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空慧的思想及对人类的贡献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赵曾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空慧的思想及对人类的贡献
  赵曾珏
  一、大乘佛法之两轮
  大乘佛法之推进,有赖于两大巨轮:其一为广大的菩提心,即无限的悲愿,以济匿一切众生;其二为发扬无边的“空慧”,促进人类的相依互存的至高无上的心理。前者是主观的、热烈的大悲心的实行;后者为理智的,以理论及行证,建立“缘起空性”的智慧,促成伟大人类的互助、平等、民主的思想舆实现。
  二、空慧的根源
  从微观或巨观,以佛法看来,宇宙间没有一样不是“空”的性质。在佛经上用“空相”或“空性”。我人必须泯除;切对待的诸相,而悟入诸法的“空相”。在梵文中,“性”、“相”可以通用,依著应用的地方,有时说“相”,有时说“性”。如两者逢在一起应用,则“相”乃代表诸法的“事相”,而“性”则代表诸法的“理性”。事相可变,而理性则不变。现在所要说明的是诸法“空性”,因为它是不变的原理·
  然而“空性”实在很难言说。只有在我们最尊敬的菩萨中,一位是观自在菩萨,他在深刻的修行般若波罗密多,在心经裹说出他亲身体验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还有一位较后的龙树菩萨,理解佛法有独到之处。他在中观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他又在此论中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照龙树菩萨的第一说,就是指明“缘起”(dependent arising),就是“空性”;反转来说:“空性”就是“缘起”。这两句:
  缘起即空性(1)
  空性即缘起(2)如将“色”代“缘起”就成为:色即是空(1),空即是色(2)。
  由此可见,龙树所倡的空性的理论,实在是根据观自在菩萨体验的结果。所谓“空性”就是因为众缘所促成,我人称它为“空无自性”或“空性:emptiness)。观自在菩萨并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他证悟到这空性是普遍于一切。
  三、中观的要旨
  佛法之所以一再说“诸法性空”,原因是任何一法,都不是单一的独立存在,而是依于复杂的因缘而现起的。由于众缘凑合而起,所以无实而自性空的。反转来说,假定是有实的自体,就不能即从缘而起。正因为无实而自性窒的缘故,才能从缘而起诸法。这样,不仅依因缘而显示性窒(色即是空),也就依空义而成立一切法(空即是色)。如此,因缘的“有”舆无自性的“空”,相依相成,相即而无障。
  如有而不是空的,就是实(执著的)有;空而不能有的,就是无因果的执顽空。我人须避免这样两边的妄执,才是“中观”的要旨。所以在金刚经上说:“所谓佛法(执实有),即非佛法(执顽空),是名佛法”,而成“中观”。我人如细读金刚经,有很多地方用“中观”来表达。
  四、空慧的十项意义
  “空性”一词,在佛法中选用。具有极大意义,兹姑选释摩诃衍论中,论虚空的十大意义,依照个人所感的重要性,排列如次:
  1.有相依互存、无分别,率等的意思。
  2.有打破空执,空空的意思,郧所谓“毕竟空”。
  3.《有广大无限的意思。
  4.有离相、无形貌的意思。
  5.有周逼、无所不届的意思。
  6.有离垢、恒常清净的意思。
  7.有寂止;、离生灭成坏的意思。
  8.有绝对否定的意思。
  9.有不可捉摸的意思。
  10.无障碍的意思。
  以上十项对“空性”之主要性质,作了一个简要的白描。除第一项,下章另有说明,第二项空空(即毕竟空)就是要使人脱体“空执”之粘滞,其余简单明了,不赘。
  五、空慧之重要功用
  1.“空慧”舆“大悲愿”是不断的相互磨砺石。由于因地上的悲心而证取果地上的智慧。证得此空慧后,又任运而生起无尽的悲愿行。在佛教修持上讲,空性之慧乃修持者达到开悟境界时所直接体验者,与一切“有法”,如因果律,不相违背。由体验而发出警句,如心经上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非理论,乃是体验。可作梭学者修持的参考,亦可见佛法的注重现行和现证。
  2.就宗教立场讲,“般若”与“空性”之重要性,无出其右。心经之第四段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说明了菩萨的修行,依靠著般若波罗密多的要旨空性,心灵进入无碍境地,所有烦恼障,我执障等一扫而空。由于现证“空性”,一切由我见所起的恐怖全部消灭,因此而达成解脱。可见,般若波罗密多不仅是哲学的观念,更饶有宗教意义的功用。因为佛教徒的修行、成就不靠造物主的恩宠。他的永恒的解脱,须证人“空性”才成。所以般若称为“佛母”,而“空性”实为般若之命脉。
  3.大乘佛法的空慧,乃是根据“缘起空性”的观念,为人类“相依互存”的至高无上的心理,是一种“道智”,亦可用作指标,指示我人一个正确的方向,去为社会努力。若无此指标,则将盲目前进,歧误可虞。换言之,我人加能发挥这“空性”的大智,逐步前进,一如愚公之移山,则最后必能使整个人类能够达成平等、互依、互存、相亲、相爱、和平、康乐的境地。
  由于现代物质世界的突飞猛进,人伦道德的日趋堕落,我人正需要这种“空慧”,鼓舞社会的大悲心,以倡导精神文化的建设,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助,而完成“文”“质”平衡的文化发展,以促进人类道德向上,社会福祉提高,值得我人群策群力的提倡与发扬。这是一盏长期远照的智慧的明灯,希望以俗讲师的方法,使人人对于佛法中的“空慧”,得到一个最基本的认识,这是作者写此篇的动机,请读者指教。 (摘自《慧炬》298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