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蓝图(下)
快乐的蓝图(下)
A·摩晒陀(VEN. ANOMA MAHINDA) 著
庄耀辉译
生命的实相
生命的实相通常有三大特性,那是决定所有生灵的不变定律。此三个实相或定律,即无常、苦、无我。所有生灵都不例外,都受此三大特性规范。这是物理世界的自然律,并且由各个观点来看都合乎科学的。
无常,不仅限于有情众生而已,宇宙间的任何事物也都是这样,没有一样有形的东西,可以恒久存在的。迟早它都得消蚀殆尽、破裂、摧毁或解体掉的,并藉此提供新形体存在所需要的物质。此一定律的运作无量无边,小至微尘,大至宇宙最大的星球都是如此。每一事物都是迁流不息,存在然后毁灭。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暂时停止下来,因此,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恒久或永恒。只有在我们心理上,才会认定有静止或不变的东西。所有现象及所有自然定律都是这种迁流或流动的结果。
苦,四圣谛已经说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为何所有人对苦好像都无动于衷。我们所碰到过历经苦难煎熬的人,很令我们讶异的是,透过他们口中,生活好像没那么可怕。为了要了解此一奇怪现象,以及为何受苦最深者往往最不想逃避痛苦的不和谐性,我们得探究心的虚妄性。
人心有令我们忘掉不愉快事物与经历的奇异机能。让我们举一些例子:把一个人在极度痛苦或悲伤时所表现的,跟他稍后的心情作个比较吧!
年轻的甲君刚跟女友争吵。他把自己的悲痛带给别人,每个人都觉得难以忍受。当他朋友跟他说,迟早你会从悲痛中恢复过来的;他却说他想寻死。他自己晓得,在极度痛苦时,他不可能会从悲痛中恢复过来的。
几个礼拜后,我们碰到甲君,他不再是那个悲伤与沮丧的人了。他笑眯眯的,乎裹挽著一位新女友。 ·
让我们再看看乙君吧!她怒气腾腾,杏眼圆睁,不停吼叫著。她母亲离不开无常律,刚刚过世。这个经常不快活的女人,就像这样子。“你们顺便把我埋掉好了,”她告诉人家,“我不想没有母亲单独活著。”幸好他们没有照办,而她也很快就恢复过来了。
六个月后,她嘲笑那个丧礼,甚至那位“老太婆”。
还有开快车的不幸事件。丙君发现他上班已经迟到了。由于他老板很在意迟到早退,因此,有必要开快车以赶时间。在过十字路口时,他撞上开小车子,碰巧也是赶上班的人。虽然只是轻微碰撞,但丙君受祸可不浅,断一只胳臂、一条腿及几根筋,尚没提无数的割伤、瘀血以及沮丧的心情。
和他碰撞的车主明白:开快车是会致命的,发誓今后不再开快车。他以为丙君死掉了,而他是害死这位已婚、有家庭负担者的祸首。
几个月后,丙君出院康复了,他的财物损失则由保险公司理赔。他嘲笑自己那时以为活不成了。很快的他忘了那些创痛,想法也是如此,不再哭泣、悲伤,又回复往日的欢笑。
车祸当天,那位车主整个人都变了。但目前则照样欢笑、跟朋友饮酒(当然也又开车了)。而提到那次车祸时只说:“那个人已经好了。”
此刻悲伤,下一刻欢笑。这些人怎么搞的?何以今天的不幸,竟成明天的笑话?答案当然是,心理的奇异机能使我们淡忘。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周复周,月复月,人类早就因承受不了痛苦而死或错乱了。然而,维持健康与清明的心,也一样迷惑我们,经常误以为人生实际上很快乐。悲痛当头时,人们会说生命的无助、无望,但悲哀淡忘了以后,活泼及种种妄想迷惑马上又呈现另一种景象了。
冥思主要在唤醒心智以了解人生的实相,并扫除妄想。
今生的痛苦,来自三方面:
一、人跟自然起冲突;
二、人跟其他人起冲突;
三、人跟自己起冲突。
