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僧格 培养真正的佛教人才——谈佛教院校的僧格教育
健全僧格 培养真正的佛教人才——谈佛教院校的僧格教育
释振辉
一、僧格教育的意义
太虚大师曾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大师全书》第四十二册,第[一)457页)说明学佛之道,即完成人格之道。佛教教育是教你学习做人。做人应该脚实地,从最浅近、最切实、最平稳的做人的方法做起,于日常生活中磨炼做人的品格。如果人都做不好,希望做佛,那是很幼稚可笑的举动。反过来,你若把人做好,人格升华到极点,也就是佛格完成了。做人的品格又如何养成呢?太虚大师倡导信众以“五戒十善的践行”,这是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
“僧之僧格,即如人之人格一样,假如僧不具备僧格,即不能谓之僧……”。(《建僧大纲》——《太虚大师全书》第三十三册)僧格,同僧人的知识与能力相比,意义更为重大,它不只是衡量一个僧人的标志,更制约着僧人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佛法的兴盛哀败。佛教是真、善、美的人格教育。只有人格健全的僧人,才是祖国、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才是佛教文化合格的传承者,才能捍卫佛教这一方净土,维护佛教的光辉形象。
佛教院校承担着培养佛教人才的重任,理应把僧格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以培养高尚僧格的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唯此才能保证人才的质量,唯此才能提升佛学院的内涵,唯此才能开创佛教教育的春天。
下面结合我院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新的历史条件如何健全僧格,培养真正的佛教人才。
二、如何健全僧格教育
一、具足坚定的信念,激发学僧自我建设的意识。
在佛典中经常提到信念的重要性。如《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说明一切善法均源由吾人心中信念。“这种自信力正如植物的种子一样,有此种子,就能够吸收空气、养料,生机就可以发生;若没有自信力,即无建设的生命,那就如同死物了!”(《心理建设》——《太虚大师全书》第四十二册,第[一]725页)一个佛教徒对自己教主和所说教法,左疑右疑,没法信念,法不人心,法身慧命必会干枯。因为佛教重要是培养自己宗教意识情感,如果老是带着疑惑态度去读佛经,遇到不洽意,就认为是假的,这是假的,那是假的,淡泊了自己宗教情感,就唤不起信念了。于人于己无益。所以佛学院开设课程时,首先得考虑开设一部分起信类的科目,以培养学僧对三宝的信心。有这种信心,从而产生他们对佛教的深厚感情,自然激发起自我教育的意识,主动逐步完善自我僧格。有时候一个人到了相当年龄,已有一点人生经历,自己要做的事,别人无法干涉或改变他,只有靠他们自己反省,自调,自净。因为“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作用”,所以从根本上讲,僧格发展完善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学僧的主体能动性,唤起他们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强化他们对佛教的深厚而又理智的情感,激发其进行僧格建设的意向,想方设法促使他们成为僧格建设的主人。
二、优化育人环境,要求师长起示范作用,形成僧格教育的正合力。
环境的健康化与僧格的健康化是密切相关的。佛学院道风纯正,管理严格,上下和谐,有利于健康僧格的形成。环境,非仅指校园美化绿化建设,确切地说,应是道风建设。良好的道风,首先应该注重律仪生活教育。在律藏中明文记载:五年学戒,不离依止。规定僧人出家后五年内,依止师长学习戒律,更要在师长的指导下生活,将戒律落实于行动中,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外树形象,以期养成良好的僧仪。五年习满,方可学习教理。今天佛学院学僧走跨越式道路,一出家就进佛学院学习教理,不良毛病习气烦恼一大堆,如何纠正他们的诸多不良习气呢子首先得深营造一种和谐共处美好环境,而“六和敬”是佛陀创立僧团所制定的生活规范,是僧众共住所禀持的原则,是创建和谐生活环境的防护墙,更是正法住世的象征。六和敬,第一,身和同住:指大家共住一处,必须和谐合聚,行为上不伤害他人,与人相处讲求和谐快乐,彼此相互帮助,尊重包容,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做到身业清净。第二,口和无诤:说话时必须要和气,言语上,相互沟通,不攻击他人或反唇相讥,彼此说话,真诚恳切口和无诤,做到口业清净。