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丛林制度”之前的运作——记常住研习会心得
落实“丛林制度”之前的运作——记常住研习会心得
性运
壹、前言
唐朝五代至宋代以来,丛林建置完备,僧众以集中居住为常,名德住持之丛林,多在千人以上。至今,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内,遗有“千僧锅”为历史凭证。宋朝南渡以后,禅宗名僧辈出,所居丛林皆极一时之盛,可见佛门龙象多住清净丛林,以规矩法度和合居住于一处,利于进德修业开启智慧,故《大乘义章》卷十三记载称之为“功德丛林” 。本文就近代早巳衰没之丛林制度,尝试做一抛砖引玉的重振呼吁,盼有心于和乐清净僧团的青年僧,能本著菩萨共行的信念,开拓佛教光明的未来。
贰、本文
从在家居士时期接触佛教团体所呈现出家的种种讯息,个人深觉这个团体组织的运作步调,是远落在现代工商业界之后的,分析起来这个体并不如企业界般以利润的获取为生存走向,所以表现出的状态也下是极为热络积极。其生活方式是以寺庙为中心,退隐诵经静坐的宗教型态为主:经济来源则是筹办法会,吸收信徒护持和善心人士的捐款为主要来源,但人力主体仍是上了岁数的人,在专业布教的积极性,以及运用资金的能力方面,就明显远逊于现代社会从事生产、贩卖和促销的公司行号、企业团体等具有活泼性。
自从进入研究所读书之后,偶而会在深夜时分坐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沉思,尝试分析这个团体处在现代社会脉动中,容易让人觉得缺乏活力的因素是那些?组织结构是否涣散?行为管理是否有积极在做?人的情诸存适时的安抚调整吗?……虽然古印度时期,释尊领导的僧团专心一致在修行上获得证悟,生活可以依靠托钵的方式解决饮食需要,而在家信徒亦可从比丘处获得修行的法益,即使下重视组织型态,仍然可以维系彼此需求的平衡。但是,佛教自东汉明帝传人中国之后,形成寺庙居住的型态,其团体分工合作的潜在力量,理应受到重视,但总感到似乎有需要调整的地方。这样的念头产生后,却得下到他人的肯定,;这个问题存放在心里已经是很久了……。总是,感到分析僧团的型态有诸多困难,思考背后的原因乃在于个人根本不了解其组识,人力资源,修持次第和寺产等的运用。从在家居士的立场来看出家僧团,如同隔纱望月。永远是下会有澈见全月的一天。
经两年的学习,浸淫在单纯的读书环境,对“法一的需求日益迫切,斟酌出家后能够有充分自修的时间,便依止在圆光禅寺被剃出家,近两年的心念,做了很大幅的调整和改变,从相处的学僧及善知识中,点点滴滴累积了无数珍贵的修行理念,下断的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并深入经藏阅读第一手资料,于是有极迅速的成长,宛如从一名无知幼儿,经由摸索,以至长大成人。对以前并下清楚的僧团组织型态,已有一套粗略的理路概念,倘若有这时代长老、大德们的宝贵经验传承,以及结识更多的同行道友,相互提携互换有无,趣向俱解脱的大道,勇往迈进是最好不过的了。
此次由于因缘的巧妙安排,护法赖金光居上积极筹划推动寺院常住研习会,首次尝试排有:“组织学、企业管理、心理咨商、活动企划和领导统御”五种课程,聘请专家学者来寺上课,虽然每天只有五小时(但所获得的理念是清明且又丰润的,以下笔者将课程内容及个人小小心得分述于下:)
一、组织学—许庆复先生二口大政研所所长)
课程:“科学管理” 、“行政管理”和“行为管理”
等学派,“激励理论”和“组织变革理论一等
的概念建立。从所长的言谈中,表达了社会上
普遍对佛教团体的印象他并提供以下建议:
1、互动合作的结合性要加强改善。
2、捐款与佛法的回肴,须要继续达到平衡。
3、生活作息和专业经典的术语,希望能多所了解。
所长是一位温文稳重的学者,以他个人的涵养及在学术上的地位,相信这些是很值得佛教团体参考的。
