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决定毗尼经略疏(2)
△六、劝嘱。
优波离,若有菩萨无有方便,欲相应心而犯于戒,生于怖畏,于嗔犯戒不生怖畏。若有菩萨而有方便,嗔相应心而犯于成,而生怖畏;欲相应心而犯于戒,不生怖畏。
有方便者,谓发欢喜心相应诸法,甚深无杂无悔缠法,无取无碍空无之法也。
△自下圣教所说分中第四修观。有二:初长行,后重颂。长行又二:初,明正观;二,明邪观。初中有三:初标,次释,后结。初中又二:初,文殊说观照实相;二,如来说观照方便。今初。
尔时文殊师利在大众中前白佛言:世尊,一切诸法究竟毗尼,谁受毗尼?
以一切诸法言语道断故,性自灭诸过非,究竟毗尼,更岂有受者受法耶?
△二、如来说观照方便。
佛告文殊:若诸凡夫悉能了知一切诸法究竟毗尼,如来终不演说毗尼。以不知故,如来尔时为令觉知一切诸法究竟毗尼,渐次为说诸毗尼法。
《大乘起信论》云: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问:“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人?”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人。”即此义也。
△次释中有三:初,优波离生疑请问;二,如来嘱文殊解说;三,文殊正说九种观法。今初。
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师利于此解说毗尼决定之义,而无所说。
谓文殊但说一切诸法究竟毗尼,而未曾释所以究竟毗尼之理,故生疑请问。
△二、如来嘱文殊解说。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今应当解说究竟毗尼之法,此优波离欲得闻于毗尼之义。
△三、文殊说九种观法。《瑜伽》四十一云:“九种相戒,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一自性戒,二一切戒,三难行戒,四一切行戒,五善士戒,六一切种戒,七遂求戒,八此世他世乐戒,九清净戒。”今即观此九种相究竟决定之义。
尔时文殊师利语优波离言:一切诸法究竟无垢,能自调心,乃能得见究竟毗尼。
此观自性戒究竟毗尼。谓观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心究竟无垢故,一切法亦究竟无垢。心妙善净故,无量净故,饶益一切有情净故,获大果胜利净故,一切法亦妙善净。无量净、饶益一切有情净、获大果胜利净,是名究竟毗尼也。
一切诸法无有结缠,净其本性,乃能得见究竟毗尼。
此观一切戒究竟毗尼。谓结者,结集生死。系缚众苦,凡有九结,谓爱、恚、慢、痴、疑、见、取、悭、嫉也。缠者,缠人心身不得自在。凡有十缠,谓无惭、无愧、嫉悭、忿、覆、悔、睡眠、掉举、昏沈也。由观一切法本性清净,无有结缠,则于出家在家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自然具足方便,具足净心,具足本因也。
一切诸法无有染污,我不可得,乃能得见无悔毗尼。
此观难行戒究竟毗尼。谓观一切法无我,以无我故无可染污。则于净戒舍乐忍苦,恒时具持,无有违犯,故无有悔也。
如如真实亿万法门,欣乐修学,乃能得见清净学戒。
此观一切门戒究竟毗尼。谓观一切法门皆依真如而得建立,将以度脱众生到于涅槃,故于一切法门无取无舍,欣乐修学也。
一切诸法无有分别,无缚无解,不作思惟,乃能得见无有缚著。
此观善人戒究竟毗尼。谓观一切法不可分别,不见众生有缚有解,于持戒破戒心定不动,故能自持净戒,授与他人,赞叹随喜持净戒者,设有悔犯如法忏除也。
一切诸法无住无染,不作留住,乃能得见诸法清净。
此观一切种戒究竟毗尼。谓观一切法无住故,具足含摄一切行法,而无所得,亦无染著。故能发广大心,清净坚固以戒庄严也。
一切诸法住虚空际,离诸处所,乃能得见所作清净。
此观遂求戒究竟毗尼。谓观一切法有不可得故,不住三界,不离三界,能除众生种种苦患,凡有所作悉皆清净也。
一切诸法逮无斗诤,前际后际不可得故,乃能得见三世平等。
此观此世他世乐戒究竟毗尼。谓观一切法边际不可得故,前际不生,后际不灭,故能于身口业开遮摄伏,于六度行具足修习,令诸众生得现在未来之乐也。
一切诸法离诸施设,心无所行,乃能得见断于疑结。
此观清净戒究竟毗尼。谓观一切法由心而生,心若不生,万法无咎。《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当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故心行处灭,则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除,任运流人萨婆若海矣。
优波离,是则名为究竟毗尼法界,诸佛世尊从此得道。若能筹量观察此法,是名善学,逮最胜戒。若不观此法,是则不名深入如来所学之法。
此总结前九种观法,以赞叹劝诫也。
△后结中有二:初,优波离赞叹实相;后,如来印可方便。今初。
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师利所说之法,皆是不可思议。
以此九种相观唯依实相,要离于念,方名得人,故云不可思议也。
△二、如来印可方便。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文殊师利所说之法,依于解脱。所依解脱,心无去来。是故文殊师利说一切法心无去来,于心解脱生增上慢者,为除彼人增上慢故。
