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光孝寺寺名变迁考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存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光孝寺寺名变迁考述
  存德
  内容提要:光孝寺是广州最为古老的佛教寺院,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自虞翻后人施宅为寺以来,就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寺院群落,有成有坏,且名称不一,时有变更,这些相毗邻的寺院有分有合,寺界相对模糊不清,但又各自相对独立,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不断的并入或脱离光孝寺。今日所言的光孝寺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它包括整个寺院群落,这些寺院各有各的寺名,有的寺名则多次更改,所以当以光孝寺指整个寺院群落时,便很自然的形成众多异称。本文以此为重点,对光孝寺的各种异称进行一番梳理。
  关键词:光孝寺制止寺王园寺乾明寺法性寺
  光孝寺是广州最为古老的佛教寺院,民谚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说。这虽是误传,但也说明了光孝寺古老的历史。古往今来有众多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驻锡传教,使光孝寺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最早的场所之:特别是六祖慧能于此落发,使光孝寺成为中国佛教的禅门祖庭。正如憨山大师题曰:“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祗园开岭表此为第一名山”。他道出了光孝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于光孝寺的旧称,已经有人专门做了研究。此文只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以使这一岭南首刹的寺名彰然可了。
  一、光孝寺的异称
  1建德园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死后其孙赵胡嗣位,三传至赵兴。元狩二年(前121),南越相吕嘉造反,杀死赵兴及其母后,立赵兴的兄长高昌候赵建德为南越王,元鼎六年(前111),南越为汉武帝所灭。后来的光孝寺就建在南越王赵建德所建之园一一建德园的园址上。
  2、虞苑、苛林、制止
  三国时吴国著名经学家虞翻(164曰233)流放南海,居此讲学,并“废其宅为苑囿,多植苹婆、苛子。时人称为虞苑,又曰苛林,翻卒,后人施其宅为寺,扁曰制止”。因为虞翻废宅为苑,所以称虞苑;苑中有苹婆、苛子,所以又称为苛林。
  题扁“制止”,就是说此寺名为制止寺。从“翻卒,后人施其宅为寺”一语来看,制止寺的建立约在三国中后期。起名制止寺当是为了表扬虞翻后人施宅为寺的孝心而起。据罗什译的(梵网经》中说:
  尔时,释迦牟尼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制止本是佛家语,是佛教戒律的意思。佛教传入后,时人将佛教的戒律与传统的孝道思想加以会通,这样制止则又有“孝”的含义。
  3、王苑朝延寺、王园寺
  东晋安帝隆安中(397--401),嗣宾国三藏法师昙摩耶舍尊者东游震旦,于“此地建立大殿五间”,“始创为王苑朝延寺,又曰王园寺”。’何故称为“朝延”,看来只能意解,那就是为朝廷祈福延寿之意。起名王苑、王园之意当是越王之园(苑)之意。另外佛经中又记载佛陀曾在王园寺说法,所以又名王园寺。
  关于王园寺,《广州城坊志》中说有这样一段记载:
  阮《通志}云,初,罗浮未有僧,大同中景泰始诛茅为庵小石楼下,后建寺于庵所,题曰“南楼寺”。一日,
  山顶池上见有蔬菜,曰:“此泉当与人境通”。书偈投水,偈出广州王氏池中,因舍其地为王园寺。光孝寺旧名
  王园寺,殆与此不同。
  依据阮元的记载来看,此王园寺是王氏舍其园地为寺,所以叫王园寺,这与《光孝寺志》中的王园寺不同。
  这虽然是一很神异的传说,但说此王园寺在广州,这与昙摩耶舍尊者创立的王园寺,同在广州。《光孝寺志》中的王园寺是在东晋安帝隆安中(397--401)建立的,阮元《通志》的记载是梁大同年间(535—546),二者相差一百多年。这究竟是王园寺的来历的另外一种说法呢,还是有二个王园寺?
