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如何“见法涅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从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何“见法涅槃”
  释从信
  所谓“见法涅槃”,又叫现法涅槃,见法涅槃就是见法趣向涅槃,就是现观一切法无常而趣向寂灭涅槃。
  见法涅槃的“见”有二义,一者观义,眼见色就是用眼观一切色,也叫做见法。若耳听声,就是用耳观一切声,也叫做见法。若鼻嗅香,就是用鼻观一切香,也叫做见法。若舌尝味,就是用舌观一切味,也叫做见法。若身触细滑,就是用身观一切细滑,也叫做见法。若意分别诸法,就是用心观一切诸法,也叫做见法。二者见是现前义,见法就是现前一切法。所以见法涅槃就是眼见色而趣向涅槃,耳闻声而趣向涅槃,鼻嗅香而趣向涅槃,舌尝味而趣向涅槃,身触细滑而趣向涅槃,意分别诸法而趣向涅槃。见法涅槃就是现前观一切法无常而趣向寂灭涅槃。
  见法涅槃的“法”,所谓法,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界及非现象界的代名词。只要有情众生有其概念,无论真实或虚妄,一念即出即成一法。宇宙人生全体归纳为一法,法字便代表宇宙人生全体,叫万法,叫一切法,叫诸法。若打散宇宙人生全体为极微细分子,一沙叫法,一念也叫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叫做法。
  法就是诤论的处所,也就是烦恼的处所,只要有一念,那怕只亿分之一的亿分之一的亿分之一秒存在过,即有烦恼,如构成质子中子的小粒子“顶夸克”,只存在于兆分之一的兆分之一秒,令科学家诤论而烦恼万端。若毫无存在的假设,只要有人提出,便是令人诤论烦恼的处所,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等效原理,是真是假令科学家寝食难安。又若非假设的概念,如涅槃,也令志求出离的人士诤论烦恼万端。无论有为法无为法,只要是法,必是诤论烦恼处。
  所谓“涅槃”,就是贪欲嗔恚愚痴永断无余,无诤故解脱,解脱即是涅槃。而有念即有诤,无诤而解脱,必空于贪,空于嗔,空于痴,空故解脱,空即是解脱,空即是涅槃。
  所谓见法涅槃,即是于诸法中,于有诸法念头之际,于念头中抽离贪嗔痴念,使念头无诤而见法趣向涅槃。见法涅槃即现法而空,即现法而解脱,即现法而涅槃。
  涅槃不是死后的境界,涅槃不是死人所证,而是活生生的解脱境界,但活生生的人生活在宇宙人生万法中,不是死人不是布娃娃,见法便有贪欲有嗔恚有愚痴心,于任何一法都有诤有烦恼,无法见法而空,无法见法而解脱,无法见法而涅槃,唯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若要活人生活在宇宙人生万法中,于见法之际抽离贪嗔痴念,见法而无诤而解脱而涅槃,要当利用苦集灭道思惟法,于见法之际以法住法空思惟而趣向涅槃。
  见法涅槃,有刹那见法涅槃及毕竟见法涅槃之别。所谓刹那见法涅槃,就是见法涅槃的成效只有刹那。因为众生的念头生灭无常,念念相续都触境而生起变易,一念觉随即又一念迷,于念觉时见法涅槃,随即一念迷已不知见法涅槃,所以虽有见法涅槃的动作,却只于刹那间有效,就叫做刹那见法涅槃。所谓毕竟见法涅槃,就是见法涅槃的成效无刹那失误,已毕竟无诤而空,已毕竟解脱,已毕竟涅槃。
  刹那见法涅槃与毕竟见法涅槃的本质无二无别,其差别只是观者的贪嗔痴未断与永断之别。未断贪嗔痴诸烦恼的人,虽见四圣谛得无间等,能利用苦集灭道思惟法见法涅槃,以其贪嗔痴未断,于诸法中时起贪嗔痴念而有诤,有诤耶不见法涅槃。所以未断贪嗔痴诸烦恼的人,只有刹那见法涅槃的能力。而永断贪嗔痴诸烦恼的人,于诸法中清净无染,是故毕竟见法涅槃。
  刹那见法涅槃虽只是刹那有效,却是完成毕竟见法涅槃的步履。譬如回家,若游子不知家在何方,即使有汽车代步,毫无回家的方向,只能流浪四方。永无回家的可能。若游子已知家在何方,有了方向,便可觅路回家,虽无交通工具,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当知从起步往回家方向走,即是趣向回家,走二步便已缩短回家路程,下可轻视一步微小,见路回家一步接一步,终将回家而得解脱苦患。见法涅槃如游子见路回家一样,向家走即是趣向涅槃,只要途中下迷,终将毕竟见法涅槃。