二、企业管理—罗庚辛先生(中央大学教授)
课程:“企业意义” 、 “组织型态” 、 “产业环境”
和“功能活动”,“程序、科学、行政、行为
权变管理”等四大学派的概念介绍。
教授极有意愿在专业学问上研究,如何结合现
代企业管理理论,与佛教的精神融为一体,并
运作在企业界。
·同时他也希望能早日看到一套佛教企业管理方
法出现,以广泛的运用在当今热门的“人性管
理”上。
三、心理咨商——蔡英玲女士(观音线协谈中心总干事)
课程:“何谓咨商” 、 “咨商员必备的心理特质” 、
“晤谈目标”和“咨商伦理规约”,主要咨南
理论—“个人中心疗法” ,“同理心”和“咨
商技术”等概念的介绍。
心理咨商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可以运用在辅
助佛法。处于现代多元化工商社会中,大家感
受到种种心理障碍,需要接受咨商的人数有增
多之趋势。
四、活动企划—杨田林先生(洪建全文教基金会主任)
课程:“目标管理” 、 “活动宗旨” 、 “行销知识”
、“活动对象”和“企划原则”等,包括“预
算金额” 、 “进度流程”和“人力资源”等概
念的介绍。
教学重点:
1、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促成结果。目标可分为“主目
标” 、 “副目标”和“辅目标”的活动企划,其种
种的规划皆要回归原目标管理之。
2、对活动对象的课程设计,要以学员最能接受的方式
表达。其中以牧师向牧童传道的曲折过程,喻真理
为味美的“汉堡”和牛羊所需的却是“牧草”的一
段对白,最能启发教学了。
3、要有社会脉动的敏感力,判断力和专心投入的旺盛
活力。
4、企划行销诉求重点,要制造新闻卖点实况,加深大
众的印象,以及适当的包装技巧等等。
主任是一位生龙活虎般的企划人物,由他上课中,可以发觉他所提出的理论,实际都与佛教有关怀有情众生的精神一致,尤其“电网理论”,就是“人”追求希望的连续印象催化作用,与出家人二堂早晚课诵中的三一皈依”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领导统御—张裕隆先生(现代人力潜能开发中心主任)
(一)课程:“了解自己和部属的个性” 、 “察言观色、
指导部属” 、 “沟通分析” 、 二分钟领导
”和“脑力激荡”等的概念介绍。
做为一位主事者,应以养成健康的性格为前提,并要有创见、有弹性、有自信、人际关系良好、情绪稳定、能承受压力、擅组织、工作勤奋、自我要求高、精力充沛、独立自主、喜欢影响别人、愿意冒险、现学现用和追求自我实现,包括重客观、建知交、具坦诚、重公益、能包容、尚实际、崇新颖、富幽默、爱生命,择善固执和悦己信人等人格特质。
以上五种社会专业课程中,“组织学”是对团体分工合作的职务架构做一理想的配置,在佛教丛林制度中有住持以下的列职和序职职事与之相呼应;“企业管理”是对组织内部的人事调度做有效的管理,可以用在寺院的行政管理之中:?心理咨商”是人的情绪沟通调整,对佛法的弘化具有相当大的辅助效果:“活动企划”则是以“人”为中心,举办法会等活动时,强调科学化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重覆或浪费:“领导统御”是两方面彼此和谐相处的艺术,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此次研习会的短期企划,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更扎实的建立组织制度的理念,及相关的丛林运作。以达到现代有道心的出家人,能在此制度的分工合作下安然成长,承担如来家业,令正法永住为目标。课程的安排具有一贯的系统,若再增开“开会的实务技巧”和“财务管理”等的课目,会捞宝的人,必定是满载而归,获益匪浅的。
