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其它>>正文内容

佛教艺术巡礼——云南佛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艺术巡礼——云南佛塔
  云南省是中国多民族聚集的区域之一,大约从唐朝中叶开始,佛教从四川、西藏、印度相继进入了这个风光秀丽迷人的地区。在元、明时期,南传佛教也从东南亚陆续传进了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逐步形成为傣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一千多年以来,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都在云南省内扎下了自己的根基,涌现出了一大批传承各异、流派多样的佛教建筑艺术形式,呈现着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汉式的佛教建筑遍布在滇池、洱海中心地区,藏式的寺庙分布在迪庆、丽江等滇西北地区,而独具风采的南传佛寺、佛塔主要分布在从西双版纳到德宏的滇南、滇西南一带。
  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思茅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佛教,属于南传巴利语系的佛教。据历史资料记载:约在公元七世纪中叶,上座部佛教就由缅甸传入了云南傣族地区,最初并没有建立寺院,佛教经典也只是口耳相传的。约在公元十一世纪,因为战争所引起的社会动荡,使佛教在傣族地区一度消失了。约在公元十三世纪政局稳定之后,泰国清迈的锡兰僧团派遣了四名比丘到西双版纳地区传教,并且在今天的景洪县兴建了第一座佛寺,就是位于景洪县陇宽寨的瓦巴姐佛寺,它是仿照清迈的瓦巴梁佛寺形制建造的。于是佛教又重新进入了西双版纳,随之而来的还有用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所谓的润派佛教。与此同时,还有一支缅甸摆庄派佛教则传入了德宏等地区。到了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傣文创立后,傣族人就有了用自己文字刻写的贝叶经文。明朝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缅甸金莲公主嫁给了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遣僧团携带佛教三藏经典和佛像进入傣族地区传教,在景洪地区兴建了大批的佛寺和佛塔。不久,缅甸的僧侣们又将佛教传到了德宏、耿马、孟连等地。所以,傣族地区的佛教和南传中的泰国、缅甸佛教的关系更为密切。
  西双版纳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大体分为两个派别:摆坝派,即山林习禅派,他们是分布在山区的苦行僧,居住的是简小的寺庙;摆孙派,即城镇说教派,分布在广大富裕的坝区,拥有着占当地居民90%以上的信徒,他们的佛寺星罗棋布,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在德宏地区也是这样。下面将要介绍的云南上座部佛塔建筑,主要就是属于摆孙派的。在过去,傣族是全民信教、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和佛教首领的地位是相等的,因此,佛寺的规模与格局就直接反映着它的地位与级别,具有强烈的等级色彩。
  傣族的佛寺以佛殿为主体,以经堂、僧舍等为附属,而佛塔在寺院中的位置却没有确切的规定,将它安置在佛殿的前后左右都可以。滇南最高级别的佛寺是西双版纳原召片领驻地宣慰街的哇龙(大寺),佛塔建在佛殿的后面;原为内宣慰属下十二版纳之一的橄榄坝苏曼满佛寺,则是把经堂和佛塔全部安排在佛殿的右侧;勐海佛寺的布局很有个性,正中的佛殿与西边的两座僧舍联成了T字形平面,而佛殿的东侧却并立着两座佛塔。佛塔在佛寺中的自由位置,也带来了在南传风格影响下的多彩样式。
  傣族的佛塔,因为和泰国、缅甸的佛塔风格极为近似,被当地人称为“缅塔”。这些佛塔的规模都不太大,一般高仅数米,再高也只是十几米,全部用砖砌筑。从佛塔的组合情况来看,傣族的佛塔可以分为单体塔和群塔两种类型。从佛塔的建筑形制方面看,傣族的两种类型佛塔都具有尖锥状的塔身和细长尖状的塔刹,傣语称它们为“诺”,就是“竹笋”的意思,这是一个对傣族佛塔造型维妙维肖的称呼。傣族的佛塔象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分布在一个个村寨,其中最为著名的佛塔要数景洪曼飞龙塔、瑞丽遮勒大金塔、芒市佛光寺塔、勐海城子佛寺塔、勐海打洛城子佛塔、盈江允燕塔、景谷大寨佛寺的树包塔和塔包树等。
