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寺庙的神圣性和世俗化浅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盛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寺庙的神圣性和世俗化浅谈
  作者:盛艳
  [摘 要]佛教寺庙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内涵,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佛教寺庙文化的精神所在,又要使寺庙管理顺应新时代新社会人文环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解决佛教寺庙的现代化管理与其传统文化定位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我要探讨的难点和重点。
  [关键词]宗教 佛教寺庙 神圣性 世俗化
  第一,保持佛教寺庙的宗教神圣性
  佛教文化最初起源于印度,自汉代传入我国以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寺庙”是佛教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筑,最早的佛教寺院修建于汉代。最初的寺院因有庙必有塔,称其为塔庙,后因很多寺庙无塔,便以“寺庙”、“寺院”代名了。并与石窟寺并称为佛寺建筑的两大类,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宗教场所,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承载物。
  历史源远流长,时至今日,我们的华夏大地上仍然能找到远古寺庙的踪影,如洛阳的白马寺,建寺与东汉期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这些保存尚好的佛教寺庙,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历史的宝藏,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发展的繁茂兴衰。我国政府向来重视宗教寺庙的管理和保护,不同的朝代,许多寺庙经过扩建、修建和不同程度的保护得以保存下来。尤其是到了近代社会,宗教寺庙场所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被高度重视并给予了重点的措施保护。再加上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不同地域的佛教寺庙都得到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为传承和保护历史文物遗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多寺庙已经把申请加入世界遗产行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如承德避暑山庄周围的寺庙于1994年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外八庙之普宁寺,普陀寺等佛教寺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关注,散发出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
  我们要关注的是,在现代化的推进下我们在对佛教寺庙的物质监督管理力度加强的同时,保持其宗教特有的神圣性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佛教寺院作为一个宗教场所,区别于其他普通建筑的最显著特征在于它本身所固有的宗教神圣性。失去其神圣性的宗教寺院的就像一具没灵魂的空壳,也必将慢慢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古印度时期发端的佛家寺院最早就是用来作为供奉佛教诸神的地方,是出家僧众日常生活起居的所在,是佛教宣传和时间活动的中心,更是佛教艺术的荟萃之地。所以佛教寺庙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宗教组织,是一种有别于世俗社会的神圣的僧侣社会[1]。
  因此,我们珍视一种宝贵的文物遗产应主要体现在对其文化特征的传承和发扬上。佛教寺庙的宗教神圣性滋养塑造了中华民族人民独特的人文气质和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作用,所以尊重寺庙的宗教神圣性应该是现代佛教寺庙管理的主要路线。我想这也是联合国教科委对世界遗传保护倡导保护的重要目的及意义所在。
  第二,佛教寺庙的世俗化
  与宗教神圣性相对的是宗教的世俗性。佛教寺庙的神圣性同样面对世俗化管理的问题。尤其在当代市场化经济的调控下,佛教寺庙等宗教性质的活动场地在其管理和文化传播上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矛盾冲突。
  所谓宗教的世俗化,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宗教活动与世俗生活的靠近或与世俗活动的传播交往降低其宗教的神圣性及信仰的纯粹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都面临着世俗化的问题,它与宗教特有的神圣性特征构成一种矛盾运动。一方面,宗教要努力保持其固有的神圣信仰及戒律清规,使其宗教性质得以传承,这就要求它与世俗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等区别开来,保持其自身的宗教神圣与出世精神,以求达到理想的精神修行境界;另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在传播与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世俗化的侵蚀。宗教研究表明,不能世俗化的宗教必将走向消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很多宗教就是在捍卫其宗教的神圣性与纯粹性上遭遇挫折,最后导致消亡。
  “少林寺现象”面临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其现代化管理和寺庙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传播手段的运用对其宗教本质地位变化的疑问和困惑。其实这就是一个传统佛教寺庙的神圣性与其世俗化关系的问题。人们质疑在释永信领导下的少林寺会不会改变或动摇传统的佛教信仰方式和模式。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少林文化通过网络,品牌策略,舞台剧,公演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似乎与佛家宗教的宗旨格格不入。人们发出相同的问号:如此经营,运作的少林寺,世人将如何继续信奉禅佛教?
  第三,佛教寺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的统一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佛教寺院的神圣性关系到一种宗教精神文化及其存在意义的本质归属所在,但它的僵化会影响其宗教传播的范围;而寺院的世俗化管理是任何朝代任何宗教都要面临的与时俱进发展的需求,但它又会削弱其在佛教信徒心中的神圣性。这是一对辨证统一的矛盾,我们对此的态度可以从历史上找到一些借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时其教义教规与今天的中国佛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始的印度佛教到汉化佛教的各个宗派,到完全中国本土滋生的禅宗佛教都让我们看到宗教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世俗化的进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能让我们更加清醒的理解今天佛教寺庙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改革与变迁。如果佛家寺院为保持其宗教的原始性和神圣性,裹足不前,或者只是委身为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必将酿成佛教在中国的悲剧,因为这样很可能导致佛教的衰落。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大乘部的基本教义即是普渡众生,救苦救难,我们能看到一个闭关只烧香拜拜佛,远离众生生活的佛门是走不进大众老百姓的心里,也实现不了它作为一个宗教精神上的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还是要肯定佛教寺院的世俗化进路是有其本身发展需要的。
  有人认为,像诸如少林寺这样的佛教寺庙的管理方法能更好的整合和调动其资源,恰好能强化人们的佛教信仰,重新建构一种把入世法和出世法协调得很好的佛教认同及其资源利用模式。他们还引用太虚大师的的观点:中国佛教的复兴亟须善于管理寺庙、经营佛祖家业的出家人。所以,少林寺的发展过程及其理念,极有可能就已蕴涵了21世纪中国佛教信仰群体的新的建构路径。本人认为,这也是新时代下中国理想的佛教寺院发展理念。
  总结
  在全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佛教寺庙等代表中国悠久文明历史的象征与载体是我们应该格外珍惜和爱护的对象。我们在谨慎继承和发展其宗教文化精神的同时应理性的思考其当代意义,尊重其在新时代背景下自身发展的生存模式。坚持其佛教的神圣性和宗教精神的同时,让佛教寺庙走出其独特的发展之道,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抵抗利益化,商业化和政治化的倾向,并发展出一套新形势下的制度,理念来保护它,传承它,为现代公民找到佛教的精神归属,并使佛教在新中国发挥其更大的宗教价值和文化价值。
  注释
  [1] 霍国庆 主编,《佛教旅游文化》,[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1月,p155页
  参考文献
  [1]霍国庆,主编,《佛教旅游文化》,[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1月
  [2]刘红婴著,《世界遗产精神》,[M],华夏出版社, 2006年1月
  [3]李向平,“中国人的另一种信仰危机”,[J],河南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5月 第15卷,第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