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宝塔研究
五台山宝塔研究
崔正森
五台山为文殊道场,位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也为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其中艳丽多彩的塔文化,就是一株光彩耀目的灿烂奇葩。.
塔,本来不是我国古代固有的建筑,而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于公元一世纪时传人我国,后逐渐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译经沙门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卷六日:
《妙法莲华经》第一卷云:“宝塔,正言窣都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聚相,
谓垒石等高以为相也。案,塔字,诸书所无,唯葛洪《字苑》云: ‘塔,佛堂也,音他合切。”’
塔,梵文为Stupa,巴利语为thupa,音译作宰都婆、数斗波、率都婆等;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塔庙、灵庙,是“顶”,“堆土”之义。据《杂心论》云:“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可见,塔的本义是埋藏佛陀舍利的纪念性的建筑物。舍利,亦为梵语,译云骨身,是佛陀涅槃后,火化时留下的一种圆明皎洁、坚固不坏的固体物质,俗称遗骨。它是由“戒定慧所薰修”(《金光明经.舍身品》)成的,是检验佛道真伪深浅之物。其有二种:一是法身舍利,如佛说一切经。二是生身舍利.其又有三:一是白色的骨舍利,二是黑色的发舍利,三是赤色的肉舍利。佛教是外来宗教,我国原无佛、法、僧三宝,所以我国原无“塔”字,只是当它传人我国后,我们聪明的祖先采用了佛字
“布达”的音韵,又用“土”字作为偏旁,.才创造了一个“塔”字,以示埋藏佛舍利的土冢!
塔之一词,早在释尊成道三七日后所说的《华严经》中就已出现.《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第十一日:
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人天供。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绕塔三币,当
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然而,开始造塔却在之后的给孤独长者。《十诵律》卷五十六日:
给孤独居士深心信佛,到佛所。头面礼足,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世尊游行诸国土时,我不
见世尊,故甚渴仰,愿赐一物,我当供养。”佛与爪、发,言:“居士,汝当供养是爪、发。”居士即
时白佛言:“愿世尊听我起发塔、爪塔。”佛言:“听起发塔、爪塔.”
舍卫国的给孤独长者,信仰佛法,尊奉佛陀,曾以巨金购买祗陀太子之园,请佛常年说法。他向世尊索取爪、发,起塔供养,是印度造塔之始。佛灭之后,即有波婆国、人遮罗国、罗摩伽国等八国国王,咸欲争取佛陀的八斛四斗舍利,几乎造成战争。经由香姓婆罗门的调解,分作八分,各自奉归,起塔供养。这是印度造宰都婆的嚆矢。后有摩揭陀国的阿育王,也前取佛陀舍利,于其统治范围的各地建立了八万四千宝塔。由此兴起了造塔之风。现在山琦覆钵式大塔中之砖塔,即是那时阿育王所造之塔。
我国造塔始于两汉之际佛教传人之后.《佛祖历代通载》卷四日:
东汉永平十二年,明帝“诏以释迦宝像奉安显节陵及清凉台供养。帝于城西雍门外立寺,与腾、
兰居之。以白马驼经而来,遂名白马寺。腾、兰初译《四十二章经》,帝幸其寺,腾、兰进曰:“寺东
何馆?’帝曰: ‘昔有阜,无因而起,夷之复然.夜有光怪,民呼为圣冢,因祀之。疑洛阳神也.’腾
曰; ‘按天竺金藏诠所志,阿育王藏如来舍利于天下,凡八万四千所。今支那震旦境中十有九处,此
其一也。帝大惊,即日驾幸圣冢,而腾,兰随往拜起。忽有圆光现冢上,自身现光申,侍卫呼万岁。
帝喜曰: ‘不遇二大士,安知上圣遗佑哉7’诏塔于上,受制度于腾、兰。塔成九层,高二百尺。”
永平十二年(69),明帝敕建的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的第一座寺庙,白马寺塔为中国最早的佛塔。其塔九层,高二百尺,“四方式”(《魏书。释老志》),是一座阿育王塔.又杨街《洛阳伽蓝记》云:
汉明帝崩,起祗垣于陵上。 自此百姓坟冢,或作浮图者焉.
