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周叔迦:净土经典研究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叔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周叔迦:净土经典研究法
  
  绪 说
  净土法门者,念佛以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念佛之法有三:曰持名,曰观相,曰实相。近世每以持名一法,便可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遂以《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号为“净土三经”,受持是三经具足信愿行,而执持一句名号,即己足矣,不必更广求其余经论。殊不知《无量寿经》云:“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但得于边地受生,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设若不广求于诸经论,何得而了佛智等耶?况往生以发菩提心为其正因,若不读诵大乘,何从而发菩提心耶?据净土诸祖相传,初祖远公实依般舟三昧,以实相念佛为宗。二祖昙鸾,则据《十六观经》,以观相念佛为宗。三祖道绰,始教人持名之法,是以持名念佛为宗。四祖善导上承鸾、绰二祖,兼修观念两法。近人数祖而遗鸾绰二公,已是大误,而人之根器有利纯,岂可概以持名一法尽之?法门浅深,后后摄于前前,非于持名外别有观相,但于持名时更加观相耳,亦非于观相外别有实相,即观相中了实相耳。是三皆以信愿为本,所信者何?所愿者何?不得不知。信佛之无上胜智,与佛同一悲愿耳。是故就诸经中与净土法门有切要关系者,凡二十经,分为信愿、持名、观相、实相四科,历述其研究之法于下,世之同愿同行,可以观览焉。
  一 信愿门
  甲 普贤行愿品
  净土之行,信愿为先,所信不真,所愿不纯,则难期往生,往生亦只边地,是故首列信愿门。就信愿中,普愿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尤为切要。此十愿者,即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人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之最末一卷,此品于《华严经》中,名为《人法界品》,但晋、唐两译《华严》,皆无此十愿之文,盖自昔西土,录出别行,所以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竣,又译出此晶重颂,名曰《文殊师利发愿赞》,古今凡有六译,皆只有颂偈而无长行,唯般若译本具足长行与颂,兹具列于下:
  《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普贤菩萨行愿赞》一卷 唐不空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 唐般若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王经》 唐失名译
  《普贤菩萨行愿王经》一卷 唐失名译
  《般若贤行愿王经》一卷 近人汤住心译
  至于疏解凡有二种如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晶别行疏钞》五卷 唐澄观疏,宗密钞。普贤十愿,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德广。《疏钞》征释,尤为详备,最便初机。前疏中序王,广明一真法界性起、缘起二门,及约五教以论一心,诚可谓人法界之权与照观境之鸿渐也。
  《贤行愿王释义》一卷 近人汤芗铭释
  此释译自藏文,为章嘉游戏金刚造,并略取藏译天竺陈那、释迦知识二师所造释论,间附己注以补申之,甚精要也。
  乙 文殊佛刹经
  净土者何,无漏因果而已。此经说菩萨严净佛土种种行愿,及普见如来佛刹种种胜妙功德,西方极乐世界庄严如一滴水,普见佛刹庄严如大海水,寿量众会不可思议,十方无量无边佛刹中,一切如来皆是文殊之所劝教成就。是故此经于净土行愿,甚为重要,惜无注解,只可勤诵读耳。古今四译,三存一缺如下: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严净佛国经》二卷 西晋白法祖译 缺
  《文殊师利授记会》三卷 唐实叉难陀译 编人《大宝积经》第十五会
  《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三卷 唐不空译
  丙弥勒三经
  弥勒三经者:一、《上生经》,说弥勒于释迦佛时于人间示寂上生兜率之观法也。二、小本《下生经》,此有二译。三、大本《下生经》,此有六译,三存三缺。皆说弥勒于将来增劫之时,自兜率天下生人间成佛之观法也,今具列之如下: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 宋沮渠京声译
  此《上生经》也
  《弥勒成佛经》一卷 西晋竺法护译
  《弥勒成佛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此小本《下生经》也
