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民国年间的闽南佛学院(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傅教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民国年间的闽南佛学院(上)
  傅教石
  闽南佛学院和武昌佛学院一样,是近代中国的一所新型的佛学院。一九二五年十月二日(农历八月中秋日)正式成立。它在太虚主持的六年中,在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终于在极短的时间里,名声远播于全国,几乎成为与武昌佛学院齐名的一所佛学院,在中国近代憎侣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一、创办经遇
  南普陀寺为厦门首利,风景优美,香火称盛。寺原为子孙庙,屋宇亦甚简陋。自转逢和尚住持寺后,方建筑大殿,庄严辉丽,逐渐成为闽南一名利。一九二四年,南普陀寺改子孙庙为十方丛林选贤制,推举会泉法师为改制后的第一任方丈。
  一九二五年,有闽南的赓津、瑞徽二法师从安庆的安徽佛教学校学成归来,见闽南道风虽佳,而义学不彰,乃与转逢和尚及南普陀寺方丈会泉和尚等商议,寿设闽南佛学院,得到各方面的赞同。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于是年农历八月中秋开学,公推常惺、会泉为正副院长。常惺原办学于安徽佛教学校,适三年期满,遂应请前来主持闽南佛学院。院中教务、事务工作,分别由觉三、广津等协助办理。
  学院开学后,共有学僧七十四人,其中大多数是随常惺一起前来的江南学脍,只有少数是岭南、闽南人。学院初分“专修”、“普通”二部,旋因前来报考的学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乃开办小学,广摄初机。办学经费全由南普陀常住独立负担。一九二六年冬,闽院小学部栘往漳州南山寺,独立成校,而集中精力办理“专修”、“普通”二部。
  一九二七年夏,第一期学僧毕业,其中专修部学僧毕业后,即分化各地;普通部学僧则留院继续升学。当时,会泉住持南普陀寺三年期满,乃偕常惺院长与各界商议,推举太虚大师继任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适太虚在上海办理“法苑”遇到困难,即请玉慧观结束上海之“法苑”,到南普陀寺任方丈,集中精力办理闽南佛学院。
  二、办学情况及其成就
  一九二七年,太虚大师到达厦门,继任南普陀寺方丈和闽南佛学院院长,各界宴贺甚盛。这时,闽南佛学院改由转逢、会泉为院董,太虚、常惺为正副院长。所属小学,由觉三、达如等在漳州南山寺续办。当时商定,在太虚离开闽南期间,南普陀寺的寺务由转逢、会泉、转岸、觉斌代为主持,而佛学院则由常惺为代理院长。其时,太虚曾为闽院员生讲演《行为学与唯根论及唯身论》。暑假前,常惺法师应请前往昆明弘法,佛学院由蕙庭教务主任与会觉、满智等维持。九月,太虚在厦门主持闽南佛学院开学典礼。在留厦期间,太虚在闽院讲演《救僧运动》,提出了“积极之救僧”和“消极之救僧”两条。认为,积极之救僧必须是“真修实证以成果”。“舍身利众以成行”、“勤学明理以传教”。而消极之救僧,亦应该“自营生计以斋讥”、“严择出家以清源”、“宽许还俗以除伪”。
  一九二八年春,太虚因患半身不遂神经痛症,乃寓沪医治。时闽院代院长常惺已去昆明,而主持教务工作的慧庭也返回江苏,院内寺务仅由会觉、满智等维持。是年夏初,闽南佛学院发生学潮,学僧中有慈航、谈玄、慧云、傅戒、伊陀等,以过激之行动,使南普陀寺和闽南佛学院均陷于一片混乱之中(据印顺撰《太虚大师年谱》称,《太虚自传》中所说一九二八年夏闽院发生学潮是误传,应该是一九二七年冬发生学潮,当时会觉离院去南山寺,慧庭一人解决乏术,事态恶化,寺务、院务均陷于停顿。又闹学潮之主要者,为怀璞、悟开,与慈航、谈玄等实无多大关系。因太虚未曾亲自处理其事,仅凭记忆,故有错一。太虚闻讯,即派芝峰、大醒、寄尘三人前住整顿、改组,一方面调走为首滋闹的二人,另一方面则对学僧采取遣散或自动离散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原有学僧大部分离去,留院者寥寥无几,于是又决定重新招考新生续办。
