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明心见性”的解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关志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明心见性”的解读------关志明
  佛教是以明心见性,得无上正觉,普度众生为宗皆。“明心见性”是佛教的重要思想核心,亦是佛法的主要内容。如果能正确解读“明心见性”的意义,将会对学佛、修佛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明 心
  “明心”并不是一个词组,而是一个句子。“明”是动词,“心”是名词,“明”是谓语,“心”是主语。这个句子仅有两个字,但其内容含量却非常丰富。
  “明”字何解?汉字有一字多义的特点。“明者照也”。“照四方曰明”。照临、光临为“明”字的主要解释。《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即为光明之德而更光显之。光临这种“明”字的基本解释,在今天,还引申出“明志”、“明烛”、“明显”等词义。在古代,“明”字还有另一种解释:“明者洁也”,解作洁净。《中庸》“齐明盛服”,意思就是穿着整齐洁净的礼服。《周礼》“以鉴取明水于月。”意思是说能照见月亮的水就是洁净之水,“明者洁也”、“洁者净也”、不污曰洁。佛教的专用语“明心”不作光临解,不能解作光照之心,而是指洁净,解作洁净之心。
  佛教十分之注重“洁净”的精神。“洁净”是佛教之根本。佛教为什么喜欢常用“莲花”作比喻,就是取其“洁净”之本质。例如:莲花,是佛教的圣花。佛祖的坐姿,称作“莲花坐”。和尚所披的袈裟为“莲服”。佛座被称为“莲座”。观音菩萨又誉为“莲花之王”。佛教有一个宗派叫“净土宗”,此宗又称为“莲宗”。佛教认为:莲花虽出于污泥,却不改洁净清香本性。佛教借喻莲花去倡导“洁净”思想,就是一种功德无量的佛法。
  六祖慧能有句惊动世人的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人把这句偈语理解为“万相皆空”、“万物皆无”。这是一种典型的“见物不见人”。所有的佛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为空而说空,为说空而空,而是为人而说空,为度而说空。“万法本闲,唯人自闹”。慧能的说法,同样如是。“本来无一物”,并非作“空无一物”解。其本义也作“洁净”解。“佛法在世问,不离世间觉(《坛经》)。佛法不是在山上,在庙寺,在清修之地,而是在山下,在世间,在红尘之地。佛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世间如何“结净”的问题。”
  “心”字虽然也是一字多义,但在佛经佛典中,“心,思也。”主要解释作“思想”。 例如:“心法”是“思想方法“。“心证”是“思想与真理相应”。至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的“心”字解作“精要、精华”,那是极个别的例子。“明心见性”的“心”就更是直指“思想”。
  禅宗又称为“心宗”。《楞伽经》说:“佛以心为宗”。禅宗的宗旨是“即心即佛”。该派认为:佛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可以指导体现出正确行为的思想。中国禅宗的祖师是达摩,他在《悟性论》中提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里头所使用的“心”字,就是指“思想”。用今语翻译大师这句话,其意思是说:我们禅宗派修佛悟道,是别树一帜的,我们不是靠经文成佛的,直接了当地说吧,修佛成佛,主要是靠思想上的觉悟与“洁净”行为的体现。
  《坛经》的“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这里用了两个“心”字,这两个“心”字都是指“思想”,今语翻译这两句名言,即“念经念佛,目的是使思想有所觉悟。寻求真理,修证思想,是请佛的本义。”
  宋朝统治者,曾经提出一个治国口号:“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这个“心”字,也是指思想。“治”是“调教”、“教化”的意思。“以佛治心”就是用佛经佛典去教化人们的思想,从而帮助当朝为政者安拜定国。“修佛即佛心”。其意思是修佛就是依据佛法来调教自己的思想,使之能显现出正确的行为。、
  佛教追求“明心”,强调“洁净”思想的作用,目的“流水清浊,在其源也”。要想无邪念,必需从根源去解决问题。从源头上抵制“贪、嗔、痴”。
  “明心见性”的“明心”二字,用今语去翻译就是“洁净”我们的思想。
  见 性
  “明心见性”的“见”字,很多人误读为看见的“见”。其实这个字的读法与解法,与《论语》中的“天下有道则见”的“见”字的读法与解法是一样的。读作“现”也解作“现”。古时“见”与“现”相通。“天下有道则见”。意思是说,天下太平,圣上有道,文化人就可以显现个人的才能。
  “明心见性”中的“见性”,是佛家专用语。意思是彻底显现自心之佛性。“见”与“现”。现代的语法中,不能相通,只是在古语法上可以相通,但这种相通也只能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一般情况下,如“见怪不怪”,“见仁见智”,“见异思迁”,就一定是读作“见”而不能是“现”。但在佛典中,特别是一些知名的佛家名句中,基本是读“见”为“现”。例如达摩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经《血脉论》中的“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见性成佛”今语的意思是显现“洁净”的行为就是佛。“若欲见佛,须是见性”。今语的意思是说只有显现“洁净”的行为,才符合修佛的根本要求。