祗垣,即塔。以明帝逝世之后,在陵上建塔。所以,百姓效之,也在坟冢上造塔。这是民间造塔之始。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五载,赤乌四年(241),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行化至吴都建康(今南京),以使舍利发光,坚莹不坏,取得吴帝孙权信任。权为其“建塔度人立寺”,寺日建初寺,塔曰建初塔。此为江南建寺造塔之始。
后赵时,石勒、石虎二君以“朕出自边戎,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所应兼奉。其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晋书》卷五《艺术.佛图澄》)。诏示国人,尊奉佛教,优礼佛图澄,所以“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同上)。而佛图澄则是“受业追随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与先矣”(《神僧传》卷第一《佛图澄》)。其境内名塔有石虎修的临漳旧塔、临淄城内的古阿育王塔,张离、张良各自修的大塔等,为江北造塔之盛。
南北朝时,佛教得到广泛传播,建寺造塔风起云涌。北魏文成、孝明二帝,曾敕诸郡造塔,使其境内神图妙塔,桀时相望。南朝中间有帝王崇佛,如宋明帝刘或舍宅为湘宫寺,齐武帝道赜舍金造禅灵寺、梁武帝萧衍舍宅为光宅等、陈武帝霸先舍身大庄严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于是,寺塔林立,遍布江南。其中,著名的有造于泰始七年(471)的湘宫寺五级双塔、造于普通三年(522)的大敬爱寺七级灵塔、造于大通元年(527)的同泰寺九层浮图、造于大同四年(538)的长干寺双塔等。其特点是造塔多立双塔,具有诗意画景,舍利的安置从相轮下移到了刹柱之下。到隋代时,文帝于仁寿元年、二年和四年三次下诏诸州建舍利塔113座.五代时,吴越王钱宏俶仿效印度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宝塔,埋藏于国内名山圣地,可谓我国造塔之兴盛时期。尔后,宋、辽、金、元、明、清,历代均有修造。到现代时,国内还尚存古塔“三千多座”(楼培敏《佛海拾趣》第23页《千姿百态的佛塔》),分布于寺内院外、山巅陵谷、碧草丛林之中,点缀着祖国的锦秀河山。
山西。古塔林立,历史悠久.佛教传说,印度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中国有19座,山西就有5座:姚秦河东蒲坂塔、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并州净明寺塔、并州榆社塔。溯之史实,山西建塔,当在两晋之际、后赵时期。《晋书》卷九五《艺术.佛图澄传》说,永嘉四年(310)佛图澄来到洛阳,志弘大法。永嘉六年(312),通过后赵大将郭黑略结识了石勒,且以道术取信于他,又依医术获信于民,遂使石勒大兴佛教,又在其境内,即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建立寺塔。《山西通志》卷160《仙释.佛图澄传》说,他曾卓锡于中条白石寺,即今永济县中条山的白石寺。其号洗肠菩萨,寺前还有瘗驴猫之冢.由此看来,山西南境此时当有寺塔。佛图澄高足释道安,在后赵勒、虎时代,也曾“避难潜于濩泽,“憩于飞龙山”,“在并州听太阳竺法济、支昙讲《阴持入经》”,“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高僧传》卷第四《释道安传》:。濩泽,在今山西阳城县西礁硗山下。并州,即今太原。飞龙山,即今太原之西的天龙山。太行,即今山西东面的太行山.恒山,在今山西浑源县,为五台山之北埵。可见,后赵之际,佛教寺塔已遍布山西全境。到北魏时候,献文帝于天安元年(466)在大同建永宁寺,外有九级浮图,高90余丈,上刹复高10丈,铃铎声闻十里。其洛阳永宁寺的九级浮图,还是缘此而造的.皇兴中(467—470),献文帝又在大同天宫寺造三级石佛图,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高十丈,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可惜此二塔已毁,只留下了和平初年在云冈石窟中浮雕的小塔。其中,第一、二窟中央,雕有方形塔柱,四面各层开龛造像,浮雕五层楼阁式小塔。.在稍后开凿的第六窟中,还有一个连接窟顶,高约15米的两层方形塔柱,下层四面雕有佛像,上层倚角各雕九层出檐小塔,下小上大,雕琢甚精,俗称倒悬塔。第十一窟壁面也雕有楼阁式塔。第十四窟壁上还浮雕着一座覆钵式塔,上面还有三根刹杆。由此看出基座逐渐演变成了塔身,受花也扩大成了山花焦叶。又太和十八年(491)以后开凿的第二十一窟中的塔柱,是楼阁式塔。第五十一窟中的五层塔柱。其屋檐、斗拱、柱子、阑额等构件,至今保存完整。所有这些塔柱及其上的小石塔,都为我们研究早期佛塔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五台山在北魏境内,建寺造塔也在其时,《广清凉传》卷上日:
中台最高,去并七百,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其量千许.后魏文帝宏所立也。
又《古清凉传》卷上曰:
大孚寺北四里,有王子烧身寺。其处先有育王古塔,至北齐初年,第三王子于此求文殊师利竟不
得见,乃于塔前烧身供养,因此置寺也。
中台石浮图,以年深日久,风化浸蚀,早已荡然无存。王子烧身寺,宋景德初改名寿宁寺。元代时,华严菩萨正顺居此。英宗和成宗巡幸五台山时,右丞相巴思也曾居此.现存殿宇为明代遗构,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和后殿,占地面积还有9800平方米.可惜就是育王古塔亦荡然无遗了。现就五台山现存古塔和塔林作一分析考察。
塔之体质
塔之种类繁多,若就塔之体质,即建塔材料来分,古今中外有木塔、砖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土)塔、粪塔、铁塔、铜塔、银塔、金塔、宝塔、玻璃塔、琉璃塔、砗磲塔、玛瑙塔、陶瓷塔、珍珠塔、象牙塔、珐琅塔、香塔、面塔、字塔、钢筋水泥塔等等。这是因为,建塔材料向来没有固定规制,凡是可以堆砌雕琢者均可作为建塔材料之故。然而,历史地考察塔之体质,就我国情况而言,隋唐以前多为木塔,但因不材易燃易蚀,所以保存至今的木塔极少。元代之前多为砖、石、铁塔。保存下来的既精且多。其间,唐代创造了仿木构的楼阁式、密檐式砖塔,且将亭阁式砖、石塔,发展到了顶峰;到宋代时,铁塔、铜塔的数量颇多,但留存到今的并不很多。明清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而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琉璃塔和诸多质地之塔。其间,五台山有下列诸塔。
一、木塔,我国最早的木塔是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69)的洛阳白马寺的四角九层楼阁式塔;我省最早的木塔是建于北魏天安元年(466)的大同永宁寺的四角九级、高100丈的楼阁式塔.可惜,这两座塔已毁.现在世界上保存最古的木塔是建于辽清宁二年(]056)的我省应县佛宫寺的一座八角六层密檐式的释迦塔;而五台山现存的最古木塔则是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显通寺铜殿中文殊铜像两侧的释迦佛塔和多宝佛塔。 二、砖塔,我国最早的砖塔是襄阳侯王浚造于晋太康六年(285)的太康寺三级砖塔,现存最早的砖塔是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的嵩岳寺塔,而五台山现存最早的砖塔则是造于唐贞元十一年(795)的佛光寺大德方便和尚的六角单层亭阁式塔.
