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从对联谈观音信仰(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邱素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对联谈观音信仰
  邱素云
  观音名号的翻译,竺法护译为光世音;五世纪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译作观世音,意思是察觉世间声音的人。这样翻译是因为观世音菩萨观照世间的音声,依修音声法门而成道的缘故。这译名是以寻声救苦,度脱众生为目的。到唐代,因为避太宗李世民讳,略称为观音。
  唐代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将这位大菩萨音译为“阿缚卢枳低湿伐逻”(Avalokites`vara)。他认为旧译讹误,改译作“观自在”或“观世自在”。这样翻译是因为观世音菩萨能观照万法根源,看透所有存在的本来面目,十方世界自由来往,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无不任运自在的缘故。以现代观念来讲,即是真正得到解脱,获得自由自在的人。这译名是以自度为目的。
  观世音菩萨和观自在菩萨,两者是同一慈尊。所以以“内观自在,十方圆明;外观世音,寻声救苦。”来称颂观音的愿行。
  中国通用的为鸠摩罗什的旧译“观世音”,略称“观音”,而称唐代玄奘法师所译为新译。
  若照梵文原义,也可译作“窥音”、“现音声”、“圣观音”、“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等。
  世界充满各种光色与音声,使人感觉到人间的优美,而产生文学与艺术的创造,给予森罗的万象歌颂与赞叹;但来自生命底层,因为衰颓所带来的忧悲、苦恼的压力,也需要纾解和放下。
  具备伟大神力的观音负担起护救众生的任务,对象没有阶级、性别或道德品格之分,自然受到人们的崇敬。人们因为修学观世音菩萨法门,向往耳根圆通的观音菩萨所示现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大无畏精神与作为,也要求自己慈悲为怀,不仅帮助他人,自己也得到心灵的平安。随著佛教的传播,观音信仰也扩展到各处。凡是大慈大悲之心的人,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示现。
  因为观音信仰的普及,古代佛教美术的绘画及雕塑中,观音圣像占有极大的比例;在历代题刻佛寺建筑的对联中,咏颂观世音菩萨的对联数量更占多数。
  本文选出九十副较具代表性的称颂观音的对联,试就“从对联中谈观音信仰”这个主题,探析其中因缘。
  对联排列次序,以上联首字笔划分出先后;首字笔划相同,对联言数相同,以次字笔划为序;次字不同字,再依言数为序,方便日后的增补和查索。
  阐释时,先就全联译成白话,再解释专门词语;最后阐述精义。如有他副观音联,取意相似,则附带列出。
  1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
  这是说明观音大悲愿行的诗联。见〈赞观音菩萨偈〉。
  任何地方有人祈求帮助,观音就在任何地方随顺示现应求;在茫茫的苦海中,观音常常作度脱众生由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舟船。
  上联末字“应”,亦作“现”。
  〈赞观音菩萨偈〉为佛门课诵诗偈。全偈为:“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偈中言观音以三十二应化身,说法教化,遍及所有国土;经过无量数劫的时间,度化世界的众生。
  “苦海”,指众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轮回,备受种种的痛苦,好像沉溺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一样。
  从佛理上讲,观音是不能被有形规范的,但学习观世音菩萨法门的过程,却又难免依赖音声形色的方便引导,于是种种造型的观音于焉诞生。
  根据佛典的记载,观音为了达到慈悲救世的愿望,应种种机缘,随时间与处所不同,能够以种种不同的化身,说种种法,救护各类众生。祂的应化身有多少,在佛典中,就有好多不同的数量分类名称。
  观世音菩萨身相有变化,因此,面相也有变化,如说九面观音、十一面观音等等。
  又救众生离苦海需要手,双手的作用太小,为了增加救度的功用,遂有六臂观音、二十四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等。
  密宗有六观音之说,即: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准提观音)和如意轮观音。
  在佛家经典中,观音菩萨尚有其他流通的名号:“施无畏者”、“施无畏菩萨”是以力施而立名;“南海大士”是以道场而立名;“大慈菩萨”是以心愿而立名;“圆通大士”是以智慧而立名;“大悲圣者”是以福德而立名;“莲华士”是以德操而立名;“圣中佛”是以果位而立名;“白衣大士”是以圣洁而立名。
  元代以后,佛教中的密宗教义,被道教吸收而结合,所以观音信仰有渗入道教中,以至现在的道观,除供奉自己的主神外,也供奉观音菩萨。或者原本是为奉祀观音而立庙,日后因著不同信众的需求,而配祀道教神明。
  有某观音寺联曰:“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慈悲广大,时时救苦寻声。”
  观世音菩萨的示现,随著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品类不同,而作千差万别的身相来度化众生,遍于尘沙法界。观世音菩萨的许多手眼,象征祂的无所不被的慈悲心肠。祂应化利物的精神,使人寻得智慧解脱,因此自古至今深获人们的信仰。
  2
  上报四重恩,度他自度;
  下济三途苦,觉他自觉。
  这是台湾云林县斗六镇真一堂联。真一堂祀观音菩萨。
  向上报答父母、师长、国土、众生四种厚重的恩惠,度脱他人,更要能自我度脱;向下济助畜牲、饿鬼、地狱三种道途的痛苦,既要觉悟他人,更能自我觉悟。
  上下联首句出自〈回向偈〉。全文为: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有诗云:
  “劬劳父母三春晖,师长善导启慧命;百工为备成道业,知恩图报献良能。”
  四重恩,指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四种,对我们恩情厚重。其中“师长恩”原作三宝恩,“国土恩”又称皇王水土恩。
  三途苦,指六道(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畜牲、饿鬼、地狱三种道途的痛苦。
  《悲华经》中记述观音菩萨成道的因缘故事说,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祂是将来继承弥陀佛位的大菩萨。祂在阿弥陀佛因地之时,做转轮圣王之际,是一千位王子之中的第一位太子,名叫不眴,看见天上、人间以及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之苦,起大悲心,发愿要为诸众生断诸苦恼,使人人都得到安乐,出家后称名为“观世音”,并将在弥陀入灭后成佛,号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届时祂的国土叫作“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再次成就无上佛果。
  在敦煌发现,后梁太祖开平四年(九一0),有人为已逝的父母、奶妈与弟弟张有成,请人画了称号“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的圣像,祈求往生净土,并在菩萨右边题诗:“众生处代如电光,须臾业尽即无常;慈悲观音济群品,爱河苦痛作桥梁。舍施净财成真像,光明曜晃彩绘庄;惟愿往者生净土,三途免苦上天堂。”
  在布施者的心中,善终与往生是信众首要关切的事。在敦煌又有晚唐宋初时期所作,以“引路菩萨”形象出现的观音。画作中描绘一手持著香炉,一手持著绢幡的观音,有一名看似贵妇的小人像尾随其后,走在通往净土的路上。
  佛不但通达世法,也贯串一切世法,达到世出世间圆通无碍,所以佛被称为人天导师。
  菩萨所行之道就是广修六度波罗蜜,一旦六度圆满,福慧庄严,一切功德具足,也就是成佛之时。
  因为观音已修得佛果,菩萨身只是因乘愿倒驾慈航,方便度化众生出离苦海而已。
  修习佛法,便在修习佛菩萨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慈悲精神。有联说:“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入于真实境;照以智慧光。”正可说明修习佛法的历程。
  3
  上第一峰头,到处皆当撒手;
  空大千世界,看来尽是忘机。
  这是云南昆明铁峰庵观音寺联。
  上了最高的峰顶,到了时,一切都要撒手放下;空无所见中,大千世界种种繁华,看来都能让人忘了机心。
  修习佛法,学习菩萨的非凡智慧,照见宇宙万事万物皆是一相,所谓一相极是无相,无相即是空相,空相也就是实相;又能照见诸行无常,好恶美丑无差别心,无差别心即不为所著,不为所著就无烦恼,烦恼不生,此心自在。人能修到理、事圆融,一无所得的时候,就能悬崖撒手,人我两忘,物我不著。
  4
  大德曰生,愿众生生生不已;
  至诚无息,求嗣息息息相通。
  这是金菊农题杭州西湖白衣殿联。
  最伟大的德性是生,但愿众生而又生,繁衍后代,永不休止;真心诚意礼拜观音,善念持久不息,那么祈求有后嗣子息的心愿,便能息息相通。
  “至诚无息”典出〈中庸〉。〈中庸〉中说,凡是至诚的人,他的诚心修善是不会有一刻休止间断的,凡能不休止间断的人,就能持久,能持久就自然能生出征验,能有征验就能悠远,能悠远就能博大厚实起来,能博大厚实就能高大光明。能博大厚实,就可以载负万物;高大光明,就可以覆遮万物;悠远就可以成就万物。
  “万物”是由“至诚”而来,而且是由不息、持久的修养中得来的。
  本联语带双关,既阐明中庸之道,也说明至诚恭敬地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不息、持久,求男求女,观音都能有求必应,使人如愿以偿。
  能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称为“二求”,又名为“两愿”。好像是观音送来的子女,因此有人称观世音菩萨为“送子观音”。
  西湖白衣殿的对联都以送子为祈求主题。尚有两联:
  魏成宾题:“白衣仙人,瓶中水杨柳;朱芾男子,天上石麒麟。”
  查声山题:“天上麒麟儿,此是世尊亲抱送;山中闻梵呗,原从灵鹫早飞来。”
  密教把白衣观音视为观音母,即各种变化观音之祖。从六世纪初期,已可由佛教经典找出祂的信仰痕迹,但在中国自唐末宋初,白衣观音信仰才逐渐兴盛起来,由于这种造型更接近一个平凡的妇人,更写实、更亲切,今日也普遍见于民间家庭佛龛。
  白色代表开悟的心灵,白衣观音本是开悟的象征,在宋、元时期禅僧所绘的禅画中,出现最多;明代,文人与妇女将白衣观音当成送子娘娘,热切地向它祈求子嗣。
  中国人自古来以来以无后为大,求子之心殷切。四川南充到西充的公路,在多宝寺附近有一土地庙联,亦寓“送子”之求:“无求百年难种子;暗祷一日就生儿。”横披:“一求一个”。浅白显豁,诙谐妙绝,与本联之典雅深邃,各异其趣。
  在唐代,观音被认为是男性,且在造像上也是以男性的形象呈现。然而,大约十一世纪左右或宋代初年,有些信徒曾亲眼目睹观音以女神的形象出现,中国艺术家因此开始创作女性观音的形象,观音变成女身,在元代已成为定型。
  然而,在佛教寺院中奉祀的观音形象,依然根据唐代建立的雕像传统来塑造。
  因为民间传说不同,而有三十三观音的说法。最常看到的观世音菩萨圣像除了送子观音外,尚有:白衣观音(著白衣,跏趺坐于白莲花上)、杨柳观音(又称药王观音,右手执杨柳)、持经观音(乃声闻观音,手持经卷)、圆光观音(背上有火焰光明,端坐岩石上)、鱼篮观音(又称马郎妇观音)、蛤蜊观音、水月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
  5
  大小并融,素昔心愿;
  悲智双运,示现普门。
  这是缅甸密支那龙华寺正门联。
  不分大小,一并融摄,这是从前最初发心的宏愿;慈悲智慧,双双运用,示现普门户户救世度化的功德。
  悲智双运,指观音以慈悲、智慧的威德,一同运用。
  圣印法师说:“佛说《般若心经》的时候,是完全以观理的方法来说的;而《普门品》则是站在情感的立场来说的。所以《般若心经》里的观自在菩萨,乃是智慧的象征;而《普门品》内的观世音菩萨,则成为慈悲的表象。”
