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论(十三)
正本清源论(十三)
赵亮杰
或难之日:荀子不是说过吗,“人无礼义,则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洽”吗。答曰:俗谛法中,需要者为是,不需要者为非,如果伦理道德切合人类社会的需要,那就证明这东西是切合人性,而不是违背人性了。如人的生活需要立行,才有立的必要;猪狗不需要立行,也没有立的必要;人性若是恶的,不但产生不出仁义道德,同时也没有道德仁义的必要;何以故?人性既是恶的,人类社会就可以恶性发展,恶性生存,如阿修罗,以斗争为性,是故彼等在斗争中求进步。如蚂蝗,一斩为二,二斩为四,这斩杀反成了它们繁殖的(增上缘)了。如果仁义道德切合人类社会的需要,那就证明人性是善的;则其善者,常态也;其不善者:变态也。而其所谓“师法之化”者,乃是医药,不若荀学中所说的雕塑师也。
第四节 隐栝中的礼教
五四运动以后,欧风东渐,一般青年男女,倡导“非者”,扬言打倒孔家店,废除吃人的旧礼教。这好像患神经病的人,住进疯人医院,视医院为桎梏。“隐栝”中的礼教,就是“疯人医院”,当一群疯子,住在“疯人医院”里,恨不能把医院一脚踢毁,他(她)们好跑出来尽量的疯一下子,也好疯个痛快!其实所谓“疯人医院”者,也就是疯人监狱,无怪乎他们要打倒,要废除了。我们固然不能同情疯子的行为,也碍难恭维“疯人医院”的德政。弯曲的木头,固然不成材料,也好像疯子是是一个无用的人;但曲木可以隐栝蒸矫而使之直,假若一个弯腰驼背的人,它是否接受你的隐栝栖蒸矫呢??我想它宁愿驼一辈子,也不愿受隐栝柏蒸矫之刑。我们这古老文化一直停留在小康局面,慢慢变成了些“疯人医院”,它的好处是:能范围住了这些疯子,大家过几天安顿日子;不好处是:这医院里有“隐栝蒸矫”之刑虐待病人;过去之公婆虐待儿媳,丈夫虐待妻子,继母虐待前子,老师责罚学生,师傅虐待徒弟,一女不嫁二夫,多女共事一夫,只准男人片面休妻,不准女人单独离婚,作母亲的如此,教训女儿亦如此;不如此不足以为“守妇道”也!然则女性甘愿如此乎?曰否,“奖栝蒸矫”使之然也;可见此“奖栝”中的“礼教一,不但可使曲者直,亦可使直者曲也!因此,“疯人医院”越住越疯!现在有人把这“疯人医院”捣毁了!一群疯子跑了出来,清算公婆,抛弃丈夫,斗争父母,清算师长,这都有其前因后果的。
圣王治国则不如是,防微杜渐治其未病之先,不用“隐栝燕矫”冶其已病之俊也。故其政令,犹若孺子驱鸡,不用严刑峻法,而民从之。设有曲(已病)者,则举直错诸枉,使其发生群育作用,则民日迁善,犹如春风化雨,长养万物,而不知其所以为之者。是故孔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语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此皆群育之力也;这此“疯人医院”的“隐栝燕矫”,既轻松,又漂亮,且如和煦的阳光,富有人情味!所以病人好了,也不知道怎样好的。
我们且看苟子“坠栝”中的“礼教”,他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者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故顺性情,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乎情性矣!由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然则,其善者伪也。”
夫饥欲饱,寒欲暖,劳欲息,这是生理上需要补给的必然现象,凡是血肉之躯,无不皆然,本来谈不到什么善恶?譬如机器,需要加油,不能说机器性贪性恶;其所异者,己之所需(苟日情性),而能让乎父兄,让乎老弱者,其性善也。若己无所需\何云乎辞让?例如狗吃屎,人不吃屎,则人与狗各异其趣,终不应言让一些大粪给狗。而苟曰“不敢”者,乃循一己之私,而又畏“隐栝燕矫”与论或法律之威而不得不如此者,此之为“纳税”行为,非“辞让”也。满足自己的需求,等于机器加油,不为恶法?当兵纳税,乃是法律行为,不属道德范围,亦不是善法。
我们应当知道,道德行为,不能变成法律;设若变成法律,就成了家庭社会的桎梏;法律行为,也不能变成道德;设若变成道德,法律也就失效了。帝制时代,臣子和妃嫔见了皇帝,必须叩拜,并且三呼万岁,必须他让你“平身”,才敢起来,否则,就犯了欺君之罪!立即推出午门斩首!战前的日本,一年级的学生见了二年级者,要致敬礼,二等兵见了上等兵,亦复如是;否则,他可打你两记耳光,再罚立正。本来“致敬礼”,是尊敬人的意思,也是以下敬上的意思,属于道德行为;可是帝国主义的统制者,却把它变成了法律行为;试想,假若父子、兄弟、长官、部属,都是如此,则所谓“礼教”者,是不是家庭社会的桎梏呢?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家星拱之。”后世统制者,以无德故,惟恐家星不拱,使他们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孤王”或“寡人”就生硬的把“礼义”变了“法律”,当作统制的工具,他们的教育方法,以下对上,以妻对夫,没有是非可说,只有阶级服从,实行荀子所谓“不敢主义”当做礼义;所以我说这不是道德,而是法律;不是辞让,而是当兵纳税。夫道德行为,必须心甘情愿,譬如狗见了主人摇尾巴,就是向主人致敬礼;可是狗有摇尾巴的自由,也有不摇尾巴的自由;这种行为,造成与论尚可,制订法律则不可;否则便成了人民的枷锁。请想!要想使老百姓自由自在的表现道德行为,若非启发人类性善的泉源,孰能致之?