三、石塔,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是雕造于北魏天安元年(466)的朔州崇福寺的四角九层楼阁式塔,而五台山现存最早的石塔则是建于唐建中三年(782)的南禅寺的四角五层楼阁式塔。
四、铁塔,铁塔出现于铸造技术发展的唐代。据《古清凉传》所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忻州道俗为五台山造铁浮图一座,高丈余。这是我国最早的铁塔。可惜已毀。《中国古塔》说现在国内保存最古的铁塔是造于五代南汉大宝年间(958—971)的广州光孝寺内的东西两座铁塔。其实,五台山中台舍利塔内的铁塔是唐代蓝谷沙门慧祥造于总章二年(669)的铁塔,比光孝寺铁塔早近300年,当是我国现存最古的铁塔。可惜它是塔中塔,人们不易看到。现在世界上最高的铁塔是九十丈高的巴黎铁塔,而我国现存最高的铁塔是明代所造的咸阳千佛铁塔。
五、铜塔,铜是金属中便于铸造、装饰的材料、所造之塔漂亮、好看、价值较贵,可保存下来的不多。据《金石粹编》载,以铜造塔始自后周显德二年(955)吴越王钱弘傲仿效阿育王造的八万四千宝塔.现在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保存着一座元代的钟形铜塔,它与甘肃张掖博物馆所藏景泰出土的铜塔同为国内最古的铜塔。国内现存最高的铜塔是峨眉山报国寺高7米的组合式的《华严经》铜塔。它比五台山显通寺僧人胜洪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所造的五座铜塔高O.7米。所以说,显通寺妙高处的五座组合式的铜塔,在我国现存铜塔中排行第二。
六、银塔,银是一种贵金属,用其造塔,价值昂贵。但在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还保存着六座银塔。其中五座为明代遗物,其间有两座为六角七层楼阁式塔,两座为六角三层楼阁式塔,一座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的竹林寺银塔.它们都是国内现在最古老的纯银宝塔。因为辽宁析木宝林寺唐造的六角十三级金塔、银塔、铁塔,殆是指塔顶而言,并非全身纯银.即使是青海湟中塔尔寺的大银塔,也是造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但它也是白银镶面。所以说,五台山这五座银塔弥足珍贵,且竹林寺银塔还是国内现存的
最古最高之银塔。
七、琉璃塔,琉璃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光彩耀目的一种建筑材料。它的始用是在宋代。河南考古发现的造于北宋咸平二年(999)的琉璃小塔,当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琉璃塔。我省现存最古最高的琉璃塔是阳城海会寺双塔,一建于唐,修于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高50米。而五台山最古最高的琉璃塔是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高35米的狮子窝琉璃塔。
八、水晶塔,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结晶体,为名贵的工艺雕刻材料,用其造塔也很罕见。但在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就保存着三座明造的球形水晶塔。大者,塔高O.1米,为国内最高之水晶塔;小者,塔高0.05米,为国内最小之水晶塔。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九、面食塔,面食是供人食用的一种粮食粉末,用其造塔且能保存许久,以为是天方夜谈,但在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确还保存着一座清代所造的高0.5米的覆钵式的面食舍利塔。面食舍利塔旷古未有,实属奇塔,为我国之国宝。
十、字塔,一般说来,能够堆砌雕琢的物质,方可造塔。但在五台山显通寺的藏珍楼中,却保存着一座造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非物质的六十万零四十三字的八十卷《华严经》文组成的一座六角七层《华严经》字塔。古人曰,物以稀少为贵,物以罕见为奇。这《华严经》字塔,当属奇塔]当属国宝!
十一、钢筋水泥塔,钢筋水泥是近代出现的一种建筑材料,具有防腐、防火、防水等优点,所以人们就用它来造塔.在五台山台麓寺的山门前,就有一座以钢筋水泥于1938年2月造的六棱锥形的革命烈士纪念塔。
总之,从塔的体质上来划分塔的种类,五台山有上述十一类塔。其中,石塔最多,砖塔次之,铜塔、银塔、水晶塔贵之;面食塔、字塔奇之;钢筋水泥塔今后将会逐渐多之。它们是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塔之层级
塔之层级,即指露盘,或相轮,或塔身之层数而言。《十二因缘经》曰:“八人应起塔,一、如来,露盘八重以上;二、菩萨,七盘;三÷缘觉,六盘;四、罗汉,五盘;五、阿那含,四盘;六、斯陀含,三
盘,七、须陀洹,二盘;八、轮王,一盘。”又《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三说:“凡僧亦起塔,谓持律法师、营事比丘、德望比丘应起塔。既圣人,总无露盘,仍使在屏处。若违之则结罪,故今之圆寂比丘,多有建石塔者。”此塔在禅家称作无缝塔。其始于唐代南阳忠国师的无缝塔。又因其形如鸟卵,亦名卵塔,还号难提。“若为凡夫中之善人造塔,不可用轮盖,可造平头”,故俗呼为平头塔。若依此来划分塔之种类,就相轮而言,则有一、二、三、四,乃至十三重之塔;就层数而言,则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乃至三十七层者.如唐咸通中云皎法师造之湖州飞英寺的三十七级石塔,为我国层级最多之塔。但我国造塔也有不遵此制者,即有二、四、六、八、十、十二,乃至十六层者。如贵州龙里县古福洞之十六层塔,为我国偶次级最多之塔。国内现存层级最多之塔,是建于唐景龙元年(707)的西安荐福寺的砖砌十五层密檐式小雁塔.我省现存层级最多之塔,为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的灵丘县觉山寺的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和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的芮城县圣寿寺的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等等。而五台山则有一至十三级之塔,其依次为: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的佛光寺的六角单层亭阁式的大德方便和尚墓塔、五代时造的秘魔岩六角二层楼阁式的玄觉大师墓塔、北宋建的龙泉寺西侧的六角三层楼阁式的令公塔、明代造的秘魔岩塔林中的八角四层楼阁式普同塔,建于蒙宪宗七年(1257)的灵峰寺遗址上的八角五层密檐式的佛日圆明舍利塔、造于明代的金阁寺塔林中的六级相轮的喇嘛墓塔、造7.滑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碧山禅寺的六角七层《华严经》字塔、金阁寺塔林中明建的八级相轮的喇嘛塔、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尊胜寺塔院内的十二角九层万藏塔、建于明代的西天寺遗址上的十级相轮的覆钵式都纲塔、明建的普济禅寺塔林中十一级、十二级相轮的喇嘛塔、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7)造的观海寺的四角十三层密檐式的金刚宝塔等,真是层级齐备,一应俱全.
