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民间信仰中的烧头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麦小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民间信仰中的烧头香
  麦小宇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 要:抢烧头香是民间特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固有其存在的根基,从中可窥见人们的独特心理和信仰观念。
  关键词:烧香;头炉香;民间信仰
  头香,亦称头炉香,即凌晨在神佛像前,为表虔诚而焚烧的第一支香。
  烧头香是我国的一种民间习俗,源远流长,直到今天还普遍存在。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以见其背后蕴含的信仰因素。
  一、中印之烧香习俗
  烧香之俗,在中国古已有之。《尚书·周书·酒佶》:“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白酒,腥闻在上。”孔颖达正义曰:“不念发德,令之馨香使祀,见享升闻于天,惟行其淫虐,为民所怨。”《诗经·大雅·生民》:“印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郑玄笺云:“胡之言何也;亶,诚也。我后稷盛菹醢之属当,于豆者于登者,其馨香使上行,上帝则安而歆享。香,一本作馨。”孔颖达正义曰:“后稷肇祀上帝于郊,而天下众民咸得其所,无有罪过也,子孙蒙其福以至于今。”两个例子都是说明烧香祭祀之习俗,并恰好形成鲜明对比,殷纣无德,祭祀无礼,为民所怨,而后稷肇祀以礼,则使民得福。可见中国的烧香传统,起源于早期祭祀活动,历史悠久。
  大致说来,烧香可分为祭祀时所烧之香和日常生活之烧香。祭祀烧香,祭拜神灵;而日常生活烧香则主要是除臭作用。古时用香料来熏染房屋、衣物是人们平常生活的一个方面,甚至还成了达官贵人争奢斗富的一个手段。在唐代,长安富商王元宝在床前置木雕矮童二人,捧七宝博山炉,彻夜焚香。
  而祭祀烧香发展到后来,则无论敬神拜佛、供祖宗,敬各路鬼怪,都要烧香。且庙里要烧,家里也要烧香,路边、厕所也烧。由于祭祀神灵日益成为烧香的主要作用,所以今人所谓烧香,主要是祭神拜佛。
  在中国,人们敬神拜佛要烧香,而世界上其它国家同样也会在神灵前烧香礼敬。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印度烧香,也源于早期信仰活动。’同时由于印度环境因素的关系,还形成了他们当地特有的烧香习俗。
  在印度,由于地属热带,气候炎热,故易生体垢、恶臭,为消除体垢与恶臭,遂将彼地盛产之香木炼制成香料,涂抹于身体,称作涂香;或焚烧香料,以熏衣服与室内,称作烧香、熏香。一般风俗习惯乃于寒天时烧香,而涂香则在寒天或热天时均可。
  烧香,梵语为dhu^pana,又称焚香、拈香、捻香、告香、插香、炷香等。佛教诞生以后,便以烧香用于迎请、供养佛菩萨之行事中。佛典中例子很多,早期佛教如《贤愚经》卷三:“王闻是已,悚然踊跃。即起人宫,洗浴香汤。更着新衣,上高阁上。四向作礼,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烧香誓愿,愿我所有功德,回向佛道。我成佛已,自调其心。”《贤愚经》卷第六:“烧香归命佛及圣僧。”而大乘佛教的烧香,如渺法莲华经》卷第三:“皆以金银、琉璃、车磲、马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已。”《妙法莲华经》卷第四:“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这些经文说明了在迎请佛陀之仪礼中都有烧香之说。
  到了后期的密教烧香,因所修之法不一,烧香种类就有所不同了。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载:亦须要知应用之处。若扇底迦法,用筹丸香;若阿毗遮噜迦法,用尘末香;若补瑟征迦法,用作丸香。”修扇底迦法即息灾法、阿毗遮噜迦法为降伏法,补瑟征迦法为增益法。另于《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亦有此说法:“若欲作息灾法者,烧香用沈水;……若作增益法者,烧白檀香;若作敬爱法者,烧香以丁香苏合香蜜和烧之。……若作降伏法者,烧安悉香。”
  印度的烧香习俗,也随着佛教传人中国,对中国佛教与世俗的烧香影响很大。禅宗别有“拈香”一称,亦是指“烧香”。据《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二:“如官员入山拈香,鸣钟集众。”同时在中国,烧香也称“进香”。据《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三:“座下备卓袱盛书物。座左排住持位。鸣鼓众集,住持出法座下位前立。鼓绝进香卓,知客引专使,住持前行礼插香。”虽称谓不一,意义却无甚差别。
