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唐代僧人怀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唐代僧人怀素
  唐代僧人怀素,是一位狂僧,又是一个酒徒,更是一名出色的书法家。怀素以"狂草"出名,其草书,笔法瘦劲圆转,飞动自然,而法度完备。干百年来,有多少人称慕他惊心动魄的狂草;又有多少人羡慕于他的孤云野鹤般的云游生活。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变化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急就章》。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有关怀素的资料缺乏。怀素只有两首诗传世。还有陆羽撰写的《僧怀素传》,颜真卿撰写的《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以及唐人李肇撰写的《国史补》,加上流传至今的怀素《自叙帖》、《藏真帖》等可以信以为据的传记性文字。唐代历史的最重要的两部正史《旧唐书》、《新唐书》中,竞无片言只字来表述怀素的行迹。
  就怀素事迹本身来说,也许不够立一个传记,吃肉、醉酒、云游、随意挥洒,这是怀素一生最主要的事迹。没有显赫的政治地位,更没有什么立身的政绩,总之,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论与行为。中国人一向注重功名,轻视技艺,考察历代的人物传记,他们值得称道的地方,无一不是如此。
  怀素生于公元737年(唐开元25年),湖南永州(旧名零陵)人。怀素很小的时候,在零陵书堂寺受戒出家为僧,法号是怀素。
  怀素为什么年纪尚小就出家为僧,具体原因不明。今天的人们往往以为,可能是由于家境的原因,家境贫寒,无以为生,才选择出家,实际上并非都是如此。在唐代,出家为僧往往是出人头地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因为,唐代的寺院往往是文化繁盛之所,其中不乏高僧大师,在文化修养上或者在某一领域有着超人的能力,投靠他们,无异于拜名师。另外,在唐代,出家为僧也往往有一个基本的生活条件,甚至条件还十分优越。唐代是佛教的大盛时期,佛教受到不同寻常的厚遇。寺院有自己的土地,也有自己的僧祗户,这样的户民要向僧曹捐纳一定的谷物;因此出家为僧,起码没有衣食之忧。
  怀素经禅之暇,颇好书法。在禅房,人们很少看到怀素在那里"用功",很少能够听到他的念佛声。而书堂寺后面的那口怀化井,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怀素在那里洗墨。这样的不务正业,终于无法为小寺院书堂寺所容。另外,他的性格实在是不适宜于做一个诵经念佛的教徒。因而不久,怀素就离开了书堂寺,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回到家中,除了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之外,他还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最喜欢的书法艺术中去。 练字需要几项最基本的开销。墨水不成问题,甚至于用毛笔蘸水练字也完全可以,难办的是纸张。唐代的纸价不能算太贵,但是,怀素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加上怀素喜欢写草书,以他须臾之间能纵横挥洒千万张的劲头,购买纸张实在是一大经济负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怀素可以说是用了不少心机。首先,他在自己的居处附近,种上了大片芭蕉。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而宽,就像一张宽大的宣纸。既可以放开手脚,任意挥洒,又可以反复书写。等到大片芭蕉长成之后,怀素就因此为自己的住处取了一个十分富有诗意的斋号--"绿天庵"。传说怀素种植的芭蕉一共l万多株,也许是传闻吧。
  怀素以芭蕉叶作为书写材料勤奋练字的故事广为流传,甚至成为画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题材。现代著名油画、国画大师徐悲鸿、李可染都画过怀素书蕉图。怀素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写穿,写坏了秃笔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怀素爱好书法,也好喝酒,且饮酒达到"一日九醉"的程度。20多岁的时候,怀素已经广与酒徒词客相交往,与他们终日畅饮于酒肆、客舍以及士人的华堂之上。至于酒钱,当然不用怀素发愁。