塔之形式
塔之形式,是指塔身平面形状而言、就此宋划分塔之种类,盖有圓形塔、方形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和十二角形塔等。
一、方形塔,我国早期之塔,多为方形塔。到唐宋时代,产生了六角形塔和八角形塔。再到元、明、清时,发展成了十二边形塔和圆形塔等等。山西最早的方形塔是建于北魏天安元年(466)的大同永宁寺的四角九级木塔,可惜早毁。五台山最早的方形塔是武则天在中台顶所建的五层级相轮,高一丈许的一座四角铁塔,可惜早已毁废。现存最古的方形塔是建于唐建中三年(782)的南禅寺内的一座四角五层楼阁式的石塔。
二、六角形塔,我省现存最早的六角形塔是太原龙山童子寺的一座造于北齐天宝七年(556)的六角单层亭阁式的燃灯右塔,五台山现在最早的六角形塔是佛光寺东山坡上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的一座六角单层亭阁式的大德方便和尚墓塔。
三、八角形塔,我省现存最古的八角形塔是长子县法兴寺内造于唐大历八年(773)的一座八角单层亭阁式的燃灯塔,五台山最早的八角形塔是园仁《行记》中说的大华严寺中武则天令万善寺尼妙胜造的八角二层佛舍利塔,即今塔院寺大白塔之前身。现存最古的八角形塔则是灵峰寺遗址上造于蒙宪宗七年(12157)的一座八角五层密檐式的佛日圆明舍利砖塔.
四、十二角形塔,我国现存最早的十二角形塔是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内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的一座十二角十五层的密檐式砖塔,五台山现存的十二角形塔是尊胜寺塔院内的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一座十二角九层密檐式砖塔。
五、圆形塔,据圆仁《行记》云,我国最早的圆形塔是武则天在五台山中台頂造的两座高八尺许的团圆形铁塔。国内现存最早的圆形塔五台山佛光寺东山坡上的造午唐会昌四年(844)的志远和尚灵塔.由此来看,,五台山的塔之形式亦是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塔之型制
塔之型制,是指塔身的结构式样和艺术造形的规制而言。依此来划分塔的种类,古今中外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塔门、伞塔、五轮塔、相轮樘、多宝塔、瑜祗塔、宝箧印经塔、九顶塔、阙式塔、圆筒塔、.瓶形塔、钟形塔、幢式塔、球形塔、高台列塔和组合式塔及塔林等等.就五台山来看有下列类型之塔:
一、楼阁式塔,其特点是楼层间距大,每层都有门、窗、斗拱等,塔檐有挑出,瓦垅等。一般为空心、有楼梯,可以登临远眺.我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塔,除我省云冈石窟中造于和平初年的第一、二窟的方形塔柱上浮雕的五层楼阁式小塔外,就是我省朔州市崇福寺的千佛石塔.该塔造于北魏天安元年(466).是一座九层实心楼阁式塔.而五台山最早的楼阁式塔是建于唐建中三年(782)的南禅寺石塔。该塔在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中。塔基为四角三层束腰须弥座。塔座方形。边长二十六厘米,上为五层楼阁式塔身。第一层四角有四个圆形的亭阁式小塔作为角柱,曲面浮雕佛传故事.第二层正面中间,浮雕佛像一尊。两侧雕像四尊。第三层至第五层的各面;都浮雕佛像三尊.每层塔檐都雕出斗拱、出檐和筒瓦.塔刹由七重相轮和宝珠构成。塔质青石,通高五十一厘米,.是广座四角五层楼阁式的石塔。但其第一层四角的四个亭阁式小塔与主塔又构成了一个中间大塔、四隅小塔的金刚宝座形式,故也称它为金刚宝座峪。它设计新颖,结构奇巧,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具有北魏石搭的遗风,可与崇福寺千佛石塔媲美,是唐代楼阁式佛塔中的精品,也是金刚宝座塔的雏型。
二、密檐式塔,其特点是塔身的第二层颇萵,二层以上层距颇小,塔檐密接;二层以上不设门窗,或有也为虚设或小孔,多为实心,不能登临,间或设有楼梯,也不宜眺望。我国现在最古的密檐式塔是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造于北魏正光元年(520),是一座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我省最早的密檐式塔是长子县慈林山法兴寺前院的两座唐造的八角三层密檐式的石塔,.而五台山最早的密檐式塔是佛日圆明舍利塔。该塔座落在五台山杨柏峪村东l00米处的灵峰寺遗址上,是一座八角五层密檐式砖塔。塔身实心,高约20余米.塔座为砖砌八角束腰须弥座,束腰部分的转角处以八大金刚作倚柱,肩扛着这座浑雄高大的砖塔。第一层比较高大,正面有精雕细刻的两扇门,上面悬挂方匾一块,刻有“古州和尚舍利宝塔”的塔名。另有两面雕刻蒙文,.其余五面也刻有比较小的两扇门。第二层每面雕有佛像二尊,三至五层每面雕有佛像一尊。都是结跏趺坐,作说法印。塔檐均是仿木构的砖雕普柏枋、阑额,承托着斗拱、椽、飞、钩滴、瓦垅和翘起的檐脊.塔檐平面由下而上逐渐内收,檐间间距逐层递减,呈密檐之状。塔顶为八角攒尖顶上置一宝珠。雕刻细致华丽,形状优美大方,是一座造于元初的仿木构砖塔。佛日圆明(1202一1257),即海云大士,俗姓宋,名印简,山西岚谷宁远人,是元代著名禅师,为临济十六世,曾任元初僧统,深受元初诸帝优渥,有“寂照英悟大师”、“称心自在行”,“光天镇国大士”、“佛日圆明大师”等号。晚年,居五台山华严寺,弘扬临济宗旨。护持台山佛教,所以在他于蒙宪宗七年(1257)圆寂后,于梵仙山南建塔纪祀。
