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长沙窑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浅议长沙窑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作者:张海军
最后,长沙窑除了生产大量的日常用品外,还生产了一大批雕塑小动物和人物俑。这些雕塑都是以简练的手法塑造,虽然器形不够精致,但是个个都非常传神。在其小巧的体积中,博采生活万象,凝聚生活情趣,以其娴熟技法显示了长沙窑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所有雕塑小动物中,狮子特别少,并且其形态特征各不相同。虽然狮子雕塑特别少,但是其意义却很特别,因为狮子对于佛教来说是十分珍贵的,佛教视狮子为护法者,在佛教经典中也常常出现与狮子有关的文字。
釉下彩、模印贴花以及雕塑装饰,这三种方法构成了长沙窑瓷器的最主要装饰技法,正是由于它们才使得长沙窑能够立足于众多窑厂之列,并且能够与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组成三大件出口到国外并饱受欢迎。而这三种装饰技法在内容上又吸取各种民间广为流传的纹饰图案,这其中佛教文化便是其中一个。长沙窑广泛吸收佛教中喜闻乐见的纹饰图案,为其开拓多渠道销售创造了的机会。
二、长沙本地佛教的发展情况
由汉末魏晋南北朝以来,学术思想的风气,一反两汉的朴质,普遍趋向于形而上的追求,佛教和道教的宗教学术,也便在这个时期,日益发达。儒家学说,依违佛道之间。复因南北朝以来帝王政权的提倡,佛教受到朝野的尊崇,无以复加。但由两晋到隋唐之间的佛教,大半仍随印度佛教方式,受中国文化的洗练,在渐渐蜕变当中。到了南朝梁武帝时代,因他对宗教信仰特别有兴趣,所以对佛、道两教,也都并存信奉,不过对佛教更有偏好,南朝佛教寺院林立,凡名山胜迹,多半有寺庙的建立,所以唐人杜牧《江南春》的题咏里,便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可是这还只是指大江南北附近的佛寺而言,至如黄河南北的佛教建筑,尚不包括在内。与其说南北朝的文化思想,是玄学的时期,毋宁说是宗教文化思想的时期来得恰当。在梁武帝和北魏武帝时代,印度佛教的教外别传,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由海道到达广东,东来中国,与梁武帝一度对话不合,便渡江而北,隐居在嵩山的少林寺,面壁九年,这便是禅宗传入中国的开始。自初唐以后,禅宗大兴,使佛教一跃而变为纯粹中国化的佛教,慧远大师创立净土宗,和菩提达摩传入禅宗,可以说是两件大事因缘。因为学术思想,和政治因素的交错为用,使南北朝六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文化,陷在一个非常紊乱的局面。因此隋唐之间,有文中子——王通的讲学河汾,综罗洗刷儒、佛、道三家的学术思想,开创初唐以来的唐代文化。这个时期,隋有智顗大师正式创建了佛教的天台宗,以禅那的“止观”为佛教实证的方法,用三种止观的体系,统摄全部佛学教理,开始分科判教,对佛学传承,做系统的批判整理。智者大师著有《摩诃止观》一书,应是中国佛教第一部佛学导论或概论的巨著。后来宋代永明寿禅师等所著的《宗镜录》,算足第二部佛学导沦的巨著。
长沙,唐时属潭州。有唐一代,长沙地区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一次辉煌期,各地广建佛教寺院,佛教文化深深的植入人们心中,因此佛教信众在长沙地区具有广泛性。在众多佛教寺院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麓山寺与密印寺。麓山寺建于西晋,而密印寺则建于唐晚期,虽然这两座寺院始建时间有先后,但是其发展非常迅猛,提高了佛教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并且对长沙地区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麓山寺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场之一。自晋以后,历经法崇、法导等高僧住持,佛事日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天台宗创始人在此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一时听众云集,对三湘佛教影响深远。唐时,麓山寺盛极一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声名蔚成大观,文人雅士竞相携游,或赋诗,或作文。诗圣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吟咏,刘禹锡亦有“高殿呀然压苍 ,俯瞰长沙疑欲吞”之惊叹。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大书法家李邕撰写《麓山寺碑》以纪其胜。因其文章、书法、刻工俱为上乘,世称“三绝碑”。
密印寺位于宁乡县沩山山腰毗卢峰下。此处虽是山腰,却纵横数里绿野平畴,流水淙淙,清风习习。青松、翠竹、银杏、红枫相映成趣,风光十分秀美。密印寺是沩仰宗的祖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开山祖师是高僧灵佑禅师,唐宪宗元和末年(公元820年),灵佑来到沩山结庐为庵,传经说法。经宰相裴休奏赐寺额“密印禅寺”,乃立寺。灵佑在沩山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晚年因裴休、李景让等人的推崇和支持,寺受大量土地布施,禅众日增。后灵佑禅师又传法仰山(在今江西宜春),创立了沩仰宗。据史籍记载,唐宋时,密印寺占地广阔,殿宇宏伟,僧众多达3000余人,寺田3700亩,盛极一时。传说当时寺内铸有千僧锅,可作1000人的饭。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铸5048斤大钟一口,涂以黄金,置之钟楼,晨敲夕叩,声闻数里,加之寺里原藏经文5048卷,原有田租5048担,遂有“密印三藏”之称。
麓山寺与密印寺自从创建以来,由于寺院主持以及众多得道高僧的不断努力和众多名人及官员的推崇与支持,使得寺院规模不断扩大,信众也越来越多,也使得当时的三湘文化中佛教因素越来越浓。麓山寺和密印寺只是当时三湘大地众多佛教寺院中的两例,但是这两座寺院恰恰代表了唐代三湘大地佛教文化的典范,从这两座寺院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再该地区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连载二)
摘自:中国文化信息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