出世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我今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稳快乐,我今说法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我今已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我今已得脱一切苦。」第二项长阿含经中的本生谈
北传汉译的《长阿含》共二十二卷,三十经,是法藏部经师所传的圣典,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页一——一四九)中。
《长阿含》中一共有二则本生谈。二则是㈠大善见王。㈡大典尊。
一、大善见王:出于卷二至卷四《游行经》⒀。此则与《中阿含经》大善见王内容相同,讲经原因也相同。
二、大典尊:出于卷五《典尊经》⒁。此则佛本生谈是大梵天到忉利天向诸天说的,执乐天的般遮翼天子向佛去印可是否如此。内容叙述释尊过去生中曾生为大臣子,名焰鬘,及长,辅佐国政,并挂七国相印,时人以「大典尊」名之。后因听大梵天说五欲世间臭秽,应舍离,净修梵行,遂辞七国相印,告别七王及国中七大居士而出家。七王及七居士请给予七日以便交待国事、家务后一同随大典尊出家。七日满,七王、七居士率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同时出家。大典尊于后时,领诸大众游行各国,弘法布道。
本经终结与《中阿含》一样也谈到过去生中虽有大德力,但说法、修行不究竟,弟子及其自身都未得究竟果,俟身坏命终时,仅能依行的深浅往生诸天界或人间为婆罗门。直到今世证果才能说法究竟,终归涅槃。弟子依佛法受行,能舍有漏成无漏,得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尽,不受后有。再者,行浅的,能断五下分结,于天上涅槃,不再来此世;其次三结尽薄淫痴,一来世间而般涅槃;其次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坠恶道,极七往返必得涅槃。
以上二则本生谈,在巴利本《长部》第五和第九中亦可见。
《长阿含》经中的大梵天常化作五髻童子形出现,据印顺长老的说法,和后来的五髻文殊有相当的因缘。大典尊一则中的大梵天也是化现五髻童子形而说此本生谈的。
第三项增一阿含经中的本生谈
北传《增一阿含》共五十一卷,四七二经,是大众部经师所传的圣典,东晋时瞿昙僧伽提婆所汉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册(页五四九——八三○)中。
《增一阿含》一共有十七则本生谈。十七则是:㈠摩诃提婆王。㈡顶生王。㈢超术梵志。㈣地主王。㈤使人纯黑。㈥田家长者。㈦大施婆罗门。㈧须摩提女。㈨尸婆罗比丘及月光长者本生。(10)童子与二鱼。(11)鸯掘魔本生。(12)王女求佛授记。(13)马王、商主与罗剎女。⒁死亡之音。(15)转轮王大天。(16)清净音响王。(17)婆陀比丘尼本生。
一、摩诃提婆王:出于卷一<序品>与<十念品>(15)中。此本生谈非由佛说,而是阿难于结集经典,令优多罗讽诵授持勿令佛法断绝时,以阿难的口气讲出,故结尾不说「即是我也」,而说「尔时王者,今释迦文佛是」。此经与《中阿含》的转轮王大天属同一故事,而于此则略谈。不过本经末后加了阿难及优多罗于前生中恒受王法,以法治化,不令王法断绝的本生谈。并且特别点出此事,这是《中阿含》同经中所没有的。
二、顶生王:出于卷八<安般品>第七经⒃中。叙述佛昔日生为转轮王顶生因贪得无厌足,欲夺帝释天位而失神足的故事。本经与《中阿含.四洲经》顶生王相同。旨在戒贪。