三、亭阁式塔,其特点是台基上建单层亭子,单层塔檐,上面冠以塔刹。我国现存最早的亭阁式塔是我省太原市龙山童子寺造于北齐天宝七年(556)的四角单层亭阁式的燃灯石塔,而五台山最早的亭阁式塔是佛光寺东山坡上的大德方便和尚墓塔.该塔是广座六角单层亭阁式砖塔,高约5米。塔门西向,用砖叠涩挑砌,门呈长方形上置一梯形,结构简洁,古朴大方。塔心室也为方形,室顶为叠涩砖砌的六角攒尖顶,没有任何装饰。粗犷稳重,朴实美观。塔心室北侧的外壁上嵌有一块塔铭,楷书着:“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和尚讳无名……贞元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建。”详细记述了塔主大德方便和尚的生平事绩,且有唐贞元十一年(795)的建塔年代。这就为研究无名祖师及佛光寺的佛教,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大德方便和尚,俗姓高,渤海人,为宦官高力士之孙。因神会禅师说:“吾之付法无有名字”,故其号“无名”。贞元六年(790),他至五台山,九年(763)十二月十二日坐化于佛光寺,春秋七十有二,僧腊四十有三。贞元十一年(795)火化,泽州节度使李抱真建塔刻石于寺。贞元十一年,距今已有1200年了,塔还苍劲屹立在寺后东山坡上,表明了北宗禅在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再从塔的演变来看,唐塔中方塔居多,六角塔、八角塔甚少,无名祖师塔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可惜它那叠涩挑出而又收分的塔顶已经残缺不全,难以言状了。但它的这种形式,在唐塔中也是罕见的。仅此一点,它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四、花塔,其特点是塔身上半部装饰着莲辦或密布着佛龛、佛菩萨、天王力士和动植飞潜等图象,看去犹是一束巨大的鲜花,故名。我国现存最古的花塔是河北正定县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的广惠寺花塔,我省最早的花塔是解脱禅师塔。该塔在佛光寺西北二里的塔坪上,建于唐长庆四年(824)。该塔塔座低矮,为片石砌成的方形台座。座上收涩二层,上起方形塔身,边长3.95米,正面开有上呈半圆形的券门,并有曲带装饰。塔内上部为叠涩藻井。塔身上是九层叠涩塔檐,檐上还饰以仰莲和山花焦叶。上置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台两层,并以砖拼刻出巨大莲辦五重塔檐。檐上又置方形小塔塔刹.全塔通身砖砌,约高十米。塔身古朴无华,上部塔檐莲辦围绕,看去犹如花束一样,当是宋、辽、金花塔的先驱。而五台山典型的花塔是杲公和尚预修之塔,它在佛光寺西北的塔坪上,解脱禅师塔之西侧,是一座亭阁式的砖砌花塔。塔的下部是一个六角双层束腰须弥座,座的束腰以下已毁。塔身也呈六角形,上面以仿木构的普柏枋和阑额承托着砖雕三抄斗拱,补间一朵,檐头覆盖板瓦,瓦上又盖板砖一层,反叠涩成六波水平台。台上置一硕大的五层八辦莲花花束,至顶以反叠涩砖收作塔刹。刹顶原来可能是砖石宝珠,可惜已毁。塔身正面有一刻石,上书“呆公唯识戒师和尚预修之塔”。侧面嵌一塔铭,有“泰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建”的题记。泰和五年(1205),距今已有790年了,塔还保存尚好,清晰可辨。通身砖砌,高约5米。塔檐浑厚,花束颇大,线条流畅,表面整洁,塔顶犹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给人以清心悦目的感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五、覆钵式塔,亦名喇嘛塔、藏式塔,是从印度、尼泊尔传人我国。早在唐宋时即有此塔,元以后随着藏传佛教的传人内地而大量出现。其特点是塔身为一半圆形覆钵,置于高大的须弥座上,钵上是一高大的塔刹。我国现存最早的覆钵式塔是五台山的志远和尚灵塔。它在佛光寺东山坡上,建于唐会昌四年(844)。该塔砖砌,下为一个相当高大的八角须弥座,上面塔身为圆形覆钵,覆钵四面各开一个拱圆形的假门,门颊和上额用石砌筑。门额上为半圆形的“门头墙”。刹座为一扁平的须弥座,刹身、刹顶已毁,估计是一个砖砌的宝瓶、宝珠等形状。塔高5米,型制奇特,独具匠心,是我国现存的覆钵式墓塔中最早的、实物,也是现存的唐代古塔中的孤例,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重视。
六、金刚宝座塔,源于印度佛陀伽耶,是供奉密教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之塔。其特点是在须弥座上置有中间一个大塔,四隅四个小塔,旦在座上往往浮雕着五佛坐骑的图象。我国现存最古的金刚宝座塔,除了我省朔州崇福寺的北魏千佛石塔和五台山南禅寺的唐代石塔上都雕有金刚宝座塔外,最早的应是五台山圆照寺塔院中的室哩沙哩塔。圆照寺,古称普宁寺。始建于元,明永乐年间重修,宣德年间再建,清代又予修葺。现存寺院为五朝门,一进三院,有天王殿、毗卢殿、都纲殿和禅房楼阁74间,是五台山最早的一座黄庙.实哩沙哩,全名实哩沙哩卜得罗,为尼泊尔的著名高僧。永乐十二年(1414)来到中国,觐谒了明成祖后,居于海印寺。永乐十五年(1417),奉命游礼五台山,住在普宁寺.还京后,授予“僧录阐教”,居于能仁寺。永乐二十二年(1424),仁宗加授“圓觉妙应慈慧普济辅国光范弘教灌顶大善大国师”之号。宣德元年(1426),复诏入京,广宣秘密.事后,辞上归山,但宣宗不许,忽于正月示寂。宣宗念其一生不慕名利,戒行弥笃,弘法度人数千,深受朝野僧俗敬佩,“御祭火化,敕分舍利为二”,一塔于北京香山,建寺曰“真觉”;一塔于五台山普宁寺基,建寺曰“圓照”,塔曰“室哩沙哩”。