  烧香虽则种类很多,佛教发展时期的不同也有所不同,而其实目的都是一致的。因为在佛家看来,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和目的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同时烧香在烧香人看来,可以以此与神灵心灵相通,将你自己的心愿传达给佛祖,使自己心想事成。因此,在佛家又有“香为佛使”之说:香能通达人之信心于佛,犹如佛之使者,故称为佛使。《诸经要集》卷第五:“若有供者,手执香炉而唱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烧香遍请十方。”
  二、中土之烧头炉香习俗
  烧头香既与中土传统的烧香习俗有关,又糅杂了一些外来信仰如佛教的因素。它是随着烧香习俗的盛行逐渐发展起来。关于其最早记载,可见于宋代。
  《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
  六月六日,州北崔府君生日,多有献送,无盛如此。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邓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如球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悉皆精巧。作乐迎引至庙,于殿前露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太官局供食,连夜二十四盏,各有节次。至二十四日,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超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呌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殿前两幡竿,高数十丈,左则京城所,右则修内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艺解,或竿尖立横木,列于其上装神鬼,吐烟火,甚危险骇人,至夕而罢。上文所提到的崔府君,为唐时人,姓崔,名珏,死后被封为磁州土地神,并且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加封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099)改封为护国显应王。金兵南下,崔珏显圣挡驾,泥马渡康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改封为“真君”,各地都建有祠祀之。文中提到的崔府君庙是在京城中的祭祀之庙,在6月6日他生日的情况。灌口二郎为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助父斩蛟锁龙,筑堰平患,蜀人奉为灌口二郎神,祠祀不绝,各地也均有庙礼敬。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祭祀这些世俗神灵的热闹场景,以各种形式来祈福。从“在庙止宿,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神的虔诚和敬仰。由于此二神灵早在唐时则开始供奉,我们也可以据此推测,烧头炉香的日期在宋以前就应该比较流行。同时还表明了宋代时,烧头香主要是在道教或民间信仰的道场中。所以头香很可能最先出现是在世俗或道家神灵崇拜中,它应该属于一种民间信仰习俗。
  《东京梦华录》主要记载着烧头香时的盛景,而下面的这两个在东岳大帝庙烧头香的例子则体现了烧头香的实际功用。
  在宋代《异闻总录》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颍昌(今河南许昌)的韩元英,奉事东岳大帝十分恭谨,东岳大帝也时常降临其家,但是后来,大帝迟迟不来,韩元英不解其故,都厢官辛君告曰:“韩运使且死。”原因在于“神弃之久,不死何为”。韩元英不解其故,就急遣一亲信仆持香往岱岳祈谢,并谓之曰:“圣帝惟享头炉香,每将旦启庙时,庙会令谒奠者事也,能随其后,神必歆荅,若迟缓顷刻,则飙驭,登山虽复,控请己不闻。当以先一日昏时赂庙人宿,伺时而祷,不然必误我事。”意思是你要清晨早去,庙中道士所烧的就是头炉香,然后跟在他们后面烧就很灵验,那时圣帝才能享受到你供奉物品。仆受戒而去,“既入庙,憩于通天鼓架下,久行倦困不觉,睡熟及觉正门已开。”因此未烧到头炉香。韩元英于是“自是才月余而卒”。
  而元人郑廷玉杂剧《看钱奴》也有关于烧头香的记载。杂剧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秀才周荣祖上京应举,将家财埋在地下。穷汉贾仁在神前祈福,因周荣祖的父亲曾对神不敬,故神灵遂将周家财富借与贾仁20年,期满还他。贾弘义得到周家窖藏而致富。后周荣祖带领妻子回家探亲,风雪中冻饿难耐,只好将自己的儿子卖给了此时的富户贾弘义,而贾竟然吝啬狠毒,买了孩子连恩养钱都赖。20年后,贾弘义抱病,就叫自己的养子到东岳庙烧香还愿,周氏夫妻也在庙里烧香还愿为得到一些关于自己儿子的消息,却被贾的养子也就是他们的亲生儿子殴打,后告到官府,他儿子拿出金银求父母豁免,才发现这些本来就是他家的财物,而贾弘义不过是做了他家20年的看钱奴。这部杂剧主要反映了当时贾弘义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吝啬狠毒的嘴脸,讽刺他们守财奴的可悲。在剧中第三折,20年后周荣祖回到卖儿子的地方,他们准备前往东岳庙去烧头香,周荣祖对他妻子说:“婆婆,咱今夜在这里宿睡,明早五更时赶烧头炉香。”第四折话语就道出了他们烧头香的目的“咱共婆婆两口儿虔心烧香,想神圣也多灵感呵。”