三、超术梵志:出于卷十一<善知识品>第三经⒄中。叙述佛昔日生为梵志,名超术,博学擅论,为求得财富供养恩师教育之泽,出外与众梵志论辩,获大财富。途中遇定光佛,遂持五百金向婆罗门女换五枝香花供养定光佛,并发愿以此功德于将来成佛。婆罗门女则以世世与超术梵志结为夫妻作换花的条件。超术献五枝香华,定光佛说不可以五花功德授成佛之记别。超术遂请佛说菩萨行法。超术闻法,发增上心,愿来世如定光佛,并自散发铺于污泥地上,供佛踩踏,愿佛以此功德为其授记。定光佛为遂其愿,足履超术发为其授将来成释迦文佛之记。超术同学昙摩留支见定光佛足踏梵志发,出恶口骂定光佛,因是命终坠大鱼身。此本生包括净饭王、提婆、耶苏陀罗、昙摩留支等人之本生事。
本经中已有授记、发愿、供养、报恩等思想,并劝修身口意业。此则本生明白表示出:供养香花等世间的供物只能求人天福报,不足以构成成佛的要件。唯有放下自我的身心,牺牲自我,并立下成佛的志愿,才有成佛的希望。
四、地主王:出于卷十三<地主品>第一经⒅中。波斯匿王供佛及比丘三月,自以为功德不可称计,功德已办。佛说生死长远不可称计,作福当无厌足,遂举此故事以教化之。此本生谈叙述释尊昔日为王,名地主,太子出家证无上觉,号灯光佛。地主王发心于七万岁中供养佛、比丘,佛涅槃后,更建塔寺供养佛舍利,从不厌倦。此供佛功德只求福,不求解脱,而昔日之福今已不在,生死长远不可计,要无厌足于作福,并以此功德回向求自己于身口意所作能尽求解脱。
此经中灯光佛与释尊过去为子父关系,灯光佛为子,释尊为父。
五、使人纯黑:与前地主王同出一经。叙述佛于三十一劫饭式诘如来住世时,生为奴役,名纯黑,以食物供养饭式诘如来,并发愿持此功德使不坠三恶趣中,于来世亦能值佛,闻法得解脱。本经旨在明供养不分贵贱,在佛前无贵贱之分,统通平等。
六、田家长者:出于卷十三<地主品>第四经⒆中。此则故事是信者本生,内中未载有佛的前生事。舍卫城提婆长者,极富而鄙吝,舍不得自用,更舍不得给他人用。命终后,财富悉没入官府。提婆坠于地狱中啼哭不已,波斯匿王因是问佛何缘由。佛说提婆故福已食尽,未造新福,今无遗余之福可享。佛应波斯匿王之问,讲述提婆于迦叶佛时,生为田家长者,曾供养辟支佛,并发愿持此功德,世世不生三恶趣,常得财富。可是提婆后来又后悔道:我方才所施食,应给奴仆,而不应给此秃头道人。提婆因前福业而生财富之家,无所渴乏;因后生悔心,不能自享此财富。本则旨在告知吾人行善行施莫生悔心,业随心转,报随业来,行善应发恒常心。
七、大施婆罗门:出于卷十九,<四意断品>第三经⒇中。布施不论粗、细、好、坏、多、少,应以信心、诚心自手布施,不起想着,发愿求福报,如此则获福无穷。大施不如建招提,建招提不如受三归持五戒。佛举往昔本生时曾生为婆罗门行大布施之事作说明。这是讲对布施要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以受持三归五戒为要。
八、须摩提女:出于卷二十二<须陀品>第三经(21)中。叙述信女须摩提在过去生中生为王女,以恭敬心向迦叶如来,奉持禁戒,恒好布施,及四事(22)供养,并发愿将来不生恶趣,不生贫穷家,常值佛,莫转女身,得法眼净。时国人闻之,皆请王女发愿于值佛时,请佛为众等说法令得法眼净。此中未有佛本生,有须达长者本生。
九、尸婆罗比丘及月光长者本生:出于卷二十五,<五王品>第二经(23)中。此本生谈叙说第一福德比丘于过去生中曾至心以珠宝、四事供养(24)毘婆尸如来、式诘如来、毘舍罗婆如来、拘屡孙如来及诸比丘,并以此誓愿常生富贵家,值佛说法,出家作沙门,得解脱。本经包括有四则本生故事。