  曼飞龙塔,位于景洪县勐龙乡曼飞龙村寨后山山顶上,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636-1795年),相传当时因为在这座山顶岩石上发现了一个佛足印,才在上面修建了这座佛塔。曼飞龙塔全部是砖石结构,由一座大塔和八座小塔组成,九座塔有一个共同的石砌圆形束腰宝座,有3.9米高,周长42.6米,在八个面的上部分别突出建造着一个两面坡式的屋形佛龛,龛脊上装饰着各种花草、神兽等。宝座正中的主塔高16.29米,四周的八座小塔各高9.1米。这九座宝塔的形态恰似雨后春笋争相破土一般,尖而长的塔刹向上高耸着。它们的塔身都是洁白的,主塔的塔基是由三层扁圆体的仰莲台相叠而成,承托着上小下大的覆钵体,覆钵体的上部是一朵仰莲花,最上面是尖状的塔刹。八座小塔的形制和和塔一致,只是覆钵体下部的扁圆体仰莲台的层数少一些。看到这种塔形,我们会联想起泰国大王宫与玉佛寺中建在大殿顶部中央的宝塔样式,它们在总体型态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瑞丽遮勒大金塔,位于瑞丽遮勒寨旁的小丘之上,大约是明清之际的作品。这也是一处实心砖石结构的宝塔群体,具有一个共同的直径35米的圆形高台基,台基中部的主塔有20多米高,在它的四周环绕着十六座小塔。主塔由平面亚字形的基座、八角形的束腰台、扁圆形仰莲台、上小下大的覆钵体(很象宝钟)、十三重相轮和伞盖等自下而上相叠组成,尖状的塔体更象竹笋的形态。四周的十六座宝塔高矮不一,形制和主塔相近,在它们的台基正面都开着一个佛龛,龛内安置佛像一尊。这些塔的身体表面都涂上了金色,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芒市佛光寺塔,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芒市镇的佛光寺内,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1983年又作了重新修整。佛光寺塔也是实心砖塔,由一座主塔和周围的十六座小塔环绕组成,主塔高10.5米,由台基(侧面开有佛龛)、平面亚字形的宝座、扁圆形的仰莲台、钟形的覆钵体、十一重相轮和伞盖等物组成,形状与遮勒主塔很相似。周围的十六座小塔各高3.5米,都具有平面方形、束腰处四面开佛龛、录形顶的台基,钟形覆钵体的下面是比较写实的双层瓣仰莲台,覆钵的上部是七重相轮和伞盖等物。这些又和遮勒大金塔存着明显的区别。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城子佛寺塔,是一处洁白色的金刚宝座式塔。它的主塔高基座由平面八角形的三层束腰叠涩台相叠组成,向上渐小。台基之上是钟形的覆钵体,覆钵上部是仰莲花承托的尖状塔刹。四角的小塔形制也是这样的。这种具有八角形高基座如笋状的尖塔,在泰国大王宫大殿顶部的宝塔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形制。勐海县打洛城子佛塔的造型大体也是如此,这座塔有一个圆形的台基,在四个方向开着佛龛;钟形的覆钵体比较小,覆钵下面的基座是由四层八角形束腰台相叠而成,上部的两层台表面装饰有仰莲瓣;覆钵的上部是高而尖的塔刹。具有八角形平面的多层台座佛塔,还可见于德宏滇弄佛寺塔、景洪曼孙满佛寺塔和曼听寺塔,后两座塔的覆钵体平面也是八角形的,和泰国曼谷玉佛寺和清迈双龙寺的八边形覆钵式塔有相似之处。这几处佛塔的修建年代大概也在清代。
  盈江县的允燕塔,共有五层平面略呈亚字形的台座,在最下层台上环列了28座小塔,第二、三、四层台上四角各有一座小塔。五层台上立着主塔,在钟形的覆钵体下部是圆形的双层仰莲台,覆钵的上部是九重相轮,相轮是上面是仰覆莲瓣和刹尖、伞盖等。这座主塔的覆钵体较大,与其他地区的南传佛塔不同。主塔下部的小塔台座是方形束腰状,与芒市佛光寺小塔台座很象,只是在束腰处不开佛龛而已。小塔台座以上部分的造型和主塔基本一致,只是将相轮减为七重。这种以多层台座排列出佛塔群的形式,在泰国曼谷也能找到相近的例子。
  在思茅地区景谷县的大寨官缅寺内,座落着中国古塔中的奇观--“树包塔”和“塔包树”。这原是两座砖石结构的佛塔,高有10米多,上圆下方呈葫芦形,在塔的周围有力士托扛的形象,同时又与大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塔包树,位于佛殿的右侧,从塔顶中间长出了一棵高20米、直径1米的大榕树,而佛塔紧紧地将大榕树环抱着。树包塔位于佛殿的左侧,有一棵25米高、直径1米多的大榕树从塔顶中部伸出,它的粗壮弯曲的根茎又从上下四周环绕着佛塔,紧紧地把高大的佛塔抱住,很象是从塔顶升出的一个绿色的伞盖。塔包树与树包塔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无独有偶,在潞西县芒市内也有一处树包塔,原来是一座金刚宝座式塔,在一层低矮的八角形台中部,是一座高大的主塔,四角各有一座小塔,在小塔之间各有一尊狮子。主塔被一棵大树的根茎紧紧环抱着,位于四角的小塔由两层八角形的叠涩台基、钟形的覆钵体、七重相轮以及仰覆莲瓣、伞盖等组成,原来主塔的形制大体也是这样。该塔覆钵与塔刹的造型与遮勒大金塔很相近,也是属于南传体系的佛塔。塔包树与树包塔不仅在云南古塔之林中独树一帜,也为那里的佛教艺术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云南傣族的佛塔,从总体风格上来看,主要与泰国的佛塔比较接近,其次还应该有缅甸佛塔的因素,而同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等地的关系不大,这和傣族佛教的发展历史也是基本相吻合的。它们的建筑时代虽然都比较晚,但却为我们的神州大地带来了一股东南亚的清爽之风,为我们古老的佛塔群体树立了一批造型新颖的艺术形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