大部份我们体验到的痛苦是,人对人的残酷所造成的。这实在是十分的荒谬可笑,一个想逗乐别人的人,却使自己的亲友痛苦不堪。或者是,我们发现满面怒容的人,弄得别人不愉快。而最坏的是人经常跟他不相识的人起冲突,导致大量的死亡与屠杀。这是事实!这类战争在人间已进行好几千年了,甚至动物界也是如此。解决的办法并不在改造整个世界,而在改造我们本身。佛法将安置我们,在舆万物各得其所的良好关系上,并引领我们走向正路,直到痛苦止息。佛陀虽然指引我们应该帮忙别人找正路,但我们却没法替别人或给别人解脱。从这一点来看,佛教是相当个人化的宗教或哲学,因为每个人都得自己走这条道路,才能证悟自己的涅槃。
无我是普遍存在于每一事物的,但我们主要是针对有情来说。所有生物都没灵魂或自我,没有恒久不变的自我或自性。灵魂或自我是指人死后,身体毁坏了,仍存在的非物质部份的想法。科学目前不支持这种传统的信仰,但承认人有心理的自我或个性。佛教与目前科学思想这么相近,实在令人惊异。未开悟的人,常把自我意识或个性跟灵魂混淆在一起。每个人的个性,跟灵魂实在扯不上关系,因为我们可体认到个性是变化不定的,自然就没什么永恒的灵魂存在。西方人开始探讨佛陀开示的无我,通常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以灵魂的观念,因此,很不容易放弃它。任何人不管是无法体会或感觉佛法深奥难明,都不必困惑,因为每样事情终有真相大白的时候。
一般认为可以单独存在的灵魂,佛法却明白表示,所谓自我或个性,离开心与身的作用根本不能存在。事实上,只是心的作用,而不是同一事物。这个自我能造善恶业,但不能死后存在,转到下一世。
重要的是,它使我们生起“我”及“我所”的幻觉。在自他的关系上,这是最重要的一项因素。
过去几年来,现代心理学已经有某些惊奇的发现,但从佛教的标准来看,它一点也不新鲜了。
让我们引用英国顶尖精神病学家霍伟医师的话: .
“稍一层阅佛经就可了解,二千五百年前,佛教徒所知道的已远比我们现代心理学的问题还多,只是未冠以现代的术语而已。他们很久以前就已在研究这些问题,并且也找到答案。我们只是重新发现古代东方的智慧而已。”
佛陀是第一位显示心的运作情形的人。我们要记得的要紧事情是,心支配言语与行为,因此,心性决定我们的谈吐和行为。
心想的运作,即是我们生命不变的现象,它经常被说成灵魂或精神。目前则认为灵魂的幻觉,源自人类原始的梦境体验。在睡眠中,看见已逝的亲友,则可能使人误以为他们生活在灵界中·不管这种信仰多么原始,尽管科学也已摒弃它,我们仍可发现许多人仍执著在灵魂上,甚至比他们的祖先更固执地迷信它。
佛法与现代科学,都说明相同的基本原理;人是心与身合成的,再没有别的了。遣两者相互为用,没有那一个死了,而另一个还可独自存在的。两者是合而为一的,我们称之为人类,而且迟早都难逃一死的。
自信
由于佛陀告诉他的弟子,人们的快乐与否是自己造成的。因此,我们须依赖自己的努力,而不必寻求鬼神或神灵帮我们解脱。现在,如果人应信靠自己,那么以祷告来祈求帮助和恩惠,就显得很卑弱。不是祷告,他教我们冥思,并发展心性,以便面对生活的困境,并克服它们。
痛苦舆快乐都不是持久不变的。我们只需要一点点的耐性和坚忍,即可静待情况的转变。佛教徒最懂得这一种道理了,因为即使快乐时,他也没失掉此正知见,而在面临不幸时,他也不绝望。佛教徒深明事相是受均衡的自然律支配的,因此,祈祷只是表示追求个人利益,或他得不到、不是他的东西,能归他所有的欲望而已。如果自然律能以这种方式来扰乱它,那么我们势必可以不颅别人死活,得到一切我们想要的东西了 。
佛陀并不避讳谈一些具大势力的鬼神。他不仅开示真正事相,并且不承认有万能的创造者这种观念。他进一步开示我们,如果可以靠自己本身解决的事情,还要依赖鬼神,这种迷信是有害无益的。
我们不相信宇宙可以从“没有”变“有”,如此这般的被创造出来,也不相信有这样大能耐的神只。今天我们已知物质是不灭的,而且也不可能无中生有。长久以来,人类就已经在思索人生及宇宙起源和终结的问题,虽然那是人类心智所难以捉摸的事情。