  (将罗浮山与昙摩耶舍创建的王园寺联系起来是有法脉渊源的。智药三藏初来王园寺,植菩提树于戒坛前,并预言了170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大乘佛法,后住罗浮山。《光孝寺志》中记载说:
  (智药)神异莫测,朝游罗浮,暮归灵、特(灵鹫寺、檀特寺)。普通六年(525),于罗浮受龙王请,入海演法,不复返。
  阮元《通志》的记载与智药三藏的事迹还是有联系的。)
  4、制止寺、制止道场、苛林制止、法性寺
  南北朝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梵僧求那跋陀罗(394--468)“飞锡至此,始创戒坛,立制止道场。初,师至此,指苛子树谓众曰:‘此西方诃梨勒果之林也,宜曰苛林制止”。据《广州府志》记载,求那跋陀罗是于王园寺右创戒坛,立制止道场。’求那跋陀罗所始创的制止道场与制止寺似乎不同。
  这里的制止除有“戒”和“孝”的意思之外,则含有控制、遏制、遏止之意,由于寺内的苛子树,此树的果实可以入药,’所以又称为“苛林制止”。
  《光孝寺志》中又说,“(求那跋陀罗)梁永明年间,奉诏译五百本经、伽昆利律。西方东土,皆号师为摩诃乘者,谓其通达大乘,游法性海也。法性之名始此”。‘卷三中又记载说:“通达大乘,西方东土,皆号师为摩诃乘者,谓其能游法性海也,故寺又名法性”。可见这时候制止道场又称法性寺。
  5、诃林
  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梵僧智药三藏至诃林”,普通八年(527),“达摩初祖至自天竺,止于诃林”。‘究竟为何变“苛林”为“诃林”?诃、苛之音在古音和方言中相同,因为是外来词汇,故可通用。除发音的相同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意思在内呢?这也许是时人认为“苛”字的苛刻、苛细等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苛政、苛捐杂税,而变“苛”为“诃”。再则佛教典籍中译此树时多用“诃”,如:诃利勒、诃梨怛鸡、诃罗勒等。,
  诃林本是光孝寺的异称,后来,明末天然函星至诃林复兴光孝,使光孝寺的寺貌大为改观,时人则以诃林指称天然函星。
  6、乾明寺、法性寺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改“制止王园为乾明法性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整理组点校者们点校为”制止王园’为‘乾明法性寺”’,就把制止王园看作一寺,这就是说改制止王园寺为乾明法性寺。《广东省宗教志》等一些现代人撰写的史志中大多持这种观点,也有人认为法性寺是乾明法性寺的简称。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标点的问题。此句当可标点为“改制止、王园为乾明、法性寺”。如《南海县志》就记为,“唐贞观间,改制止、王园二寺为乾明、法性”。’《广州府志》记载的更为明确,“贞观间,太宗改制止、王园二寺为乾明、法性二寺”。“就是说此处的乾明、法性当为二寺,贞观年间改制止寺为乾明寺,改王园寺为法性寺。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慧能就祝发于法性寺。
  7、西云道宫、西云宫
  唐武宗即位以后,崇信道教,大肆毁佛,会昌五年(845)改“乾明法性作西云道宫”。这里是将乾明法性二寺改作西云道宫。西当是骑牛西去之义,云当是鹤去云来之义。北宋的彭惟节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撰写的《乾明禅院大藏经碑》中记载说:开宝初(968),南海郡岳牧何公延范请师住持,额曰“西云宫”。可见此西云道宫恢复佛寺以后,西云宫之名在宋代仍然存在。
  会昌法难结束后,佛教开始复兴,唐宣宗天中十三年(859)复改为“乾明法性寺”。此句当可标点为“乾明、法性寺”。宣宗只是把西云道宫恢复为原来的乾明、法性,这里的乾明、法性仍为二寺。
