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朝暮二课释义(节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朝暮二课释义(节录)
  第一章、朝暮课略说
  功课,即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且因祈望藉由课诵之中获得功德,故又称功课。《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四举出四种念诵之法,即:音声念诵(出声念)、金刚念诵(合口默念)、三摩地念诵(心念)及真实意念(如字义而修行)。而一般之课诵系指音声念诵而言。所以我们现在要谈的主要是第一种,即所谓“清净在音闻”。
  追溯古代,先是经咒、梵呗等较为简单之念诵,晋代后发展出忏法,再后又有水陆、焰口等,唱念愈趋复杂。至唐代马祖道一建丛林,百丈怀海制定清规。宋代后,特别是明代之时,丛林中普遍形成朝暮课诵(又称二时功课、二课、早晚课)之制。此后,早晚课与诵经、拜忏等法事,共同形成别具一格的寺院风尚。
  为什么课诵要定于朝暮呢?出家生活是一种醒觉的生活,从早晨睁开眼,到晚上养息,一天之中,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心念,这份醒觉除了透过个人时时回光反照,更可透过团体的共修来达成,早晚课的共修即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二课合解》说:“于万境未动之际,心犹恬静,整衣而起,念佛顶楞严心咒,治五欲于未萌,速期心精通淴。”经过一天的培福修慧,到晚上时,“暮应归摄众善,归去净土。”从一天之始的摄心,到一日将尽时的回向,连结僧人一日行持生活的二个关键,可说由早晚课揭开序幕与划上终点。
  早晚课既然如此重要,如果早晚课不上轨道,将会如何?古德说:“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缰。”没有缰的马,自然容易失去方向,离道日远。故佛教徒以朝暮课诵作为自身的轨范。朝,指五更,于晨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期思惟以清净;暮,指日晡(午后三至五时)之时,功课礼诵,以期消除昏昧。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日晡,隶属昼三时之末,功课礼诵,乃冀觉昏而除昧。所以二时功课之设,成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规制。
  二时课诵的经文,皆为大乘藏经所摄,如楞严咒、大悲十小咒、阿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施食及称念佛号等。因此,礼诵课文的人要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意随文观。
  第二章、楞严咒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的缘起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经全称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共十九个字,又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或《大佛顶经》。唐代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缘起是:佛弟子阿难,某天,到施主家去托钵,走过淫女摩登伽的门前,被摩登伽用邪咒迷惑了。正在万分危机的时刻,佛知道了,就从肉髻中,涌出百宝光明,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此光中化佛,坐在千叶宝莲上,宣说了一遍楞严神咒,派文殊菩萨将咒往护,阿难这才脱险,文殊菩萨就把阿难和摩登伽一同带到佛前。阿难很惭愧,觉得自己修行不够,平日只重多闻,不重禅定,因此就哀求佛说止观修禅的法门,佛就说了这一部大经来。全经共有10卷,这篇神咒,就是救阿难的。在经文的第七卷里,是阿难为了利益现在和将来的众生,故又请佛重说了一遍。
  释《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的名称
  楞严咒,共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后的八句“唵,阿那隶,毗舍提,鞞啰跋阇罗陀唎,盘陀盘陀你,跋阇啰谤尼泮,虎吽都嚧瓮泮,莎婆诃”是心咒。若一心诵持此咒,则水、火、诸毒不惧,且可蒙受毗那夜迦诸恶鬼的守护。兴慈法师在《二课合解》里把楞严咒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神咒》,这是依经立题,单法标名,下面就来解释一下这个名称。
  简单来说,大佛顶是性具三德,首楞严是修位三因。性具三德,是说众生本有的佛性当中包含有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修位三因,是说通过因地修正因、了因、缘因佛性等三因行,就能把本性当中的三德开发出来。此二者的关系是:法身德——正因佛性,般若德——了因佛性,解脱德——缘因佛性。
