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寺,原名宁波祠,位于广济桥之东,初祀宁波神,嗣配祀二十四墩桥神、十八罗汉。明清屡有修建。寺殿南向,山门西向偏开朝广济桥。清末,潮州府为筹建海軍款,将宁波寺作为官产卖与桥东人陈天茂,改为捷利青果行货栈。1957年广济桥拆舟改建为铁桥通汽车,桥东扩为韩师广场,宁波寺遂全毁。
宁波寺創建朝代,有三说。
唐代说,称寺。
清杨钟岳康熙六年(1667)《重建宁波寺碑记》:“韩山之麓有寺焉,厥名‘宁波’,宁波之寺何昉乎?考《舆誌》,唐元和间,昌黎韩公愈来守是邦,鳄渚底平,鲸涛不惊,遂创兹寺云。越三百余载宋兴,有相国陈公尧佐至止,因其旧制而一新之。”
宋圮说(创始未详),称祠。
明罗亨信《潮郡广济桥宁波神祠记》:“宋季(广济)桥废,(宁波)祠亦倾圮。” 宣德乙卯(十年,1435)冬,王源领潮守之命。翌年,修广济桥,逮落成,“命工仍于桥东建宁波神祠一所,正殿三间,深邃宏旷,两庑及门闾亦如之。任人以主祠事,岁时奠献,著为常典,诚欲神阐威灵,妥其水怒,俾桥得以永固而无虞也。”
明姚友直《广济桥记》有载:“仰韩阁之东,有祠曰‘宁波’,塑宁波神,以妥水怒。祠之后,曰碑亭,四邑民献颂太守王公功德碑,列于两序。”
宋代说,称寺。
清林杭学康熙(二十三年,1684)《潮州府志》:“宁波寺,在广济桥头,宋时建,康熙年(按:五年,1666)守道魏绍芳捐俸重修。” 康熙后之府县志皆沿此说。清黄钊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宁波寺碑记》:“夫桥始於宋,而寺亦始於宋,桥成而寺亦因之而建” 。
明代说,称寺。
明戴璟嘉靖(十四年,1535)《广东通志》(初稿)卷三十六“仙释”:“【宁波(寺)】在韩山麓,正统初(按:1438)知府王源始创以祀水神,成化中(按:六年,1470)知府谢光重修。” 明郭春震嘉靖《潮州府志》(按:嘉靖二十六年,1547)载:“宁波寺,在广济桥东,正统三年(1438)创。” “成化六年(1470)知府谢光,重修亭屋,覈蒙山、宝定二废寺田,入宁波寺为修桥费。”清顺治十八年(1661),吴颖《潮州府志》沿郭志说:“宁波寺,在广济桥东,明正统间建。”
清康熙间杨钟岳“唐代创建说”,道光间黄钊斥之谓“妄言也”,他在《重修宁波寺碑记》云:“康熙六年《重建宁波寺碑》,谓寺始於唐元和韩昌黎所建,至宋陈文惠因其旧制而一新之者,妄言也。夫桥始於宋,而寺亦始於宋,桥成而寺亦因之而建,庶几近之。”林杭学康熙《潮州府志》则说:“宁波寺,在广济桥头,宋时建。” 康熙后之府县志皆沿此说;黄钊亦依《郡志》(即康熙《潮州府志》),谓“寺建於宋,不著年代。” 特别是持“唐代创建说”之杨钟岳,是康熙《潮州府志》的顾问(审阅),对宁波寺“宋时建”无异议,应是基于搜集有新资料,考覈有新观点;再者此志大体出自陈衍虞之手,从其所撰《莲山诗集》卷十九及林大川《韩江记》卷二中,陈衍虞与宁波寺住持若愚上人交往甚深,应是从寺里搜覈有新的材料。
上述罗亨信及姚友直之文,明潮州知府郭子章《潮中杂记》卷八“艺文志下·碑目”有此两文碑目,为“ 《广济桥宁波神祠记》,明佥都御史东筦罗亨信撰”;“ 《協建广济桥记》,明太常寺卿会稽姚友直撰” ,均无文(嘉靖《潮州府志》则在广济桥条下附载有姚文)。前者因祠成,未有记,适罗亨信以葬事归自京师,王源命郡博士欧阳隆不远千里,走书速予文诸石,用传不朽;后者是姚友直以四邑民献颂王源等府县官绅富豪殚其财力,修广济桥规模巨大而达至高峰之功德。二文均撰于王源守郡之时,最为可信。尤其罗文“潮郡城东有大溪,广几六里,前代跨溪为桥,以通往来;又创神祠于桥东,以捍水患。宋季桥废,祠亦倾圮。”虽然祠之创始未详,但众所周知,桥创于宋,说明建桥之“前代”应为宋代,亦即是王源建宁波寺为重建而不是始创。故明代创建说因此而不成立。
明代改佛寺后有否大雄宝殿之设?
