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会何其幸有山蕴南禅
怀会何其幸有山蕴南禅
雷铎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大凡影响历史的伟大人物,其产生,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势必要出现的,例如种种科学发现和发明,多数为大艺术家的出现,只要历史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即使没有张三的出现,也会有李四或者王二麻子的出现;另外一种情形是,‘某个伟大人物的出现纯粹是不可意料的,完全出于偶然,它的发现或创新完全是无法意料或推理的,这后一类人物,真所谓“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如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老子、庄子、孔子、耶稣、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等,他们前无古人,甚至是后无来者:其自来也,犹如电光石火,划破长空,照亮天际;及其去也,仍旧光芒不息,许许久久,一直照亮后人的路,他们是无法意料和无可替代的伟大天才。
在这天才的序列之中,我们还必须加上又一个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并且还是小个子的中国人,他,就是祖籍在遥远北国,但出生于广东新州,生于斯长于斯,后来成为世界佛教史上、惟一一个以非印度人身份、而又能以其语录列入佛教经典的伟大人物——中华禅宗六祖惠能(也称为“慧能”,通用)。
惠能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将他列入“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其塑像,矗立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供世人瞻仰;而毛泽东则把六祖与孙中山并称为广东两个伟人。1956年,毛泽东对广东省委领导人说:“你们广东省有个惠能,你们知道吗?惠能在哲学上的贡献很大,他把唯心主义的理论推到了高峰,要比贝克莱早一千年,你们应该好好看看《坛经》。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却能够提出高深的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六祖惠能上半辈子以砍柴为生,于二十四岁的某一天,忽然告别老母,到遥远的湖北黄梅山,跟一个法号叫做弘忍的老和尚学法,八个月后又出乎一切人们意料地,带着这老和尚比身家性命还宝贵的传法信物——一身袈裟和一个铜做的饭碗,即所谓“衣钵”的东西,逃难到“獦獠”所聚居的广东,莫名其妙失踪了一十六年之久,一十六年之后的某一天,忽然在当时曾经是全国高僧云集的佛教高级学府之一的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出现,在一班子和尚们对幡会在风中飘扬的原因争论不休(“风动”还是“幡动”)时一锤定音、语惊四座(“是仁者心动”),被认出是得到五祖衣钵真传的那个神秘人物,这才在光孝寺举行了一个极其隆重的剃度仪式,成为正式的和尚跟名正言顺的中华禅宗第六代祖师,连同在印度的禅宗起源那时算起,则是世界禅宗的第三十三代祖师,他在光孝寺短暂传法之后,转移到韶州宝林寺(今南华寺)讲学直到逝世,在他的身后,禅宗第一次以一种世界性大宗教教派的面目出现,并且门徒众多、香火鼎盛,此后这个实际上是由他所真正创立的教派,由中国而高丽韩国、而东瀛日本、乃至传遍亚欧美大陆、历千年而不衰不息。
以上,仅仅是对惠能的简要经历和中华禅宗的繁衍生息的概略叙述,正如毛泽东最感兴趣的,惠能这样一个平民哲学家对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极大贡献。然而,斗字不识的惠能究竟于何时何地完成了他的前无古人的、令这个世界石破天惊的“顿悟禅学”的天才而伟大的体系的?
简单说,我的结论是:惠能的学说,是在当时的端州辖下的四会怀集一带山区里、混迹在猎人队伍里十六年、在一种几乎与世隔绝、几乎是天天与天地大自然和鸟类兽类的默默对话中,最终完成了他对天地的参悟和对“顿悟成佛”学说的创立的。
这样说来,古端州肇庆,在中国的宗教史上,就极其重要了。
此说可靠吗?
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或叫做一孔之见,说出来就教于方内方外的学者同仁、高僧大德:是当惠能被北派的势利无情追杀、不得不在当时的端州、当今的肇庆辖下的四会和怀集一带、藏匿于猎人队里长达十六年的流亡生活时期完成的。
此说有根据么?