  唐代的酒价,有时很贵,如杜甫《伺压行赠毕曙》说:"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但是,恐怕怀素不会受到酒价的影响。他的狂草书法在年轻之时就已经广为士人所知。依当时书法受世人重视的程度,随意挥洒便可以满足他饮酒的需要。东汉著名书法家师官宜写得一手好字,他很自负,去酒店饮酒,从不带酒钱,酒足饭饱之后,挥毫蘸墨在酒家的墙壁上写上一气,前来观看者要为他付酒钱。等酒钱够用,就把墨迹擦掉。请怀素挥洒的人无疑需要用好酒相待。
  饮酒、狂醉是身为佛徒的怀素最惊人之举,倘若没有这一点,怀素能否为无情的历史淹没尚不可知。正如李白在《将进酒》中所说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到处充满中庸之道的生活圈子里,一旦出现一点过激的举动或行为,便会引起格外的关注,甚至大力渲染,加重其离奇色彩以增加新鲜感。饮酒的是一位僧人,又是著名的书法家,于是酒的作用被写得神乎其神,使怀素颠狂到飘飘欲仙的神人了。
  嗜好喝酒与擅长草书,是怀素最大的两个特色。"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也许饮酒是引发他的草书创作热情的一个诱因。
  20岁的怀素,书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是书堂寺,也不仅仅是永州城,整个湖南都在流传着怀素的名字,几乎所有的大家名门,纷纷置办上好的酒席,延请怀素到自己家中,热情款待,殷勤侍候。怀素别无他求,惟肆酒如命,几杯酒落肚,兴致勃发,饱蘸浓墨,伸展猿臂,顷刻之间,贵人家的屏风便为狂放不羁的草书所占据。
  很快,他的名声传到了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永州刺史王邕那里,他会见怀素,并一齐切磋书艺,王邕还为怀素写了《怀素上人草书歌》,这首诗对于怀素声名传播,功不可没。
  当时的著名诗人李白,著名文学家戴叔伦,御史窦冀,鲁牧等写过诗赞赏怀素书法。李白曾诗云:"草书天下称独步"。这时候的怀素,再也不是一个穷和尚了,他更不须再用芭蕉叶代纸练字了,甚至于他由一个拜遏当代名公的角色变为人人争相求见的名人。书法在唐代是广为社会重视的一门艺术,自上而下,好书之风几乎遍及整个唐朝,因而善书之人也受到社会的重视,而名人的书法更受到人们的爱戴。
  怀素居于衡阳客舍时期,是其书法水平有了飞速进展、书名为人所知的阶段。
  朱遥(一作适)是湖南一带的一个处士,喜读书,会作诗,久闻怀素的大名,心神向往。一日听说怀素来到了衡阳的客舍,兴致来临,前往拜访。二人相见,各言其志,十分投机,真可谓相见甚欢。席问,怀素放开胸怀,狂饮不止,饮下的酒竞达百杯,酒后兴致格外高涨,免不了玩弄笔翰。其状态之狂、运笔之速、气势之盛,深深留在了朱遥的脑海中。不久,朱遥就以《怀素上人草书歌》为题,记下了这场他所目睹的艺术表演。一个像朱遥这样的处士,主动来到客舍中拜访怀素,并主动写诗相赞,这说明怀素的书法已经深人人心,是他的艺术已经征服了当时的人们,而不是他投世人之所好。
  但是,他决不满足于只在南方展示他的才华。他有着一种欲望,那就是闯荡都城长安,在那里求取功名。而且书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往往需要名师的指点,当时名振一时的书法大家多集中在京城,且京城文化景观繁多,书法作品随处可见,这对于开阔眼界大有稗益。
  对于怀素来说,张谓是一个他一生都应该感激与尊祟的人物。难怪在《自叙帖》中,怀素竞有三处提到张谓。携怀素进京城的人物,就是"礼部张公"张谓。
  关于张谓,新、旧《唐书》均无传。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4记载,张谓字正言,河内人。少年读书于嵩山,清才拔萃,不屈于权势,自矜奇骨,必谈笑封侯。累官至礼部待郎,不久又出为潭州刺史。张谓"性嗜酒,简淡,乐意湖山"。看来他的性情与怀素有一致之处。起码在嗜酒方面,二人有共同语言。
  那么,怀素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与张谓相结识的呢?大历二年(767),张谓在湖南任潭州刺史之职,就在此时,两人相识,并结为知交。据说当时的张谓已经为怀素的草书所倾倒,并对他那无拘无束毫不掩饰的豁达性格深表赞赏,两人便成莫逆之交,所谓出则同车,居则同处。大约在大历二年冬或三年春,张谓奉沼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于是怀素随同张谓一同进京。