  见法涅槃如游子见路回家,先决要件要有方向感,明白家在何方,才能迈开脚步,积极见路趣向回家,途中若走错路,偏失方向,也才能随时发现有误,随时纠正过失,以免误入歧途。然涅槃不足地域,也不是精神领域,涅槃无方所,但涅槃也不是假设的概念。前文已说明,空是涅槃,解脱是涅槃,即此法即此法空,若见法住即见法空,即于见法时趣向涅槃。学者要能见法涅槃,非要先得法眼净,以法眼清净悟见涅槃才能竟其功,才能随忆随觉随观见法涅槃。
  得法眼净就是见四圣谛得无间等,能利用苦集灭道思惟见法住法空而见法涅槃。苦集灭道思惟的形式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未得法眼净的人也能利用此形式而得法眼净。譬如成人利用饮食维生,婴儿也能利用饮食而长大成人。末得法眼净的人可利用苦集灭道思惟趣智而得法眼净,已得法眼净的人利用苦集灭道思惟趣智趣觉趣向涅槃。利用思惟形式见法涅槃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原型句子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这是说明法集现象,而法集即是法住。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法灭现象,而法灭即是法空。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法集法灭的形式,也即是法住法空的形式。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一思惟形式,可以代入任何词,任何语句,显示所代入的法,法住法空。宇宙人生一切万法,任取一法代入“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形式中,顿显法住法空,即于此际见法涅槃。
  如何利用此一形式见法涅槃,列其形式如下用为说明:
  此有……故彼有……,
  此无……故彼无……。
  依此形式填上字词,举例说明如下:
  此有看电视故彼有萤幕上影视,
  此无看电视故彼无萤幕上影视。
  此有看电视故彼有萤幕上影视,萤幕上影视就是法住现象。此无看电视故彼无萤幕上影视,说明萤幕上影视是看电视而有,若不看电视便无萤幕上影视。“无萤幕上影视:思指现前“有萤幕上影视”空无,智者下待萤幕上影视消失,也知“萤幕上影视”法空。即此法住法空而见法涅槃。又如:此有上课故彼教室有老师学生,此无上课故彼教室无老师学生。
  此有上课故彼教室有老师学生,教室有老师学生就是法住现象。此无上课故彼教室无老师学生,说明教室有老师学生是因上课而有,若不上课,教室没有老师讲课及学生听课之现况。“无教室老师学生:思指现前“有教室老师学生”空无,智者不待下课老师学生回去,也如实知“教室老师学生”法空。即此法住法空而见法涅槃。
  如是依据“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思惟形式,任何一法都可在此形式中显现法住法空,依此形式而见法涅槃。此一思惟形式所显示的理趣,是说明世间及我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现象,只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有因有缘随顺缘起的现象,本来空寂,所以见法即见空,是有效的思惟。若已得法眼净的人,便如是依此思惟法见法涅槃,终将永尽烦恼,毕竟涅槃。若未见四圣谛得无间等,未得法眼净,仍可依此法求悟而得法眼净。空相应绿起随顺法
  有问,“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只是因果关系的语句形式,只是因果语句换质重述的复合语句,看下出经由正反重达的手段,就可变成“有即是无”,见法住即见法空,是不是玄想臆测而已?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一思惟形式是说明此有苦因故彼有苦集,此无苦因故彼无苦集,说明世间及我,只是有因有缘随顺缘起的现象,而其内涵不足要显示因果关系,而是显现法住法空。不能理解法住法空之理趣,是有我见所障碍,以为世间及我真实,要见后项无才能确信前项无,如见“教室无老师学生”才相信“无上课”,只见客观的空无,不见法住法空。所以只见形式的因果关系,不见形式所显现的内涵。若破除我见,以无我为中介,即可从后项无而见前项无,也可从前项无而见后项无,见法住即见法空。一切行无常即是法住,寂灭涅槃即是法空,以无我为共词,即可证成法住即法空的结论,证明见法住即见法空下是玄想臆测。列其论式如下:
  一
  知:观色受想行识一切行无常故无我,
  喻:一切法无我故寂灭涅槃,
  处:是故观色受想行识寂灭涅槃。
  二
  知:见法住无常即见无我,
  喻:见无我即见法空,
  处:是故见法住即见法空。
  杂阿含二九三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下复退转:心无所著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经文中说,空相应缘起随顺法,就是“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即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即是法集法灭,即是法住法空。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的形式,就是“无是故是事无,是事无故是事灭”,也就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法住法空思惟令人疑惑犹豫,因为绿起倍复甚深难见。众生不见“诸行苦寂灭涅槃”,于“诸行苦”及“寂灭涅槃”之间,有我取、我爱、我欲所阻隔。由于我取我爱我取,所以生活在无常苦况的世间,不见寂灭涅槃。若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即断诸相续迳路,清凉息没即是寂灭涅槃,即于诸行苦见寂灭涅槃。有我才有取、爱、欲,若无我则可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一切取灭爱尽无欲。无我便是一切行无常苦与寂灭涅槃之间的中介。
  但是众生有我取、我爱、我欲,不能无我而澈见世间及我的真相,若不见宇宙人生真相便不愿取离爱尽无欲,是故世尊说空相应缘起随顺法,令众生如实知世间及我,只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循业所见不真实。若如实知世间及我只是空相应随顺缘起的现象,便如实知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非我,便可取离爱尽无欲,见法涅槃。
  所谓随顺缘起的现象,就是此有故彼有的“彼有”现象,只是此有故彼有的“此有”所投射的影像。每一众生所见“彼有”的现象,如出生的家庭背景、居住环境、父母兄弟姊妹亲情、长相性别、智慧程度、学习能力、兴趣性向、知识技能、健康状况、社交关系、婚姻状况、经济能力、事业成就、宗教信仰,等等都不一样,都是循他自己“此有”的行为所投射的影像。譬如作文簿上所写的作文,都是作者自己所思所想而投射出来的文章。作文簿本无文章,只是学生循他自己所知而写上去。千万个学生写在空白作文簿上,便有千万种文章,都是作者主观的作品。每一众生所生存的现实,也都是自己主观所见,并非客观的存在。下只众生每个人人生际遇如此,自然界的现象也如此,如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生态、海洋、宇宙太空、科学发现,等等“彼有”现象,都只是循众生“此有”的行为所投射出来的影像,并非客观的存在。当“此有”的行为变易,“彼有”的现象也同步而变易。诸如地球引力、相对论、原子结构、生物基因,都将有新发现而被推翻掉。而且地球住民所见自然现象只是地球住民的自然界,并不适用于他方众生,譬如美国法律不适用于台湾一样。又譬如张家的物质生活不适用于李家,李家的物质生活不适用于王家。若每家的经济状况改变,其物质生活也跟著变。我们所认识的自然界也如此,随著我们的行为内容而变。人生的际遇也如此,随著每个人的行为内容而变易。世间及我,只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现象,不真实。
  若如实知世间及我只是随顺缘起的现象,由于世间及我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的现象,观色受想行识五阴无常苦空非我,便也如实知五阴非我非我所。而非我非我所即是我空我所空,我空我所空即见寂灭涅槃,是故观五阴无常,即见寂灭涅槃。
  色受想行识无常即是法住,寂灭涅槃即是法空。由于无常故苦,苦故非我,非我故寂灭涅槃,所以见法住即见法空,并非玄想臆测。