  普门,依照华严经所说,是“一门之中,即能摄入一切法,故名普门。”也就是说,普门是观音菩萨普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门。
  有某观音寺联曰:“法法圆通,故名自在;头头是道,因号普门。”
  龙华寺为缅甸密支那观音寺分院,为尼师修行的道场。
  龙华寺正门另有三联:
  “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
  “千处祈求千处应;万人朝礼万人安。”
  “无人、无我、无众生寿者,皆依无为法;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6
  大发慈悲,普渡众生登彼岸;
  士林敬仰,同修佛果证前因。
  这是台湾嘉义县大士爷庙联。
  观世音菩萨发出大慈大悲的愿心,普渡众生,共登解脱的彼岸;祂是士林所敬仰的,一同修得佛果,证验行善得度的前世因缘。
  “大士爷”,是民间对观音的匿称。
  “士”即事的意思;“大士”,菩萨的通称,是指成“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者。观音被称为“勇猛丈夫”或“大士”,慈悲并不只能以母性的爱来表达而已。大慧宗杲(一0八九─一一六三)与楚石梵琦(一二九六─一三七0)二位著名的禅师,在献给观音的偈文中,称观音为“慈父”。
  有某观音寺联曰:“慈起无缘,恩周庶类;悲兴同体,道启多门。”
  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佛家的慈,是具有父性的慈爱,它在济世、救人、利物的范围中,含有庄严肃穆的意义,它在有利于世人及万物的同时,也使人望之生畏。它为无缘之慈,就是无条件、无要求的慈爱。
  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佛家的悲,是具有母性的慈爱,它有一味的包容抚育万物而不辞其劳的作用。它是同体之悲,就是无空间、无时间的阻碍,悲爱一切人类众生。
  观音本来就已经成就了佛道,也得了佛身,原是过去无量劫前的古佛,具佛性中的无碍神通,号“正法明如来”,祂为了度脱十方诸佛国─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国的苦难众生,现菩萨身以方便力度众生。但是,有些国土众生需要佛身示现才能得度,观世音菩萨就只好恢复祂原来的佛身予以度化。
  观世音菩萨以佛身示现,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度化众生,而不是为自己表现较高的身份,因此,菩萨佛身示现,完全是利他而不是自利。
  7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群生蒙乐利;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这是清代林则徐题灵岩山观音寺联。
  大慈大悲能广布福田,求雨就有甘霖,要天晴就日出,祈祷所有的土地都能丰收,让大家蒙受庇佑,过著安和乐利的生活;诸位善男信女祈愿登上觉悟的彼岸,了悟到佛所说的法其实非法,用的名相其实非相,学习普门的功德,只凭著片断善念,就引起修持的大行。
  “福田”,佛家称积善行可得福报,犹如播种田地,秋获其实。
  “旸”,音一ㄤˊ,指日出或天晴。
  8
  片石孤云窥色相;
  清池皓月照禅心。
  这是集唐代李颀诗句题北京阜成门外黄庄显应寺殿联。
  本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在保明寺旧基修建。
  从片石和孤云中,窥见世间的形色相貌;让清池中映现的皓月,照亮禅悟的心灵。
  这副观音联引诗寓即色即空之旨。意境可以互相发明的有清代王棪题浙江省天台县万年寺联: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自身好比悠闲的白云,在天空舒卷自在,倒映在水中的月影和溪上的清光都能够证明自性本空,所以能映现万有;本心如同湍湍不止的流水,流转林间的松涛和青青碧绿的竹色,都共同陶然忘机,远离颠倒妄想的烦恼。 
  9
  不生不灭拯饥渴;
  救苦救难发慈悲。
  这是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楹联。宝藏岩祀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佛祖的佛恩是不生不灭、常住永生的,恒常以拯济众生于受饥沉溺之中为念;那解救人间苦难的佛力,发自与乐的大慈心和拔苦的大悲心。
  不生不灭,即常住之意。佛性所以能不生不灭,乃来自生灭中的净化,不污染,与空相应,所以有无量的愿力拯救饥渴的众生。
  未开悟证果的凡夫众生,起心动念,不能把持定力,永远飘浮不定,所以不能永恒不变异。
  宝藏岩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台北最早兴建的观音庙。位于公馆石壁潭上,背山面对新店溪,是清代泉州移民前往景美、新店和深坑等地区开发的重要据点。寺中尚存有古联十三副,题刻楹柱多为清代泉州府安溪等县的移民所敬献。由台湾各地观音寺古联,可以见证先民开发的历史。
  民国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八月,台北市政府公告本严为台北市定古迹。
  10
  内观自在,十方圆明;
  外观世音,寻声救苦。
  这副对联说明观世音菩萨成道之法。
  观音,又译作观世音、观世自在、观自在,此联言观音的慈悲愿行。
  向内观照清净本在的自性,自然超出三界火宅的困囿,完全突破学佛修道的法执,证得宇宙十方三世、一念圆成,天地森罗万象,法法无碍;向外观照世间所有的音声,寻著称念的音声,慈航普渡,救出所有受苦受难的众生。
  自在,进退无碍的意思。指心境完全脱离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可分为二种:一为“观境自在”,是说菩萨以正智慧照,明了真如之境,而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二为作用自在,是说菩萨既已明了真如之境,即能由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融自在。
  观音菩萨广度不同根性及类别的众生,祂的态度和方法为何呢?