第三,意和同悦:精神上,志同道合。共同追求宇宙人生真理,日常生活中,不计较人我得失,是非利害,内心中有欢悦的事,让大家共同分享,养成和乐的心境,当下便是净土。第四,戒和同遵:指集团里的法规,大家要共同遵守,共同奉行,服从团体,没有个人主义式的单独行动。第五,见和同解,大家在思想上相互包容,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对圣贤之道,做到如理通达,没有以己非馀的歧见。第六,利和同均:大家所得财利,平均分配,以供所需。教育上,有教无类。僧团苟能切切实实实践“六和敬”精神,真正将六和敬落实到生活中,相信它必然会久盛不衰,自利利他,反之则未成先坏。佛学院是浊世中的一方净土,但在今天物质文明极其丰富多彩的时代,很难不受影响,净土也难免扬起尘埃。以僧团共住一处,共住就有事,有事就要互相会商,就要羯磨,通过羯磨法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院领导、法师起带头作用,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求同存异。精诚团结,共同营造一种和谐优美的修学环境,让学僧身安心乐,努力修学。这种和谐共住的环境,对学僧僧格的养成,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换句话,若僧团里面的成员明争暗斗,彼此攻击、恶习重重,不利于学僧僧格的健康发展。
学院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就是一所学校,就是一本教科书,其教育是无声的,但力量无穷,影响胜过一切。佛学院院长更是对全院僧格建设起引领示范作用。法师是直接的教育者,和学僧接触最为频繁。他们良好的人格必然有利于学生僧格的积极构建。学生往往是“度师德而师之”,这就要求法师外具律仪以树形象,内习经论以立正见。并要自知自律,自励励他,性格开朗,知识渊博,诲人不倦,胸怀袒达,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如此表率作用,学僧的人格何愁不健全起来。
三、重视人文教育,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修辞文学使人善辩”。佛教讲: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较高的文化素养是形成现代化僧格的理想条件。现实工作中,尤其注重两方面:一是走出功利教育的泥潭,重视人文教育,要特别重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熏陶及学僧的操行,坚决屏弃以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僧水平的手段;二是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要培养学僧独立思考的品格。积极引导学僧通过对经教的熏习,如理思维,亦可以从文字般若,生观照般若,而达到实相般若的目的。同时多闻熏习,使净念现前,开发自己内在的宝藏,这便是一种现成可行的极好的行持。这种成功的例子,在中国佛教史上不乏其人,值得我们今天随分随力学习。
上面提到,佛教是教学会做人之道。佛陀当时基于对人生困惑而发心修道,圆成人格,成就佛道。说法教化49年,也是基于确决社会人生问题,关心现实人生的本位。所以僧格教育,不应该停留于纯哲理思考,更应该结合现实人生问题出发,去思考领悟,从自身生命问题的解决到关怀社会大众,推己及人。所以思维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精髓,人格水平与思维能力相关。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心理健康是僧格健康一个重要尺度。我们往往疏忽了这一点。必须关注学僧的心理问题。佛学院学僧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信仰情感等不尽相同,导致学僧心理倾向有内向或外向的不同。外向的心理倾向于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也存在情绪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稳定和求同,但也存在封闭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尤其是一部分从小就在庙里长大出家的学僧,其心理倾向有时是多种性的。针对不同对象,往往给教育者带来压力,需要教育者的慈悲、智慧和忍性,跟学僧多沟通引导他们保持乐观、自信的情怀,摆脱消极情绪,教给他们一些适用调节心理紧张的方法。如僧团中半月半月诵戒,用诵戒仪式检查自己身心是否清净、健康。有人犯错,僧团可以通过羯磨帮助他发露忏悔,改过自新,获得安乐。还有针对人心摆脱贪著的许多规定等,都是帮助僧人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理论源泉。或者每天安排一定禅修时间,依禅定的实践来降伏妄想烦恼,让烦燥不安的心安静下来,引生正念,培养生命内在的自主力量,当这种力量强大之后,逐渐能抵住外在诱惑和内心的烦恼魔障,获得清凉自在快乐。诚然这种方式,需要长期性不断地自我训练,自我调伏,自净心意的过程。非一蹶可就。