  8、乾明禅院、乾明院、罗汉院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改“法性寺为乾明禅院”。‘乾明、法性本为二寺,此时改法性寺为乾明禅院,看来将二寺合二为一。
  (南海百咏续编》中又说:“宋初,称乾明院,又名罗汉院,后并入光孝”。‘可见乾明禅院又称乾明院、罗汉院。《南海百咏》中记载说:“院内有诃子,取西廊罗汉院井水煎汤,颇能疗疾。如此,则又有罗汉之名,当不止乾明、法性二寺也”。
  9、祖堂
  宋仁宗景祜四年(1037),下诏“并寺为祖堂”,此祖堂为六祖殿。从宋仁宗下诏后“因住持僧守荣上言,复赐乾明禅院额,祖堂仍旧”’的记载来看,此时是将祖堂与乾明禅院合二为一。由此看来,祖堂与乾明禅院是二寺。在后来,随着明宪宗敕赐“光孝禅寺”匾额以来,光孝禅寺的地位和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祖堂很自然的就并入了光孝禅寺。从祖堂的位置来看,它与光孝寺的主体建筑并不在同一中轴线,这是二寺合并后所留下来的格局。
  10、崇宁万寿禅寺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改“乾明禅院为崇宁万寿禅寺”。
  11、天宁万寿禅寺
  政和元年(1111)改“乾明寺为天宁万寿禅寺”;此乾明寺不同于合并后的乾明禅院,当是和法性寺并存时的乾明寺。《广州府志》又记载说,此年“并法性、崇宁万寿为一,改为天宁万寿禅寺”。这说明宋初合并后的乾明寺与法性寺,在徽宗崇宁二年(1103)以后,又擘为两寺,此时再次合二为一,后来的法性寺仍然独立于光孝寺。
  12、天宁万寿宫
  宋徽宗时崇奉道教,对佛道二教的称谓大加改革。政和七年(1117年),诏令改“天下天宁万寿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宣和元年(1119)正月又诏令佛教:,
  其服饰、其名称、其礼、其言,并改从中国,佛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士之号。僧称德士,寺为宫,院
  为观,即住持之人为知宫观事。不废其教,不害其礼而已。……天下僧尼已改宫观……寺院已改为宫观,诸陵
  佛寺改为明真宫,臣庶坟寺改两字,下用黄。……释氏改服易名,尽从华俗,不废其教,翕然成风”。’
  宋徽宗让佛教的服饰、名称、礼仪、语言等尽从华俗,改寺为宫、院为观、佛称金仙、菩萨称仙人、罗汉称无漏、金刚称力士、僧伽称修善、僧称德士:还对一些佛教经文中的菩萨祖师给予中国化的封号。并说佛教方面改服易名翕然成风。在《光孝寺志》和《广州城坊志》中说,此年光孝寺“改寺为宫观”。依此来看宣和元年(1119)正月诏令以后,改“天宁万寿禅寺”为“天宁万寿宫”当属无疑。
  13、报恩广孝禅寺
  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诏改天宁万寿禅寺作报恩广孝禅寺”。
  14、报恩光孝禅寺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易‘广’字为‘光’字,‘苛林’为‘诃林”’。‘寺名变成报恩光孝禅寺。
  15、光孝禅寺、光孝寺
  《光孝寺志》记载,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敕赐“光孝禅寺”匾额。光孝禅寺亦称“光孝寺”,如《成化十八年礼部奏给本寺住持僧定俊扎付一道》记载道:
  今看得广东广州府光孝禅寺僧定俊奏称:……成化十八年二月九日,本部尚书周洪谟(二十)等具题。次
  日,奉圣旨:“与做光孝寺”。钦此。钦遵。
  就此寺名一直沿用至今。崇祯十三年(1640)张琮修寺志时就称作光孝寺,清代修志时仍称光孝寺,1961年,该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1986年本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时仍沿用光孝寺一名。
  二、关于白沙寺
  《广东新语》乃指罗汉井,在光孝寺西廊,误矣。
  西来井,在六祖殿后。相传智药三藏卓锡得泉,用以溉菩提树,且曰:“此乃灵泉,与吾西天宝井不异”。
  后人因名西来。