  张谓对于怀素的影响重大,关键是因为张谓此人的影响力。张谓曾经连续三年以礼部侍郎之职主持当时的科举考试。如果能让这样的人推荐,无疑必将使其名声大振。很快,这个事实得到了印证。人们纷纷谈论着这位从南方来的僧人,怀素成为京都长安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原来穷困潦倒的怀素,转眼之间成为一个人们追逐的"明星"。
  长安是才子云集之处,也是达官贵人聚集之所。一时间,这些平素姿态高高在上的上层人,突然问变得谦恭起来。他们牵出自家的高头大马,让怀素来骑,也腾出自家的"华屋",请怀素居住。所谓"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一时间,京城刮起一股不大不小的"怀素风"。
  当然,处心积虑地逢迎怀素,王公大人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得到怀素的草书作品。由于应酬过多,以至于有头有脸的人物,在见到怀素之后,也不得不事先打好招呼,进行"预 约":我家已经做好了屏风,墙壁也已经粉刷一新,就等您去挥洒了,您千万可不要忘了!一旦能够约请到怀素,这些高贵的人物,总是要用骏马将怀素接到家中,用金盆盛上上等的美酒竹叶香,只要准备好足够的美酒,剩下的事当然不再用贵人们操心,怀素自然会在狂醉之后,留下让人痴迷的变化无穷的线条。与李白、杜甫同一个时代的任华在其《怀素上人草书歌》对此有形象、生动的描绘:
  吾尝好奇,古来草圣无不知。岂不知右军与献之,虽有壮丽之骨,恨无狂逸之姿。中间张长史,独放荡而不羁,以颠为名倾荡于当时。张老颠,殊不颠于怀素。怀素颠,乃是颠。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负颠狂之墨妙,有墨狂之逸才。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浇霜,待君挥洒今不可弥忘。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盆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颠狂。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一声起攘臂。挥云以为画。兴不尽,势转雄,恐天低而地窄。……狂僧狂僧,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不因礼毫倏忽千万字,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翕若长鲸泼刺动海岛,欢若长蛇戍律透深草。回环缭绕相拘连,千变万化在眼前。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飒拉动檐隙。掷华山巨石以为点,掣衡山阵部张公将尔来,如何得声名一旦宣九垓?
  这首诗,任华可谓是费尽心机,大凡能说的好话,诗中都说了。怀素对任华所写的这首诗十分欣赏,并书写两幅。据宋代著名的书法鉴藏家米芾《宝章待访录》记载,米芾曾亲见怀素所书的《任华草书歌》,说"绢书字法清逸,歌辞奇伟。"
  他来长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见识前人以及当代书法家的作品,扩大自已眼界。很快,怀素如愿以偿。他见到王羲之、王献之作品,也鉴赏到《曹娥碑》。
  流传至今的《曹娥碑》,传为王羲之书,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从其书法的古雅之态来看,出自于魏晋之人的手笔应当不是问题。这是被历代珍视的书法佳作。在此墨迹后面下方,有唐怀充、徐僧权、满骞三人的题签。这三人是南朝萧梁时期的宫廷鉴定名家,凡是经过梁宫廷收藏过的名人书画,大多有这几个人的签署。几经他们鉴赏的前人书迹,毫无疑问是赫赫名迹。南朝末年,动乱不止,所幸的是,《曹娥碑》没有毁于变乱之中,但是南朝之后,这件作品流落到民间,不知身在何处。
  怀素的能力真是超乎人们的想象。或者说是,因为前贤的名迹在时刻召唤着他,他竞然能访到这件作品。大历三年(公元768年) 九月十五日,他得以在士人家中亲眼目睹了这件世上罕有之物,在欣赏叹服之余,怀素在上面用他拿手的草书写下了他的观款:"有唐大历三年秋九月望沙门怀素藏真题。"