所说之法依于解脱、所依解脱心无去来者,《维摩经·弟子品》云:“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又《观众生品》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法解脱相,是故若能说,若所说,悉皆性离。无能无所,皆解脱相。”《仁王经》云:“若菩萨不著文字,不离文字,无文字相,非无文字。能如是修,不见修相,是即名为修文字者。”而能得于般若真性。故云为除彼人增上慢故也。
△二、明邪观有二:初,明邪观;二,翻邪成正。初中又二:初问,后答。今初。
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比丘行何法故名增上慢?
增上慢者,《俱舍》十九云:“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
△答中有二:初、明声闻增上慢,二、明菩萨增上慢。今初。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欲断贪欲,名增上慢。作是思惟,欲断嗔恚,名增上慢Q作是思惟,欲断愚痴,名增上慢。贪欲法异,诸佛法异,作是思惟,名增上慢。嗔恚法异,诸佛法异,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愚痴法异,诸佛法异,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见有三毒应断,有三毒可断,即是增上慢。《维摩经》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也。”
作是思惟,见有所得,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见有所证,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见有解脱,名增上慢。
于戒学见有所得,于定学见有所证,于慧学见有解脱,即是增上慢也。
作是思惟,见诸法空,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见于无相,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见于无作,名增上慢。
见于三解脱门可得,即是增上慢也。诸法无我,无我所名空。诸法从因缘生,无有实法,但有相。而是相者不可得,名无相。若无相,都无作。又《智论》二十云:“观诸法空,是名空相。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是时无相转名无作。”又云:“是三解脱门,缘诸法宝相。以是三解脱门观世间,即是涅槃。如是观时,岂有三解脱门而可得耶?”
作是思惟,见有诸行,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见有诸法,名增上慢。
见有起作可修行,有名相可思议,即是增上慢,即智断二也。一切诸法不可思议,作是思惟,不应思议,名增上慢。诸法空无,何用精进?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是名声闻住增上慢。
见有不思议不修行可得,即是增上慢也。
△二、明菩萨增上慢。
云何名为菩萨增上慢?佛乘最胜,作是思惟,我当于中发菩提心,名增上慢。行六波罗蜜,当得作佛,作是思惟,名增上慢。般若波罗蜜能得出离,更无余法而得出离,作是思惟,名增上慢。于甚深法应作方便,不因世法,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法是净,此法非净,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是佛法,此是辟支佛法,此是声闻法,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法应作,此法不应作,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是近法,此非近法,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是正道,此是邪道,作是思惟,名增上慢。疾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疾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思惟,名增上慢。一切佛法不可思议,未曾有人能觉之者,作是思惟,名增上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彼不应思议,此非是见,然是过患,是名菩萨住增上慢。
初二愿行一对,次二智断一对。深非深者,分别法体。净非净者,分别法相。三乘法者,分别法用。应作不应作者,分别戒学。近法非近法者,分别定学。正道邪道者,分别慧学。疾得菩提者,智增菩萨。不疾得菩提者,悲增菩萨。佛法不可思议者,有见。不应思议者,无见。
△二、翻邪成正有二:初问,后答。今初。
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离增上慢?