  由上可见,烧头香不仅表现一个信徒的虔诚,还可以将自己的心思第一个传达给神灵,使神灵能够感应,实现自己的愿望。《异闻总录》里韩元英因未烧到头香而卒,《看钱奴》中周荣祖夫妇烧头香而得到了儿子的消息,并找回了属于自己家的财宝,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现在泰山周边仍有大年初一到小泰山争烧头香的习俗,每逢大年初一零点以后小泰山附近就会有很多人等着烧头香,香客也有从莱芜等地特地赶来的。这表明韩元英故事和《看钱奴》故事虽然只是民间传说,其影响却一直波及到了现在,也可以从中看到这种习俗的生命力。
  当然有些人烧头香还在于他做了亏心事,渴望烧头香来祈求神灵的护佑。
  在清人袁枚的《子不语》中,他首先解释了——下烧头香之原因:“凡世俗神前烧香者,以清早第一枝为头香,至第二枝便不敬。”并记载了这样的—个故事:“有山阴沈姓者,必欲到城隍庙烧头香,屡起早往,则已有人先烧矣,闷闷不乐。”而我们看到后面,则发现他烧头香,却是想让神灵袒护他的罪行,沈姓者将妻子害死,由:厂他常礼敬城隍神,受到神灵袒护,而他终于恶有恶报,在烧头香时被其妻子的鬼魂抓到,自食其果。这样的因果报应故事也说明了烧头香也并不能使所有人随心所欲,作恶的人再虔诚也是其表面,神也不会永久护佑他。
  而佛典中也有“头香”一词,不过其含义却是一种香的名称,如乳头香、牛头香等,关于烧头香的记载很少。但烧头香习俗,后来又无疑渗透到佛教寺院。这应该和佛教的中国化是分不开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中土本有之习俗渗透到了佛教信仰当中。而后来烧头香中又以除夕之夜抢烧新年头香为主。近年来各地佛寺还相继拍卖第一炷香的进香权,盛况空前。今人黄宗英《小木屋》也有言:“都说烧头香的人有福了。”并在文中记载了除夕烧头香的盛况。同时在我国台湾地区,烧头香也是重要的民间习俗,不少人相信在大年初一第一个将香插在庙里的香炉,可为自己带来一整年的好运。台湾相关政界人士选举时也前往佛寺抢烧头香,以期给自己带来吉利。
  三、烧头炉香的原因
  烧头香从形成到现在依旧传承不衰,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特定习俗,并在一些节日尤其是春节十分流行,与人们求神灵保佑的宗教心理也有很大关系。
  对于中国人的宗教心理,许多学者对此都有所研究。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人宗教意味淡薄,中国文化缺乏宗教。”季羡林先生也曾说:“汉族不能算宗教性很强的民族。”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不管是佛教菩萨,还是道教的玉皇大帝,不论是自家的灶王爷,还是村口的土地庙,都是老百姓崇拜的对象,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极其少见的。从这些学者的论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心中不是没有宗教,而是在他们心中,佛教、道教等神灵都是一回事,他们常常模糊对待,不去区别,也不想去分别,只要能保佑自己,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不管是哪路神仙都要礼敬到。所以国人的宗教信仰往往不是出于对崇拜对象的虔诚信奉和超自然力量的真挚信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世俗功利目的。对此,费孝通先生有一段十分精妙的描述:“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消除灾祸。我们的祭祀有些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对我们的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可以说十分敏锐地直刺中国人隐晦在其心中敬神拜佛的深层心理。
  “烧头香”能够延续至今,尤其是除夕之夜佛寺的烧头香更加成为代表,说明了佛寺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巨大影响。除夕烧头香,可以得到平安顺利一年的效果;同时,除夕烧头香,更可以看作是一个符号,是你对佛十分虔诚的标志,故而佛祖也会更加保佑你,烧头香的功效也给人们很大的心理慰藉。
  综上可知,烧头香一是可以表现信众的虔诚,二则会为信众带来好运和福气,使自己的心愿及早传达给神灵,实现自己的愿望,用一些最虔敬的形式(如彻夜不眠、在庙里宿止等),来得到神灵的极大保佑。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追求好运和吉利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摘自《五台山研究》2008年第4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