  《曹娥碑》是典型的小楷书,字字玑珠,是我国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凡是鉴赏者,大多毕恭毕敬地用工整的楷书在上面题签。但是,惟有怀素,还是我行我素地用他那流畅的一笔书在原迹上题写。这是否能说明怀素不盲从权威呢?还是怀素只能写这种草书呢?除了怀素的题跋之外,还有元和四年(806)五月二十四日韩愈的观款,开成四年(839)刺史杨汉公题记。
  在长安,怀素前后大约滞留了5年的时间,可以说出尽了风头。大历七年,怀素准备起身返回故乡。 在回乡路线上,怀素作了刻意的选择。他要向东绕道东都洛阳,然后从洛阳南下。洛阳在当时被称为东都,与西都长安一样,是全国文化中心,许多知名的文学家、音乐家、画家都聚集于此。那里曾是书法家张旭活动过的地方,那里还有许多书法名迹,对自己眼界的扩展很有帮助。到了洛阳之后,他到张旭曾经到过的地方去凭吊。
  怀素早就听说,有一个叫邬彤的人,是张旭的学生,也是有名的书法家。赵明诚《金石录》说他有书法作品《金刚经》、《尊胜经》以及《唐西河太守刘寂德政颂》传世。也许从他那里怀素可以追寻"草圣"成功的秘密。于是,他就打听到了邬彤的住所,认真地拜邬彤为师,向邬彤学习笔法。
  有意思的是,邬彤传授书法要义并没有条理与系统,多属于随机点悟性的内容。有一天半夜,邬彤突然对怀素说:草书的"古势"很多,只有王献之的草书奇特。太宗皇帝以为王献之的草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自此以后,怀素对于王献之的书法倍加关心,学习他的"劲硬"。
  还有一次,邬彤对怀素说,先师张长史曾私下对我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我时常琢磨这句话的含义,那随风转动、漂浮的蓬草正如一种草书的笔法;风卷起细沙在空中飘舞,正如草书变动不居的势。我反复琢磨这句话的含义,并努力师法这种自然现象中所包含的艺术情趣,草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怀素闻听此言,默不作声,沉默了好久,突然之间,他连叫数十声说:"得之矣!"是啊,怀素何曾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呢?他也曾观察过那夏日的彩云,其形状随风变化,情态各异,他将这情状记在心里,慢慢琢磨,总感到这夏云多奇峰与草书的表达有一种说不出的密切关系。他也曾对公孙大娘舞剑器所体现的飞动迅疾进行过认真琢磨,并领悟到了其与书法的相通性。从老师邬彤那里,他学会了动脑,学会了用脑袋"写字"。
  怀素的良苦用心,最终得到了回报,怀素的狂草突出的艺术成就,终于得以延续张旭的艺术风格,"以狂继颠"的怀素,成为狂草书法的代表人物。
  怀素在洛阳还见到了当时最为知名书法家颜真卿,并向他讨教了许多书法上的问题,颜真卿还为怀素写了序,还是他一生中的一次重要机缘。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擅长书法,世称"颜鲁公"。大历七年(772)九月左右,颜真卿告假,将他的母亲殷夫人的灵枢从洛阳迁到京兆万年凤栖县(今西安)。 而这时候,怀素也从长安回南方路过洛阳。一次偶然的机会,二人相见。这似乎是命运的有意安排。
  颜真额,这位在书法史上可以与王羲之相抗衡的书家,当然是为众人所仰慕的人物,见到这样的人物,并能亲自聆听他的教诲,可以说是机会难得,尤其是像怀素这样的人物,视书法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对名家的指点看重的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额真卿信奉佛教,喜欢与僧人往来,又与邬彤一同向张旭学习书法,加上他为人敦厚,因此,这就注定了怀素这次与颜真卿相逢,一定会有所收益的。
  事实证明,颜真卿与怀素之间曾进行过书法的切磋与交流。有一段记载,说明了两人之间的这段交流。
  有一天,颜真卿说,学习书法除得老师传授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张长史观看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掌握了草书的回环低昂之状。邬彤曾向你讲过他的心得吗?
  怀素回答:"邬师认为,从折钗股中可以体会草书的笔法。"额真卿听了,微笑不言。
  自此,他很久没有和怀素谈论书法。
  怀素悼悼然,欲辞额真卿而去。
  颜真卿没有挽留,却冷不丁地冒了一句:"你以为屋漏痕怎么样?"
  几天的沉寂,到现在怀素才恍然大悟:雨水随着漏屋的墙壁婉蜒而下,由于墙是泥质,水滴由于自身的重力在往下滴淌的过程中,受到泥的吸引与牵制,不能迅速下行,形成凝重、曲折之美。这是书法避免流于圆滑无力增强凝重感的有效途径,难道不是草书的诀窍吗?
  额真卿又问:"你自己又有什么心得呢?"