现代对宁波寺的阐述,似未见考证关于宁波寺有佛殿的文章。《永乐大典》潮字号(潮州府)卷五三四三、卷五三四五,应为现存最早记载潮州的地方文献,而有关寺观祠庙之卷五三四四尚佚失,故宁波祠未见记载。但卷五三四三中,载桥之东佛寺有二,一为“见思庵”,一为“济川庵” 。其中《桥道》载:“庆元丙辰(二年,1191),陈公宏规益东岸之洲二,结架如丁侯桥,而增广之曰济川桥,更挹秀曰济川亭,以止达客,亭之后曰见思庵”;同书《铺驿》载:“济川庵,在浮桥之东,宝祐甲寅(二年,1254),郡侯陈卿炜鼎建,规模视昔有加焉。”。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宋庆元间知军州事陈宏规在桥之东建“济川亭”亭之后,建见思庵。至宝祐间,知军州事陈炜建“济川庵”竣事,其“规模视昔有加”,说明“济川庵”为原有存在者。因桥称“济川”,亭称“济川”,故“济川庵”由原“见思庵”改为这种以驿为庵,以庵养驿之庵驿。“济川”,蕴含祈祐江定波宁,桥梁坚固,确保过往平安和畅通之意。宋末,为捍水患;或入元随着庵驿逐步被废,桥之东“济川庵”被易为神祠――“宁波祠”,祀宁波神。嗣圮,至明正统初知府王源重建,“任人以主祠事,岁时奠献,著为常典,诚欲神阐威灵,妥其水怒,俾桥得以永固而无虞也。”嗣以民不谨,逐去,请僧住持(注)。既有僧,就应有佛,据黄钊《重修宁波寺碑记》:“修宁波寺,门内有堂三楹,” “於戲,宏能人之愿,施大雄之力,浑智名勇功於不事,而屹然砥柱於中流,是亦足以挽颓波已。” 文中“能人”应为“能仁”,梵文为佛的名号“释迦”,翻译成中文就是“能仁”, 西藏布达拉宫大雄宝殿称“释迦能仁殿” ,牟尼则为“寂灭”,清净之意;大雄是佛之德号,《法华经》载:“善哉!善哉!大雄世尊。”盖因佛有大力能伏烦恼、五蕴、死魔、天魔等四魔,故号大雄。宁波寺供佛祖,是要“宏能仁之愿,施大雄之力”使大桥能“屹然砥柱於中流,是亦足以挽颓波已。” 。足以说明至迟在康熙初年,宁波寺的三座殿堂,其中有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雄宝殿。《韩江记·卷三》还载:“中祀十八罗汉及二十四墩桥神。”
南门外南山寺,唐初为佛寺,称广法寺,宋徽宗时改神霄宫,嗣复为佛寺,元易称南山寺。宁波寺与南山寺类似,不过是始于宋,初为佛寺“见思庵”,继为“济川庵”,后易为“宁波祠”,明末淸初复改为佛寺。综上所述,宁波寺应是始創自宋代, 且有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雄宝殿。
清末,潮州府为筹建海軍款,将宁波寺作为官产卖与桥东人陈天茂,宁波寺1933年曾被潮安县政府占用为秋东区署署衙。1939年7月日本侵略军复占领桥东,放火烧宁波寺。日寇投降后,改为捷利青果行货栈。1957年广济桥改建为铁桥,桥东扩为韩师广场,宁波寺遂全毁。
参考书籍及文章:
饶宗颐《广济桥史料汇编》。
黄继澍《关于广济桥的思考》。
(注)明清时,僧人典守(管理)祠庙,潮俗类此甚多,如:韩山韩祠;宝积寺内雷神殿、财神庙、魁星楼;东门楼及附近天后宫;潮郡城内关帝庙;凰凰台周围天后宫、凤台书院、鲁公祠、魁星阁;西湖山南岩附近的太和观、华仙庙、郭仙翁庙、关帝庙;北阁的真武殿、关帝殿等均为僧人在管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
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
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