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苦为乐的智慧法门
中阿含经第四十五卷
转苦为乐的智慧法门
周勋男
一七二、心经
(慈悲即智慧)
有一位比丘独自在安静处静坐思惟,起了心念:「谁将世间去?谁为染著?谁起自在?」(将,以、用的意思,如《战国策·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七於是在日斜时分,来向世尊礼足,并请示这个问题。世尊除嘉勉他能善思惟外,并告诉他:「比丘,心将世间去,心为染著,心起自在。比丘,彼将世间去,彼为染著,彼起自在。比丘,多闻圣弟子,非心将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比丘,多闻圣弟子不随心自在,而心随多闻圣弟子。』
他又问道;世尊,怎么才称得上「多问比丘明达智慧」?世尊答道:「比丘,若比丘闻此苦,复以慧正见苦如真者,闻苦习(集)、苦灭、苦灭道,复以慧正见苦灭道如真者。如是多闻比丘明达智慧,如来如是施设多闻比丘明达智慧。』
他又问道:世尊,怎么才称得上「聪明比丘黠慧广慧」?世尊答道:「若比丘不念自害,不念害他:亦不念俱害;比丘但念自饶益,及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比丘,如是聪明比丘黠慧广慧,如来如是施设聪明比丘黠慧广慧”黠、音霞,机敏、聪敏的意思,如《晋书·顾恺之传》:「恺之体中,痴黠各半。”
这位比丘闻佛所说,善为诵习後,即从座起,礼世尊足,绕行三圈後离去,并在闲静处精勤修行,而证得阿罗汉。
一七三、浮弥经
(正愿得正果)
世尊游行教化,来到了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当时,浮弥(Bhumija)尊者也住在王舍城无事禅室中。黎明时,浮弥即著衣持鉢,想入城乞食,却又起念,不如到王子耆婆先那童子家去。当耆婆先那遥见浮弥前来,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又手说道:欢迎光临,尊者已经很久没来了,请上座。待浮弥坐定後,耆婆先那即向尊者礼足,然後坐下来问道:尊者,我有个问题,可以发问吗?浮弥即答道:想问就问吧,我会好好想一下。
耆婆先那就问道:有些沙门梵志来跟我说:「有人作愿,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或无愿,或愿、无愿,或非有愿、非无愿,行正梵行,彼必得果。」不知尊者的导师是怎么说的呢?浮弥答道:我没有当面听世尊讲过,也没有听过诸修行梵行的人谈起,不过,世尊或许也如此说吧!
耆婆先那说道:如果尊者的老师这样说过,那真是天上人间最高的了,尊者可在此用餐。浮弥默然而受,耆婆先那就亲自供养种种净妙食物。最後,浮弥为他说法,使他充满法喜後才离去。浮弥随後就来向世尊礼足,坐了下来,就向世尊报告刚才与耆婆先那的一段谈话。世尊听後,就告诉浮弥:你怎么不为耆婆先那说四个譬喻呢?浮弥问道:是哪四个譬喻呢?
现就世尊所说四个譬喻摘列如下:
一、「若有沙门梵志邪见、邪见定,彼作愿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犹如有人,欲得乳者,而谷牛角,必不得乳”;“若有沙门梵志正见、正见定,彼作愿行,行正梵行,彼必得果……犹如有人,欲得乳者,壳饮饲牛,而壳牛孔,彼必得乳:谷,音浊,挤取牛乳的意思)。
二、「若有沙门梵忘邪见、邪见定,彼作愿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犹如有人,欲得酥者,以器盛水,以抨抨之,必不得酥十,「若有沙门梵志正见、正见定,彼作愿行,行正梵行,彼必得果……犹若有人,欲得酥者,以器盛酪,以抨抨之,彼必得酥」(抨,音彭,依《说文》,其意为弹,如李贺(猛虎吟〉:「强弩莫抨」。这里大概有搅拌的意思)。
三、「若有沙门梵志邪见、邪见定,彼作愿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犹如有人,欲得油者,以笮盛沙,以冷水渍,必不得油十,「若有沙门梵志正见、正见定,彼作愿行,行正梵行,彼必得果……犹若有人,欲得油者,以笮盛麻予,以暖汤渍,而取压之,彼必得油:笮,音则,依《释名》:「弩所受之器,织竹曰笮」。笮具,即竹编器具)。
四、「若有沙门梵志邪见、邪见定,彼作愿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犹如有人,欲得火者,以湿木作火母,以湿钻钻,必不得火”;“若有沙门梵志正见、正见定,彼作愿行,行正梵行,彼必得果……犹若有人,欲得火者,以燥木作火母,以燥钻钻,彼必得火」。
最後,世尊说道:浮弥,若你为耆婆先那说这四个譬喻,他听了,一定非常欢喜,就会终生供养你,饮食卧具等等生活必需品,都无所匮乏了。浮弥答道:世尊,我从未听您说过这四个譬喻,何从说起呢?现在才从世尊这里听到呀!