  《弥勒当来生经》一卷 西晋失译 缺
  《弥勒作佛时事经》一卷 东晋失译 缺
  《弥勒来时经》一卷 东晋失译
  《弥勒下生经》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弥勒下生经》一卷梁真谛译 缺
  《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 唐义净译
  至于疏解略有两宗七部:一为三论宗,即吉藏有《游意》一卷;二为慈恩宗,有解六部。如下:
  《弥勒上生经游意》一卷 隋吉藏撰
  此卷凡有十章,总论弥勒上生兜率及诸天情形,乃至将来下生成道国土人民之事。文颇艰难,间有讹错,不类嘉祥余作。且文中虽破地、摄、成、毗诸师,而独以中假为宗。中假师者,摄山别传弟子慧辨之说,与嘉祥所承兴皇之说异,是故此卷殆是嘉祥收取他作,后人误题其名耳。
  《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
  文甚简约,而引述甚富,凡以十门分别,皆极为切要。
  《观弥勒上生经疏》二卷 唐窥基撰
  此疏解刘宋沮渠京声译《上生经》,宋质宁《高僧传》中称基公游五台,感异梦,于寺中经轴放光,探之得《上生经》,因援毫撰疏,复获舍利,是故此疏亦名《上生瑞应疏》,为基公精诚之作,为时亦较后,是其晚年定论也。
  《弥勒上生经疏》一卷、《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弥勒成佛经疏》一卷唐新罗憬兴撰
  此三疏亦名《弥勒三经料简记》。《上生经疏》义致渊博,广会经论,前以五分别,广辨教缘经宗译本,故《下生》、《成佛》二疏则略明来意释名,文亦简略也。
  《弥勒上生经疏瑞应钞》二卷 金守千撰。
  此钞解窥基之疏,重在文词,鲜及理致。前附科一卷,分析甚微。
  二 持名门
  甲 阿弥陀经
  持名法门,实基于《阿弥陀经》,此经中说无量寿佛国胜妙庄严种种功德,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以一心持名为行,引六方各恒妙佛出广长舌劝信流通。数百年来丛林奉为晚课,真救世神宝、圆顿一乘也。古今四译,两存两缺。
  《阿弥陀经》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仙、无量寿经》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缺
  《阿弥陀经》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 缺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唐玄奘译
  至于疏解,元明清作多半肤泛,兹勘定佳者,依宗分述于下。
  天台宗
  《阿弥陀经义记》一卷 隋智颤撰
  疏注简略,不足二千余字。初虽列五重玄义,聊聊数言,宋孤山净觉皆谓是附托之作,虽不能决定,或经后人删节之耳。
  《阿弥陀经义疏记》一卷 宋智圆撰
  前自序,将依天台五重玄义申明经旨,次叙著述由来,然后以序、正、流通三分科释。文辞甚简,于三观之旨,无所发明。然圆既撰疏,又作四资钞以解疏,大约疏多释义,钞多明观。今钞既不传,故疏嫌简略也。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 明大佐解,传燃钞
  前有幽溪自叙,次随略解一一钞释。义致虽宗天台,兼有禅理。
  《阿弥陀经要解》一卷 明智旭解
  前有自序,次依天台五重玄义以明纲宗,然后人文解释。立义上承天台四明,以三谛三观弘持名念佛之旨,实为《弥陀经》解中之名著。
  慈恩宗
  《阿弥陀经义述》一卷 唐慧净撰
  此述科经为三分,以为佛自发起。正宗科判亦有略中广三种,略则分二,中则为五,广则为十。文中释义依广法判,最为精严,理臻玄极。文既绮密,义更精微,包括群宗,笼罩众说之作也。
  《阿弥陀经疏》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
  此疏以三门分别:一述大意,二解宗致,三人文释。以发菩提心即多善根福德为往生正因,执持名号为助因,立解可谓超然。于诸家章疏中,最为简要精细,立论精致高远,所谓取乎上仅得乎中也。
  《阿弥陀经疏》一卷唐窥基撰
  此疏于序王后,以七门分别,然叙传译部类中,不列奘师重译之《称赞净土经》,而于释菩萨及六方佛下言及之。《称赞净土经》译于承徽元年耳,为基公出家之第三年,疑此疏是基公当时初参译场,助译此经,随文纂义之作也。
  《阿弥陀经通赞》三卷 唐窥基撰
  此赞于序王竟,以六门料简,与前疏全不同,盖是晚年随缘讲说之作,所以与幼年所撰疏,详略互异也。
  贤首宗
  《阿弥陀经疏钞》六卷、《事义》一卷、《问辨》一卷 明株宏撰
  此疏依贤首宗《华严》旨趣,融会事理。既自撰疏,复附钞解。先通序大意,次以十门开章释文,后结释往生咒意。判此经为顿教所摄,兼终、圆二教,据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之文,提撕称名往生之法。
  《阿弥陀经约论》一卷 清彭际清撰
  此论略开四分:一、明经中要领,谓以一心为宗,持名为行,信愿为导,不退为程,无上菩提为究竟。二、明往生利益,谓无四苦有六乐,又五事超胜。三、别申问答,有四则以释群疑。四、说偈回向。
  《阿弥陀经略注》一卷 清续法撰
  前有自序云,随文摘录云棲疏钞,以显念佛念心净性净土之旨。
  净土宗
  《阿弥陀经义疏》一卷 宋元照撰
