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敦煌
梦回敦煌
达诚
自我们98届本科毕业生,98年5月份,乘火车从北京出发,沿古老的“丝绸之路”,达甘肃敦煌,进行朝山参学,至今已过去五年多了。气势恢宏的莫高窟,婀娜多姿的飞天,神奇的鸣沙山,美丽的月牙泉,经常在我的梦中萦绕。
我们的“丝绸之路朝山团”34人(其中之一为摄影师)。到甘肃武威(古凉州)后,时任甘肃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暨武威市法藏寺住持的理智法师,就一路陪同我们瞻仰了许多名胜古迹。于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敦煌,记得我还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二字盛大辉煌的寓意,浓缩了古丝绸之路及汉唐中国繁荣强盛的历史,同时也昭示着它无比灿烂辉煌的未来。敦煌古称“沙洲”,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它曾是古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边关要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敦煌从十三世纪以后逐渐衰落,到了二十世纪,因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又再度为世人所注目。
一、结缘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我们一行在98年5月12日到了莫高窟,立即被宏伟的洞窟所震撼。莫高窟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听导游小姐讲,前秦符坚建无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完整地保存了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现在的492个洞窟中,有形式多样的禅窟、殿堂窟、塔庙窟、影窟等。它是设置宗教雕塑和壁画的圣殿,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的外来形式窟形,到隋唐时期开始消失。隋唐时期的石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形,覆斗顶,后壁一龛。唐代后期以至宋元,壁画佛龛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坛所代替,腾出一整块石壁绘制大型壁画。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在石窟中占据着主要位置。莫高窟现在彩塑2400余身。其造型从北魏前期的粗壮而逐渐演变为后期的清瘦。隋唐以来,出现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艺术风格又趋向雍容华丽。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的壁画艺术!现存壁画45000平方米,是一座巨大的美术陈列馆。壁画内容丰富,可分为佛像画、故事画、经变画、山水画、动物画、佛教史迹画、神话题材、装饰图案画等。置身于窟中,那神态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萨;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态妩媚、凌空翱翔的飞天;那五彩缤纷的鲜花纷纷扬扬;那不奏自鸣的乐器演奏着仙曲——仿佛把我们带进佛国净地,身心随着飞天飘旋,整个洞窟都在晃动!
导游小姐的讲解把我们的思绪带入久远,仿佛经历着朝代的变迁,人事的更迭,佛教的沧桑变革。但她讲到佛教常识和佛门人物故事时,我们不禁失笑,因为她对此了解的太少。以致笑声令她红了脸,并委屈得落泪。我们马上友善地劝解和开导。但她后来的讲解略显底气不足,不再生动。莫高窟名称的由来是怎样呢?传说很多,有三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
一、莫高窟修造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周围都是大沙漠,其地形比敦煌绿洲高了将近百米。古汉语中沙漠的“漠”与莫高窟的“莫”是通用的,在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便叫做漠高窟,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莫高窟。
二、在古代的敦煌,鸣沙山又称为漠高山,山下还有漠高乡。千佛洞在漠高下,属漠高乡管辖。莫高窟的名称便由漠高山、漠高乡演变成而来。
三、在大泉河谷最早开窟的是乐尊和尚。后来的弟子们相继也开凿了石窟,但道行都“莫高于此僧”,很难超过他,称为莫高窟是为了纪念乐尊开创首窟之功。 我们夜宿敦煌雷音寺。
二、怡性鸣沙山
98年5月11日。不借助辅助工具,爬上鸣沙山,我认为是自己“丝绸之路”上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也是了不起的一件事。因为甘肃广大地区天气干燥,又加上多日的奔波,身体又患病。
面对连绵起伏的了不起眼的鸣沙山,我信心十足。与通宣、昌善、灵正、意坚等同学小跑一阵,处在爬山的第一团队。赤脚踏沙,人行沙中,顿感细软滑圆,踩入沙坑,感到表层蒸热里面凉爽。登沙山虽无惊险但很艰难,沙流软绵绵,进一步要退半步。手脚并用爬了半小时,回头看,不过是一小段。此时,没有了开始的雄心,口鼻开始急喘,也感到胸闷。停下来,调整一下呼吸,待喘息均匀,才不慌不忙地上爬,而且注意了方法,如踩着他人的脚印踏实点,省点力气。这样一来,我被第一团队甩掉,第二团队也追上我。
