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台湾佛教>>正文内容

从佛世时的佛教看未来台湾原始佛教的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融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佛世时的佛教看未来台湾原始佛教的发展
  释融真
  慈云演音
  第29卷第2期=总号第290期(2000.08.31)
  页39-47
  --------------------------------------------------------------------------------
  页39
  壹、序言
  中国佛教自传入以来,向来注重大乘经典,是个大乘佛教的国家。近至二、三十多年前,由于资讯的逐渐发达,国人才对印度佛教有了较完整的认知,也才得知大乘佛教的前身,是渊源于印度初期的佛教,亦即是后人所称“原始佛教”。它的主张朴素、如实,以解脱为主,是个智者的宗
  页40
  教。现今台湾专研此法的佛弟子,分散各处,力量薄弱,虽有少数的护教僧伽,希将此法传播,但总是受到宗教界未明其理的压抑,有鉴于此,身为正学习佛陀教法的我们,看到这些情况,该如何自处?或许有人会担心而提出疑问,此种教法将因受到大乘佛教的争议,而走向式微之途?佛法不离世间,今天的佛弟子们,如何在义理的求知和体证中,走出一条路等,正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贰、佛世时的佛教
  佛陀时代的佛教是印度早期的佛教,即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如因缘说、四圣谛、八正道,可以确定为释尊亲口所宣。它是佛陀在世时,直接引导弟子的时期,也是佛教发展史的首个阶段。
  一、时代背景
  西元前五、六百年,释迦牟尼佛出生前,当时印度社会种族阶级确立,四期生活盛行、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梵我思想成为宇宙间最高的真理,梵为最高主宰神。到了奥义书时代,更演进为梵我一如的理论。就在其时,一些不满传统祭祀主义者,针对婆罗门沙门的特权与堕落,及种族划分十分的不服、起来反对,不久形成反婆罗门的风气,而出现许多见解独特的自由思想家,原始佛教便是在那时代孕育而生。
  二、释尊的生平与证道
  释尊诞生于现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迦毗罗卫国。出生不久,国内的预言家宣称,这位悉达多太子长大,将成为转轮圣王或佛陀。幼年的释尊在父亲净饭王的庇护下,广学吠陀哲学、五明、奥义书等。他性喜冥思,常思惟人生现象。某
  页41
  日,在游走四城时,看到人的生、老、病、死,而兴起出家修行的念头。出家后的悉达多太于,跟当时的修行人一样,过著苦行生活。他先后向阿陀罗仙、阿私迦陀仙学道,不久就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最高境界。然而他发现过去数年的苦行,或静坐的境界,不能熄灭心中的苦;要止息苦,惟有行中道。想通后,他接受牧羊女的供养,而后坐于菩提树下冥思,苦心参究,终于在某日晚上,睹明星证悟了。
  三、僧团的成立与传教
  释尊证道后,初转法轮,向五比丘宣说四圣谛,五比丘从此归依佛陀,僧团成立,佛、法、僧从此确立,释尊说法四十五年,常游于恒河中游地方,及其支流阎摩那河也曾涉足,但影响不深。其弟子有许多来自西北印度、西印度,到此修学的。当他们证道后,一个个回乡传化,逐渐使当地的民众与达官贵人成为佛教徒。(注一)
  四、释尊的根本思想
  (一)、缘起论
  佛陀因思惟缘起而证悟,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所谓万法的生灭,无非缘起。缘起论是依三法印的架构而成立,是佛法的根本原理。巴利相应部第廿五经:“缘起之法,常恒不易。若如来出世不出世,此法常住、此法决定”。缘起论认为诸法以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它既非一因多果,也非多因一果,而是多因多果且互为因果。由于此论说思想的出现(无神论的倾向)打破传统婆罗门教的多神论、第一因论,为整个印度社会、宗教界注入新生命。
  (二)、四圣谛 -- 苦、集、灭、道
  佛陀证悟后,找到以前曾与其一起修苦行的五比丘。他向他们宣说苦、集、灭、
  页42