十、童子与二鱼:出于卷二十六<等见品>第二经(25)中。这是释尊、琉璃王、释迦族的本生事。琉璃王灭释迦族,佛无法挽救,并头痛,诸比丘问因缘。佛说释迦族人于过去世捕鱼,时有拘璅、两舌二鱼不甘被捕杀,发愿报仇。时佛为童子,看鱼被捕而笑。佛因昔坐笑二鱼被杀,今患头痛,释迦族人因杀鱼今遭亡族。
十一、鸯掘魔本生:出于卷三十一〈力品〉第六经(26)中。鸯掘魔杀人无数,后为佛所降伏,归投佛陀座下披剃出家,证罗汉果,并得六神通。诸比丘问佛原因。佛说鸯掘魔昔在迦叶佛时,生为太子名清净,因为人民所枉杀,发誓将来报此枉杀之仇,并值真人得解脱。鸯掘魔因此因缘杀人无数,又逢佛出家证罗汉果,成佛座下聪明捷疾第一比丘弟子。此经可参对《鸯掘魔罗经》。此则重点在解释恶人何以也能得度和得法眼。
十二、王女求佛授记:出于卷三十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二经(27)中。这是灯光如来与释尊的本生。叙述释尊昔为王女,以麻油供养此丘去供养宝藏如来,结果比丘以此功德蒙宝藏如来授记,号灯光佛。而王女求佛授记,宝藏佛说女人身求作转轮王、帝释、梵天、魔、如来均不可得,但无数阿僧只劫灯光佛出世将为汝之善知识,并为汝授记。王女听了发坚固愿,后世果然过灯光佛授佛记,号释迦牟尼佛。
此本生经有三件应注意的事:㈠过去佛为过去佛授记。㈡佛昔曾生为女人,女身不能成转轮王、帝释、梵天、魔、如来。㈢必须发愿才能成佛,誓愿之力不可称量。
十三、马王、商主、罗剎女:出于卷四十一〈马王品〉第一经(28)中。婆罗门以貌美玉女送佛,佛不要,长老比丘说佛不要的话,请把玉女给他使唤。佛说女人有九恶(29)不可受纳,遂举此本生故事作说明。佛昔为马王,舍利弗为商主,玉女为罗剎,长老比丘为梵摩王,商主入海探宝遇罗剎女,险遇难,为马王所救。罗剎女去找商主,商主不见她,梵魔王为美色所迷,纳罗剎女,结果为罗剎女所食。本则旨在戒色欲。
十四、死亡之音:出于卷四十三〈善恶品〉第十经(30)中。本则在叙述佛昔日为王,名疗众病。时,人寿极长,未有疾病老死之患。有一夫妇生一子,子死,父母不知,抱往王处,王云子已死,不久当腐败。夫妇不信死亡。王把死人的皮剥下作成大鼓,令每百岁敲一下,令天下人知死亡音响。昔阎浮提人本极长寿,因造杀业,今短命又失色。
十五、大天转轮王:出于卷四十八<礼三宝品>第四经(31)中。佛昔日生为转轮王,自己出家,传位太子,并嘱咐世代子孙于白发出现时须剃发出家修梵行。最后不幸传出一王暴逆无道,并断圣种,此恶王为调达前生。此则本生谈与《中阿含.大天(左木右奈)林经》同。旨在劝嘱应传法不断。
十六、清净音响王:出于卷四十九<非常品>第三经(32)中。佛昔生为王,名清净音响,常思惟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供养辟支佛,命终生三十三天。
十七、比丘尼婆陀本生:出于卷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第二经(33)中。此本生非佛说,乃比丘尼婆陀应诸比丘尼之问而说者。此则故事中具有六个故事,属于葡萄藤式的结构。婆陀自述自己于过去六佛时代,供养六佛,并以此功德发愿将来仍作女身。
现存的汉译四部《阿含经》中,《杂阿含》没有本生谈,《长阿含》有二则,《中阿含》七则,《增一阿含》最多,有十七则。由以上可知诸部派中属于大众部的经师是比较重本生谈的。经师所传的本生谈中主人以「人」为主,仅有一则佛昔生为马王。长、中二阿含中,佛的本生都是属于地位高贵的人,而《增一阿含》中则不再拘于高贵约角色。
第二节五部律中的本生谈
戒律是僧团维持清净和合的规范,是极其庄严而神圣的教典,规定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所以一般人常以为戒律是枯燥而乏味的。就戒条本身来说,的确够令人感到生硬呆板和枯燥乏味,但是在广律中,讲到各种制戒的因缘和弟子的善恶因缘时,佛常举有关人物的前生事或譬喻等来说明。而此有关人物的前生事或譬喻等都是极精彩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令原本严肃而乏味的戒律,增添了无比的趣味和可读性,并且达到教育的效用。