易解。
△后答。
佛告优波优:若有比丘思惟诸心,思惟心时,不著思惟,是名最胜离增上慢。
思惟诸心者,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思惟诸法者,实是思惟诸心也。《普贤观经》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无生。诸法如是,无住无坏。”是故《维摩经》云:“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也。自欲断欲,乃至无上菩提不应思惟。于中声闻有十六法,菩萨有十三法,皆所应习。若不知诸法唯心,著于思惟,则为邪观。若能了知诸法皆如。《仁王经》云:“以幻化身而见幻化,正住平等,无有彼我。”如是观察,不著思惟,则离增上慢也。
△后重颂凡四十九偈,初四十五偈正明观法,后四偈赞观利益。初中又三:初有二偈标,次有三十九偈释,后有四偈结。今初。
不应分别法非法,戏论诸心不应住,
不思议法而能知,名一切时受乐人。
若有欲知无有法,作是思惟非真实,
随逐邪心凡夫人,受诸有苦百千亿。
初偈显正,后偈斥邪。一切分别皆是戏论,不住分别,不住戏论,而能觉知不思议法,自然度一切苦。《心经》云:“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五里碍。无里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也。凡夫于不思议法而作思惟,则是随顺邪心,受三有苦,无量无边。”《智度论》云:“唯除实相,余一切法并名为魔。所以然者,一切诸法皆是虚妄,又能生烦恼,烦恼生业,业生苦果,故名为魔。实相之法不可取著,是灭烦恼,故不名魔。实相者,不可以有心著,不可以无心著,四句内外并不能著故。”《智论》云:“譬如蛇能著一切物,唯不能著火焰。般若如火焰,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是以众生能著一切法,不能著实相,实相是灭烦恼处。”此下所显并为通于实相。实相若显,便发正观。正观若发,戏论斯亡也。
△次释有三:初,有十六偈约智正觉世间;二,有四偈约器世间;三、有十九偈约众生世间。初中复五:初,有三偈,明三宝,二,有二偈,明心性;三,有四偈,明六情;四,有六偈,明六度;五,有一偈,明众行。今初。
若有比丘常念佛,此则非真非正念,
当知佛从分别起,实不可取亦不生。
若有思惟诸空法,则住邪道凡夫人,
虽因名字说空法,而实无有名字说。
闲居寂静思惟法,世所称叹寂静人,
心住觉观是戏论,是故无思能解法。
初偈明佛宝,次偈明法宝,末偈明僧宝。夫诸法实相本自明了为佛,理性无倒为法,智理不二为僧。又知法名佛,离相为法,无为即僧。若不识此一体三宝,但著于别相三宝为实者,岂得称理耶。《维摩经·不思议品》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法为身,但应观法性,法性非所见,彼亦不能知。”《无著论》云:“导师法为身故,以如为缘故,出生诸佛净身,此不可见,但应见法故。”又云:“以彼法真如相故,非如言说而知,唯自证故。不如言说者,非见实不能知故。”《维摩经·见阿闲佛品》云:“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乃至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故云实不可取亦不生也。”又《维摩经·不思议品》云:“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夫真求法,无念无求,待水澄清,珠相自现,乃是真求也。”
△二、有二偈,明心性。
心心诸法名为思,若有所思必有著,
若能远离是著法,于诸所思无复思。
法同草木无所知,而因诸缘得生起,
无有众生而可得,能起空无诸缘法。
初偈明能思,后偈明所思。心者心王,即诸识也。心诸法者,心所有法。《唯识论》三云:“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以心所有法与心王常相应故。故云心心诸法名为思。”《四十二章经》云:“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道亦非行。夫心若寂静,妄想不生,则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心经》云:“心无里碍,五里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也。一切诸法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无因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是故缘生如幻,故云能起空无诸缘法也。”