此塔造型奇特,座为石砌方形基台,长12。2米,宽lO.5米,高23米。塔基中央为一特别高大的覆钵式的砖塔,高达17余米。基台四隅各建一座覆钵式的小砖塔,形成了一个金刚宝座式的塔。大塔塔座为回字形的双层束腰须弥座,敦厚高大,装饰华丽,稳如泰山。上置上粗下细的瓮形覆钵,上为下粗上细的九级相轮和装,饰精致、悬以风铎的华盖,上为一座覆钵式的小塔刹顶。其余四隅的小塔,型制一样,塔座为四角束腰须弥座,塔身为上粗下细的瓮形覆钵,塔刹由九级相轮和华盖、宝珠构成。五塔都是砖砌,通身均为白色。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银光闪烁,锃亮耀眼。该塔建于明宣德九年(u34),比北京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早:9年,亦高1.2米;且和印度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座塔相似,座子较低,四隅小塔甚小,中央一塔硕大。相反,它却不同于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塔座特别高大,中央一塔略微高于其它四塔,更不是密檐式的塔身。所以说,圆照寺这座室哩沙哩塔更具印度金刚宝座塔的特色,是中印文化交流的标志,也是中尼友谊的象征,还是我国最早最高的金刚宝座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七、造像塔,是塔身上雕造着佛菩萨等像之塔。我国现存最古的造像塔是我省长治县师庄乡羊头山清化寺中,造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的一座五米高的石塔。该塔塔座犹似伏羊,形体肥状,头尾清晰。塔身方形,四面雕刻佛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形象生动逼真,体态端庄秀丽,为南北朝时期的雕刻艺术风格。塔刹为一四波水式的塔檐,与塔身相接处呈水平状,顶部坡面平缓,檐部就势雕刻勾滴,造型古朴,结构简洁,雕技娴熟,为国内罕见,故为奇塔。无独有偶,五台山佛光寺天宝四年(745)造的无垢净光塔也是一座造像塔。它为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和塔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八、球形塔,是从亭阁式塔发展变化来的,.其特点是塔身为圆球形状,但塔檐少有圆形的。这种型制之塔,国内尚存很少,据说福建泉州开元寺内有一座高约4米的球形石塔,但其建造年代无考.而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则保存着明代的三座水晶塔,均为六角塔座,球形塔身,三层宝珠塔刹。其中大者,塔刹上还置有仰月,’塔高0。l米.另外两座小塔,仅高0.05米,为山西、我国现存古塔中最小水晶塔。
九、莲花塔,是塔身上雕有莲花或莲辦之塔。在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就保存着一座由一块砖雕刻而成的明代莲花塔。它通身砖雕,莲辦构成,外观犹似一座莲辦组成的花塔,故名莲花塔,是一件国内罕见的文物。
十、钟形塔,即是塔身如同钟之形状之塔。据圆仁《行记诤卷三说,武则天在中台顶曾造了二座无层级、无相轮,其体似覆钟,平面圆形,周长四抱许,并高八尺许的铁塔。这是我国最占的钟形铁塔,可惜早毁。现在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又保存着一座钟形铜塔。该塔基为一圈覆莲辦组成的圆形基台,上为圆形的二层束腰莲座,承托着钟似的塔身,塔身下端刻有两圈细纹,中间饰有两条腰带,腰带的上下方都有细小的一圈宝珠。塔脖上置一亚字形如四出轩的须弥座,座的上层雕铸着14个半圆形的莲辦作为刹座,承托着十三天刹身。上置圓形华盖和束腰莲座,座的下层为覆莲辦,上层为双层仰莲辦。仰莲辦托着一个圆锥形的宝珠。通身铜铸,形似钟,刹身的相轮下大上小,具有元代喇嘛塔的显著特征。造型别致,构图新奇,铸造精细,雕镂细腻,是五台山元代的一件珍贵文物,也是罕见的一座钟形铜塔。
十一、棱锥形塔,是一种塔身为棱锥形状,且无层级、无相轮、无宝盖之塔。五台县石咀乡射虎川台麓寺山门前就有:.座这一型制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其塔座为砖砌六角须弥座,上置钢筋水泥作的六棱锥形的塔身,上既无层级,也示相轮,又无塔身、塔刹之分,表面光滑平整,仅仅刻有聂云臻元帅的题词:“民族英雄永垂不朽,纪念英勇抗战死难烈士.”塔高9米,巍峨雄壮,吏指苍穹,浩气长存,万代流芳。
十二、组合式塔,是把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等等两种以上型制组合为一身之塔。我国现存最古、型制最多的组合式塔是北京市房山县云居寺的北塔。它造于辽天庆年间(1111—1120),是一座由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式构成的组合式塔。我省现存最古、型制最多的组合式塔,是五台山南禅寺与大佛殿同为唐建中三年(182)、造的小石塔,它是由楼阁式、亭阁式和金刚宝座式构成的组合式塔。此外,五台山显通寺的五座铜塔,更是典型的组合式塔。它们高高屹立于五台山显通寺清凉妙高处。铸造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秋日,是本寺僧人胜洪所立。因它隐合五台山的五座台顶,象征文殊五智,表示五方如来之冠,故又名五方佛塔。西北方的妙观察智塔隐合西台,通高5.33米.