一七四、受法经之一
(受苦与作乐的业报差别)
有一天,世尊告诉诸比丘:「世间真实有四种受法。」现将世尊所说四种受法,摘列如下:
(一)现乐,当来受苦报:有些沙门梵志,跟漂亮女子互相娱乐游戏,并如是说道:欲望现前,有什么恐怖?有什么灾患,而要断欲呢!跟漂亮女人接触,快乐得很呀!於是终於做了爱做的事。等到身坏命终,生於三恶道中,才想到:欲望现前,就应感到恐怖,预见灾患,而设法断除。我们就是因为怂欲,而受到极为重大的痛苦呀!这就像沙罗树,忽略了掉在旁边的葛藤种子。等到雨後,种子发芽,生起枝叶来,缠在树身上而充满柔软喜悦的触感;没想到不久,葛藤成长得又粗又壮,把树身细绑起来,而且覆盖整个树身,这时後悔已迟!
(二)现苦,当来受乐报:有些欲望、脾气、无明比较重浊的人,往往因此受苦忧戚,但却精勤修行,甚至啼泣落泪,而有所成就,等到身坏命终,就往生善处或天上。
(三)现苦,当来亦受苦报:有些沙门梵志修习种种苦行,受无量苦,但身坏命终,还是生於三恶道中。(四)现乐,当来亦受乐报:有些欲望、脾气、无明比较不重浊的人,就不会因此受苦忧戚,而能快乐地终生修行,有所成就,「五下分结尽,化生於彼,而般涅盘,得不迟法,不还此世」(可与《中阿含经五十六·五下分结经》互相参
一七五、受法经之二
(转苦为乐的智慧法门)
世尊来到拘楼座的拘楼都邑时,有一天,告诉诸比丘:「此世间如是欲、如是望(侄)、如是爱、如是乐、如是意,令不喜不爱不可法灭,喜爱可法生。彼如是欲、如足望(侄)、如是爱、如是乐、如是意,然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灭,此是痴法。我法甚深,难见、鸡觉、难达,如是我法甚深,难见、鸡觉、难达,不喜不爱不可法灭,喜爱可法生,是不痴法。世间真实有四种受法一。世尊接著说明这四种受法,以及什么是痴法、不痴法(又称慧法),现摘列如下:
(一)现乐,当来受苦报:是指有些人「自乐自喜」杀生、下与取、邪侄、妄言、邪见,并以此而生喜乐,自然是「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湟盘」。这些痴人不澈底知道「现乐,当来受苦报」的道理,而断除自己不善的习性及行为,於是「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灭」,即称为痴法,这就像有些药,含有毒素,虽然好喝,却没有药效,反而有副作用;反过来说,即知即行,痛改前非,於是一喜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灭」,即称慧法。
(二)现苦,当来受乐报:是指有些人一自苦自忧」杀生、不与取、邪侄、妄言、邪见,并苦心费力断除这些不善行为,自然是「趣智、趣觉、趣湟盘」。但是如果不澈底知道「现苦,当来受乐报」的道理,便难以断除自己不善的习性及行为,於是「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灭」,即称为痴法:反过来说,即知即行,痛改前非,於是乙吾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灭」,即称为慧法,这就像有些药,服下去,虽然难喝,却有药效。
(三)现苦,当来亦受苦报:是指有些人「自苦自忧一杀生,不与取、邪侄、妄言、邪见,却还是作这些不善行为,而身心俱苦,自然是「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盘」。这些痴人不澈底知道「现苦,当来亦受苦报」的道理,而断除自己不善的习性及行为,於是「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减;,即称为痴法:反过来说,即知即行,痛改前非,於是“吾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减」,即称为慧法。
(四)现乐,当来亦受乐报:足指有些人—自乐自喜」断除杀生、不与取、邪侄、妄言、邪见,而身心俱乐,自然「趣智、趣觉、趣於湟盘」。但是如果不澈底知道「现乐,当来亦受乐报」的道理,便难以断除自己下善的习性及行为,於是「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灭」,即称为痴法;反过来说,即知即行,痛改前非,於是「喜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灭”,即称慧法。这就像酥蜜和若干种药,服下去,即可口又能发挥药效。
前後两部《受法经》,说法时地下同,听法对象或许也有所变化,但都是以四种受法为主题,只是前经偏重於业报的结果,而本经偏重於修道的过程,强调的是:时时提醒自己,是否「趣智、趣觉、趣湟盘」,以及澈底知道四种受法的道理,才能转痴法为慧法,让了吾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灭二用现代话来讲,即:使向下沈沦的黑暗力量消灭,使向上提升的光明力量生长,而使人每天变得愈来愈可喜可爱)。
《十方》第23卷第1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