现今仍传行的律,北传汉译的有:《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只律》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等五部,南传巴利本的有《铜鍱律》。以上六部律或多或少都有本生谈的出现。特别是在摩诃僧只和根有律当中,为数相当不少。本节将依部予以说明之。
第一项四分律中的本生谈
《四分律》,六十卷,姚秦时佛陀耶舍与竺佛念等共译于长安,时为公元四一0——四一二年,是法藏部(又称法密部,昙无德部)所结集传持的律藏。
《四分律》中譬喻、因缘比较多,本生谈只有五则,即㈠黄金雁。㈡弥却摩纳。㈢射师.弟子.贼师。㈣小象学大象。㈤善行与恶行。(34)
㈡黄金雁是为吐罗难陀率尼众强拔他人大蒜之事而说。在《铜鍱律》和《十诵律》中均有类似故事,但略有不同。㈢、㈣、㈤是就提婆达多害佛破僧团而说,为佛与提婆达多的本生。㈡弥却摩纳一则中讲到弥却摩纳为报师恩,出外与人辩论获得五百金钱。后以五百金向苏罗婆提女购花供养定光如来,蒙如来授记将来可成佛,名释迦文。此则本生谈与《生经》卷五第五十五经中第四则「儒童梵志」、《增一阿含》卷十一<善知识品>第三经中「超术梵志」相同。不过本则中却多了:㈠一位配角——弥勒菩萨,在故事中担任弥却(释尊的本生)的恩师,名珍宝仙人。㈡定光佛的降生、受教育、出家、证道、布教的部分,而这位在释迦牟尼前为释尊授记的过去佛,其生平和释尊几乎完全一样。㈢胜怨王的大臣十二丑闻发愿生生世世常相害佛的部分。㈣结语中的教示——学菩萨道能供养爪发者必成无上道;以佛眼观天下,无不入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无欲、无瞋、无痴、无恚,为施中第一,福中最尊及受取中第一。
第㈤善行与恶行一则中,叙述善行王子为改善阎浮众生的生活入海取宝,反遭其胞弟恶行王子的一连串计害。此则本生与《根有律破僧事》卷十五中二王子的故事相同。
第二项五分律中的本生谈
《五分律》,具名《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共三十卷。刘宋时佛陀什、竺道生等译,是化地部所结集传持的律藏。
《五分律》与《四分律》一样,譬喻、因缘较多,本生不多,仅八则。八则是:㈠野狐。㈡学大象。㈢象师与象师弟子。㈣射师.弟子.贼师。㈤双雁与龟。㈥一房二施。㈦黑蛇宁死不收毒。㈧雏雉与火神。(35)此八则是具本生形式的作品,另外有些在别的律中是本生,而在《五分律》中却以譬喻出现的也有。如卷六牛的话、野干对狮子和老虎兄弟的谈话,卷十七雉、象与猿猴,卷二十四长寿王等即是例子。
㈠野狐是应提婆达多欲作佛,以取筹方式骗走五百比丘而说。㈡学大象是应提婆达多效佛,佯装背痛,令舍利弗、目犍连二尊者代开示而说。㈢象师与象师弟子是应提婆达多出身佛陀门下,不知感恩,反憍慢于世尊而说。以上是佛与提婆达多的本生事。㈣射师.弟子.贼师是应舍利弗以智慧破提婆达多而说。是佛、舍利弗、目犍连及提婆达多四人的本生事。㈤双雁与龟是应提婆达多恶口而坠地狱受苦患而说。㈥一房二施是应一信士以一房舍先后施赠罗睺罗与阿难二人,致二尊者起诤之事而说。㈦黑蛇不收毒是应舍利弗弃药,不肯听劝再行收回的事而说。此为佛制比丘得储蓄药物之因缘。㈧雏雉与火神是应某处阿兰若遭野火无法灭却,后比丘持释尊名号告知火神是释尊令汝熄灭,野火果然熄灭之事而说。佛因此事制订灭野火的办法。