  《楞严经》卷六依观世音菩萨法门的自修而言,观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从耳根圆通修法入道,藉著倾听万法之声,得证菩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音以深湛的智慧,照破五蕴皆空,度脱身、心的一切苦厄,所以才称为“观自在”。
  〈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空性,而证入究竟理体,发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有某观音寺联曰:
  “一尘不立,得真圆通,现随类逐形之身,寻声救苦;五蕴皆空,证大寂灭,依即心自性之道,说法度生。”
  “照见五蕴皆空,说法度生,竖穷三际;证极一乘实相,寻声救苦,横遍十方。”
  近代太虚大师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11
  白莲台上弥陀佛;
  紫竹林中观世音。
  这是观音菩萨画像通用联。
  白莲台上趺坐著弥陀佛;紫竹林中趺坐著观世音。
  在观音菩萨的画像中,常看到菩萨坐在紫竹林中的一个磐石上面,一手执净瓶,一手持杨枝。龙女站在身旁,鹦鹉站在菩萨头上,口中衔著佛珠,善财童子在下面向菩萨参拜。
  这画像出处背景是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前往普陀山朝山的善男信女,在参拜观音菩萨之后,总要带一些当地的紫竹林和小石子回去,一方面作为纪念,同时也作为辟邪保平安之用。
  密教引用《大日经》的说法,说观音菩萨是北方的尊佛,坐在白莲花上,身紫金色,头有无量光冠,颜容微笑。依这样的形容,可见观音菩萨是弥陀的化身。
  凡佛弟子修学净土念佛的人,当他将要临命终了时,依照他善业功德的成就和所发的愿心如何,有的时候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他往生净土;有的时候则是由观世音菩萨以化佛之身前来说法相度。
  12
  石璧云天观自在;
  潭华水月见如来。
  这是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的宝藏岩联。
  从石璧潭中映照出高远的云天中,可内观自在无碍的本心,那是观音佛祖无论是自利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的境界啊!就是空幻的潭中花、水中月的倒影,都可识见佛陀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来三界垂化的根本智慧啊!
  石璧,亦作石壁,为古潭名。宝藏岩所处古地名为拳山堡。背对拳山,面向石璧潭。
  如来,佛的十号(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之一,是对佛的尊称。因佛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
  如来,字面的解释是像这样(真实世界)来的人,或像这样为了教导别人而来到这世上的人;也可以解释成“如去”,所以也可以译成像那样去的人,或已达到真实的人、走到涅槃世界的人。
  本副对联作于清代乾隆辛亥年(一七九一)菊月(九月)。原为注生殿柱联,为晋水人黄世成敬奉。现柱子被改置于西殿。
  和这副对联意境相同的另一副古联:
  “万法岂无迷?云山璧水;佛门多妙悟,皓月清光。”
  本副对联作于清代道光三年(一八二三)腊月(十二),为清溪人吴世悦、董沐敬奉。
  执著万法,难道没有迷惑吗?不如直接在云涌的拳山、石璧潭的潭水中领悟了知诸法皆空,不堕执障的真理吧!在佛门中有许多敏慧善悟的机缘,就有如那没有云影遮蔽的月亮,散发出皎洁清明的光芒,每个人都拥有如月圆明的自性,能照察本原自性,那么万种的机境都被照得非常明白了。
  13
  甘露常流功德海;
  香云遥映普陀山。
  这是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观音殿联。
  观音的手所结的与愿印中恒常流出甘露水,以满足饥渴的众生,汇聚成广大无量的功德海;观音倒驾慈航,普渡深陷苦海的众生,足下的香云,遥映著浙江南海的普陀山。
  14
  生面自别开,一片慈心,道人向空中写出;
  随声以显应,千寻峭壁,大士从何处飞来?