  在佛典中,如果我们把“见”解作看见的“见”,有些经句的解释就会十分费解,甚至不通。例如《坛经》中的“自见本心,自成佛道”。自己的心,自己又怎能看得见?“思想与意识”是看不见的,只能是表现出来的,俗语讲:“思想表现”。这句经典的今语翻译为:不必出家,在家也是可以自行修佛的,只要能显现出自我心中本有的佛性,同样也可以成功的。
  佛者觉也。佛就是思想觉悟。思想觉悟与否,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按照禅宗的观点,佛是不可见的但却是可现的。“身空心空佛现前”。“诚意方殷,诸佛现身”。慧能在《坛经》中曾解释过什么叫做“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注:这个“平等“不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男女平等,法律平等而是作“等直”解)。这个“见”字不读作看见的“见”,而是解作表现的“现”。全句用今语翻译:能显现自我佛性便是一种功力,能与佛法等直等齐便是德。(德者,物之所得也。这里的“德”与“得”相通。即得度,得道。解脱的意思。)
  “性”字也有多义:性命、性别、性格、理性等。佛典中的“性”字是取“理性”之义。古代的“性”字与“理”字相通。所以,今天就产生了“理性”这个词。《礼乐》“天理灭矣”又可以读作“天性灭矣”。孟子《尽心》“尧舜性之也”。意思是说尧舜的行为,自然合乎理性。“理者,得道之理”。理又有道义的意思。《说文解字》“理”解作治玉。所以今天又有修理的意思。“理性”两字。“理”为正确。“性”为行为。两字为正确的行为。佛即道,佛即理。佛要修,“修,教也”。佛性即理性。“佛性”两字的今语解释就是经过调教后符合道的正确行为。
  禅宗的宗旨:“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连用三个“性”字。均指“行为”。第一句:人的思想与行为原本是洁净的,“缘起性空”,后来因污染才有“贪、嗔、痴”。第二句:经佛调教后“贪、嗔、痴”的行为是可以纠正的,悟性越高,改的越快,越彻底。第三句:洗心革面,改过自新,只要能显现出“洁净”的行为就可以脱离苦海得到解脱。禅宗并依此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理论:理入与行入。“二入”是指佛的精神要进入思想与行为中。四行指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缘法行。这四行,更是要求佛的精神在行为上要有所体现。体现得越全面,功德就越圆满。
  佛典中的“性”字,是指行为。明白了“性”字在佛典中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佛法,有着重要的帮助。例如“悟性”,今语翻译就是指“觉悟的行为。”慧能的“见性是功”,其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在行为上显现出大善大德、大慈大悲的佛性,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能显现,便是功力过人。他又说过:“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意思是说:一个人在行为上,如果是表现迷惑的,说明修道还未到家,还是凡夫。相反,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出觉悟的,这个人就具备了佛的行为。《法华文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是佛子。”用今语解释:一切众生,天生就存在具有接受正确的思想并由此产生正确的行为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需要通过“佛”的调教才能得到体现。不少文章在引用这句经典时,只用了前半截,缺失了“即是佛子”四字,导至这句佛典的意义失真,“佛子”(即佛的学生)二字是关键,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人的佛性虽自有,但还需“佛法”去引导才能彻底显现出来。
  结 语
  “明心见性”是一句充满着辩证思维,并具一定科学性的禅语。“明心见性”是修佛的浓缩,是佛法的精华。“明心”是修佛的方法。“见性”是修佛的正果。通过“明心”而达到“见性”。这是所有人修佛的共同之路。
  “佛就是性,性就是佛”。意思是说佛是一种“洁净”的行为。但凡“洁净”的行为都称作“佛”。人为什么会有 “洁净”的行为?首先是因为人有“洁净”的思想。人的“洁净”思想来源于何处?人的“洁净”思想本来就生而具有,“缘起性空”,是因为后来受到了污染,才产生“贪、嗔、痴”。但经过佛法的教导,最终仍然可以产生“洁净”的思想,这就是“明心”的本义。
  “明心”是方法,“见性”是目的。修佛最终是要在行为上表现“洁净”。只有“明心”,只是思想的“洁净”,还不足够,关键是要“见性”。行动上要有所作为。心中有佛未算佛,佛性彻现才是佛。思想上的觉悟,行为上“洁净”的彻现,才是我们真正要修的佛,要请的佛,要求的佛,要成的佛。这就是“明心见性“的解读。(作者:关志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