  三法印印证见法涅槃
  利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一思惟形式见法涅槃,就是以无我为中介,观一切行无常,以一切法无我,而趣向寂灭涅槃。也就是运用四法本“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寂灭涅槃”而见法涅槃。四法本也就是流行中三法印“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涅槃。”
  《刚文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一形式,任取一法填入虚位中显示法住法空而见法涅槃。众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所面对的遭遇,大都不知此有故彼有的“此有”是什么。但从空相应随顺缘起法而知,“此有”不是来自神鬼,不是来自宿命,不是来自自然生,而是来自我的行为。所以“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可以迳行把“我”字代入“此有……”及“此无……”中。任取一法填在“彼有……”及“彼无……”虚位上,便显示此法法住法空,下必见法探索其因便可见法涅槃。列其形式如下:此有我故彼有……,此钮i我故彼无……。
  依此形式在虚位上填字词,举例说明如下:
  此有我故彼有美色,
  此无我故彼无美色。
  此有我故彼有美色,这是法住。此无我故彼无美色,这是法空。此有我故彼有美色,此无我故彼无美色,“美色”这一法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形式中,以无我故,顿时显现“美色”法住法空,即于此际见法涅槃。序列论式证明如下:
  一
  知:有我故有美色,
  喻:美色即是法住,
  处:所以有我故有法住。
  二
  知:无我故无美色,
  喻:无美色即是法空,
  处:所以无我故法空。
  一式证明“此有我故彼有美色”即是法住。二式证明“此无我故彼无美色”即是法空。以三法印即可证明见法住法空即是见法涅槃。列其论式如下:
  知:观美色无常故无我,
  喻:无我故寂灭涅槃,
  处:是故观美色无常寂灭涅槃。
  结论处非处句“观美色无常寂灭涅槃”,“美色无常”即是法住,所以观美色无常寂灭涅槃即是见法涅槃。而“寂灭涅槃”就是法空,所以观美色无常寂灭涅槃,也就是观法住法空。是故如实知法住法空时即是见法涅槃时。一切美色,不论自然景色、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物、电视电影戏剧、绘画书法、书籍文具玩具、交通工具、电器用品,服饰珠宝、工艺品、运动器材、日常用品,观美色无常即见法涅槃。又如观音声:
  此有我故彼有音声,
  此无我故彼无音声。
  此有我故彼有音声,即是法住。此无我故彼无音声,即是法空。三曰声”一法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一思惟形式中显现法住法空,便于观音声无常时见法涅槃。但可以观音声无常苦空非我无漏思惟法证明如下:
  知:观音声无常,
  喻:无常故苦,
  喻:苦故非我,
  喻:非我故空,
  处:是故观音声空。
  结论处非处句“观音声空”,;曰声”即是法住。“空”即是法空,所以观音声空即是“观法住法空”。而“空”是涅槃的异名,是故观音声空即是“见法涅槃”。一切音声,无论内声外声、粗声细声、好声坏声、远声近声,闻声即见法涅槃。又如观入息出息:
  此有我故彼有入息出息,
  此无我故彼无入息出息。
  此有我故彼有入息出息,即是法住。此无我故彼无入息出息,即是法空。“入息出息”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一思惟形式中显现法住法空,便于观入息出息时见法涅槃。可以四法本思惟证明如下:
  知:观入息出息一切行无常,
  喻: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苦,
  喻:一切行苦故一切法无我,
  喻:一切法无我故寂灭涅槃,
  处:是故观入息出息寂灭涅槃。
  结论处非处句“观入息出息寂灭涅槃”,“入息出息”即是法住,所以观入息出息寂灭涅槃,即是见法涅槃。而“寂灭涅槃”是法空,所以观入息出息寂灭涅槃,即是观法住法空。是故如实知法住法空时即见法涅槃。一切入息出息,不论内息外息、粗息细息、冶息热息、有息无息,观入息出息即见法涅槃。又如观饮食:
  此有我故彼有饮食,
  此无我故彼无饮食。
  此有我故彼有饮食,即是法住。此无我故彼无饮食,即是法空。“饮食”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一思惟形式中显现法住法空,即于观饮食无常时见法涅槃。可以三法印证明如下:
  知:观饮食一切行无常,
  喻:一切行无常故一切法无我,
  喻:一切法无我故寂灭涅槃,
  处:是故观饮食寂灭涅槃。
  结论处非处句“观饮食寂灭涅槃”,“饮食”即是法住,所以观饮食寂灭涅槃即是见法涅槃。而“寂灭涅槃”即足法空,所以观饮食寂灭涅槃即是观法住法空。是故如实知法住法空时即见法涅槃。一切饮食,不论吃饭暍汤、吃面吃饼、吃鱼吃肉、喝茶喝咖啡、吞口水、吃药,观饮食即见法涅槃。又如观身体感觉:此有我故彼有身体感觉,此无我故彼无身体感觉。
  此有我故彼有身体感觉,即是法住。此无我故彼无身体感觉,即是法空。“身体感觉”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一思惟形式中显现法住法空,即于观身体感觉无常时见法涅槃。可以三法印证明如下:
  知:观身体感觉一切行无常,
  喻:一切行无常故一切法无我,
  喻:一切法无我故寂灭涅槃,
  处:是故观身体感觉寂灭涅槃。
  结论处非处句“观身体感觉寂灭涅槃”,“身体感觉”即是法住,所以观身体感觉寂灭涅槃即是见法涅槃。而“寂灭涅槃一即是法空,所以观身体感觉寂灭涅槃即是观法住法空。是故如实知法住法空时即见法涅槃。一切身体感觉,不论内觉外觉、粗觉细觉、好觉恶觉、乐觉苦觉、冶觉热觉,观身体感觉即见法涅槃。又如观想思:
  此有我故彼有想思,
  此无我故彼无想思。
  此有我故彼有想思,即是法住。此无我故彼无想思,即是法空。“想思”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一思惟形式中显现法住法空,即于观想思时见法涅槃。可以三法印证明如下:
  知:观想思一切行无常,
  喻:一切行无常故一切法无我,
  喻:一切法无我故寂灭涅槃,
  处:是故观想思寂灭涅槃。
  结论处非处句“观想思寂灭涅槃”,“想思”即是法住,所以观想思寂灭涅槃即是见法涅槃。而“寂灭涅槃”即是法空,所以观想思寂灭涅槃即是观法住法空。是故如实知法住法空时即见法涅槃。一切想思,不论观光明、明点、佛、法、僧、戒、施、天、不净,或思惟法义、探索问题、逻辑论证,或一般日常生活的思量、想念、计算、设计、创意,皆是想思,观想思即见法涅槃。
  毕竟见法涅槃
  以上举例说明,都是纸上作业,说来话长,于实际运作上,见法涅槃的动作快过于顶夸克存在的时间,比兆分之一的兆分之一秒还快。若学者已见四圣谛得无问等,只要不迷,随忆随觉随观,于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细滑,意分别诸法,都可见法涅槃。
  见法涅槃是苦集灭道思惟,也是无漏思惟,所以见法涅槃是四念处无漏法念处,见法涅槃是无漏八正道。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见法涅槃,于静坐中一心一意见法涅槃,甚至于睡眠中也能见法涅槃。
  但学者若有贪欲念、有嗔恚念、有愚痴念时,即是迷时,于迷昧时便不见法涅槃。贪欲嗔恚愚痴念强盛的人,即使已见四圣谛得无间等,大部分时日都在迷昧中不知见法涅槃。上述见法涅槃之法,看似简易,唯有贪欲嗔恚愚痴心薄弱的人才能称心如意见法涅槃,也唯有实践八正道的学人才能轻易见法涅槃。
  颇有外道企图利用佛法,于男女行淫欲时见法涅槃,贪淫的佛教徒听闻其说,无不正中下怀,殊不知,行淫欲之时,必须有行淫欲的生理条件,既有其行淫的生理行为必有其心理行为相配合,才可能进行淫欲动作,有欲心便无法见法涅槃,于行淫中自我陶醉,以为于动不动中,淫不淫中见法涅槃,只是自欺欺人。
  习止、习观、念念如实知当下行为,不离取、不爱尽、不无欲,并无任何好处。要当善护念,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才能见法涅槃。如实知苦集灭道思惟法才实实在在的见法涅槃,而且,要当贪欲嗔恚愚痴永断无余:心解脱慧解脱,才叫做毕竟见法涅槃。
  摘自《海潮音》总第75卷1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