东北方的成所作智塔隐合北台,通高.6.3米。二塔都是双层束腰须弥座,塔身由覆钵和十三层楼阁及重檐亭阁组成。其覆钵开有券门,内部分别供着西方无量寿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外部铸有本塔图案和经文。楼阁和亭阁都是每层八面,外铸佛像。自踵及顶渐次收分,上置葫芦塔刹,显得玲珑剔透,金光闪亮。二塔型制一样,就是成所作智塔的塔座上多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内部供着山西土地.其余三座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幸得显通寺住持成佛法师集资又铸,恢复原样,于1989年至1993年相继安立于原来的三座八角石砌台座上。其中,东南方的大圆智镜塔隐合东台,通高4.9米。塔座为双层束腰须弥座,腰际和底层角处分别铸有八位金刚力土,力士之间又饰莲辦、花卉等图纹,上层各面还铸六尊欢喜佛像。须弥座上设有八角围栏,饰有二龙戏珠和狮子滚绣球的图案,显得华丽美观。塔座上为开有券门的覆钵,内部供着东方阿閦世佛,外部还铸有“佛历二五三五年重建”和“圆智镜塔”的塔名。覆钵之上为“十三天”,宝盖上吊着20余个风铎。塔刹为三层宝珠,金光闪亮,直剌云端。西南方的平等性智塔隐合南台,通高5.43米。塔座为双层束腰须弥座,下层饰有六十四辦莲叶围绕,上层四面饰有花卉图案,其中正面上方铸有“佛历二五三六年重建”字样。四面各铸“平等性塔”一字。须弥座上还置八角围栏,每面均有花卉图案。须弥座上置一个二十四面的空心葫芦,芦底以四尊力士连接座面,肩负塔身。其余各面铸有宝积佛像,共计20尊。上面为八龟十三层的楼阁,每面铸有一佛二侍者,计有104尊佛像、208尊侍者。每层塔檐角处挂着一个风铎,计有104个。宝盖为八角瓦垅楼檐,上置仰月和三层宝珠塔刹。该塔型制奇特,新颖别致,是一座罕见的组合式的空心佛塔。中间的法界体性智塔隐合中台,通高5.5米。塔底为上小下大的三层八角须弥座,中层四面中间和上层四面上边,相间各有四尊力士,上层所余四面铸有“体性智塔”的塔名,其中正面铸有“佛历二干五百三十三年重建”等字。其余各面饰以狮子滚绣球、二象转法轮图案,显得华丽美观。塔身三层,由三个二十四面的葫芦垛成。每个葫芦的中间四面铸有佛像,计有12尊。其余四面镌着《大日经》文,共计12篇。再上是饰以花纹的宝盖和明晃晃的三层宝珠构成的塔刹.该塔是一座型制奇特、国内罕见的葫芦形佛塔。这三座照原样复铸的新塔,型制都很奇特,铸造也颇细腻,工艺十分讲究,表现了当代铸造工艺的水平。整个五座铜塔的塔座高低仿佛,塔身高低略有差别,塔身型制具有中国亭阁的特点,而且又把清凉妙高处当作了金刚宝座塔的塔基,所以说,它是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的金刚宝座塔.这五座铜塔犹如从印度移来的五朵金莲花,争奇斗艳,相互媲美,构成了五台山的一大景光,为专家、学者关注,信士、旅客观赏。
十三、塔林,就是宝塔耸立,密集如林。已往以为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塔林是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少林寺的塔林。因为它是自唐贞元七年(791)到清嘉庆八年(1803),各个朝代的高僧墓塔就有250多座。然而,.在1992年考察山西寺塔中才发现我省柳林县檀越村南山寺(又名灵泉寺)有一处自唐贞观年间(627—649)以来,各个朝代的高僧墓塔300余座的大塔林。可惜去年照像时,该地村民已全部拆毁,古为今用垛坝了。又据元至元二十二年蓬庵的《曲回禅寺碑记》载:“天宝十年奉诏因建石塔三百六座。其四属方隅:东至万先公之所居,南接北岳.,西连五台,北至唐流,充为官寺。”曲回寺,在灵丘县三楼乡曲回寺村,系五台山佛教之下院,古代时为风景名胜之地,所以皇家朝拜五台山路经此地时,都想于此兴建行宫。但其地形有九龙下山入虎回头之势,是一佛教圣地,不宜兴建宫室,只好忍气吞声地欲干罢休,故古称其寺为哭回寺。该寺“肇自大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有大禅师慧感,俗姓王氏,北京人也,初往此山,奉诏创此寺,持旨赐曲回山寺”(《曲回禅寺碑记》)。可见,曲回寺是慧感大禅师于公元733年奉玄宗之旨敕建的皇家道场。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三百六座石塔,也是奉玄宗之诏敕建之塔。1994年5月13日,笔者同灵丘县县委书记马儒龄等同志亲自考察了该县这一圣迹。若以斗江岗的两塔来看,是一冢之上立一碑石,高约1米,宽约50公分,也无文字刻画可辨。这就是禅家说的无缝塔。《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四载:“乙卯,国师惠忠将终,乃入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日:‘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请师塔样?’忠良久曰:‘会么?’帝日。:‘不会。’忠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真述偈日:‘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乙卯,即唐代宗大历十年(775),距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晚24年.可见,五台山曲回寺造的无缝塔比南阳惠忠国师说的无缝塔还要早24年,是天下最早的无缝塔。其306座塔,分布在曲回寺四周的长八里、宽五里的四十平方里内,故曰曲回寺塔林。