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道”在佛教中的意义主要是 :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道”在佛教中的意义主要是 :

  (一)梵语ma^rga0 巴利语magga。音译作末伽。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轨路)。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谓,道即通往涅槃(菩提)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准此,道乃意谓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广义而言,亦指趣向果之通路,例如大智度论卷八十四谓,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四种道,人、天以十善、布施为道,而求世间之福乐;二乘以三十七道品为道,而求涅槃;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为道,而求佛果。此外,惑、业、苦,称为三道;惑为业之通路(通入、能通),业为苦之通路,苦为惑之通路,三者如轮,循环不止(轮转)。复次,所谓三恶道、五道、六道等,即是依善恶业通入天、人、地狱等果,而产生个别之果报(道别)、循环(轮转)。然欲别于菩提之译为道者,乃特称菩提为果道,而称此道为因道。

  为至涅槃,须制伏烦恼,而在断此之道中,有‘有漏道’与‘无漏道’两种。(一)有漏道亦称世间道、世俗道,系同于上记的人天之道。又在三界九地中,除有顶地外,为断以下八地之修惑,在见道前之加行位(又作加行道)以有漏智实践六行观,即是属此。据俱舍宗之说,如此依有漏道而断除烦恼,是为有漏断,故主张有漏道为断道之一。然唯识宗主张,有漏道只能制伏烦恼现行(显势位),并未能断烦恼之种子(潜势位),故称之为伏道(能伏道)。(二)无漏道亦称出世间道、圣道,系以未至、中间、四根本、下三无色之九地为所依,而依无漏智断烦恼(无漏断)之道;唯识宗称之为断道,亦称为伏道。基于此,断道意即‘能断除烦恼之道’,故又称‘对治道’或‘能治道’。若以有漏道、无漏道配于见、修、无学等三道来说明,则见道与无学道必是无漏道;修道既为无漏道,亦为有漏道。
  有关断除烦恼,证得真理之过程,俱舍宗、唯识宗分为四种道(四道)加以说明: (一)加行道,又称方便道,即为断除烦恼的准备之实践,然异于加行位称为加行道之义。(二)无间道,又称无碍道,即正断烦恼之道,同于前言之断道。此道之后(即无间)即可断除烦恼;基于无间隔之义,称作无间。(三)解脱道,即断除烦恼,证得解脱真理之道。(四)胜进道,又称胜道,即于解脱道,将进而断除后品烦恼(此时胜进道成为将断后品烦恼之加行道);或满足于已断之烦恼,不再断后品烦恼;或观察思惟已断之法。
  道之分类,除上举之外,另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所载之十一种道:观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现观方便道、亲近现观道、现观道、清净出离道、依根差别道、净修三学道、发诸功德道、遍摄诸道道。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举出:‘善道、恶道’、‘世间道、出世间道’、‘定道、慧道’、‘学道、无学道’、‘向道、果道’等二种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波罗蜜道、方便道、净世界道’、‘初发意道、行菩萨道、成就众生道’等三种道,‘天道、梵道、圣道、佛道’等四种道,六神通道、六波罗蜜道等六种道,七觉道、七想道等七种道,八正道、八背舍道等八种道,九次第道、九阿罗汉道等九种道,十无学道、十智道等十种道。
  此外,教道、证道、难行道、易行道等皆为一般所熟知之用语。同时,得圣道或无上道(佛之觉)者,称为得道。禅宗亦以道为辨明之意,由之,并称参禅、彻悟、开心眼为辨道或办道。[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卷八十六、三无性论卷上、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二、卷十四、法华玄义释签卷九、大乘义章卷十八](


  (二)菩提之异译。

  (据《 佛学大词典 》)

  附:【道】《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能通之义。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净土论注下曰:‘道者,无碍道也。’大乘义章曰:‘末伽。’M&amacron;rga梵语杂名曰:‘末唎识。’

  【道】《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道(梵ma^rga,巴magga,藏l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原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方法、法则、原理、境界、阶段等义。在佛典,其用法并不一致。最严肃的用法,是指趣向涅槃的修行方法或途径,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5·257c)︰‘道名一道,一向趣涅槃。’《俱舍论》卷二十五云(大正29·132a)︰‘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复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此以‘趣向涅槃之路’与‘求涅槃之所依(即四谛中之道谛)’,皆可称为道。  如将‘道’解为修持方法,则‘道’有人天、三乘之别,如《大智度论》卷八十四云︰人天为求世间福乐,故以十善布施为其道;声闻及缘觉等二乘为求涅槃,故以四念处,乃至八正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为其道;菩萨为求佛果,故以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六波罗蜜为其道。其中,十善为世间道,故称有漏道;三乘法为出世间法,故总称无漏圣道。又,三乘中,声闻乘若详加分别,则有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菩萨之六波罗蜜也有资粮道及依止道之别。如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二云(大正31·240c)︰
  ‘施等四波罗蜜是资粮道,定波罗蜜是依止道。何以故?从四波罗蜜所生善法,此善法生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依止定生。般若波罗蜜即是无分别智。’
  此外,‘道’亦可解为修持所得之境界。此如谓‘道’有道前、道中、道后之别者即是。如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四云(大正31·258a)︰‘成就真如是无垢清净,若在道前、道中,垢累未尽,未得名成就;道后,垢累已尽,故名成就。’此中,道前指地前;道中指初地以上、十地中之修习无分别智者;道后指金刚心以上。此外,证得圣道之某一境界,则谓之为‘得道’。
  又,《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书,将断除烦恼,证得真理之过程,分为四种道,亦即四个阶段。即(1)加行道︰又称方便道。即为求断除烦恼,而行预备性修行。(2)无间道︰又称无碍道。即直接断除烦恼之修行。(3)解脱道︰即已自烦恼中解脱,证得真理,获得解脱之修行。(4)胜进道︰又称胜道、三余道。即于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实践其余之殊胜行,而全然解脱。
  此外,地狱、畜生、饿鬼之三种生命世界,称为三恶道,加上人、天则称五道,再加阿修罗,则称六道。此外,又有正道、邪道,内道、外道,难行道、易行道,惑、业、苦三道等各种名目,兹不枚举。
  [参考资料]《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卷八十六;《佛性论》卷三;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十七;《随相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