  寺志中说的洗钵泉就是《南海志》中的罗汉井,亦是达摩井。
  《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记载说“罗汉井在光孝寺西廊,相传六祖洗钵于此,故又名洗钵泉”。《广东新语》中说,“罗汉井,在光孝寺内西廊,即古乾明井”。(南海百咏}中记载说:“院内有诃子,取西廊罗汉院井水煎汤,颇能疗疾”。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法性寺之诃梨勒树时有“西廊僧院内老树下有古井”云云,《本草刚目》引唐孟珀《岭南异物志》曰:“唐州法性寺……寺有古井……今其寺谓乾明古井”。《光孝寺志》中说罗汉井,在光孝寺西廊是误载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以此来看,西廊罗汉院也有达摩井。这就是说罗汉井又名诃井、乾明井、洗钵泉,这就是说与达摩相关的达摩井或罗汉井并非一处。
  寺志中又说有达摩井,此井与达摩有关。至于西来井,想来也与达摩有关,禅宗中的西来初地、西来庵、西来意、西来初祖等都是与达摩有关,寺志中的说法很站不住脚。据说达摩到过诃林,穿地为井,所以与以诃林为中心的寺院群落纷纷将自己的井与达摩粘上关系,所以才有达摩井、罗汉井、西来井等等。
  慧能在光孝寺祝发以后,随着南宗禅的兴盛,光孝寺的地位就显得很重要,寺院不断扩大,以建德园为中心的寺院相继并入光孝寺。宋时乾明、法性合二为一。明洪武二十四(1391)年,和光寺归并光孝寺。嘉靖三年(1524),廨院寺并归光孝寺。据《番禺志》记载,此年悟性寺、西竺寺也一同并入光孝寺。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沙门道岸、通炯、超逸等募缘赎回寺内地基二十四所。可见光孝寺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清代时由于清兵入粤,炮火殃及光孝寺,平粤后,光孝寺开始恢复,但光孝寺的史料多已焚毁,这使得新志中疑难重重。
  并入光孝寺的寺院也有自己的井,有的就叫达摩井,所以今志中对保留了法性寺的达摩井,把《南海县志》记载的东廊的罗汉井更名为洗钵泉,把《白云粤秀二山合志》、《广东新语》、《南海百咏》的罗汉井更名为诃井。六祖殿后的达摩井更名为西来井。
  对于这一点,圆德在(四泉辨》中就有提出了他自己看法:
  寺中之井以数十计,著名者四。达摩井,为初祖所整,固然矣;而洗钵泉亦附会初祖,窃恐未然。考初祖
  始至华林,移居光孝,即为萧昂表闻,召对金陵,在寺为久,穿一井以资日汲,亦已足矣,何复劳人动众而洗
  钵之为耶?且夫我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昏暮水火,率由扣门,虽我佛亦随众作务。然自丛林法立,则托钵
  者自有专司,初祖固未遑及此也。然则洗钵之事,乃六祖所为耳。盖六祖初来,韬光敛彩,执役供众,犹然黄
  梅槽厂踏碓之时,则托钵洗钵,时复不免。迨后风幡契悟,据坐升堂,而此井得以洗钵名彰,与初祖所穿之泉
  同为圣迹。后人不复分别,概以归之初祖,则传闻之讹矣。……至于诃泉为仲翔遗泽,西来本智药标名。
  圆德认为达摩井是达摩所穿,洗钵泉为六祖洗钵处,说六祖初来光孝寺,执役供众,于此洗钵。早期的关于六祖至光孝寺的记载中并未有为大众劳役的记载,圆德的说法只不过是想把当时的传闻说的尽量合理些。但今志中仍然将说洗钵泉为初祖达摩所穿。
  据(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记载悟性寺、弥陀寺、白沙祠、法性寺都有达摩井。今志认为,悟性寺、弥陀寺、白沙祠的达摩井就是寺东界法性寺的达摩井,
  达磨井,在寺东界法性寺内……今不知所在。而府志云“(通志》谓在悟性寺,《南海志》谓在弥陀寺,《名
  胜志》谓在粤秀山右,即白沙祠古井。卒无确据,当阙以俟考”等语。窃谓即此井是也。诸志所引皆不及光孝,
  则以此井向既载有所在,遂不复向光孝考索之耳。此井在寺最久,特以寺名屡易,附属不一,以致诸志传闻异
  辞,无足怪者。独光孝旧志不载,为可怪已。