  照于律、净二宗,皆承祖席。此疏首列自序,以教理行果四法,明经纲要。然后解文,以执持名号为经宗,而称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其他福业为少善也。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三卷 宋戒度撰
  戒度为元照弟子,此记释元照义疏。前有自序,后有石鼓法久序云,足庵撰至东方佛现通章而示寂,法久实续成之。
  《阿弥陀经义疏》一卷 周叔迦撰
  就智正觉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三种庄严发以净土体性,相用融会,事理无碍也。
  乙 无量寿经
  此经说弥陀往因,为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今成佛果,极乐国土胜妙庄严,劝人往生。汉译《平等觉经》,吴译《阿弥陀经》,皆二十四愿,文异理同。凡十二译,五存七缺,具显于下:
  《无量寿经》二卷 后汉安世高译 缺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阿弥陀经》二卷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帛延译 缺
  《无量寿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缺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 东晋竺法力译 缺
  《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缺
  《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译 缺
  《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昙摩蜜多译 缺
  《无量寿如来会》二卷 唐菩提流支译,即《大宝积经》第五会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赵宋法贤译
  宋王日休会校汉、吴、魏、唐诸本异同,而重纂之,名曰《大阿弥陀经》。清魏源又用其法,重会诸本,名曰《无量寿经》,既非对勘梵本,但是师心,据文改易,轻师蔑法,大非所宜,不可用也。至于疏解,皆用魏译,有三家五部如下。
  三论宗
  《无量寿经义疏》二卷 隋吉藏撰
  比疏颇简略,释经通序较详,别序以下但料判训诂而已,殊鲜精要之义。
  慈恩宗
  《无量寿经义疏》六卷 隋慧远撰
  此疏以所行所成及所扬化三分科经,以四第一、三庄严赞极乐,以五益劝往生,皆极精要。
  《无量寿经宗要》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
  明述教大意,简经宗致,举人分别三门。晓公撰作,最能和会诸经论及诸师异说,而无所违诤,立言精切,不假支离琐碎,而事理俱到。得斯一卷,可以握净宗之玄珠矣。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黄》三卷 唐新罗憬兴撰
  此疏乃继《观经疏》作,故卷初但略明来意释名而已。而《观经疏》今不传,疏文汪洋,文义是理皆极博雅。于诸名言,多外引字书世典,以明训诂,处处和会谶、谦、护三译。惜其泥于法相宗上生兜率之说,于往生旨趣未能畅达究竟也。
  贤首宗
  《无量寿经起信论》五卷 清彭际清撰
  前有自序,论凡有五:先以四种不二明教体,谓自他、性相、因果、生佛也;二以信愿念行四门明教相;三以发菩提心明归趣;四别释经文;五以偈回向极乐。论义甚精,后有汪善跋谓漩转万流,归于净土者也。
  丙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此经说阿弥陀佛父母子侍者上首及魔等名,次说神咒,十日修行,必生彼国。凡有一译,附夜梁录失译师名,无疏解。
  丁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
  此经因华藏菩萨请说如幻三昧,及观世音大势至过去发心之因,并受补处成佛之记。凡有二译,而无疏解。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受记经》一卷 刘宋昙无竭译
  《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一卷 宋施护译
  戊 药师经
  此经说东方药师如来名号功德利益,有愿往生极乐世界而未定者,闻彼佛名故,临命终时,八大菩萨指示西方道路。凡有四译。
  《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卷 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即《大灌顶经》卷第十二也。
  《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 隋达摩笈多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唐玄奘译
  今世流通多用此本,原无真言及八菩萨名,后人据义净译本补人真言,据灌顶经补人八菩萨名。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 唐义净译