太虚大师对僧格的产生及养成,更是提出一套全面性、循序渐进的方案:关于僧格的产生及养成,太虚大师《建僧大纲》明确指出:以“对三宝之诚信产生僧格;以六度之修学养成僧格”。(载《太虚全书)第三十三册)关于僧格的养成,大师在《僧制》更有具体说明:
一、未出家前,先具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及大体了解佛教,由三皈五戒具足正信而发心出家。
二、出家后,于律宗中受持沙弥律仪一年,及受持苾刍律仪一年,令尽离俗染乃给予受戒证书。
三、入佛教中一宗之专门大学修学五年,及于各国宗游学五年。
四、人山结茅或闭关三年至十年,戒定加行以期亲证。
五、行解相应,已有内心证验;乃人世为人,宏法家务,利生为事业,以尽菩萨僧职。
从上面五条纲领来看,僧格的养成是一个终身接受教育以及不断自我磨炼、不断上升的过程。首先从具足正信发心出家开始,中间经过比丘身份的确定。接着通过戒律的修习,经教的研习,云游参学,乃至禅修的实践等一系列成长过程,此中先后大约需要十五年至二十年时间来提高自身建设。自身建设内容包括:一、修持戒律,以规范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坚固道风,外树形象。二、研习经教,通过一专与多能的研习,由精而广的涉猎养成深厚的佛学底蕴,以开圆解。三、云游四方,参访良师,以开阔视野,培养胸怀天下、关注群生的宗教情操。四、闭关实修,勇猛精进,克期修证,养成出世品格,为利他之本。最后,行解相应,内充已足,乃人世为人,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以尽菩萨僧职。至此,才是健全的僧格,才是名符其实的菩萨僧。
由此可见,僧青年的人格教育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教育的环境,日常生活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在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要使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实现僧格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需要靠僧伽制度、戒律、法规来提供保障和导向。对于僧格严重问题者,太虚大师建僧的原则首重在“质的提高及量的限制”,强调僧格的重要。即是为了提高僧伽的地位及品质。因此,在建僧的同时,他主张严格淘汰制度,即如果僧人不能遵守律仪,或不具足僧格,则允许其“舍僧返俗”,或可“令退为沙弥众”,以利僧格的健全,僧团的清净。
三、结 语
佛学院教育自然对学僧人格的养成、发展有特殊的责任和意义,但人格教育绝非佛学院一家可以奏效。佛学院进行人格教育时,不仅要在学院内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而且也依赖于寺院教育、佛教组织机构各自功能的发挥和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此中寺院教育,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把好剃度关,以保证僧种的质量。学僧从佛学院毕业后回到所在寺院,师长以及身边的善友,更要呵护关注他们身心的成长,长期地督促和教导,以促进僧格早日健全。
此外,僧格的养成,尚需具深心切愿的出离心,因有出离心才会萌发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对长远佛道的希冀和信心,所以,出离心的培养方式与方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之,僧格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虽然大家对它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但许多问题并未完全搞清楚,如僧格的定义,内容等基本问题至今没有取得共识。新世纪,新时代赋予僧格新的内涵。这是一个全新而且很迫切的课题;只有重视僧格教育,才能为佛教界培养真正的僧才,才能振兴佛教,确保佛教事业健康发展。
(广东尼众佛学院教务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