有的。
《坛经》记载说,五祖密付衣钵之后,对惠能说:传法以衣钵为信具,今日袈裟相承,必为争端,得到衣钵“命若悬丝”,恐怕有人害你。惠能问:“从何处去?”五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敦煌本《六祖坛经》说:五祖处分:“汝去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难起已后,弘化善诱。”
而历史上,关于六祖生平的记载,除了湖北黄梅和江西九江之外,其余,全在广东:其出生地和圆寂之地新州(今云浮境内)、复出和剃度之地广州、弘法和圆寂之后肉身的供奉之地韶州南华寺(今韶关境内),另外一处,就是他逃难藏匿和自修完成顿悟禅学的地方——今肇庆境内的四会怀集一带。
新州、广州和韶州,《坛经》里面的记述很多,惟有关于“怀会”的记载,只有这寥寥几十个字,而那是六祖一生中的一十六年啊!
惠能有一首著名的偈语用来概括他自己学法、顿悟和大圆满的全过程,倒是很贴切的:
心底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他年轻时,在金台寺听法心里头就孕育着菩提觉悟的种子,但苦于没有及时雨来浇灌,所以,即便有心,也还是发不了芽开不了花;到了黄梅山,五祖的提点,就像是淋漓酣畅的春雨,心中的慧根慧种,马上就发芽了;顿悟就像是草木开花;然后就结成菩提智慧的果子了,大智慧者横空出世了,在法性寺一语惊人,在宝林寺弘法终身。
那么,发芽和结果之间“开花顿悟”阶段是在哪里实现的呢?
应当是韶州和端州,尤其是端州的怀会大地。
请注意《坛经》上的记载:惠能在黄梅五祖门下,只呆了八个月的时间,并且只是做工,业余自己偷偷学一点,最后,临别的晚上,五祖给他蒙在袈裟里“开小灶”单独讲解了《金刚经》,按照推理,最多也就是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并且,从此便再也没有机会聆听五祖的教诲。一十六年之后,惠能终于以一个智慧成熟、体系完美的禅学大师面世,即已经结出智慧之果了。
简单说,六祖惠能在黄梅仅仅是“普雨悉皆萌”,五祖认定他根器不凡,一定会比神秀更能继承他“无住其心”的思想的,所以破例地把衣钵传授给了这个连最起码的出家手续都没有办理的卢行者,并且告诉他三年之后才能弘法,就是说,惠能这时候还不具备传法的条件,虽然已经发了芽,但是还没有真正开花。
那么,从黄梅接受霖雨到广州开示和韶州弘法,中间这一十六年,刚好就是一个漫长的“顿悟华情已”的顿悟开花的过程了。
是什么为六祖提供了他此生开花结果的“华情”呢?
元代宗宝本《六祖坛经》说:“惠能……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他所撰的《六祖能禅师碑铭》中述:惠能以“众生为净土,杂居止于编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在这宁静致远之地,樵夫出身的惠能为他以后的禅学更贴近生活,更具“平民化”特征积淀了不寻常的思想基础。
并且,每天与天地自然相处,远离尘世的喧嚣,是潜心修习、自我完善的最好境界。
关于六祖在怀会大地的修行,我们至今仍然可以在当地寻找到大量的书面记载和口头传说。
清光绪年间的《四会县志》记载:“扶卢山高千馀丈,上有石池。……昔六祖卢惠能尝避难于此。故以扶卢山名之。今扶卢山卢峰寺、六祖庵,皆能遗迹也。”“六祖庵”,始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六祖庵即今六祖寺,尚存。
《怀集县志》记载:“五祖传衣钵与惠能,密嘱能速去,恐人害之。乃潜至上爱岭石室栖迟。传灯录谓‘逢怀则止’岩其驻锡处也。”
六祖在怀会的历史,还可以从当地的民俗找到佐证——至今,当地居民仍然保留了烹调一种叫做“肉边菜”的家常菜肴的习惯。
就是在怀会大地大约十六年的漫长避难岁月中,六祖惠能终于完成了他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伟大学说体系极其艰巨的建构工程。
六祖在端州一带的影响巨大,怀会大地,禅风极盛。曹溪禅门历代粤籍僧尼名册中就有六位怀集籍人氏,其中惠能的弟子希迁的故乡在肇庆高要,希迁长期在南岳衡山传法,后来“禅门五宗”中的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皆出自他的法系。
总之四会和怀集,虽然在《坛经》中记载不多,但经过对史料的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四会和怀集,是六祖惠能从黄梅悟道并接受衣钵和接受剃度广弘佛法成为一代宗师一头一尾两端之间极其关键的连接段落,是惠能顿悟开花后结成菩提之果的极其重要的人生历程,这一点,在以往的六祖研究中多有忽略,我们提出来希望得到僧俗两界同道的印可或指正。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