  此经轨法密宗盛行,凡有七部如下: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一卷 唐金刚智译
  《药师如来念诵义轨》一卷 唐不空译
  《药师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一卷 唐一行撰
  《药师如来仪轨》一卷 唐失名撰
  此次第大略同金刚智本前修九方便,出《大日经》,是仪胎藏界一尊供养法立此仪也。
  《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一卷 元沙哕巴译
  《药师七佛求愿功德经诵仪轨供养法》一卷 元沙哕巴译
  至于疏解凡有四部,前二为法相宗,后二为贤首宗作也。
  《药师如来本愿经疏》一卷唐慧观撰
  此释隋译,前半疏文自初至十二大愿佚失,疏中间引奘师新译,并广引新旧经论,以明义致,广述事证以启信,释如极乐国土下,以五门明净土义,甚精也。
  《药师经古迹记》一卷 唐新罗太贤撰
  太贤于新罗为瑜珈初祖。此记释玄奘译本,文极简略,但是科判经文,无多解义。记中数引迈师说即靖迈,有疏一卷,今不传矣。
  《药师经疏钞择要》三卷 清续法撰,普霜择要。
  此疏释玄奘译本,据贤首宗义以诠事事融通、圆顿无碍之旨,于《药师经》疏中则为佳作。前有科文,先通序大意,然后以十门解经。名曰疏钞,然实惟疏无钞,既是普霜择要,则原文如何难可知矣。
  《药师经疏义述》一卷 近人周叔迦撰
  先就释迦、弥陀、药师三法门显经宗旨,次释名题述传译,解本文,处处发明持名之功德。
  三 观相门
  甲 观无量寿佛经
  此经因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被子幽闭,苦恼愿往生净土,不乐复生浊恶世中,佛为说三种净业正因,及极乐世界十六观门,其末三观为九品往生观。是故此经亦名《十六观经》,凡有二译,一存一缺,如下: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宋噩良耶舍译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宋昙摩密多译缺
  至于疏解有五宗十部如下。
  三论宗
  《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 隋吉藏撰
  此疏初以六门分别,然后释文,前后文意有不符顺处又似与《弥勒上生经游意》合行。然释别序中明感应义,第三观中明灭罪义,第四观中清净质处义,皆可深知三论宗旨趣,多述江南北地师说及成论、数论师义。
  天台宗
  《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隋智颤撰
  此疏明心观为宗,实相为体,出善灭恶为用。疏中多说事相,少示观门,所以务彼初心,咸沾法意。唐宋之际,此疏流通甚广,讲说甚多,记文不一,题而观佛而疏曰观心。此其要旨,学者所不可忽也。
  《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 唐法聪撰
  记后有行满跋云“同听一宗”,则聪亦荆溪弟子。此记解智者疏,初明娑婆极乐二土依正不同,然后通明经意,别解题目,依文解释。文简而难明,辞约而事备,三千空假因果一如之旨昭然若揭,而约心性以明观法,尤为台家要辙也。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五卷、《融心解》一卷 宋知礼撰
  钞中如色心不二,及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之旨,咸润述指瑕,谓独头之色不具三千。弟子仁岳上《寿量解》、《十谏书》、《雪谤书》等,谓三千之义只是心性所具俗谛之法,未具中道之本,是乃宋时台宗四诤论之一也。《融心解》中叙九条质疑答难。
  地论宗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二卷 隋慧远撰
  此疏玄义及释序分,与远《无量寿经义疏》相同,而较略。释题中虽明真身观,立义甚精,而言今此所论是应身观之始门,粗净信见而已,故于实相观境圆融无碍之旨,无所宣述,惜哉。科判以三种净业为散善,十六观行为定善。十六观中,初七为观依报,后九为观正报,而以华座为依报,与《往生论》以华座为众生世间庄严者不合。释九品往生观前有六门总分别,为此疏最要处也。
  净土宗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 唐善导撰
  世称《观经四帖疏》,初立义以七门料简,次释序分,三释前十三观为定善,四释后三观为散善。疏文不尚玄妙,唯在真实,多约事相发挥。所以普利庸俗,要义在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也。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三卷宋元照撰
  上卷以四科列叙总义,中下卷入文解释。谓十六观皆定散,弥陀法报应化四身一体,而净土乃同居土,理致多依天台教义也。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正观记》三卷、《扶新论》一卷 宋戒度撰
  元照撰义疏,天台宗草庵道因作《辅正解》,以非难之。弟子戒度著《扶新论》返破因说,然后又撰《正观记》解释照疏,故《正观记》中多云余委如《扶新》也。