△三。有四偈,明六情。
因日光明眼得见,夜则不见离众缘,
若眼自能见色者,何故无缘而不见。
眼常因于诸光明,得见种种可意色,
当知见性众缘生,是故知眼不能见。
若见所闻诸好声,生已即灭无有闻,
推其去处不可得,因分别故起声想。
一切诸法同音声,施设说有诸教相,
未曾能生法非法,为凡夫故而示现。
初二偈明见性空,后二偈明闻性空。于六情中但示前二,嗅尝觉知可以比知也。《瑜伽师地论》一云:“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是故眼根毕竟空寂。虽毕竟空而眼见宛然。”《维摩经》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悉见诸法不以二相。”《华严经》云:“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以眼根宛然而无所见,虽无所见而无所不见,故空有无碍。凡夫见有六根,起诸烦恼。”《大集经》云:“若有说言眼见色,乃至意能知诸法,是人流转生死中,无量亿劫受诸苦。”《维摩诘呵阿那律》云:“眼若作相,则同外道。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即此义也。次偈明闻性空中,言一切诸法同音声施设,说有诸教相者。《仁王经》云:“一切诸名皆假施设。佛未出世,世谛幻法,无名无义,亦无体相,无三界名善恶果报六趣名字。诸佛出现,为有情故,说于三界六趣染净无量名字。如是一切如呼声响,诸法相续,念念不住,刹那刹那,非一非异,速起速灭,非断非常,诸有为法如阳焰故。”即此义也。
△四、有六偈,明六度。
我为世间叹布施,而实悭法不可得, 佛所说法难思议,虽不可得而演说。
菩萨施时观三事空,见于中道,离于二边,无悭无施,名为真施。《大宝积经·弥勒所问会》云:“又如大仙尊,善了于无我,无补特伽罗,乃至无寿者。于诸布施事,不执我我所,为安乐众生,施与无悭倍。愿我所施物,不假功用生,观察了知空,具施波罗蜜。”言佛所说法难思议,虽不可得而演说者,如《楞伽经》云“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业,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也。
我常叹说持净戒,破戒之相如执空,
诸破戒相如虚空,清净持戒亦如是。
菩萨持戒,见一实谛,即忘持犯,是真尸罗。《大宝积经·弥勒所问会》云:“持戒无缺减,得佛净尸罗,以无所住故,具戒波罗蜜。”又《摩诃般若经·十善品》云“何名有所得,侨尸迦,若菩萨摩诃萨用有所得故布施,布施时作是念,我与彼受。所施者物,是名得檀,不得波罗蜜。我持戒,此是戒是名得戒,不得波罗蜜”云云。
我说忍辱为妙胜,嗔恚之性实不生,
于诸法中无触恼,而佛开示忍辱者。
菩萨忍辱,于我无我而不二,是真无我。若见真无我,则不恚不忍,是真忍辱。《大福积经·弥勒所问会》云:“忍辱如四大,不生分别心,以无嗔恚故,具忍波罗蜜。”又《六波罗蜜多经》云:“以正智慧了烦恼性,即无烦恼性。无烦恼性即烦恼性,本性无二故。烦恼性无烦恼性正智本性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乃至如是忍者,是究竟忍。”
常说昼夜不疲倦,觉悟精进为最上,
虽复勤行于百劫,然其所作无增减。
菩萨精进,不见身心有相无相,不进不怠,是真精进。
《诸法无行经》云:“虽赞布施,而通达布施平相。虽赞持戒,而了知诸法同是戒性。虽赞忍辱,而知诸法无生无灭无尽相。虽赞精进,而知诸法不发不行相。虽种种赞叹禅定,而知一切法常定相。虽种种赞于智慧,而了智慧之实性。”又云:“若于精进音声生利相,于懈怠音声生碍想,即是不学佛法等。”
禅定解脱为最胜,如来开示说诸门,
而实诸法无散乱,世尊现说诸禅定。
诸门者,谓诸禅门菩萨修禅,观一切法宝谛即是寂灭,寂灭是菩提,无定乱相,是真禅定。《思益梵天经》云:“云何名具足六波罗蜜?梵天:若不念施,不依止戒,不分别忍,不取精进,不住禅定,不二于慧,是名具足六波罗蜜。”
智慧之性能觉了,能知诸法为慧人,
然其自性不有生,佛能示现为解说。