  为什么说大佛顶是性具三德呢?首先我们应了解何谓大佛顶。大佛顶,即佛肉髻相上的无见顶相,是佛的三十二相好之一。《无上依经》说:佛的头顶上,有顶骨隆起,自然成髻,其色红赤,在青螺绀发之中。此大佛顶,在凡即是众生的妙性,在圣则是诸佛的一切种智,法身理体。
  “大”具三义:法身体大,因为心性周圆故。也就是说佛的法身,周遍一切境界,所以说大,这就是法身德。
  般若相大,因为智慧彻照故。佛陀的智慧无量无边,知一切法,故叫一切种智,所以说大,这是般若德。
  解脱用大,因为遍应无碍故。也就是说佛证得的最胜的妙法,超过声闻菩萨的境界,能够教化度脱一切的众生,自在无碍,所以说大,这是解脱德。
  “佛”具三义:觉自,则知自性清净迥绝二边,这就是般若德。觉他,用方便、真实两种智慧,教化众生,使他们了明心地,解脱生死,这是解脱德。觉满,证法界体相自他平等。即了因、缘因两种修行的功德,完全满足,显出自己的正因佛性来,证得圆满的法身,这是法身德。
  “顶”具三义:最尊义,法身体相最尊最贵故,这是法身德。不可见义,法身极顶,慧眼法眼尚不能见,只有佛眼才能彻见,所以这是般若德。放光现化义,佛顶放光,化佛说咒,为度一切众生故,即表解脱德。
  诸佛正是觉悟了这个大佛顶法,众生正是迷于这个大佛顶法。虽然众生迷而不觉,但其法身之性圆满无失,等同于佛。因此众生可依此本具的性德,起首楞严的修德(三因),从而证得此性德(三德)。
  此大佛顶法,是十方诸佛如来,及诸大菩萨自住三昧,是故最尊无上,称为大佛顶,又叫做第一义谛、无上觉道、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要言之,即是众生本具心性,常不变而随缘,正随缘而不变。迷之,则生死无边,类演若达多之狂走。悟之,则涅槃本有,喻神珠之常住,只有这个道理是真实的,是故称为大觉最尊的顶法。
  下面解释首楞严。
  首楞严,即首愣严三昧,乃是诸佛及十地菩萨所得的禅定。所谓首愣严三昧,即修治心犹如虚空,观察现在诸众生的心念,分别诸众生根机的利顿,次第了知众生的因果等一百项功用。此首楞严三昧有五种名称:(一)首楞严三昧,(二)般若波罗蜜,(三)金刚三昧,(四)师子吼三昧,(五)佛性。
  首楞:指一切究竟。严:坚。首楞严,合起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事就是法,一切事就是十界圣凡之法。究竟坚固,是说诸佛已了此十界圣凡等法,皆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毕竟无有一事相可得,而常住此坚固之地,是为入首楞严三昧,亦名住常寂光土。即经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故首楞严又叫佛性。
  楞严咒总有五会:一会:萨怛多般怛蓝。二会:萨怛他般剌舍悉多。三会:苏波啰拏(ná)摩诃般输般怛夜。四会:萨怛多般怛啰。五会:悉怛多钵怛啰。五会总称为: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
  佛顶光明:此咒是从佛的无见顶相中放出光明,光明中化出一尊佛,此尊化佛宣说的咒语,因此叫“佛顶光明”。这个化佛,也就是如来藏心的表相。(借一个有相的东西,表显出一种没有形相的真实道理来,就叫做表相。)
  摩诃:大。
  萨怛多:白。
  般怛罗:伞盖。伞在古代印度本来是贵族和皇室的象征,是贵族出行时的仪仗器具。后来被佛教采用,象征着遮蔽魔障,守护佛法。
  这八个字所诠释的就是如来藏心的功德。如来藏的心性最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我们经书当中常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来形容心性的广大。可以说即便是十方虚空在此一片真心当中,也不过如一片浮云在太空中一般,所以说“大”,表佛的法身德。如来藏心本来是清净无染的,所以说“白”。佛法中常用“白”来表示无染、善,表佛的般若德。从此如来藏心中所流变出来的功德,用来荫覆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一切苦恼,就好象是伞盖一样,因此说是“伞盖”,表佛的解脱德。
  无上:表示此咒有非常广大的力用,有非常殊胜的功德,再没有哪种法能够超越此咒的广大力用和功德的,因此称为“无上”。或者说象这样具备“大、白、伞盖”这样特点的心,是最最无上尊贵的,再没有哪种心能够与它相媲美了,所以称为无上,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如来藏心。
  神咒:威灵叵测,感应难思,故名神咒。
  这十六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从佛的无见顶相中放出光明,光明中化现出一尊佛,此化佛宣说了愣严咒。此化佛其实就是佛陀三德的一个表相,是无为心佛,此心佛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如来藏心。此咒是从具备佛陀三德的如来藏心中发出来的,故此咒的力用非常殊胜,功德非常广大,非常的不可思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