  怀素随口而答:"贫道观夏云多奇峰,因风变化,没有常势。从夏云随风中,我领悟到了草书的变化不居。这种变化到了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笔画间的牵丝,就像墙壁的自然裂缝,一一自然,完全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颜真卿听了怀素的一席话,不仅感慨万千:"哎!草圣的奥妙,历代不乏高人点拨。只是你的高见,我确实是闻所末闻的啊!"从颜真卿的口气来看,他对怀素是极为赞佩的。
  应怀素之邀,颜真卿热情洋溢地为怀素写了《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对怀素奖掖有加。颜真卿作序,成为怀素数次书写《自叙帖》中的主要内容。也是他生命里程的总结,艺术成就的鉴定。在洛阳逗留一年多,怀素南下,回归古里。不久又开始在南方游荡起来。 闻名天下的衡山在湖南境内,怀素当然不会放过登览的机会。并将他游衡山的感受写成一首诗,名曰《寄衡岳僧》诗云:
  祝融高座对寒峰,
  云水昭丘几万重。
  五月纳衣犹近火,
  起来白鹤冷青松。
  怀素有书名,在他生活的时代就已经名满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能写诗。在唐朝这一诗的王国里,仅有两首诗也许会显得太单薄、太不起眼,也算不上一个诗人。
  怀素的这首诗的墨迹在宋代仍流传于民间。宋书法家米芾见到过,对其十分欣赏。在他的《书史》中,他甚至认为:"怀素草书祝融高座对寒峰,绿绢帖两行字最佳,是怀素天下第一好书也。"这首诗是寄给谁的,无人知晓。怀素不是一个闲人,他游历自然不仅仅是为了得真趣于自然,更希望能从自然万象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充实到自己的书法中去。他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他也不是游手好闲,与世浮沉,"有野趣而不知乐者,樵牧是也"。因此所到之处,他总会将自然的景观与书法的精神相联系。
  对于艺术创造的源泉,唐代著名画家张噪有句名言叫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法艺术也与这两个因素息息相关。历代书家,皆有取自然万物之象融入纸上的事例。或见担夫争道,或见蛇斗,或观舞剑而书艺大进。这是百思不得其解,灵感所致、遇物点通之故也。
  怀素书法成功之处正在于对草书艺术的独特把握,在于其"志在新奇"的艺术追求。如果怀素仅是一个勤苦的学书人,仅仅是重复钟繇、王羲之的东西,那无疑会毫不留情地被当时社会所淹埋。 善于从自然景物中悟得书法的真趣,是怀素书法成功的秘诀,也是足以说明他的天分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真正懂得发现美的人,往往会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因水流花放、云卷月明而得赏心乐事。
  德宗贞元三年(787),怀素与陆羽相识并相交。陆羽以嗜茶而闻名,著有《茶经》三篇。他叉是当时知名的文学家。 陆羽写下了《僧怀素传》,是至今研究怀素的第一手资料。
  不妨全文转录如下:
  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于是饮 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怀素伯祖,惠融禅师也,先时学欧阳询书,世莫能辨,至是乡中呼为大钱师小钱。吏部韦尚书涉,见而赏之曰:"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至晚岁,颜太师真卿以怀素为同学邬兵曹弟子,问之曰,夫草书于师授之外,须自得之。张长史观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未知邬兵曹有之乎?怀素对曰:"似古钗脚,为草书竖牵之极。"颜公于是倘样而笑,经数月不言其书。怀素又辞之去,颜公曰:"师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素抱颜公脚唱贼久之。颜公徐问之曰,师亦有自得之乎?对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 势,又无壁圻之路,一一自然。颜公曰:"噫!草书之渊妙,代不绝人,可谓闻所末闻之旨也。"
  陆羽撰写《僧怀素传》,只记载到他与颜真卿切磋书艺为止,之后的事情,也许是二人分离,相互之间不通音讯,陆羽也就无法记叙下去了。
  从走出湖南之后一直到游历北方,怀素的计划差不多都顺利地得以实现。想拜访的名人,差不多都已拜访到了,想要见的书法名迹,只要是力所能及,他也都已经一饱眼福。大历十一年(777年)八月六日,怀素有一个不错的心情,心头涌起一股冲动:该对自己的半生,作一个简单的总结了。文房四宝就在眼前,他一边磨着墨,一边回味着自己的经历。他操起那杆得心应手的细笔硬毫,饱蘸浓墨,忍不住笔墨飞舞,心绪随着舒缓的笔墨流动在洁白的纸上。这就是著名的《自叙帖》。《自叙帖》,几乎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同时一生中艺术成就也体现在还酣畅淋漓的笔墨之中。《自叙帖》是他狂草的代表作,一共15张纸连缀而成,全篇七百零二字,一百二十六行。洋洋洒洒,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如龙蛇竟走,激电奔雷,它是一种圆转流畅的书法艺术。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在《自叙帖》中,怀素对给予自己艺术有所教益的几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如他将颜真卿的叙文全部收录在自己的自叙中,共200多字,几乎占整个《自叙帖》篇幅的三分之一。他对于携带自己到长安的张谓,更是感激不尽,在《自叙帖》中有四次都提到他,他也知道,"不因礼部张公(张谓)将尔来,如何得声名一旦宣九该!"。