菩萨智慧观于中道,不见愚、智,是真一切智。《摩诃般若经·舍利品》云:“菩萨尽行六波罗蜜法,以无所得故。行檀波罗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财物。行尸罗波罗蜜不得戒,不得持戒人,不得破戒人。乃至行般若波罗蜜,不得智慧,不得智慧人,不得无智慧人。”
△五、有一偈,明众行。
我常叹说清苦法,欢喜乐行头陀者,
推求贪法不可行,名为最上不贪者。
于众行中略举头陀一法。《善见律》云:“头陀者汉言抖擞,谓抖擞烦恼,离诸滞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修习此行,能于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舍诸贪著。”《华手经》云:“尔时长老摩诃迦叶在韦提诃山帝释石室,王百比丘俱止其中,皆行头陀乞食纳衣,受常坐法,随敷树下,少欲知足,乐远离行。时大迦叶,以佛神力,于彼石室忽然不现,现于竹园,竹诣佛所。世尊遥命之曰:“善来迦叶,久乃相见,汝当就此如来半座。”夫迦叶于弟子中头陀第一,而佛分半座与之使坐,是故佛法之中离著最尊。《诸法无行经》云:“凡夫所行贪欲嗔恚愚痴,行者见是法皆空,无生、无所有,不可分别,但积集虚妄。尔时于法无所取无所舍,是故言贪法不可得也。”
△二、有四偈,约器世间。又二:初,明地狱;二,明天界。于六趣中说极苦乐者空,即为具显六趣空也。今初。
常为众生百千众,现说地狱怖畏事,
未曾有去堕恶道,死人无间地狱者。
无有能作地狱者,亦无能作矛稍者,
因分别故而现有,刀剑之害伤己身。
初二句明俗谛有,后六句明胜义空。未曾有去堕恶道,死人无间无地狱者,谓正报空,亦是能生空。无有能作地狱者,亦无能作矛稍等,谓依报空,亦是所生空。因分别故,而见有刀剑之害伤己身者,正明虚妄。《宝生论》云:“业力因缘,遂见如是动手足等相状有异,示现所作诸无情等,道理许成,彼彼地处诸那落迦,业增上力,便令自见羝羊山等仨来仨去。”《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当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二、明天界。
杂色庄严华果树,金色宫殿而晃曜,
彼亦未曾有作者,皆从妄想分别起。
虚伪之法诳世间,著想回旋凡夫人,
于取不取无自性,犹如分别幻化焰。
初二句明俗谛有,后六何明胜义空。作者,谓于五阴法中妄计有我,能以身力手足而任诸事。实无作者,即是无我。我无故,我所亦无。《无所有菩萨经》云:“善趣及恶趣,痴虚妄分别,是处无真实,犹如镜中像。分别故见彼,于彼无所有。色体实如是,如是内计我,士夫不可得。内既无所有,外亦不可得。此是如如教,是故言为空。”由彼虚伪之法诳惑世间,凡夫之人计著是有,故受轮回。言如幻者,谓虽空而可见闻,不自在不久住故。言如化者,无生住灭故,无实用故,虽空而能令众生生种种心。言如焰者,焰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结使烦恼日光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见种种相,复次如幻者体空,如化者用空,如焰者相空,又如幻者胜义空,如化者因缘空,如焰者名相空。
△三、有一十九偈,约众生世间有七:初,有一偈,明菩萨空;二,有三偈,明凡夫空;三,有三偈,明众生空;四,有四偈,明言教空;五,有二偈,半明行解空;六,有二偈,半明修道空;七,有三偈,明证得空。今初。
说于诸行最胜者,能为众生发道心,
菩提之道不可得,当知求者亦非实。
发道心者,谓发菩提心,为众生者悲心,菩提道者智心。由具悲、智,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名为菩萨。所求菩提既不可得,能求之者奚所取则?故云亦非实也。《摩诃般若经·句义品》云:“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为菩萨句义?’佛告须菩提:‘无句义是菩萨句义。’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义处,亦无我,以是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
△二、有三偈,明凡夫空。
其心本性常清净,无有染著诸苦恼,
凡夫分别诸恶心,自生贪爱诸染著。
诸法妙胜常寂静,而实无有爱恚痴,
法性解脱离染爱,逮到安隐无处所。