参、心得
课程结束后的检讨会中,住持和尚开示:“现有宗教团体的管理,由于民国十八年袁世凯时代,所颁布陈旧的“寺庙管理监督条例”尚未废除,又省政府层出下穷的下达三佰多条,违背母法的单行子法,受日本殖民地统治的观念,采用日式寺庙管理制度,用信徒大会制,捐款伍佰元就可以登记为信徒,由外行人的角度来看待宗教,把佛教寺院的型态,也视如其他道教管理委员会看待管理。”原来,寺院的运作会先天失调,毛病百出的原因,是出家人自治的主权,实质上早已受到非修行信徒的干扰。中华民国宪法第十三条制定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是政府宽厚德政。然而,立法院之诸执事大德,能不惧外交部他宗教的压力,真能对国内各宗教的立法一视同仁,解除对已有传统中国佛教,消极性的牵制心态,改为对中国文化有具体贡献的佛教,做积极专门性的辅导,不只于政令宣导而已。甚至肯主动兴办各宗教学院,为自己汉人子孙的宗教教信仰,奉献一份适切的心力?又若能从根本心态上,撤除自清末以来,低首于外来列强订立之不平等条约,造成长久以来丧失民族的自信心,以及因循于经济依赖美、英、日等国之殖民地的考量,乃至形成对列强诸国卑下的潜在阴影,转而对己国曾有灿烂辉煌的传统中国佛教加以牵制,并潜藏著对佛教任其自生自灭的心态?例如在民初有二次庙产兴学的风潮,认为城市内之寺庙,如沿海之浙江金山寺等,视为是有良田万亩,寺财甲富的聚金地,千方百计要抽提全国所有寺产,做为兴办社会学校之用,引起太虚大师等各省激烈的请愿风波。又近日政府国税局在地方县市民政局,所举办的寺院负责人法令宣导联谊会中,发列的教科书内,其中税务法令中载明寺院中数项收入在二十万以上者为中级营业额等,需向政府缴纳多少的税金……,纳骨塔的每日进帐也要纳税等等。不禁令人血压升高,这些订立条则的官员们的心态,还是脱离不了近代公务对善良出家人压榨的嫌疑。寺院的出家人日常的生活经费,如医药、水电、资具、交通和建筑等等的费用,难道他们补助了许多的款额?同样是汉族子孙的僧教育,兴办佛教学校培养人才政府又做了多少呢?他们何时能真正重展大唐时代的民族自信心之雄风。真把出家人的民生问题列入全国保险福利制度,不需要透过台北某宗教服务所,虚列在台北寺庙服务的住所,并缴纳劳工保险金。我怀疑一些政府官员头脑的清浙度,远不如常态的老百姓,因为全省寺庙中,只有台北服务的寺院,才承认其保险的资格,且是引用劳工条例,从事专门性服务的行业人员而定,真是“阿弥陀佛!”
住持和尚又说:气僧团需要分工合作的职务规划,和独立运作的主权。同时,僧团应该避免个人色彩。出外应供或是弘化等等的角色,以及职务的运作,均要采轮调的方式进行,广泛学习,如此才能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软化一切,悉以大乐……” 。心性的磨练,是的确要靠大众相互关怀协助的,以上的观念是多么符合佛法,“诸行无常” , “诸法无我”及“六和敬”的精神啊!下禁我心开意解,欢喜跃雀。在大正藏廿二册经上记载:“有十事利益,诸如来为诸弟子制戒(学处) ,立说波罗提木叉法。何等为十?一者,摄僧故:二者,极摄僧故:三者,令僧安乐;四者,折伏无羞人故;五者,有惭愧人得安隐住故;六者,不信者令得信故:七者,已信者增益信故:八者,于现法得漏尽故:九者,未生诸漏令下生故:十者,正法得久住,为诸天人开甘露施门故。”僧团的和合安乐,能提供如此增上善、慧的功能,岂不是我们责无旁骛,值得大力遵守的本份!在学院如丛林化有规律的作息,不就是真切的写照?在这时候,我似乎已经看到“大丈夫所当为”的僧团,未来健全弘化的光明远景。而自己对僧团的期许,自然下得不充满于胸中,此时惟愿身心永无疲意地奉献给佛教,展露于眉宇之间了。
摘自《僧伽》第3卷第1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