  落叶归根,人到晚年总想回到故地栖息之所,因此暮年之后,怀素又回到了零陵。贞元十五(779年),怀素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这一年,怀素在家乡书写了一通《小草千字文》,潇散平淡,没有一丝火躁之气。此时的怀素真正达到了"通会之际,人书惧老"的境界。
  《小草干字文》也许不是他的绝笔之作,但却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他的自署落款最晚的作品。怀素所书的《千字文》是梁时周兴嗣次韵而成,是唐以前通俗字书,这是怀素书法中惟一被社会认为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
  书写完《小草干字文》之后,怀素的消息就中断了。也许不久他就与世长辞了。怀素去世时十分悲凉,当时既没有为他立碑建塔,墓地在何处尚不可知。这种与出生时一样寂然无闻。怀素,生前不可谓不光彩,但是,晚年他又是那样的凄凉,没有人关心他的行踪,一生中两种鲜明的遭际,使人沉思,发人深省。
  怀素死后,有人为了纪念他,在零陵为他建了塔。据清修《零陵县志·古迹》记载,此塔在零陵县城东门外,后人又将他的草书刻碑,置以小亭。
  现在,永州的浯溪碑林留下了怀素的书法遗迹《干字文碑》,碑存于永州市绿天庵遗址附近,属中国书法珍品。
  由于历代收藏家精心呵护,使得怀素的几件作品得以流传后世, 流传至今的怀素草书作品有:
  《苦笱帖》 墨迹绢本,上海博物馆藏
  《论书帖》 纸本墨迹 辽宁省博物馆藏
  《食鱼帖》 纸本摹本 青岛市博物馆藏
  《自叙帖》 纸本摹本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大草干字文》 西安碑林
  《小草干字文》 墨迹 台湾私人藏
  《东陵圣母帖》 原石在西安碑林 宋元佑三年(1088)刻
  《藏真帖》、《律公帖》 原石在西安碑林 宋元佑八年(1093)刻
  就以上怀素作品加以研究,其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到可分为三种: 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领作风,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毛泽东对于怀素草书的特别青睐。透过毛泽东书法所闪现怀素的影子,我们不难发现怀素草书生生不息的现代意义。陈秉忱曾跟随毛泽东多年,在回忆毛泽东的书法时,他说:"从1955年开始,(毛)指示身边工作人员广置碑帖,20年间.所存拓本及影本碑帖有600多种,看过的也近400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则是时常披阅。"见过毛泽东书法,并且稍微有些书法常识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的书法受其同乡怀素的影响深刻的。毛泽东心胸宽大、志高气远,很容易接受怀素酣畅淋漓的线条,在众多的书家中,毛泽东偏偏选中怀素,一点也不偶然。
  逢先知先生曾经回忆说:毛泽东曾多次要过怀素《自叙帖》,1961年10月27日,毛泽东要《自叙帖》,并要我们把他所有字帖都集中起来放在他身边。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说:"毛泽东的字是学怀素的.,写起来很有气魄。"196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曾向当时湖南省第二书记王延春问起零陵绿天庵以及怀素的遗迹,在毛泽东心里,怀素是个无法抹去的形象。
  1972年,中日建交之际,毛泽东将怀素的《自叙帖》影印本,作为国宝送给随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一起访华的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这一切都足以表明怀素书法在毛泽东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在他书法中的地位。
  如果把怀素的《自叙帖》与毛泽东书写的草书《清平乐·六盘山》等一些书法放在一起加以欣赏,不难发现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和发扬。两件作品总体特征是,中锋使毫,用笔快捷迅猛,如疾风迅雨,扑面而来,有万夫莫当之气势。其线条虽然细瘦,却蕴涵劲力,如强弓力挽,势在即发。其章法特点是纵向取势,左右穿插,似两军对垒,相互厮杀;又如担夫争路,左闪右让。有时一字甚至于被压缩成一点,有时一个字却又占据了几个字的空间,真可谓是用笔大胆、落墨泼辣。欣赏此作,不难想象"飘风急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的意境。
  历史上曾有无数人为怀素书法的气势所震慑,但平心而论,并无多少步趋怀素能够成功的书家,得怀素书法精髓者更是寥寥。究其原因,可以肯定地说,当今世界,毛泽东是深得怀素精髓的第一人。
  根据《怀素评传》改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