第五节 所晕之例拾本逐末法喻不齐
凡是一种深奥的哲理,都是“天衣无缝·”的东西;看起来无从着手,说也无从说起;为什么?言有次第;天衣无缝,语难顿传;“顿传”既不可能,次第说之,又成了拼凑的东西了;并且剖解分析,又像画机械图一样,一个东西,画一大堆,从好几方面才能表示出这个东西,又必须内行才能看得懂,也必须内行才能听得懂;而且拼凑的再像,终究还是有缝有隙的东西。所以佛经常常举喻以显真理;但举喻必须善巧,求其法喻正等,俾使读者听者,好像看立体图的感觉,才能事显理彰,不假分析,便可了然于心;否则法喻不齐,或法喻颠倒,能令读者听者生起倒想。我们看看苟子性恶之喻是怎样说的?苟子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挺填而为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新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以习伪,故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徽也。”
荀子以土、木喻未化之民,以陶工木工喻圣人,未成器之土;、木喻性恶,土、木已成之器喻礼义,器生于工人之技艺,犹礼义生于圣人之教化(伪)。乍看起来,好像是“法喻正等”,其实他已犯了法喻不齐本末倒置之过。陶工軎黏土以成器,则黏土有陶器之性也;若沙不具陶性,虽竭陶人之技艺,亦不成器。木工新木以成器,是木具新性,若沙土等,不具新性,虽斯亦不成器。人性具礼义,故圣人教之化之,能成礼义,若土枭等,虽有圣人之教,亦不成也。
现象世界,一切诸法,必须仗因托缘而后成就,因为主,缘为伴;因为性能,缘为条件;因缘俱时成熟,则一切法得以成就。黏土具陶性,陶器之因性也;陶人之技艺,乃陶器之助缘也;陶土陶工同时具备,附以社会需要,则陶器成也。木具靳性,新器之因性也;新工之技艺,乃新器之助缘也。材料和工人同时具备,依于社会需要,则骈器成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即昔具礼义之性也;圣人顺其性而化导之,犹禹王之洽水也;防其(私欲)汜滥,毋纵之也;水性就下(向善),毋阻之也。防止私欲汜滥,发展群性共济,政教之所需也;故圣人善巧方便,化其私欲,导其性善,则国家社会,人与人之间,礼义生焉!礼义生于国家社会,犹如陶土、陶工产生陶器也。陶土喻百姓,陶工喻圣人,陶器喻礼义、法度也。“陶土”乃未成器之“朴”(喻百姓可,喻性恶则不可),“陶器”乃“朴”已成之器也。陶土与陶器之过程,必赖陶工,犹礼义法度之与未化之民,必赖圣人也。陶土若无陶性,亦不成其为陶土,虽有陶工无能为也。人无恻隐之心,亦不成其为人,虽有圣人无能冶也。故知圣人之教法,犹如陶工之技艺,乃兴起礼义法度之助缘,非礼义法度之性也;礼义法度之性,生于人心,犹如陶器生于陶土;假若人之性恶,能起礼义者,犹非陶土能生陶器,无有是处。
苟子曰:“圣人积思虑以习伪,故生礼义,而起法度;礼义法度是生于圣人之伪(创作),非生于人之性也。”这话一点儿也没说错;好像有人看到陶器为陶工所造,说陶器是生于工人之伪(创作),不是生于人之性,并没有说错;可是我们应当知道,是乃“教法”(有为法),非“性法”(无为法)也;“教法”犹如陶工之“技艺”,积思广虑以求之也;思虑必有对象,犹陶工之技艺,必须熟悉·陶土之性也(性法);圣人依于“性法”敷演“教法”,犹如科学家依于物理而兴化学。苟子忽暑“性法”徒言“教法”,是乃从事“缘起”忽暑“因性”,犹如从事化学忽暑物理,乃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亦如俗谓“蒙古大夫”,草菅人命者也,所谓“蒙古大夫”者,亦非毫无道理;否则,那还有人相信它呢?只不过是“光凭经验”“不懂医理”而已!苟子一书,乃圣贤法中之“蒙古大夫”也。所以我言其为“儒家之末流”,“法家之启蒙”,舍本逐末者也。
未化之民,必须圣人之化以成礼义,不若耳目之欲,感而自然;苟予以此此况,说待圣人而后兴者,伪也;感而自然,不待教而能者,性也;以此简别性与伪的分野。他这论调,最易使人随声附合;但是我们应当知道,凡有现象·,皆有“个体”;此“个体”者,佛名“法界”;“法界”者,事物之边畔也。一切事物之“个体”,皆赖新陈代谢以维持其生命;耳目口腹之欲,是需要补给的信号,有关它自己的生命,是最直接的关系,故能感而自然,不待教而能者也;不要说有生命的人,即现代化的电动机,其油料与工作补给,都是感而自然,不待事而戍。
明乎此,我们应当知道,既有世界,必有“个体”;每一个体;无不需要补给以维持其代谢之生命,因此,由需要而产生欲望,,这是必然的现象,原不为过。更何况需要(欲)补给,则必求发展,求发展则社会进步。是故余曰:“欲者,人类文明之推进器也”;人而无欲(没有需要),则国家社会必僵化而老死!推而广之,声闻,缘觉之厌生死,欣涅槃,欲也;菩萨之四弘誓愿,亦欲也。离开口腹之欲,则不能发展经济;以裕民食,离开耳目之欲,则不能发展音乐、艺术,陶冶性情;乃至菩萨离开四弘誓愿,不能成佛;成佛之后,十八不共法中,尚有“欲无减”之一法也。
(未完待续)
摘自《内明》第41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