《五分律》的本生谈中尚未见到有大乘的踪影。
第三项十诵律中的本生谈
《十诵律》,六十一卷,后秦时北天竺三藏弗若多罗与鸠摩罗什共译,为说一切有部所结集传持的律藏。
《十诵律》和《四分律》、《五分律》一样,本生谈不多,全部十一则,其中三则为简说,八则为详说。八则是:㈠二水獭与野干。㈡(左边四个又右边鸟).猕猴.象。㈢母鹿不离鹿王。㈣大臣苏摩与雁王。㈤师子与野干。㈥子误杀父。㈦射师.弟子.贼主。㈧毒蛇宁愿投火自焚。(36)
㈡二水獭与野干是就跋难陀诈夺二老比丘的衣物而说的。㈡(左边四个又右边鸟).猕猴.象是就诸比丘彼此相互轻慢,不知相互尊重而说的。㈢母鹿不离鹿王。㈣大臣苏摩与雁王和㈤师子与野干三则是就阿难于提婆达多放恶象害佛时不离佛而说的。在师子与野干一则的末后,并提云:「佛即以是因缘故,如是广说五百本生。」但是《十诵律》中找不到五百则本生谈。㈥子误杀父一则与巴利本本生谈第四十四蚊本生因缘及第四十五赤牛女本生因缘类同。㈦射师.弟子.贼主在诸律中均有,但稍微有一些变化,结语中提云:「尔时世尊广说如是本生。」㈧毒蛇投火自焚是就舍利弗固执不听人劝而说的,本则故事是就舍利弗被责不净食而起的,与《五分律》中黑蛇不收毒的故事相仿,但讲说的缘起不大同。
第四项摩诃僧只律中的本生谈
《摩诃僧只律》,四十卷,东晋时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是大众部所结集传持的律藏。
《摩诃僧只律》中的本生谈颇不少,共有五十三则,其中有二十八则是属于详说的,二十五则是简说的。
二十八则详说的是:㈠陶利大臣。㈡贪欲者。㈢金色鹿与王夫人。㈣鹿斑。㈤劫初人。㈥龙.仙人。金翅鸟。㈦六牙象与猎师。㈧大身象。㈨二婆罗门与羚羊。(10)名称王。(11)婆罗门。(12)鹦鹉。(13)守斋狼。(14)抒海婆罗门。(15)猕猴与龞。(16)婆罗门女。(17)豆主与驴主。(18)龙象。(19)镜面王与猕猴。(20)野干。(21)猕猴捞月影。(22)长者与阿摩由奴。(23)大婆罗门与迦罗呵奴。(24)二狗。(25)鹦鹉与秃枭。(26)鸟.猴.象。(27)天女与五天子。(28)梳头女。(37)
略指如《生经》、《本生经》、《本生》中所说的有下二十五则:
(一)二水獭。㈡鸟。㈢难提(牛) 。㈣三兽。㈤象王。㈥怨家。㈦长寿王。㈧迦毘罗。㈨贤鸟。(10)生经。(11)孔雀。(12)鸟。(13)龞。(14)生经。(15)仙人与猕猴。(16)释提桓因。(17)猕猴。(18)蛇。(19)举吉罗。(20)巅多利鸟。(21)龞。(22)鹦鹉。(23)本生经。(24)生经。(25)七女经。(38)
《摩诃僧只律》中的本生谈具有三个特色,是值得注意的:㈠多了仅简单提到「××本生经中广说」、「生经中广说」、「××本生经中说」的部分,且占二十五则之多。由这一点可以知道在这以前已流传有如此内容的故事和故事名称,而且已普遍为人所周知,因此才会有略说事件的发生。㈡弟子与信者的前生话颇不少,而且有的故事,明明在别处是佛的本生谈,而在此却变成弟子或信者的前生话。例如卷一的金色鹿与王夫人、鹿斑,卷二的六牙象与猎师,卷二的二婆罗门与羚羊即是其例。㈢《摩诃僧只律》的故事大多可在别处看到。由以上的情形,我人可以推断,在此律结集编纂之前,今日为吾人所见的本生谈大抵都已经有了,而且已在流传中,大众部结律的律师们自由、大胆地予以应用掺插在广律中,为本来枯燥的律典增添了迷人而引人入胜的色彩。大众部律师此一大胆自由应用的作风,为后来从事佛传文学的作者大肆应用,大乘经典乘此风而产生。虽然大众部不过是小乘部派之一,此律也不具大乘特征,但是吾人不能否认其开放、自由运用民间已流传故事,对大乘的兴起确有莫大的刺激与亢进作用。
第五项根有律中的本生谈