  由于诃林比较大,在此译经的创建寺院的高僧又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使得此地声名显赫,所以大家纷纷于此建寺。据寺志记载:“法性寺,本寺僧徒除十房外,旧有四院,法华、延寿、西竺、廨院是也,皆由外来住锡自行创建,今西竺、廨院已废,而慈度、法性亦由外至,故仍称四院”。’可见在清代时仍有外来僧人于此创建寺院,并附属于光孝寺。这样就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寺院群落;又由于这里有关于达摩的传说,所以这些寺院纷纷将自己的井与达摩粘上关系,这便形成了众多的达摩井。以此来看,悟性寺、弥陀寺、白沙祠(白沙寺)就也建立于此,后来并入光孝寺。
  以此来看,白沙寺就是王园寺。
  三、关于大云寺
  日僧元开所撰的《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天宝二年(734),鉴真东渡,遭风船破,飘至岭南。
  端州太守迎引,送至广州。卢都督率诸道俗,出迎城外。恭敬承事,其事无量。引入大云寺,四事供养,
  登坛受戒。此寺有呵梨勒树二株。子如大枣。
  罗香林认为:“光孝寺以诃勒树著名,故称诃林。大和尚鉴真所至大云寺,即光孝寺”。又说“光孝寺,唐太宗时称乾明法性寺,为广州唯一大寺,其曾受命改置大云寺,自可无疑”。作者从此寺有呵勒树及武则天颁敕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两方面来认为,鉴真所至的大云寺就是光孝寺无疑。
  据引日唐书》记载,天授元年(690)七月,“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武则天登机确与佛教思想有关,当时沙门伪撰《大云经》为武皇当政的合理性广造社会舆论,深得武皇的赏心。关于武皇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的情况,今天的考古发掘也说明了当时全国建大云寺的普遍性,如边陲的西域也建有大云寺,作为广州首刹的光孝寺改置大云寺当属无疑。
  四、关于显明寺
  道宣在《真谛传》中记载说,真谛在天嘉三年(562)九月,泛舶西引,飘还广州时。十二月中,被刺史欧阳穆公頠,延住制旨寺。光大二年(568)六月,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后被智恺请回,止于王园寺。后又说真谛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译经传教。在《法泰传》说,法泰与慧恺、僧宗、法忍等,不惮艰辛,远寻三藏,于广州制旨寺受学真谛。在附《智恺传》中确记载说:
  智恺,俗姓曹氏,住杨都寺。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同往岭表奉祈真谛。恺素积道风词力殷赡,乃对翻摄
  论,躬受其文。七月之中文疏并了,都合二十五卷。后更对翻俱舍论,十月便了,文疏合数八十三卷。谛云:“吾
  早值子,缀缉经论缝是前翻,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吾无恨矣”。恺后延谛,还广州显明寺,住本房
  中。请谛重讲俱舍。
  真谛于天康元年(566)二月至显明寺,此显明寺在{道岳传》中记载说就是智恺所住的寺院。
  (道岳)于广州显明寺。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并是凯师笔迹。亲承真谛口传。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
  智恺初来广州受学真谛时是在制旨寺,他本人所住的寺院是显明寺,真谛将捐身命时,智恺正在讲《俱舍论》,他“闻告驰往”,这说明智恺所在之地离制旨寺非常相近。又以《真谛传》中记载的记载来看,天嘉三年(562)十二月至光大二年(568)六月间,真谛一直活动在制旨寺与王园寺。那么天康元年(566)二月所至显明寺,就是制旨寺或王园寺。
  五、乾亨寺、制止光孝寺
  南宋方信儒的《南海百咏·法性寺》记载:“刘氏时为乾亨寺,后复旧名,今为报恩广孝寺”。
  另外,也有人将制止与光孝合起来称呼之。《南海县志》记载曰:.