我知诸法如虚空,游诸世间不生畏,
其意未曾有染著,是故不住于邪道。
其心本性等二句明本觉。常清净者,所谓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相也。凡夫分别等四句明不觉。初二句明因迷不觉,后二句明觉性不失。《起信论》云:“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法性解脱等六句明始觉。《起信论》云:“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三、有三偈,明众生空。
我于多劫修诸行,度脱无边诸众生,
而诸众生生不尽,亦未曾有增减时。
譬如世有大幻师,能化无边百千众,
即时皆害诸化人,而于幻化无增损。
一切众生如幻相,其边未曾而可得,
若有能观不思议,当知彼人不厌生。
而诸众生生不尽者,谓相如幻故。亦未曾有增减时者,谓体无际故。《如幻三摩地经》云:“云何菩萨能起正行?谓了知法悉从缘生,于缘生法中无有少法而实积聚。何以故?以彼诸缘皆不实故。是中云何有法可生?若法缘生,即是无生,是故一切法悉无有生。菩萨若能如实了知一切法无生,即得成就诸菩萨道。所有一切众生根欲及事,能以悲心而悉随人,得深信解了知一切法悉如幻化,乃至分别一切法皆是化事,以彼分别毕竟空故,而一切法亦复皆空。如是知已、即得如幻三摩地。”又《不增不减经》云:“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灭常恒清凉不变归依,不可思议清净法界,说名众生。所以者何?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常恒清凉不变归依,不可思议清净法界等异名。以具此义故,度无边众生而众生不尽,亦无增减也。”
△四、有四偈,明言教空。
观世寂静名勇猛,知法实相亦复然,
受五欲利常修行,不生染著度众生。
无有众生及寿命,世尊怜愍兴慈悲,
勤修精进大苦行,虽无众生作利益。
如以空拳诳小儿,诳惑其心令染著,
然后开手示空拳,小儿即时大啼哭。
如是难思佛世尊,于诸法相净觉意,
已解远离空无法,而能示现于世间。
观世寂静者,离烦恼曰寂,绝苦患云静,谓一切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也。勇猛者即菩提萨缍知实相者。《涅槃经》四十云:“无相之相,名为实相,谓一切如也。菩萨观世间寂静无相,故虽受五欲而恒修行,虽不染著而恒度生。即是双照二谛,不住二边。”《智度论》二十云:“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自性。无故常空,常空中众生不可得。如佛说我坐道场时,智慧不可得。空拳诳小儿,以度于一切。诸法之实相,则是众生相。若取众生相,则远离实相。常念常空相,是人非行道。不生不灭中,而作分别相。若分别忆想,则是魔罗网。不动不依止,是则为法印。”
△五、有二偈半,明解行空。
于我法中甚可乐,舍离俗服能出家,
其后当得最胜果,大慈悲人之所说。
已能出家舍俗务,后闻当得所逮果,
观察诸法真实相,无有诸果而可得。
已于诸法无得果,转复生于未曾有,
大慈悲者谓如来也,谓如来方便教他。初句劝信,次句劝行,三句劝证。而如是行证已,则知无智无得。未曾有《正法经》云:“尔时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及天众言:诸菩萨摩诃萨,当于诸法离诸分别,即证佛智。云何离分别?谓不分别三界,不分别诸见,不分别是内是外,乃至不分别是有漏是无漏。诸菩萨当知是法无所分别,住平等相应,即能趣证佛一切智。复次诸菩萨摩诃萨,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不可得。何以故?非心所缘,非智所知,唯佛而证。与佛等者,一切智亦等,于一切智观无所有。无所有故,于一切智无所著。”
△六、有二偈半,明修道空。
快哉大悲人师子,善人相应诸法相。
一切诸法如虚空,能立名字百千万,
此名为根禅解脱,亦名为力七觉支。
诸根无有生灭时,觉力等法亦复然,
非是色性不可取,以智力现示世间。