  道等人生现象。苦 -- 看清人类烦恼苦的事实,集 -- 苦之所以生苦的原因,灭 -- 苦的止息。道 -- 灭苦的方法。佛陀曾说:“这世间充满苦的逼迫,我们惟有了解苦的事实,探究苦的原因,然后寻找灭苦的方法,达到灭苦的目的。
  (三)、八正道 -- 中道
  依据巴利经典所载,释尊初转法轮说四谛前,先向五比丘说了中道法。他批评苦行和其他学派的主张,认为这些无益于修行,提出不苦不乐的中道思想。而什么是中道思想,就是在苦乐当中,不执取苦乐的境界,但也并非如顽石枯木般,没有知觉或不为所动,而是能行八正道 --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在苦乐二边,看清苦乐的本质是苦、无常、无我,能如此即是离苦乐的中道。
  参、佛世时的佛教与现今台湾原始佛教之比较
  想了解未来台湾原始佛教的发展,除了对佛世时的佛教有基本认知外,还需对佛世时佛教与现今台湾原始佛教的异同处,作进一步的辨别,如此方能在以大乘佛教为主导的生存环境中,找出未来台湾原始佛教的发展空间。
  一、百家齐放,邪说思想分歧充斥
  佛世时佛教面临三大潮流。(一)、正统婆罗门潮流 -- 吠陀天启主义、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等。(二)、习俗的信仰 -- 将诸神人格化,以梵天、毗湿纽、湿婆三神为活动中心,自然形成神教派潮流。(三)、哲学潮流 -- 以梵书、奥义书为主的哲学思想发达,尤其奥义书的哲学取向,更导致数论派及六师哲学的萌芽。(注二)
  至于台湾,由于宗教信仰自由,现今的
  页43
  原始佛教正处于四大潮流。(一)、大乘佛教,菩萨道倡行 -- 大乘菩萨利他思想,得到多数佛弟子的支持,然而由于经过时空的推进,大乘佛教已渐脱离兴起时的本质,而成为今日较重视诵经、祭祀仪式、超度的佛教。(二)、习俗的神道教 -- 早期台湾传统社会信仰神道教。印度佛教东来,为了传播,不得已依附于神道教卵翼之下,导致今日佛、神道不分。(三)、其他外道教派,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一贯教、天帝教、天理教等,传散于台湾各角落。(四)、净土极乐世界的思想,普植于佛教界,尤其带业往生的思想观念,为生前曾犯错或作恶的人,带来一线生机。
  二、民众对宗教的认知不同
  佛世时的佛教,由于婆罗门的四期生活和业报思想倡行。一般而言,不论教别,只要是婆罗门或沙门,民众都很恭敬供养。而且当时中产阶级抬头,有些在家佛弟子对于僧团,十分护持,其中或有些游学修道有所成就者,其所受到的供养,更是丰厚。正如四十二章经所说:“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现今台湾的民众,认知不足,佛道不分,缺乏强烈的护教热诚。除了较有深研的佛教徒外,都认为修行是个人事,出家人不从事工作,是社会寄生虫。而原始佛教在台湾生根,是最近数十年的事,民众对它很陌生。加上大乘佛教似是处于不同的立场,或缺乏对原始佛教的认知,而产生排斥;虽然如此,由于台湾资讯相当发达,一些上层知识分子,已渐对传统大乘佛教和其他教
  页44
  派的学说,立论、仪式产生疑虑,从而愿进一步认识佛法的本怀,长久以后,相信必能改善认知不足的实况。
  三、经济来源
  佛世时的佛教,教团僧众,持戒严谨,过著清净规律的托钵生活。健全的僧团赢得在家众强力的护持。而今日台湾大乘佛教的社会,都靠热心的信众捐赠,以维持寺院和寺众的生活所需,也有靠著举办法会活动,来增加寺方财力,兴办文教公益事业。而原始佛教方面,由于民众认识不足,信仰层面分散各角落,僧伽著重内观的修持,少与信徒接触,财源收入自然有限。“但若除内观修持之外,能多向外宣化,办理原始佛教讲座与四念处、四梵住、十随念等禅法,或能改善财力问题,也更能藉此将佛陀的根本教法宏扬开来。”
  四、传化情形
  佛世时的十大弟子,成就阿罗汉之后,分散各处,代佛宣化,受到相当的欢迎。不久弟子逐渐增多,最后几乎遍及西北印度、中印度、南印度等。台湾原始佛教传入不久,目前正处于大乘佛教和其他教派间,信仰分散,杰出僧伽不多,财力不足等,致使得宣化陷于瓶颈之中;而这种现象在台湾宗教信仰自由之下,料将有所改变。
  肆、未来台湾原始佛教的发展方向
  一、认识人间佛陀
  现今佛教社会所认识的佛陀,是佛世后的佛弟子们,对他的人格的仰慕与怀念,所塑造出来超人化、神秘化、神格化的佛陀,也是位能庇荫和保护佛弟子们的佛陀,而非由人证道的佛陀。然而真实的佛陀、生于人间、长于人间、成道于人间、
  页45
  游化于人间。他是一位真正活在人间的觉者,也是位世间真实和追求真理的导师。所以今天身为佛弟子们,为认识真实的佛陀,应多阅读了解佛陀的生平。增一阿含经“诸佛世尊,皆出于人间,不在天上成佛。”(注三)
  二、实证性和普及性的加强