除了以上北传四大律外,《根有律》也是相当重要的。出现在北传汉译的《根有律》篇幅极广,但并不完整,而且分成许多部。《根有律》具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收在《大正藏》中的有:㈠毘奈耶《五十卷》。㈡苾蒭尼毘奈耶《二十卷》。㈢出家事(四卷)。㈣安居事(一卷)。㈤随意事(一卷)。㈥皮革事(二卷)。㈦药事(十八卷)。㈧羯耻那衣事(一卷)。㈨破僧事(二十卷) 。(10)杂事(四十卷)。(11)尼陀那目得迦(十卷)。(12)百一羯磨(十卷)。(13)戒经(一卷)。(14)苾刍尼戒经(一卷)。(15)尼陀那目得迦摄颂(一卷)。(16)略毘奈耶杂事摄颂(一卷)。(17)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十四卷)。(18)毘奈耶颂(三卷)。以上十八部一九九卷皆唐朝义净所汉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是由上座系说一切有部分出的,思想却极近大众部。但就律的精神和内容来讲,《根有律》和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很接近。
《根有律》中各种譬喻、本生、因缘本生故事在适当地方插入的情形极多,甚至比《摩诃僧只律》更有过之。《根有律》中的本生与《僧只律》的本生相同,都是属于因缘本生。《摩诃僧只律》的本生平均散布在律中,但以因提婆达多破僧事件所谈最多。《根有律》的本生谈,在毘奈耶、苾刍尼毘奈耶、出家事、皮革事、药事及破僧事中均有,其中以破僧事中为最多,其次药事。光是破僧事中的因缘本生谈就达六十九则之多,其中包括佛本生及弟子和信士本生因缘。
破僧事中的六十九则本生故事是:㈠转轮王吉利枳(频婆娑罗得度本生因缘)。㈡三子供养迦叶佛塔(三迦叶得度本生因缘)。㈢梵授王与天河护(释贤王与优波离本生因缘)。㈣饿豺吃老(左牛右孛)羊(提婆达多杀莲华色女本生因缘)。㈤特牛与驴(提婆达多不用佛言,致遭受地狱苦患本生因缘)。㈥牛王与野猴(同㈤)。㈦制底迦王妄言(同㈤)。㈧机关师与弟子(同㈤)。㈨龟王与八万蚁(憍陈如饱得法味本生因缘)。(10)金刚臂王施血五药叉(五比丘得度本生因缘)。(11)慈力王施血五药叉(同(10))。(12)谤迦叶佛(佛受六年苦行本生因缘)。(13)智贼(罗睺罗识父本生因缘)。(14)独角仙与王女(耶苏陀罗企图惑佛本生因缘)。(15)紧那罗妇殉情(耶苏陀罗为情跳楼本生因缘)。(16)村女诳母(耶苏陀罗六年怀胎本生因缘)。(17)六日之罚(罗睺罗六年处胎本生因缘)。(18)贫人施供辟支佛(具寿贤王今世得作国王本生因缘)。(19)剃头人(优波离作国王剃头人本生因缘)。(20)剃头人(同(19)) 。(21)发愿持律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本生因缘)。(22)弹打辟支佛(阿难生背疮本生因缘)。(23)善数学(阿难善占相算术本生因缘)。(24)雉鸡落地(熟雉不着胜军王食盘本生因缘)。(25)医师(阿难顶生恶疮,胜军工亲自照顾本生因缘)。(26)两兄弟(阿难得为佛侍者本生因缘)。(27)迦叶如来弟子(阿难多闻不忘,聪明第一本生因缘)。(28)摩纳婆的咒术失灵(提婆达多失神通本生因缘)。(29)树神不知善恶(阿阇世王每日供养提婆达多五百车物资本生因缘)。(30)子知父意(医王侍缚迦善知佛意本生因缘)。(31)仙人与象(提婆达多因效佛而致病,佛往救之,却无恩报本生因缘)。(32)金色鹿与恶人《同(31)》。(33)作花鬘人与猕猴(同(31))。(34)啄木鸟与狮子王(同(31))。(35)樵夫与熊(同(31))。(36)樵夫与熊(同(31))。(37)国王与病人(同(31))。