  一九二八年七月,刊布了《闽南佛学院续招学僧简章》,规定“以造成佛教住持僧宝弘法利生为宗旨”,添招了学僧三十名。三年毕业,学习期间,膳食费及学费、讲义费一律免收,每人每月津贴零用费二元。学习课程,佛学部分第一学年有《佛学概论》、《各宗派源流》、《律学大意》、《因明学概要》,第二学年有《律学大意》、《俱舍学大意》、《成实学大意》、《四论学大意》、《唯识学大意》,第三学年有《律学大意》、《禅学大意》、《净土学大意》、《天台学大意》、《密学大意》、《贤首学大意》、《佛典泛论》、《大乘宗地引论》。此外,国文有语体文、文言文、文法、文学史、文字学等:外文有英文、日文;数学有算术、珠算、代数、几何、三角;历史有本国史、印度佛教史、世界史、本国佛教史、自由史观、僧咖制度沿革史等;地理有本国地理、世界地理、佛教行化地域形势等;科学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宗教有心理学、论理学、中国哲学大要、人生观的科学、西洋哲学大要、印度哲学大要、人生哲学、世界各种宗教大要、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等;教育有教育原理、教授法、佛教研究法、寺院管理法、佛教教育各论等;艺术有书法、音乐、图画、梵曲、建筑、雕刻等。此外,尚有体育、行持等课。
  这一学期招收的新僧有心道、宝忍、默如、戒德、岫庐、又信、智严、竺摩、知藏、曼陀、灯霞、德超、等慈、普钦等。由于太虚的正确领导,芝峰主持教务,大醒负责事务,亦幻、寄尘、广箴、笑溪、觉斌、陈定谟、虞愚等担任教学,大家同心协作,闽院逐步稳定下来,走向正常。院中并编发《现代僧伽》等佛学刊物。是年冬天,太虚回到闽南佛学院讲学,勉励学僧做一个新时代的僧伽。
  一九二九年上半年,闽南佛学院学僧虽不是很多,但学科启迪备至,学僧成绩因而大进。院内设备如图书馆、板报室等亦渐纲举目张,有条不紊,使学僧在修法求学之外,又得以增长其他方面的知识和办事经验,敞到学以致用。由此院风日长,院誉雀起,播于全国,使之成为继武昌佛学院之后全国又一所著名佛学院。
  同年秋,学僧大增。他们分别来自陕西、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广西、湖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等十余个省市,而且都是当地寺庙中选派出来的优秀分子。由于各地来学者络绎不绝,学额增至九十名,分为三个班级教授。时各地要求来院者仍然很多,因受经济力量的限制,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只得婉言谢绝。
  是年冬,太虚在院开讲《瑜伽真实义品》。此为《瑜咖师地论》中之一品。太虚在讲演中,对《瑜伽师地论》一书的名义、历史、价值等,均论述顿详。认为“在遣空去有、不落二边、显出中道奥妙之一点,已定彰明本论有最高之价值”。指出《瑜伽师地论》有三种特长:二、论中诠明一切世出世法,详详尽尽,丝毫不欠。二、论中听明,能被各烦根基,若人天善法,若二乘解脱法,若大乘殊胜法,若佛智圆满之究竟法,莫不组织成极有条理之论文而说明之。三、示诸修大乘者不可蜡等。若越阶而登,则如今时中国禅宗之流弊,是其龟鉴。”又说:“此论对于由凡夫渐进至佛果之依次修行法门有圆满之说明,最为具足全部大乘之思想与精神。故习佛法者,成应奉之为丰臬,以作超出生死海之指南针”。太虚还特别指出:“《真实义品》在本论上之价值尤为重大”。因为“在此中含有哲学上之重要问题甚多,如认识论、本体论、宇宙论、进化论之种种哲理,皆有相当之说明。普通哲学家所发明之原理,乃就其感官之经验,加以意识推度而得结论。本论之说明者,则凭真智所亲证之境界,故普通哲学又难与此《真实义》同日而语”。(《太虚大师全书》,《法藏·法相唯识学》一三四—一三六页)由于太虚对《瑜咖师地论》及《真实义品》在哲学上的重要价值论之甚详,故在学僧中影响极大,后来有些学僧即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