  这是云南永胜县东壶山观音箐联。
  生动的面貌独自另外展开,还拥有一片慈悲的心肠,是道人向空中刻写出来的;随著音声而明显回应,趺坐在千寻高的峭壁上,观音大士究竟从何处飞来的呢?
  15
  世路崎岖,看迷人捷足登山,争到悬崖无退步;
  佛天悲悯,愿众生回头是岸,早离苦海渡慈航。
  这是浙江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联。
  世路十分崎岖,看看迷途的人虽然捷足登山,但争先抵达悬崖时,已没有退路可走;佛天胸怀悲悯,希望众生回头是岸,借著观音的慈航,早日渡济苦海。
  观音悟道后,无所执著于涅槃的境界,倒驾慈航,再来救度一切众生,好像乘了一艘船去接引他们,所以有“慈航普渡”的说法。
  其实“法身船”是无形无相的,人人本心具足的。行菩萨道的人,所要修持,所要追求的,就是集聚一切的功德,藉以显现本具的法身,这个法身,就像一艘船似的,有了它,才可以渡过苦海、渡过烦恼河,到涅槃的彼岸去。
  法喜寺咏观音联佳者尚有:
  “观自在到最高峰,何处觅音声,看慧日照临,一片西湖皆净土;大慈悲度无量劫,来游诸士女,果迷津识破,千寻南海不扬尘。”
  “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千百里接踵朝山,海内更无香火比;佛号观音,南摩时闻耳畔,亿万众同声念佛,世间毕竟善人多。”
  16
  西方自在;
  法界皆春。
  这是高雄县阿莲乡超峰寺观音殿联。
  西方的观自在菩萨如如自在;使得遍一切法界都是春天。
  超峰寺在高雄县大冈山中,是著名寺庙。寺中咏观音的对联尚有:
  “佛法无边传道祖;观空有色听世音。”
  “岩上涌清泉,尘气尽洗;寺中供绣佛,色相俱空。”
  “超脱凡空,生化慧身六丈;峰峦高峻,大观世界三千。”
  李鸣鹗题:“超轶群山,德水流分左右;峰高万仞,慈云出布西东。”
  “冈上现金身,慧眼放观三千界;岩中藏玉相,慈云普济亿万人。”
  “超拔众生,无非法雨慈云随地布;峰高群岳,尽见莲花贝叶遍岩香。”
  17
  西天有路谁人过;
  南海无桥惟我行。
  这是家庭观音佛龛联。
  西天有路,但怎知道有谁走过呢?南海虽然无桥,只有我行过啊!
  这副对联在赞颂观音的佛力。
  人死,一般说是“接引西天”,但没有人死后复活,说出西天有路可行;然而观音倒驾慈航,南海上虽然无桥可度,却神通广大,到处救苦救难。
  中国民间传说观音是听南海潮音而悟道的。海潮有生灭,但观音能听的自性,不随著海潮音的生灭而有生灭,清净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祂悟到自性不生不灭,外面的声尘停止时,自性固然没有听到外尘的声音,但能听的自性并没有失去,观世音菩萨反闻自性,当下证得耳根圆通的神通。
  中国传说观音的道场在浙江东南海滨的普陀山。因此在滨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的民间,以及漂洋过海的南洋华侨,他们尽可以不知有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却无一不信有观世音菩萨的。由于观音寻声救苦,有求必应,和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
  而从大陆渡过海洋到台湾的早期移民,沿著台湾的各处的河流上岸定居,自然形成聚落,兴建观音寺,题刻对联中,都述明原自南海普陀。
  18
  西天法界通台地;
  南海慈航济淡江。
  这是台湾新竹市法莲寺观音佛祖殿联。
  西天法界通达桃竹台地;南海的慈航济渡淡江而来。
  法莲寺其他咏观音联有:
  正门联:“法护群生,恩敷竹堑;莲开九品,香满乾坤。”
  右侧门联:“法水瓶中施雨泽;莲花座上现慈航。”
  左侧门联:“法界三千开觉路;莲舟一叶渡迷津。”
  寺外壁联:“法雨檐前滴;莲花座上开。”
  柱联:“地涌橤莲,灵根永固;瓶垂杨柳,奕叶长春。”
  南海,借指观世音菩萨。中国人认为观世音的道场在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因为地处浙江东南海滨,所以中国人习惯称观世音菩萨为“南海观世音”。
  淡江,清代新竹属淡水厅。
  三藏和尚法显大师《历游天竺记传》中,曾记载:当法显从海路归国时,中途船遇暴风,情况危急,法显心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得以救度。当时,印度人航海经商,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贸易,船中都供奉观音菩萨以求平安,可见当时南印度人已视观世音菩萨为海上的守护神。
  到了西元七世纪,玄奘法师游历印度的时候,由中印度的摩揭陀国以至南印度的补陀洛迦地方,观世音菩萨已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了。
  根据《普陀山志》的记载说,五代后梁末帝贞明二年(九一六),日本留学僧慧锷法师学成回国时,特别向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圣像,想返回日本供奉。慧锷法师所搭乘的木船航行至浙江的舟山群岛,在过新罗礁的地方,忽然海中掀起狂风恶浪,海面上现出许多的铁莲花,致使木船好几天无法前行。
  不得已,只好将观音圣像请上小岛,借张姓渔夫的茅蓬安放,经过数日,选择了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时候准备再度启程,谁知铁莲花又布满了海面,阻挡了去路,这时候张姓渔夫对慧锷法师说:“您既然日本回不得,就在这里建筑寺院安住,供养菩萨,不是同样可以弘扬佛法!”
