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园林及其建筑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园林及其建筑
伟大的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就是整个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笼统而言,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已经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打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以中国园林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区别于世界其他园林建筑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的“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故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中国园艺艺术创造中的“意境”的产生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对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中。因此,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意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在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上,佛教、道教、儒教、禅宗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它们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互补的特色。中国园林建筑追求自然、追求意境、追求含蓄的特殊艺术追求正是祖国美学思想的丰富和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再现。
道家思想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薄自由、浪漫飘逸,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美中的“道”和“理”的探索。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薄自由,浪漫飘逸。在此基础上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建筑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修筑的阿房宫。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大致而言,佛道寺观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史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和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即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表现在人们常常把竹、梅、兰、菊、荷等种植在建筑周围,以表现主人的高贵品质。
禅中思想认为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故内心的体验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种思想把园林建筑空间从“花境”升华到“意境”体现在创造上就是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空间构思,表现在建筑面积,规模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表现在立于小,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小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还可以通过“平淡无奇”的视觉效果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的体验。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准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宗亲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令人瞩目。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完全不同。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的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调的观念在园林中有突出的表现,属于自然式,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园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它们虽具有共同的艺术风格,而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集中,规模巨大,风格华丽。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园林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是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神祠、书院和景观楼阁等,也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较少,现存较完整的几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规定的布局模式,为示清廉,风格都比较朴素。属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现存者,不但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所体现的群众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质明智之美,有时并不在皇皇巨构之下。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彩,大大丰富了中国园林建筑的整体风貌。其中尤以藏族、雏吾尔族、傣族和侗族建筑更富特色。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虽吸取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体系非常富于特色,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其代表性杰作,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筑受同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家影响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艺术性格质朴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兰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彩。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在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中国园林建筑以中国为中心,流波泛及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广大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以中国园林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明清时期, 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园林艺术,又开始为欧洲所知,并产生了实际影响。同时,中国园林建筑早在汉晋时代又接受了主要来自南亚和中亚的外来影响,这些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被中国融化为自身的有机部分。
综观中国园林建筑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自然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的特征和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创造一个崭新的生活空间、提供一个舒适的的生活环境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发展思路,把中华传统文化融于新的规划理念之中,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蔡方鹿,华夏圣学---儒学与中国文化[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 洪修平,吴永和,玄学与禅学[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 牛彦军,自然于人性的结合—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J] 华中建筑1996
(4) 周武忠,中国园林艺术[M] 中华书局1991
(5)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参考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