  与此同时,太虚还在闽南佛学院讲了《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指出“学僧求学应取的态度,首先应当决定的:一、根据佛学的真理;二、适应现代的社会。以此两种目漂来建设新中国的佛教僧伽制度,使这种新佛教僧伽制度,筑在人间世的基础上面。”“复次,求学的学僧,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是:第一、对于佛教的本身要有深切认识和信仰;第二、对于现代世界潮流的状况,也要把它的地位同价值,有极深刻的明了和体念。养成了这种“独立不倚”的智力,便能深立在佛法的地位上来观察社会,适应社会,行人所下能行,做人所不能敞的——大无畏的——大事业。这种事业的种类,可分有以下几条:一、教育事业:二、宣传事业:三、教务事业;四、慈善事业;五、其他社会公益等等。”“复次,佛教教育中的学僧,要能完整地敞到这步田地,还不能说已尽学僧的责任;学僧须对于佛法有真正的修养,还要从大乘的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戒、定、慧、布施、忍辱、精进)等敞去。”最后又勉勋学僧“要以深沉的毅力,一方面读书求知,一方面令“生活劳动化、群众化”、使其一举一动,皆含有利益社会人群的意义,则自然不会为社会人群所诟病。”(《现代僧伽》二卷九期)
  一九三O年春,太虚鉴于甲级班同学二十余人成绩优良,乃召集芝峰、大醒等开教务会议,决定予以提前毕业。是年四月初八佛诞日,举行毕业典礼。同时设立研究部,作为一部分毕业学僧研究深造之所。时太虚院长亲自从毕业生中挑选出成绩特优、品格较佳者十人进研究部,他们是:宝忍、宽苍、默如、西莲、华清、慧童、戒德、今怀,心道、道闻等。当时推定芝峰为研究长,大醒为副研究长,由芝峰领导大家学习、研究《成唯识论》。研究部学员每月要交研究笔记一册,由芝峰加以改正。
  与此同时,太虚开始为闽南佛学院学僧作课外讲学。先后讲有《大乘位与大乘各宗》、《佛学之宗旨及目的》、《僧教育要建立在律仪之上》、《西洋哲学与印度哲学概观》等。他在《大乘位与大乘务宗》中认为,大乘各宗派,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共同性就是他听说的“平等门”,即“凡是大乘的各宗,无论其为性、为相、为禅、为律、为叙(贤首、天台)、为净、为密、如所谓中国之大乘八宗,无一不从同一原则上,引共同依据的教理去说明去发挥。故宗虽有八,同摄人于大乘法海,平等平等,不得分判谁高谁下。”特殊性就是他所说的“特殊门”,即“所谓大乘八宗者,在大乘教理上取其一部分为所宗,各站在其自宗地位上以发挥其偏胜之玄诠,显其特殊之理境。故虽同是大乘佛教,就地位以判教义,则不无特殊偏胜之线索可寻。”他最后的结论是:“八宗大乘教法,都在大乘法上占一位置而各有其殊胜之相用,但统台起来皆摄在大乘之中”。(《海潮音》第十一卷第十一期)
  他在讲到《佛学之宗旨和目的》时说:“闽南佛学院的宗旨,是要将佛学院精神实现为人间社会建设的“由理想达之事实”。又说:“在闽南佛学院,是要拿出精神来学佛学的。院内虽有各门学课,也要从事修学,那是拿来作为研究和宣传佛学的工具,根本是要以佛学的信念为目标的。”最后认为,“佛学的宗旨和目的,简单地概括起来,下过是自利利他而已。其实,世间所有种种的工作行为,也不过为的彼此间利益而已;惟听差在究竟与不究竟之别。在佛学的见地来说,惟有佛学乃能达到究竟自利利他!佛学所要达到的究竟自利利他,有智、断、恩的三种德能。能够把这三种德能造诣到了圆满的程度,则已算达到了佛教中自利利他的究竟目的。但是这种最高至极的自利利他究竟目的,下容易达到,必须先立其基础。 (宋完)
  摘自《内明》第229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