  于是慧锷法师就在山上建筑一座“不肯去观音院”。后来朝拜的人日益增多,终于更名为普陀山,成为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与山西的五台山─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的峨嵋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大愿地藏菩萨的道场齐名,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普观音菩萨的道场,佛经中最早是说,在娑婆世界南印度补陀洛迦山。唐代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中作“补陀洛山”,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华严》中称为“光明山”。
  “补陀洛”是梵语的音译,义译是白华、小白华、小花树、小树蔓庄严等。原来这座补陀洛山,就是南海中的海岛上的光明山,山上有小白花树,是一个非常美丽、庄严、圣洁的地方。
  普陀山的“普陀”二字,与“补陀洛”,西藏的“布达拉”一样,都是依原发源地“补陀洛迦”的发音而命名,只是用字不同而已。
  19
  西江月色千秋偃;
  南海潮音万古同。
  这是台南县茅港尾观音寺联。
  西江的月色,千年以来偃映著,展示著实相无相的真谛;南海的潮音,万古以来没有不同,依然布演著观音圆妙的佛音。
  《普门品》上说:“梵音海潮音”。观音的道场在浙江东南海滨的普陀山,海水的潮音日夜不断,声音来时是动相,声音去了是静相,动静二相只是相对的现象。能听的功能,它不在动相与静相之间,动来也留不住,静来也无所住,能知道动,能知道静,当体即空,一念不生,便能耳根圆通。
  修持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人,利用耳根听声音来修证。不管外界是动或静,都可听到自己内在的音声,慢慢内在的音声也都清净了,如身游太虚中,安心自在。
  20
  西方贝叶演真经,如问如来,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要;
  东海莲花生妙相,自观自在,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
  这是普绫题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嘛尼寺观音堂联。
  来自西方的贝叶布演真经,如果请问如来佛演布的是什么道理?祂回答的绝对不出戒、定、慧,三条佛法要义;来自东海的莲花生出妙相,从观音自观自在的境界看来,要了悟也只需要闻、思、修,一味自证圆通体用。
  据《华严经》卷五十一说“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众生心中,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要守持戒律、修习禅定,引发无漏智慧,就能消除无明烦恼,即能正知正见自己的真心,与佛无二无别。
  有佛联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人心三毒是贪嗔痴,起因于爱憎迷。以知足、守戒,对治贪病;以慈悲、忍、定,对治嗔病;以学道、觉、慧,对治痴病。
  修学佛法必须具备“闻、思、修”三慧。
  闻即闻佛开示,悟明本有佛性,为因地心,依悟而起思修,而得证入。本有佛性是正因,悟明为了因,思修属缘因。
  《楞严经》中记载,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向本师释迦佛与大众报告修行经过。祂说祂最初学佛的老师叫观世音佛,祂就在观世音佛那里,发大乘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观世音佛教祂“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先听闻佛法;然后研究经典,思维佛理:再依法奉行修持,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觉所觉空,空觉极圆”,能觉悟的和所觉悟的都空了的悟境。
  观音信仰修持观音耳根圆通法门,观世间一切音声,包括称祂明号的音声,天天都念观世音,时时都念观世音,耳根反闻,内心倾听,证入三昧。
  21
  自在自观观自在;
  如来如见见如来。
  这是浙江杭州灵峰寺联。
  自在地自我观想,透过自我观想的心情多么自在;如你所来,如你所见,一切如如自在,不被万物遮蔽,便可见到如来实相。
  浙江省普陀县普陀山联曰:“自在自观观自在;如亲如见见如来。”
  台湾法华寺引用本联嵌寺名题曰:“法界普光辉,自在自观观自在;华藏尽玄门,如来如见见如来。”
  四川江津县钟耘舫题石门大佛寺联:“自在观,观自在,无人在,无我在,问此时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如来佛,佛如来,有将来,有未来,究这生如何得来?已过来,如见如来。”
  台南县大仙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祀观音菩萨,有联曰:“万法皆空,无我无人观自在;一尘不染,非空非色见如来。”
  云林县北港镇碧水寺联:“碧海藏天,无古无今观自在;水心印月,非色非空见如来。”
  亦有观音寺截后半句题联:“无我无人观自在;非色非空见如来。”
  诸联对如何臻观自在之境,如何得见如来?具有妙答。
  22
  地接竹龛,声通南海;
  寺开莲座,人引西天。
  这是台湾桃园大溪镇观音寺联。