世尊劝告我们不要卷入这种无用的思考中,因为那些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而且跟我们过洁净无疵的生活或帮我们达成涅槃目标是丝毫无补的。
信仰或信心
实际上,世上每一种伟大的宗教,都要求信徒“信仰”,因为许多教义都与理性不相容。在这方面,佛法却迥然不同。佛陀只要人依照了解与理性建立·信心。盲信对人是没用的,因为它不求甚解;以了解作为人道的因缘,此一开广的形象,或许是今天西方人纷纷寻求佛法的原因。
佛教中没有教条、法规条文或信仰。除非一个人已准备这么做了,它从不要求任何人信任何事,既没坚信,也不必诵习教条。
世尊在许多场合,都强调一个人要考虑、调查清楚了才接受。这是何以佛教没有用枪杆子或迫害的方式,即令许多人改信佛教的原因。人只有在深明以佛法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比其他宗教殊胜后,才可能成为大觉世尊的良好徒众。世尊从未鼓励人用歇斯底里或激进的方式接受佛法。如果有人准备接受它了,他还是会劝人家认真考虑一段时间再说。
佛教史中有一则著名的例子。据说佛陀宏法时期,有位耆那教信徒名叫西哈。耆那教是一个约与佛教同时的教派。西哈跟他的首领拿他普塔谈他要拜访乔达摩隐士,拿他普塔不想失去一位像西哈这么富有并有影响力的施主,因此劝他不要去,而西哈不顾拿他普塔的劝告,决定亲自见乔达摩,看看他讲些什么·。第二天,他见到佛陀,并向佛陀请教问题。他马上发现耆那教歪曲佛法的说法,并且在听到真正的教义时,即了解到这正是他一直想寻访的法。当佛陀向他说法时,他立即了解到这位真正是众导师中的明师。西哈有此认识后,马上要求尽形寿追随佛陀,皈依他和皈依法。佛陀不想经由简短谈话就收他为徒弟,的确令西哈惊异。佛陀指出以西哈的地位与责任、名望,在信受一个新教义时,实在要审慎研讨。
然而,这样只是更加强西哈追随佛陀的决心。他晓得如果情况刚好相反,他离开佛而改信耆那教时,他们不仅会毫不考虑,马上接受他,而且还会大肆宣传这位新信徒。佛陀再三的劝告他,但西哈的心意已经决定。
这还没结束。佛陀指出,西哈及其家人长期是耆那教的护持者,即使他已不愿接纳他们的想法,他仍应继续支持他们。
西哈晓得这是他刚离开的教派讲不出来的话,因此,他对世尊的信心有增无减。
随后,佛陀继续指导西哈,讲解德性舆目标及追逐感官快乐的危险以及克服它们的利益。跟他说苦、苦因、灭苦及成佛之道。
西哈就这样成为佛陀的弟子。
在此,我们必须引用佛陀给卡拉玛司的教诫,当众师父争夸自己,标榜己意,宣称他们各自的教理是唯一的真理时,这只会使他们困扰,并且不晓得怎么判断真与假而已。他说,如果他们没真正了解时,他们实在有必要去怀疑:
“不要因别人怎么说,或过去怎么说,就跟著走。不要因能诵习经文,或推理与推论,就跟著走。也不要因它适合某一成见,就跟著走。或因尊敬你的师父,就跟著走。而只有你自己晓得这些教义确实有益,为智者所认同,实行起来也无害,也不会招致痛苦,只有如此,你才可接受它们。”
顶礼佛陀
对佛陀的敬仰与尊敬,只是对他的伟大及其教义能带给我们快乐,所表示的象征与崇敬而已。世尊随时都是我们持身处世时,思想、行为的典范。因此,这种敬意自然显现为世界最美丽的艺术与雕刻。
我们所看到的佛像,是殊胜的象征,而不是“摄影般的”维妙维肖。佛陀圆寂后,好几百年才有佛像产生。在最早的雕刻和绘画里,佛陀只是以法轮或足印来代表。在某些情形,仅以空白空间来表示,而不是描摹佛的示现。第一尊佛像是印度西北部犍陀罗的希腊佛教徒造的。这些希腊艺匠把佛像做的跟阿波罗相似。这些雕像及以后千千万万的雕像,使佛对许多人来说有具体的代表物。