  修证有成的沙门或僧伽,向为世人所尊重与恭敬。现今原始佛教的僧伽,处于大乘佛教的环境中,除了对义理认知外,必须在实证方面加强,才能吸收各阶层的知识分子,得到其认同、尊重与信仰。而普及性的加强,则有助于教义的推广和实践,发挥实质影响力,将原始佛教推广至世界各角落。另外我们宏观世界,中国大陆人口众多、腹地广大;欧美民族的民族性,理性热情、好冥思,所以这些地方是个今后普及原始教义的理想地域。
  三、新资源的获取 -- 开拓生活资源
  僧伽除少数靠托钵化缘或有力信众的供养,而能自食其力外,亦可计划性办理教育性宣化活动,以达到宏法的目的,并增进收入来源,例如办理都市佛学院、读书会、禅一、禅三、禅七、禅十等。
  四、融摄佛法的行持理念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将四念处,最基本的身、受念处,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以培养内省能力,改善习性,如此自然能提高参与者的兴致,获得更多非佛教徒的认同。
  五、培育僧才,提高僧伽地位
  不少在家居士佛学造诣较之出家僧侣,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佛制,僧宝既为住持佛法的主体,就必需提高僧伽地位。对于现今台湾原始佛教的僧侣而言,除了需经过严格的佛学薰陶,以培养成学养完善的僧伽外,更需有实修的实验,才能代佛宣畅
  页46
  其本怀,也才不致于流于世俗化的“学僧”。
  六、对大乘佛教采互重互容、相辅相成的态度
  中国的传统分类,将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宣唱佛法的原始教义,它是整个佛法的根本,而大乘佛教所开展是以菩提心与菩萨行为主旨,拟将佛法普利人间的教法。所以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就像一轴之两轮。处于今日台湾的佛教徒和佛弟子们,在关怀自己的生命及佛教未来的同时,实各应发挥互重互尊的包容心,认识并宣扬原始教义、制度、修行道次第,并且在不忘失菩提心与菩萨行的前提下,自行止息烦恼而修菩堤大道。
  伍、结语
  从佛世时佛教兴起、传播,迄今到达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台湾,其间的演变,是有历史脉胳可寻的。就今日的中南半岛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乃是以佛法为政治主导的原始佛教国家。而台湾的原始佛教则是夹杂于大乘佛教及诸教派中,它的发展环境,当然不是佛世时的佛教可相比拟的。其中较明显的,则有下列数点:
  一、佛今已不在世,佛弟子学法只能遵循佛陀所留下的“法”前进。佛陀曾说:“见法之人即见我”(注四)又说:“善哉!善哉!爱我之人,应以此比丘为榜样。修习佛法最好之人即最尊敬我的人。”(注五)
  二、禅定的修持。原始佛法的修持,以修习者能够亲身体验作为基础。佛世时日中托钵乞食,佛弟子们除了论法外,有较多的时间、经行、禅坐。而今日台湾原始佛教的佛弟子们,由于在经济条件的压力
  页47
  和肩负传法的使命下,无可避免,禅定的修持也较为不够注重,加上少数佛弟子以专研教义为导,忽视本身修持体验,经时间的演变,所宣说的法,将偏离本怀,成为世人所讥讽的佛学。法句经十九偈言:“虽多诵圣典,放逸而不行,如牧数他牛,自少沙门分。”
  三、佛世时,佛弟子以托钵乞食行化维生,僧众有较多时间,从事自己的行持。而今日台湾由于经济制度的不同,托钵乞食不可行,僧伽必需花费较多时间、体力、精神,致力于财源的开发及生活的自顾,修持时间相对地跟著减少。另外现代僧伽处于物欲、权势、名位氾滥的洪流中,容易迷失自己,所以能证悟道果的人,也就微乎其微了。然而僧在即法在,佛陀本怀的宣扬,是每位佛弟子的使命,虽然时代环境尚不允许,但是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必需有不让正法毁灭在我手中的戒慎心态,努力修证,宏扬正法。何况佛法的传播,是久远的工作,只要佛弟子们前仆后继,相信世人必有认识佛陀本怀的一天。
  --------------------------------------------------------------------------------
  陆、备注
  注一:原始佛,郭忠生著P15;
  注二:原始佛教研究,大乘出版社P56;
  注三:佛在人间,妙云集P14;
  注四:相应部第三品P120;
  注五:佛教传说第三卷P249-250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