  这地方虽然连接竹龛,但音声直通南海普陀山;本寺开出观音莲座,将人接引到西天极乐世界。
  23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破,万里无云万里天。
  这是浙江省南海普陀县普陀山观音联。
  有感应立即通达,就好像江里有水,天上有月,只要千江里都有水,千江上便都有月;没有任何机心不被破除的,就好像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
  “千山共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是宋代禅僧雷庵正受的偈句。见《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贵贱,是人便有佛性。无明烦恼尽去,佛心本性自然显现,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千江水月,如意清妙。”掌管好自己的一颗心,心清意定,那么良心、道德与真善美的世界俱足。一颗富足的心,无须向外攀缘;不攀缘的心,静定安详,如意清妙。
  普陀山观音联尚有联曰:“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即当前实景,写自在之心,亦佳。
  24
  竹林法水澴潆,灵源洋溢通南海;
  山寺慈云纠缦,瑞气氤氲接普陀。
  这是郑奎璧题林口竹林寺正门联。竹林古寺祀观音菩萨。
  竹林的法水澴绕潆满,灵通的源头洋溢,通达南海;山寺慈云纠纠缦缦,祥瑞的气息氤氲,直接普陀。
  竹林寺右侧门联:“观山吐雾兆征祥,庆云霭霭皆环岫;音寺谈经臻入妙,顽石磷磷尽点头。”
  左侧门联:“佛殿仰巍峨,画栋雕梁成乐国;祖心存恻隐,慈航宝筏渡迷津。”
  郑奎璧题壁联:“竹林甘露滴绿柳,青苍三月景;山寺慧风生白莲,开放一枝香。”
  林清敦题柱联:“竹林山色峙拱普陀,拓得三摩净境;南海潮音流通淡水,分来一脉灵源。”
  邱天德题柱联:“竹翠迎观峰,寺外慈云千朵秀;林幽环淡水,佛心济世万家春。”
  佚名题柱联有:
  “佛通三昧,妙相尊严称大士;祖具一心,灵光普照护群生。”
  “宝刹释迦佛,济度迷津西天去;南海观世音,慈悲赐福竹林来。”
  “慈竹霭春晖,万千林勤拜仰;青山供古佛,森严寺共瞻依。”
  右门“菩提路”,联曰:“水流花开观大自在;风清月朗得上乘禅。”横披:“溪声便是广长舌”。
  左门“慈悲门”,联曰:“随处化身,不生不灭;闻声救苦,大慈大悲”。横披:“山色浑如清净身”。
  右窗联:“音云何观,返闻自性;心即是佛,妙证真常。”横披:“广度众生”。
  左窗联:“有相皆虚妄;无我即如来。”横披:“水清月现”。
  25
  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
  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
  这是广东广州市观音山联。
  刻意去求自在的心境,反而不自在,修学佛道,觉知自在的真如之境,自然就十分自在了;领悟如来之所以为如来的威德,思考著怎样才能臻如是而来的真实之境,虽然不是如来,却因此像如来一般。
  26
  即色即空,观慈悲相,吾无隐尔;
  是万是一,具手眼人,自成辩之。
  这是浙江德清山慈相寺联。西平遥亦有此联。
  色相就是空相,观想慈悲心的实相,我没有对你们隐瞒什么;手眼说是万也只是一,具备手眼的人们,只要能自我完成,便能不辩自明。
  “即色即空”,色是妄想所成,在色上要明白空理,无所执著。《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27
  即心即佛,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
  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
  这是清代叶赫实诚题浙江省普陀县普陀山紫竹林潮音洞联。
  人心就是佛心,只从涅槃的彼岸来指点陷溺迷津的人,等到渡头的宝筏启程后,驾著以大慈心为怀的船帆,就可找到觉路了;是色相都具空性,虔诚地来到这普陀山,瞻仰观世音菩萨的法相,在洞口祥云簇护的地方,显示千变万化的佛法。   
  “即心即佛”,出自北朝傅翕(?──五六九)《心王铭》。意思是说,不必另外求佛,佛自在我心中。
  《华严经》诗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一切如来,都是由心所造。
  “彼岸”,指了脱生死,到达得证正果的涅槃境界。
  “迷津”,比喻为烦恼所系缚而流转于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界。
  “宝筏”,比喻引导人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
  “祥云”,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心说法,如云覆虚空,普荫一切众生,使得吉祥。
  这副对联,运用经典文字,结合普陀山地景来阐发佛心佛愿,造境清雅。
  28
  我门中缔结佛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
  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实,春茁兰芽。
  这是明代戴仁题西湖中天竺法净寺观音殿送子观音佛龛联。
  入我门中缔结佛缘,难道只是在平日烧一炷清香,念几声佛号而已?你要在心里修持,当机缘成熟了,自然像秋结桂子,春抽兰芽般,周全善果。