(38)二王子(同(31))。(39)不贞的女人《同(31))。(40)舍子(同(31))。(41)贫童子供佛(宝德童子足生黄金毛本生因缘)。(42)二狗(阿阇世太子与提婆达多互为恶友本生因缘)。(43)黑头虫(同(31))。(44)鼠与鼠狼(同(31))。(45)陶家主人欲饿死辟支佛(影胜王悲惨晚境的本生因缘)。(46)金帽(提婆达多造金色身本生因缘)。(47)野干量象迹(提婆达多为足造金轮相)。(48)猎人护仙人(金毘罗药叉护佛丧命本生因缘)。(49)长者子生毒疮(大迦叶发愿佛足因是康复本生因缘)。(50)乌鸦与野干(孤迦里迦袒护提婆达多本生因缘)。(51)共命鸟(提婆达多害佛本生因缘)。(52)固鱼师儿(同(51))。(53)争购宝物(同(51))。(54)两兄弟(同(51)) 。(55)乞女(同(51))。(56)鹅王(阿难不舍离佛本生因缘)。(57)杖瓶不离阿咤王(同(56))。(58)野干救师子(同(56))。(59)母鹿不舍鹿王(同(56))。(60)粪打野干(提婆达多贪利自害本生因缘)。(61)二群猴(依提婆达多者蒙难本生因缘)。(62)二群猴(同(61))。(63)老猫坐禅(提婆达多非法示现正法本生因缘)。(64)顺正顺邪(同(61))。(65)猕猴捞月(同(61))。(66)二仙(提婆达多破和合僧本生因缘》。(67)野干乘象(提婆达多颠倒本生因缘)。(68)痴象(提婆达多妄颠本生因缘) 。(69)射师(舍利弗破提婆达多本生因缘)。(39)
以上六十九则本生谈中,与提婆达多有关的就有四十四则。
《苾刍尼毘奈耶》中的本生谈则以吐罗难陀的本生事为多。弟子本生事中以提婆达多和吐罗难陀二人所占的篇幅最多,因为此二人是佛世时比丘和比丘尼中头号的问题人物,造恶最多,所以为他们所说的也自然最多。
药事部中的本生也相当可观,包括详说、简说的近有八十则。详说的有下列六十则:
㈠施肉.食肉(比丘食肉证五通本生因缘)。㈡转轮王大善现(佛成道时诸天持伞盖来遮本生因缘)。㈢五百商人建迦叶如来塔(栗姑毘获大威德本生因缘)。㈣赞叹象王(佛授婆罗门辟支佛本生因缘)。㈤小猕猴放火烧聚落救同类(释迦老人烧村落本生因缘)。㈥猕猴与缘觉(优波掬多本生因缘) 。㈦婆罗门出恶口言应以粗麦供比丘(佛三月食马麦本生因缘)。㈧恶口(牧者欢喜与虾蟆天子本生因缘)。㈨恶口(五百饿鬼本生因缘)。(10)懒比丘(五百农夫本生因缘)。(11)无盐米膏供养独觉(胜光王本生因缘)。(12)顶生王(此佛本生事是应胜光王燃千灯而说的)。(13)转轮王大喜见。(14)大施婆罗门。(15)转轮王吉胜。(16)转轮王茅草。(17)三螺摩腾迦王。(18)转轮王大天。(19)转轮王泥弥多。(20)镜面王。(以上(12)-(20)是佛昔日行布施波罗蜜的本生因缘)。(21)善财童子(佛昔行精进波罗蜜本生因缘) 。(22)善施太子(佛昔行慧施作福波罗蜜本生因缘)。(23)散弹长者(佛昔十二年施独觉本生因缘)。(24)马王婆罗诃。(25)师子王救五百商人(佛昔舍身救人本生因缘)。(26)共命鸟。(27)鸟王。(28)鹦鹉。(29)尾提国王。(30)大龟王。(31)苏斯那大臣。(32)商王。(33)六牙大象((26)-(33)为佛昔慈摄有情本生事)。(34)兎。(35)肩担父母。(36)救年老人。(37)施血药叉。(38)猕猴王。(39)雉。(40)象。(41)瞩波龙子。(42)鹅王(以上(34)-(42)为简说,仅提如「××生经说」或「广说应知」)。(43)光明王(释尊施过去佛本生事)。(44)陶轮工师(释尊施过去佛本生事)。(45)画师与机关师较量。(46)二画师较技。(47)二仙与雨。(48)二仙与土头。(49)画师与雕刻师((45)-(49)为佛说舍利弗胜目犍连本生因缘)。(50)兄以石杀弟(佛为抛石伤足本生因缘) 。