根者三根,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禅谓四禅。解脱谓八解脱。力者五力。七觉支,如是根禅解脱力觉支等。皆无生灭,皆非色性,故不可取。但以智力故,现于世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云:“菩萨正士初坐树下,始戒证弃欲苦本,舍分散意,无起想,不动想,不微想,不我想,不彼想,不中想。不彼此想,不中外想,无道想,无俗想,无灭想,灭无想。无无无想想,无无无想,尽无尽想。如是正士树下立证净本千八百戒。此数始讫,金刚之座忽然从地裂而出,第六魔宫而大倾动,三界诸天不安本位,皆共俱下,诣贝多树供侍所当。恒河世界忽有洪音,洪音之中云:‘坐树菩萨是夜启证。’众生各各皆闻皆见。如是正士,是为菩萨具足戒证成萨云。若三达、六通、三十七品、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所畏,一切普具。”
△七、有三偈,明证得空。
我说众生有所得,皆是远离诸性相,
若有计我有所得,不名为得沙门果。
若法无生亦无灭,谁有于中而得者,
说众生得即无得,能觉此法名为得。
众生得果名最胜,我说众生非众生,
未曾有得众生者,是故不应有得果。
初颂中前二句明佛说有得,义明无得。后二句明众生执有得即是不得。次颂明无所得故无能得。后偈明无能得故无所得。《中论·观涅槃品》云:分别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诸法实相,亦名如法性、实际、涅槃。是故如来无时无处无为人说涅槃定相,是故说诸有所得皆息,戏论皆灭。
△后、有四偈结。
譬如良田无种子,彼中不应而生芽。
如是众生不可得,云何当有逮寂静。
一切众生性寂静,未曾有得其根本,
若有能观此法者,我说永寂无有余。
过去诸佛百千万,度诸众生无有尽,
而此众生非真实,究竟寂静更不生。
一切诸法皆灭相,未尝能有得生者,
若有能观此法者,彼人不著于三界。
初二偈总明因空,后二偈总明果空。二偈中第一偈总显空性,谓众生尚不可得,岂能得果。《金光明最胜王经》云:“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别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又云:“众苦恶业常缠迫,生死轮回无息时。本来非有体是空,由不如理分别起。”第二偈明依空满愿,若了知五蕴皆空,则得真实菩提之处。《金光明最胜王经》云:“五蕴非有非无,不从因缘生,非无因缘生。是圣所知,非余境故,亦非言说之所能及。无名无相,无因无缘,亦无譬喻。始终寂静,本来自空,是故五蕴能现法界。后二偈明果空。空法本寂,何假修成?,,《维摩经·菩萨品》云:“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从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从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又云:“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后、四偈赞观利益。
我说诸道无障碍,皆离诸著甚可乐,
于百干劫甚难得,乃从往昔然灯佛。
能起最胜无生忍,永断障碍无有余,
得清净念以为命,亦离一切诸非见。
彼无恶趣常安乐,勇猛能知无碍法,
不著诸行得解脱,于百千劫不生畏。
能得诸辩亦不难,无边百千陀罗尼,
解陀罗尼诸义趣,速能觉知无碍法。
第一偈明此法诸佛同说。初二句明释迦说,后二句明一切佛同说。第二偈明智断。初句、三句明智,先明忍,后明智。次句、四句明断,先明断烦恼障,后明断所知障。第三偈明得不共法。初句明大悲,次句明无忘失法,三句明得解脱,四句明得无畏。第四偈明得四无碍辩。初句明乐说无碍,次句明辞无碍,三句明义无碍,四句明法无碍。
△自下大文第三依教奉行分。有三:初,明大众得益;二,结示经名;三,欢喜作礼。今初。说是偈已,二百比丘增上慢者不受诸法,心得解脱,六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不受诸法即是离增上慢,故得解脱也。
△二、结示经名。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佛告优波离:此经名为决定毗尼,亦名破坏一切心识。当奉持之。
决定毗尼者,约戒学立名。破坏一切心识者,约慧学立名。
三学相摄,即体即用也。
△三、欢喜作礼。尔时优波离、文殊师利、一切大会诸天世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为佛作礼。
文显易解。
佛说决定毗尼经略疏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