佛陀的教义没有隐秘不宣的。他没有对大众说一些,而保留一些秘密的讯息给少数徒弟。他所知的是人类解脱所需要的,他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所有人。然而,必须了解的是,虽然没有秘而不宣的分别心,但无数徒众的体会与了解,难免千差万别。对佛法的完全了解,须要深刻的证知,而不是一般人的知见,目前在亚洲,有数百万人认为佛陀不过是崇拜的偶像。然而,佛法是一种包容性的生活方式,村夫可有村夫的见解,信徒不管僧俗,也可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各民族一般的百姓需要简单点的教义,而且很多人只能由象征的雕像或仪式中,体会到一些心理的概念。如果没有这些具像的膜拜实物,那么他们真会不知所措。
正如世尊所说的,我们晓得如果有些人还不想今生就有正见,也可以在下一辈子去体悟。要紧的是引导这些人走德行纯净的正路,那么来生才有进境。在佛法中,我们必须尊重别人不同的了解程度,以及那些不同于我们的观点。觉悟的佛教徒应作为导引入,而不要成为指责者。
佛陀本身并没有时间可作仪式和法会,因为他的生活方式就是行为和行动的具体表现。由深的层次看,规章与仪式,恰成阻碍进步的绊脚石。佛陀告诉我们,真正体践其教义的人,才堪称是最敬仰他的人。
还得强调的是,学佛并不必一定要抛弃家庭,去过隐士的生活。目前有很多良好的佛教徒已经成家,并过著正常的日常生活。这些人,由于他们的德行无亏和善行,并向别人宏扬佛法,在同侪中愈显出类拔萃。佛法的优点是每个人可量力而行,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僧侣,而且作个好居士也比出家守不住要来的好。
快乐的圆满蓝图
佛教朋友经常要求以扼要的几句话概括说明佛教的意义。而我所能给的最好及最短的定义是:佛教是个人生活的调适,以顺应自然律。佛法办得到吗?不但办得到而且可行。
巴利文中“法:冱一字无所不包,含很多事物,而它们也是彼此相关的。最通俗常用的意义是法规、教法,但它也可说是正义、真理或只称自然或自然律。这些定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字更宽广的一面,以及它代表的意义。如果一个人尽可能的实践佛法,那表示他跟自然,以及支配宇宙的自然法则完全和谐。佛法提供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称为快乐的蓝图。
快乐的重要性,不能被高估。只有我们跟带给我们健康、成功、满足、宁静及内心和平的自然法则和谐一致时,才可能实现。如果我们跟它起冲突,我们就生病、失败、不满、焦虑及不平衡。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上,和谐是了解佛法的果实,而不和谐则是对它瞽然无知的果报。
首先我们检讨不和谐的负面状态,以及它所引起的反应。
不和谐起于贪、嗔、和痴:
(1)贪是自私和贪婪所引起的。
自私是嫉妒所引起的,而贪婪则
是垂涎及竞争心所起的。
(2)嗔是不满与愤怒引起的。
不满是自负及报复所起的,而愤
怒是怨恨和争吵引起的。
(3)痴是执著和恐惧所引起的。
执著是爱求与欲望而起的,而恐
惧是迷信及不容忍引起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检讨和谐的正面反应,以及它引起的反应。
和谐起于慈悲、爱和智慧。
慈悲是无私和慷慨所起的。
无私是同情与利他所起的,而慷慨是均衡舆爱所起的。
均衡是温文与善意所起的。
善意是慈悲与自我控制所起的。
智慧是克己舆宁静淡泊所起的。克
已是满足及心理乎静所起的,而宁静淡
泊是正确判断及宽容所起的。
几乎每个国家都承认人有快乐的权
利,但不幸的是,对于如何得到快乐的
解释,却有抵触的结果发生。一般的幻
想是,一个人积累愈多,他愈能达到快
乐的圆满境界。实际上,我们发现那种
充足状况永不可能达成,而且拥有愈多
,就想要更多。就好像巫术师的徒弟,召请到一个他们无法控制的恶魔一样。
科学与发明被降格成疯狂贪求更多财货的生产物,直到这些装备把我们生活弄得杂乱无章,成为击垮我们的利器。在许多方面,科学有使生活更容易过的能力,但它无法使我们更快乐。