(51)二商主争财(佛为木枪伤足本生因缘) 。(52)摩纳婆不施独觉(佛乞食不获,空钵而还本生因缘)。(53)法师出言轻谤。(54)婆罗门谤仙人。(55)杀人嫁祸独觉。(以上(53)-(55)为佛受淫女诽谤本生因缘)。(56)婆罗门与二童子(佛三月食马麦本生因缘)。(57)谤迦叶如来(佛六年苦行本生因缘)。(58)医师给毒药(佛身痛本生因缘)。(59)小儿打鱼头(佛头痛本生因缘)。(60)壮士折人脊骨(佛背痛本生因缘) 。弗等偈颂自说前生因缘。此与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相似,但内容多少不同。
《根有律》中的本生谈和其他律一样,都是讲善恶因果业报的事,而且非常强调,篇篇为「如是因,如是果」做了最佳的诠释。《根有律》和《僧只律》一样,有不少提到如「××生经」中说,如「广说」,如「长阿笈摩」,如「中阿笈摩」所说等。并且诸原始经、律中各本生有许多是相同的。
由《根有律》的本生谈中,可以发现下列三件与大乘有关的重要资料:
(一)善财童子精进寻找悦意女与《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的关系:《根有律.药事》卷十三、十四中的善财是佛自说的本生谈。故事中的善财是般遮罗(Pancalor)国北界龙阁城(Nagapura)的王子,是贤劫菩萨来投胎,生有瑞相。及长,有猎师以不空羂索(Amoghapasa)捉住一紧那罗(Kimnara)女悦意(Sumanas)献给王子,王子爱染非常。后有婆罗门作怪,王受愚弄令王子带兵出外平乱,并要杀害悦意女。悦意女逃回紧那罗宫。王子平乱归来不见悦意女,决意北向出外寻找。善财一路上向月亮、鹿、蜜蜂、蟒蛇、百舌鸟、无忧树、仙人……等寻问:「可曾见到我的悦意女?」善财以无比的勇气,经过千山万水的跋涉和寻觅,终于克服了一切到了紧那罗宫,把悦意女带回龙阁城。律中指出这是「发精进波罗蜜」,律云:「我为悦意故,精勤威力超越第一。」此一「精勤威力超越第一」的跋涉千山万水逢人即问的情形,不正与《华严经》中善财为法到处参访的情形相类似吗?当然,前者所寻的只是世俗的「染欲」,在境上是无法和后者从菩萨行中所追寻清净佛道的「正法欲」相比拟。但是染欲、正法欲都是「欲」,欲是诸法的根本,有欲才能引发精进,精进才能成就一切。以愿欲而引发无限的精进,正是二善财童子故事的精髓。况且律中的善财也是贤劫菩萨呢!他的寻找悦意女当然自有深意存在。(41)
㈡善施太子一则是谈行布施波罗蜜的事,与《太子须大拿经》、《六度集经》、《菩萨本缘经.一切持太子品》为同一故事,但是药事中的叙述较夸大、自然、感人,想必是原型。
㈢大乘用语颇多。药事中出现不少的大乘佛教用语,如菩萨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方诸剎土、称佛名号、回向、度众生苦、忍辱修习、法界、三菩提心、无生果、诸佛甚深境界、大菩提行、无生位、愿力、誓愿、弘愿、施本愿、精进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禅波罗蜜、六波罗蜜等。
至于律中本生特别多,而且着重在弟子本生的原因和功能,可以归纳出三点:
(一)当时僧团良莠不齐,六群之属颇不少,犯错事件频仍,佛为使信者及弟子对清净的出家人有信心,因此对弟子们所犯的错事,或意外事,或甚奇特的事,或好或坏,均自本生所造业,不可力抗来解释,使在家人明白「业」的力量和三世因果的关系,使大家不致于因为某一、两位出家人的恶迹而对出家人感到失望,对僧团失去信心。
㈡藉生活所发生的事件来作机会教育,解决弟子、信者的疑虑,坚固并增长信心。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