终于到达山顶,极目远视,天苍苍,沙茫茫,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如果低头掬沙细看,就会发现山上的沙粒有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称之为“五色沙”。据说古时候,有位将军所率人马的旌旗、铠甲为红、黄、绿、白、黑五色。他领兵西征西域获胜归来,在鸣沙山安营扎寨。那时候的鸣沙山上并无黄沙、绿树成荫、水清草茂。将军下令刀枪人库,马放青山,好生休息。谁知天黑敌兵突然前来偷袭,众将士只得赤手空拳与敌兵厮杀,霎时黑风骤起,扑天盖脑的黄沙像暴雨一样倾泄下来,顷刻之间,将敌兵全部埋在下面,形成了沙山。以后,沙山每到刮风时,就轰隆鸣响,仔细一听,好似金鼓齐鸣,又像刀剑撞击,人们称之为鸣沙山。刮起的沙粒有五种颜色,就是五色旌旗、五色铠甲变的。
下山比较有趣,顺坡而下,只觉两肋生风,只觉两肋生风,仿佛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当人多结伴下滑,推动流沙疾速下跌,只见沙浪滚滚,犹如山洪奔泻。此时就会听到咚咚的响声,似敲锣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人从山顶下滑,沙声或婉转如歌,或鸣似雷声,别具情趣,令人费解;雷音寺的一位法师告诉我们,鸣沙山白天被人从上践踏而下的沙,一夜之间会被风吹复原状。 后来知道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最高峰海拨1715米,整个山体由细沙积聚而成,山形美观。据史书记载,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敦煌十景之一“沙岭晴鸣”。多人顺坡下滑,便会发出雷鸣般的响声,鸣沙山因此而得名。下山后我们就直奔月牙泉。
三、洗心月牙泉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与清泉难以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50余米,水深约5米,泉形酷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并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它的神奇之处是就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我们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据考证,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下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既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
月牙泉内游鱼成群,岸边绿草如茵。据传鱼称“铁背鱼”,能医治疑难杂病;草称“七星草”。据说,吃了鱼和草,可以长生不老。因此,月牙泉又称为“药泉。”
我们站在月牙泉边,看白杨亭亭玉立,垂柳舞带飘丝,沙枣花香气袭人,丛丛芦苇摇曵,对对野鸟飞翔,风景如诗如画,感到不虚此行。晚归从夜市间穿过。夜市里除了各种风味小吃外,还有专卖旅游纪念品的摊位。小吃以面食和羊肉为主,卖纪念品的摊档货品丰富,从书签、人造道饰到夜光杯琳琅满目。我买了两副山水帛画和一套玉制夜光杯,以作纪念。
四、沧桑敦煌
汉代起,敦煌作为西陲重镇,一直是兵家互争之地。每次兵灾之际,管理莫高窟的和尚就要逃一次难。
宋景祐二年(1035年),西夏之乱祸及敦煌莫高窟。和尚照例要避祸他乡,遂把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等,都封闭在一个洞窟的秘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并绘上壁画。然而,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这个秘室便盛着五万余件宝藏静静地安息了七八百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录在清理沿窟流沙时偶然发现了这个秘密:16窟甬道的北壁有一个不知何时封闭的小石室,小石室里面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手稿、文书、织绣,因沙漠干燥,保存得非常完整。这就是17窟藏经洞。
这批珍贵文献出土不久就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由于当时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又处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以不公正的手段,从莫高窟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敦煌文献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莫高窟的珍贵文物流散到国外,其辉煌的艺术也随之介绍到了国外,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吸引了不少学者对莫高窟的遗书和造型艺术进行了专门研究,形成了敦煌学。
上世纪40年代,被誉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神”的常书鸿先生从国外来到敦煌。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对年久失修的莫高窟进行了清理、保护。建国后,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1963年,国务院拨款对残破不堪的洞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和维修,使这座古老的石窟的外貌焕然一新。1984年成立了“敦煌研究所”,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研究。
告别了敦煌,却忘不了敦煌文化和敦煌的美丽!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