西方的有智之士已在追寻新的途径,并且转到东方来寻找它。大觉世尊的古老智慧,仍可证明是唯一能常久对治人类疾病的良方。其道路清楚地表示在它的教理中,是有智之士乐于奉行的,只要肯实行它,一定会有好的成果。
佛法在西方
许多宗教的兴盛和传播,靠的是残酷屠杀,及迫害跟自己信仰不符的人而完成的。佛教在世界史上,未曾写下这种纪录。在宏扬佛法于异域的过程中,没淌过一滴血,或有过一点迫害。更无政治或经济动机,只是和平的传布,它有长远及光荣的纪录。过去与现在都一样,在许多国家都欢迎我们和平的宏法,并且所到之处都有人要改信了。目前它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宗教,并且还在不断的成长。佛法之光将照十方刹上,但在二十年前,它还是默默无闻。
西方最早将巴利文经典译成英文的学者是位著名的传教士之子,他做此事的原先目的是想证明基督教优于佛教。在这方面,他失败了,但他的成就却远超过他的期望。他成为了佛教徒。我们不应忘记,这个让他从事此工作的幸运机会,将使千千万万的西方人能接触到佛法。
这位伟大的学者就是莱司戴维士博士,他对佛法的看法是:
“我研究过世界各大宗教,但在其中我却没发现有比佛陀的四圣谛更广博及更悠美的。我乐于信、受、奉行这样的道路。”
科学家兼历史学家的威尔斯给佛教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伦理体系,并把佛陀列为古今独一无二的伟人。在其一历史纲要”一书中,他说:
“在世界广大地区中,它还存续著。在跟西方科学接触,及历史精神的感召后,乔达摩的原始教义,或可再兴盛及净化,仍可在人类的命运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英国伟大科学家赫胥黎虽然不是佛教徒,但却深受佛法影响,他以简短的结论来说佛教:
“佛教没有西方所谓的上帝观念,否认人有灵魂,并认为相信永生是荒谬不经的,亦摒斥祈祷与牺牲的效用,认定人不必依盼什么,只有靠自己才能解脱。在它原始纯净的心灵中,没有所谓服从的誓言,也不祈求世俗教士帮助的一个体系,却能以惊奇的速度传播到世
我们怎样成为这个伟大和无所不包的大家庭中的成员呢?既不必受洗或传法,就可接受佛教。我们从接受佛陀为我们的导师起,就可称为佛教徒了。
过去我们都历经辛酸,但这儿却有佛法可让我们很有信心的去奉行。在世界其他宗教中,我们还能找到这么有智慧的导师吗?在璀璨群星中,他是最明亮的。科学家、思想家及文学家推尊他为“有生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一伟大导师的光芒,正照耀苦难及黑暗的世界,像指引及照亮人类的灯塔一般。
道路就在你眼前
今天就能决定是要受苦或是飞黄腾达!
生命法轮
“我已老耄,我的人生旅程将尽,并且即将圆寂。”
“我不是经常跟你们说这是所有事物的实相吗?不管我们多么亲爱,却终将离别。有生,就有形体并有生命,它本身自然含有分解的因子。即使是佛,他也不能不散坏,这世间没有永恒不坏的事物。从今天起再三个月后,我就要进入涅槃寂静了。”
“因此,弟子们,我所证悟的真理,我所演说的、传授给你们的,要去实践”冥思及弘扬,以便使此清净教义得以永续不堕,利益诸众生,便是出于对世界及对众生利益的悲心。”
“以信心坚持此路的人,将能安全渡过生死大海,抵达所有痛苦止息的庄严彼岸。”(出自大般涅槃经)。(译自Ven. Anoma Mahinda.The blueprint of happiness. Kuala Lumpur,MalaySia. The Buddhist MissionarySocietv.n.d)
《菩提树》1992年第10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