  房融,河南人,聪慧好佛。唐武后时,以正谏大夫同平章事,长安末,尝知南铨。在广州时,值天竺僧般
  刺密谛三藏持《楞严经》梵本,浮南海而至。融就制止光孝寺译出而笔授之,今寺中有笔授轩云。’
  六、关于制止、王园与乾明、法性
  1、制止寺与制旨寺
  为了表达虞翻后人施宅为寺的孝心,后人将虞苑起名为制止寺,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求那跋陀罗立制止道场。萧梁天嘉三年(562),真谛至此译经,有记为制止寺、有的记为制旨寺。唐神龙元年(705),般刺蜜帝在此译经,同样有记为制止道场、’有的记为制旨道场。制止寺更名制止道场前文已述,为何后又将制止变成制旨呢?有人认为制旨寺应当是制止的讹称。妙智认为:制旨也有戒律之义,本来制旨是指皇帝制定旨义,发布命令的意思。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也像皇帝发布命令一样,也是制旨义。
  2、制止、王园、乾明、法性
  制止是虞翻后人施宅为寺而建立的,东晋安帝隆安中(397—401),昙摩耶舍至此后,创王苑朝延寺(又曰王园寺),寺志中说王园寺是昙摩耶舍创立,这是说王园寺是不同于制止寺的另外一寺院。此后制止寺与王园寺同时存在。隋代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智升的《开元释教录》、明砒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中,都认为制止寺与王园寺是两所不同的寺院。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改制止寺为乾明寺,改王园寺为法性寺。据南宋方信儒的(南海百咏》所引的《图经》中说:“乾明、法性二寺,后并为一”。据(大明一统志》中的记载说,乾明、法性二寺是宋代才合二为一的。’《驻粤八旗志》中也说是“宋时并入光孝寺,国初复划为二。”《南海百咏续编》则记载说:“宋初,称乾明院,又名罗汉院,后并入光孝。明代仍擘为两寺”。’清代时,法性寺还独立于光孝寺。
  3、法性寺
  为何法性寺在旧志中没有记载?是否当时认为法性不属于光孝寺?今志中记载,清代时光孝寺东界有一法性寺,为何此法性寺一直独立于光孝寺呢?寺志解释说:
  法性寺,在东北廊外。……考旧志并未载此,但光孝于唐、宋时原名法性寺,或当改光孝时,留此一区为
  鲁灵光仅存之意耶?然法性虽属寺基,而僧则非十房,询之耆德,佥云亦从外寺迁入,盖即法华、延寿之类也。
  明季鼎革以来,本寺之僧挈田而出,外寺之僧挈田而入者,不可数记,既自内于光孝,则光孝亦内之而已。至
  田亩之数,己荡析无存,不可致诘也。”
  寺志说,改光孝寺时,保留法性寺为使灵光独照之意,因为慧能祝发于法性寺,特意保留法性寺,以示纪念。寺志中又记载说:
  法性寺,本寺僧徒除十房外,旧有四院,法华、延寿、西竺、廨院是也,皆由外来住锡自行创建,今西竺、
  廨院已废,而慈度、法性亦由外至,故仍称四院。
  陈泽泓先生认为,此法性寺不同于光孝寺旧称之法性寺,是外来僧人创建。’从地理位置来看,此法性寺不属古寺寺基,且明言在光孝寺东界,但这里仍有可商榷的地方。寺志法性寺1日有四院,是外来僧人创建,并未说法性寺是外来僧人创建,只说法性寺的僧人由外迁入。
  乾明、法性二寺在宋初时一度合并,徽宗崇宁二年(1103)以后,又擘为两寺,政和元年(1111)再次合二为一,《南海百咏续编}记明代时仍为两寺,《驻粤八旗志》则说清初复划为二,这说明法性寺虽有合分,但寺院一值保留到清初。所以今志认为光孝寺东界的法性寺就是古法性寺。
  七、结论
  纵观光孝寺异称,有的是俗称,有的是民间的称呼,有的寺名来自与官方的赐名。
  随着梵僧在此的译经和慧能的在此的落发受戒,这使得此地声名显赫,所以大家纷纷于此建寺,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寺院群落。这些相毗邻的小寺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他们虽各自为政,又有分有合,有成有坏,但原有的寺名予以保留,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寺院一同并入光孝寺,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众多的寺名。如果将相继并入光孝寺的寺院的名称也看作是光孝寺的寺名的话,光孝寺的旧称有36种之多。一座寺院有如此众多的异称实属少见,它反映了光孝寺在中国佛教史的重要的地位。、
  建德园、虞苑、苛林、诃林、制止寺、制旨寺、制止道场、制旨道场、王苑朝延寺、王园寺、苛林制止、乾明寺、法性寺、法性禅院、西云道宫、西云宫、乾明禅院、乾明院、罗汉院、祖堂、崇宁万寿禅寺、天宁万寿禅寺、天宁万寿宫、报恩广孝禅寺、报恩光孝禅寺、光孝禅寺、光孝寺、制止光孝寺、白沙寺、西竺寺、廨院寺、悟性寺、弥陀寺、大云寺、乾亨寺、显明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