  贤首宗
  《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二卷 清续法撰
  此疏远遵清凉,近禀云栖。前以十门悬谈经旨,别解文义,立论极精微也。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二卷 清彭际清撰
  此论直叙大意,不解经文。凡有四科:一释名题,二释序分,三释正宗,四释流通。二林学宗贤首,故于天台四明之疏钞多所驳诘也。
  乙 观药王药上菩萨经
  此经与《观经》同为噩良耶舍译,经中说二菩萨往因缘与将来佛果,及五十三佛忏悔灭罪法门,处处明净业正因与观门之关系。盖与《观经》同一旨趣,习观相者,不可不精究此经也。凡有一译一疏。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一卷 刘宋噩良耶舍译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疏》二卷 近人周叔迦撰
  三福为净业正因,此《观经》与此经之要旨,疏中反复就文切申此义。
  丙观佛三昧海经
  此经说观相事缘除罪方法,及念佛密行等法。
  《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丁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
  此经虽属密部,然智者依此立请观音忏法,虽以观音为本尊,而说经时西方三圣同临毗耶,故亦为净土要典。经中三咒治三障十念数息以安心,六字总持以证道,为六妙门法行行慧行二门之要道,而五停心观十二因缘观与观相互融之理于是可致,经惟单译如下: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一卷 东晋竺难提译
  至于疏解,亦唯天台一家。
  《请观世音经疏》一卷 隋智颉撰
  疏中以消伏三用冠摄全经,三用者:一事,二行,三理。事消伏用,约果报行人,灭事毒。行消伏用,约前三教行者,灭行毒。理消伏用,约圆教消伏法界无碍,无染而染,即理性之毒也。
  《请观世音经疏阐义钞》一卷 宋智圆撰
  天台立事行理三用,宋时四明,以为理毒即性恶,此消伏乃全修即性义。而孤山作《阐义钞》,以为性恶不可消伏。四明曾作释消伏三用及对《阐义钞》三用十九问以难之。咸润作《签疑》,以三种消伏具约圆论,以驳四明。净觉乃引疏义历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述《止疑》以扶四明之说。宋时台宗山家山外有四诤论,此疏其一也。 -
  戊 悲华经
  此经说释迦与弥陀、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同发愿事,可喻随其本愿严净佛土之理。凡有四译,二存二缺。
  《闲居经》十卷 西晋竺法护译 缺
  《大乘大悲芬陀陀经》八卷 附三秦录
  《悲华经》十卷 北凉道龚译 缺
  《悲华经》十卷北凉昙无谶译
  四 实相门
  甲 般舟三昧经
  此经中佛为贤护菩萨说念所向方佛现前立三昧行法。般舟者,梵云佛立也。凡有七译,三存四缺,隋译最详。
  《般舟三昧经》三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般舟三昧经》二卷 后汉竺佛朔译 缺
  《般舟三昧经》一卷 后汉支娄迦谶重译 缺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 后汉失译 缺
  《跋陂菩萨经》二卷后汉失译
  《般舟三昧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缺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五卷 隋阇那崛多译
  乙 念佛三昧经
  净居天子请佛说念佛三昧,佛说本事,不空见及弥勒各现神变,赞佛辨才功德,佛示念佛三昧功能,详说正观之法。此经有二译。
  《菩萨念佛三昧经》八卷 刘宋功德直共玄畅译
  《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 隋达摩笈多译
  比于前经,后缺二品。
  丙 文殊般若经
  念佛法门,名为一行三昧,而此经正显一行三昧之旨。此经凡三译。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二卷 梁曼陀罗仙译,编人《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经》二卷 梁僧伽婆罗译
  《大般若经文殊室利分》二卷 唐玄奘译 即《大般若经》第七会
  丁大乘智印经
  此经显如来无相境界,要以空有一相自他不二,尔乃可见。凡有三译,宋译最详畅。
  《慧印三昧经》一卷吴支谦译
  《如来智印经》一卷附刘宋录
  《大乘智印经》二卷 宋西夏智吉祥译
  戊 大乘方广总持经
  此经云当于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不应横生分别去取。凡有二译,隋译为佳。
  《济诸方等学经》一卷 西晋竺法护译
  《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 隋毗尼多流支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