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原始佛教悟道方法与西藏佛教修行次第——记“修行问题学术研讨会”研讨内容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原始佛教悟道方法与西藏佛教修行次第——记“修行问题学术研讨会”研讨内容
  采访组
  佛陀说:“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可谓已将修行次第披露无遗——这一次第就是“信、解、行、证一等四个步骤。其实,不论哪三不派,均是遵循这样的修行次第,然后逐渐踏上涅盘的彼岸。然而,究应具备何种程度的了解,方堪步入实修的领域呢?中华民国现代佛教学会为提倡修行、实践风气,特于日前举办“修行问题学术研讨会”,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另一种诠释。
  显密皆立足于出离心空性见
  “修行问题学术研讨会”邀集多位专家、学者发表讲演,计有:林崇安讲“西藏佛教的修行次第”、温金柯讲“原始佛教指导悟道的方法”、江灿腾讲“晚明佛教界与楞严经”、郑振煌讲“以自然为师”、昭慧法师讲“从‘妙云集’谈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门一等,为现代修行者献上良策。
  中央大学教授林崇安先生主讲“西藏佛教的修行次第”。藏地佛教虽分为四大宗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但究其源流,则均皆依循“婆沙宗”、“经量部”及唯识、中观等显教宗义依次深入,继而开展成藏密之“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等修行次第。林教授认为,无论显、密,都是立足于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见。
  一般修行次第
  基于上述理由,他将一般修行之次第归纳为十项,分别为——一思维暇满难得tr暇满”意指具有足够的时间及生活资具】、二思维死亡无常、三思维因果业力、四思维轮迥痛苦【以上四项是为“共同加行”,即显教、密宗所共有的,再来四项则为依及发菩提心、六忏悔及除障【以“金刚萨垣法”消除业障l、七积聚资粮【以“献曼达”为之】、八修上师相应法【即以上师为代表,进而由之以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九修奢摩他【即修“止”,依其境界有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十修毗钵奢那【即修“观”,抉择人无我及法无我】。
  介绍了修行次第概要之后,林教授接著简述密宗的修行次第。他表示,事部、行部与瑜伽部均须修持“有相瑜伽”、“无相瑜伽”。所谓“有相瑜伽”即观修本尊相好、具三十二相;而“无相瑜伽”则除观想本尊之外,尚须配合空性正见。
  密宗修行次第
  实修之际,事部即以身、语、供养……等“外事”为主,行部则兼修“外事”、“内定”,而瑜伽部专修“内定”为主。至于无上瑜伽部则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手印”、“大圆满”等修法,依林教授之见,其要如下:并通达其自性本空,一方面使“死有、中阴有、生有”转成“法身、报身、化身一。
  二、圆满次第:依据“心气无二”原理,使较粗之心、气止息。将所呈现之“最细光明心”及“本尊幻身”,经特殊方法以净化成“法身”与“色身”。
  三、大手印;先觅得“唯明唯觉”之心,次通达其自性空,而后呈现“本元俱生心”并缘想空性,进而使方便、智慧合一。林教授指出,噶举派与格鲁派最重此法。
  四、大圆满:在不止息较粗之心、气情况下,直接通达心性之“体性本净、自性明现及大悲周遍”,宁玛派较重此法之修持。
  原始佛教悟道方法
  林教授最后表示,西藏佛教的修持标的,在于达成三身圆满之佛果——意即将众生的“最细心气”呈现无遗,三身焕然炳现,这便是西藏四派所追寻的修持成就。
  “原始佛教指导悟道的方法一系由温金柯居士主讲。温居士认为“杂阿含经”乃原始佛教根本经典,其中,指导修行之处甚多。而根据阿含经,所谓“悟道”特指“得法眼净”、“证初果一而言。
  他指出,断我见、断疑见、断戒禁取见等,是为初果的必要条件,也是迈向解脱道的决定性步骤。解脱之道可由“大师”、“多闻大德一、“思惟”等方式获得,而尤以“思惟”为要。以罗张罗为例,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透过向他人讲解“缘起法”,并有所改正讲说方式,最后终得步入解脱道。
  思惟观察的重要性
  除了罗喉罗之例,温居±并举阿含经中,曾提及一名已证初果的患病老者,经由与探病者谈论法要之后,老者证得阿罗汉,而采病之人则得法眼净。由上述可知“思惟”的重要性了。
  虽已明了“惟、观察”之于解脱、自在诚属至要,然究系观察什么?思惟什么呢?温居士根据经典所述,认为不论初果、二果、三果或四果,均是就“五蕴”(色、受、想、行、识)、二八处:眼、耳、鼻、舌、身、意)作为所缘之境而作思惟。其思惟之方式乃逐一观察五蕴、六处“如病、如癣、如伤、如杀”,进而了知其苦、空、无我。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阶位均系作如是思惟、观察;不同之处,在于深浅程度有异而已。常当专精禅思独一静处
  温居士指出,现今多数学佛之人于观察、思惟之际,大多在“散心一状态,故颇难得力。而阿含经中,时可见到如“常当专精禅思,独一静处”等字句,由此足证在思惟之际,“定力”的重要性了。对于“苦、无常、无我”,他亦给予正面的评价,认为经由努力修观“苦”、“无常”,则依阿含经所述,同样也能趋入涅盘境界。
  至于“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行无常、观法无我)、“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五根”(信、进、念、定、慧)、“安那般那念”(数息)等法门,其作用亦在于配合日常生活,期能早断染垢、获证无生。
  闻法断惑的模式
  温居士并就阿含经中述及“闻法、断惑”的实例,认为有下列几种模式:一、以“听闻”方式而证果;二、以“转述”方式而证果;三、“自说”缘起法而证果;四、“闲聊、聚谈”方式而证果。在“大毗婆沙论”中言及证初果者有“信解”与“见至”等两种方式,而前者易退,后者不退。即使是“见至”,也有“极思量而证”、“不极思量而证一之不同。
  讨论之际,有人发问:佛世弟子于观察、思惟缘起法要时,在定中?抑或出定后为之?温居士认为应是“止”、“观”交互为用,不宜有所偏废;如此,方易在解脱道上更进一著。
  原载《中国佛教》第36卷第7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