  古代妇女求子心切,祈求送子观音能成全自己的心愿,作者提醒信佛真谛,不在烧香礼佛,得到佛的庇佑,而在修心行善,自我完成善美的佛缘。所谓“一点心苗须养护;十分善果好周全”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的宝藏岩,是先民移垦台北建筑的第一座观音佛寺,有一副注生殿古联说:“天上石麟来夜半;人间玉树长阶前。”
  在半夜的时候,梦见神仙送来石麟,庇佑喜获聪颖的麟儿;人间庭院台阶前,长著英挺出众的玉树,他将成长为材质美好的子弟。
  “石麟”,比喻聪颖出众的儿子。
  “玉树”,比喻材质美好的嘉子弟。
  29
  佛法无边超苦海;
  众生有愿渡慈航。
  这是台北市景美观音阁联。
  佛法的功德无边无际,可使人超离苦海;众生有愿心就有愿力,渡脱之道是藉著观音佛祖慈航的牵引。
  30
  佛法无边传祖道;
  观空有色听世音。
  这是台湾高雄阿莲乡超峰寺联。
  佛法无边,传布佛祖之道;观空有色,听取世间音声。
  31
  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
  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
  这是台湾台南观音亭联。
  此亭建于清代道光六年(一八二六)。
  佛法虽然广大无边,但在真静里,便恒常可观照到自在的本性;观音菩萨的慈云广布,济助众生,但在空理之中,密见如来实相。
  有某观音寺联:“云起慈门,怜彼迷情不易悟;波腾愿海,怜伊佛性了无殊。”
  32
  法演圆音,普化大千世界;
  华严妙相,展开万亿金身。
  这是台南市法华街法华寺天王殿联。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观音佛祖佛龛亦见此联。唯下联“万亿”作“亿万”。
  一切有形的色法或无形的心法,布演著圆妙的佛音,普通沾化著三千大千世界;如华的万德庄严法身,都有不可思议美妙的色相,展示著万亿无量的佛身。
  法华寺天王殿另有二联曰:
  “不变随缘,十世升沉迥异;随缘不变,一心体用无殊。”
  “法宇更新,一杵钟声回梦蝶;华严妙应,半空云影散天花。”
  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子梦蝶事。后来称梦为“蝴蝶梦”,含有梦幻非真之意。
  法华寺,原是李茂春梦蝶园故址,清康熙时改建,为台南四大古寺之一。
  33
  法相本西天,聊现尊严钟港北;
  慈航羁南海,时因普济渡瀛东。
  这是郑川流题台南慈荫寺联。
  观音的法相,本来原自西天,姑且展现尊严,钟情港北;观音的慈航,恒常羁留南海,时常因普济众生,渡化瀛东。
  34
  法相法云何,形槁木,心死灰,斯之护法;
  观音观自在,水上鸥,花间露,作如是观。
  这是台湾台南竹溪寺联。
  法相法的相是什么呢?形如槁木,心似死灰,这才是护法的表现;观音所观的自在是什么呢?看看水上的鸥鸟,飞来飞去,花间的露水,瞬时晞干,一切都像这样的观想。
  “槁木死灰”,谓枯槁的朽木与陈久的冷灰。比喻毫无生趣或寂寞无情。语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竹溪寺尚有联曰:
  “溪流环古刹;竹影绕禅房。”
  “慈云焕彩光瀛岛;胜地钟灵萃竹溪。”
  “片竹孤云窥色相,悟来大道无多事;长溪皓月即禅心,勘破机关总是空。”
  35
  直指见心,慈云塔现如来金粟眼前,七宝庄严参佛相;
  回头是岸,甘露泉在大士白莲座后,一瓶清净悟禅机。
  这是吴鸿昌题江西赣州光孝寺联。
  直接指见人的本心,以慈云宝塔现身在如来佛金粟般的眼睛前面,看那庄严的七层宝塔,便可参悟佛陀的实相;要知能及时回头,便是脱离苦海的彼岸,甘露泉水在观音大士白莲座的后面,看那一瓶清凉净水,便能领悟无限的禅机。
  这是咏赞千手千眼观音的对联。
  上联赞颂观音所现化的化宫殿手。化宫殿手的形象是造作宫殿一座,其中安置化佛,喻意常生佛家。此手并要行者营建俗世的佛宫家迦蓝,而是要化出莲华胎藏,种下往生佛国的种子。
  下联赞诵观音所现化的杨枝手。杨枝净水就成为观音法力的代表。表现在图像上是观音一手持军持(净瓶澡灌),一手拈杨枝(柳叶)的形象,以甘露清凉净水,洒在祈求的人的头上,为他们除障祛病,使得安乐。
  36
  迎面见青山,看三千世界,露路崎岖,平地有风波,借端慈航登觉岸;
  江心澄皓月,听八百梵音,霜钟清澈,诸天留因果,应从苦海识菩提。
  这是安徽怀宁迎江寺联。
  迎面见到青山,看三千大千世界,露水世路如此崎岖,就在平地,也会有风波产生,借著观音的慈航,登上无上正等正觉的涅槃彼岸;江心澄现皓月,听八百声的梵音,霜天钟声无比清澈,诸天留存因缘果证,应该从苦海中度脱,悟识菩提真境。
  37
  苦海同提登彼岸;
  慈航遍渡泽恩波。
  这是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正殿内柱联。
  在苦海中一同提拔出来,登上涅槃境界的彼岸;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普渡众生,使众生受到佛光遍照的恩泽。
  38
  南海绿竹千年翠;
  西方莲花九品香。
  这是高雄佛光山庆祝开山三十周年,春节平安灯法会,观世音菩萨花灯联。横披:“普施甘露”
  南海的绿竹,千年以来依然青翠;西方极乐世界的妙法莲花,具有九品的清香。
  39
  泡影乾坤,妆成宝相;
  色香世界,幻出空花。
  这是清代乾隆皇帝题宣武区陶然亭观音大士祠联。
  在宛如泡影随生随灭的天地中,妆成庄严的佛相;在充满色形香闻的娑婆世界中,幻变出虚空的宝花。
  泡影,比喻容易幻灭。出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宝相,佛家称庄严佛像。
  信仰观音,当打破幻想迷执的疑云,使一切尘劳不起,脱胎换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