它是五台山,乃至山西、全国最早最大的塔林。这一无缝塔下为一圆形土冢,高2—3米,周约30米。冢内为二长方形石框,长约6米,宽约1.5米,高约1.5米,用白色片麻岩垒置。石框上又用略经加工的石条排列封顶,再上堆土作墓丘状。在石框南端以雕有七尊像的巨石封门,其上阴刻着:“大禅师道秀和尚,天宝十载;大禅师道信和尚、大禅师法忍和尚;……大唐天宝十一载九月一日。”这一封门石上的铭记年代与元代碑记年代吻合。其石框内中轴线上排有五尊结跏跌坐的佛像,头有螺髻,两耳垂肩,面部丰润,眉清目秀,口角分明,姿势优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中轴线之两侧。还立有五尊以上较小佛菩萨等石像。依此为计,这三百六座塔内,共有佛菩萨等石像4590余尊。那么,曲回寺的这些大禅师们,乃至敕建寺宇,敕造佛像的玄宗皇帝,为什么没有把这众多的佛像摆在梵宇琳宫内呢?《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三载:“乙未,安禄山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十一月反,兵十五万发范阳,陷东都。丙申五月,逆贼安禄山陷长安,玄宗幸蜀。”乙未,即天宝十四年(755);丙申,即至德元年(756)。鉴于安禄山造反,唐军溃败,玄宗退入四川,兵荒马乱,兵败如山倒,玄宗皇帝无心顾及于五台山曲回寺造的石雕佛像了,所以曲回寺的大禅师们就草草将像埋于冢中,隐藏起来,立石为塔,以作标记,待机移置寺宇花宫。又唐李邕的《五台山清凉寺碑》曰:“开元二十有八载,帝之元女永穆公主。银汉炳灵,琼娥耀质,发我上愿,归乎大雄。”范文澜《唐代佛教》又白:“开元二十八载,玄宗女永穆公主舍金钱于五台山清凉寺,为玄宗造净土诸像,并铸铜钟”。《五台山清凉寺碑》还说:“天宝七载,贵妃兄银青光禄大夫、宏农县开国男、上柱国、鸿胪卿杨钴奉为圣主写一切经五千四十八卷、般若四教天台疏论三干卷,俾镇寺焉。”此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所书,清凉寺在唐代时是全国佛教的首府,而曲回寺当是五台山清凉寺的下寺。永穆公主、贵妃兄杨铦在五台山舍金造像、写经,为玄宗祈福延寿做功德。但在安史之乱发生时,在玄宗逃往四川的途中,杨贵妃、杨国忠在陕西马嵬驿被将士所诛。至德元年(756)七月肃宗即位,玄宗隐退,其亲信势力大衰,所以玄宗及其一派乃至五台山曲回寺的大禅师们也就无力将所造石雕佛像移到寺庙殿堂里了。因此,曲回寺的三百六座塔内所藏的石雕佛像就一直埋.至今天了。尽管石雕佛像遭遇如此,但这一塔林蕴藏着的唐代石雕佛像仍然可与陕西秦皇兵马桶互为兰菊之美。它可谓五台山,乃至山西、全国、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石雕佛像群,是我们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物、国宝、奇迹!总之,五台山既有我国传统型制的古塔,又有因时因地独创的奇塔,是我国塔文化园中的一株光辉灿烂的艳丽奇葩!
塔之性质
塔之性质,是就塔的宗教属性和建塔的目的意义而言。依此来划分塔之种类,儒家有纪念塔、墓塔、标志塔等;道家有风水塔、道人塔等;佛教以所藏之物又分有舍利塔、发塔、爪塔、牙塔、衣塔、钵塔、三界万灵塔、一字一石塔、籾塔等;若以佛教本身的性质意义则别有祈福塔、报恩塔、法身塔、寿塔等等。而五台山现存的儒家塔有龙泉寺西北坡上的令公塔、石咀乡台麓寺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等,属于道教的塔有定襄回风塔;属于佛教的塔有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塔、文殊发塔、显通寺藏珍楼中的象牙塔、东台笠子塔、西天寺遗址上的宗喀巴衣冠塔、鱼湾普同塔、镇海寺章嘉国师灵塔等高僧墓塔、三塔寺的文殊塔、普贤塔,观音塔、中台顶的祈光塔、佛光寺的无垢净光造像塔、镇海寺的镇海塔、宝华寺的飞来塔、法华村的大华严经塔、善德堂的衣钵塔、佛光寺塔坪上的杲公唯识戒师和尚预修之塔、显通寺妙高处的五方佛塔、显通寺铜殿中的释迦佛塔、多宝佛塔、灵丘县曲回寺的无缝塔等等,真不愧是中国著名的汉藏佛教圣地,佛塔种类极多,是中国佛教塔文化的宝库。
一塔之位势
塔之位势,就是塔排列的位置和样态。依此来划分塔的种类,有孤立式塔、对立式塔、排立式塔、方立式塔、拱立式塔和分立式塔等。就五台山宝塔而言,有下列之塔:
一、孤立式,就是单纯独立的式样。此类塔五台山存在很多,如竹林寺舍利塔、车沟砖塔等等。
二、对立式塔,就是两塔对峙的式样,即通常说的双塔。据《历代名画记》卷五十一说,东晋元帝时(317—322),谢尚和戴若思在武昌昌乐寺造的东、西两塔,是我国最早的双塔,可惜已毁。我国现存最古的双塔是造于唐初的河南安阳宝山灵泉寺大殿前的双塔。我省最早出现的双塔是较昌乐寺双塔晚150年左右、在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中的浮雕石刻双塔。我省现存最古的双塔是临猗县城妙道寺内建于唐、宋时的双塔。其最高的双塔是太原永祚寺双塔,高54.78米。而五台山现存最古的双塔是塔院寺内的大白塔和丈殊发塔,建于元、明时候。其最典型的是显通寺铜殿内,造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两座木雕佛塔。其型制、大小、材料均同,都是八角基台上置一束腰须弥座,其束腰部分每面都饰以云纹、花卉等图案,转角处还置有角板。座上还饰有一圈肥硕的覆莲瓣,承托着坛形覆钵,塔身正面中央雕一火焰形的佛龛,一个上书“释迦佛塔”,一个上书“多宝佛塔”,字体圆润,金光闪闪。其中,多宝佛是东方宝净世界之佛,其入灭后以本愿为全身舍利。而多宝佛塔就是安置多宝佛全身舍利之塔。《法华经·宝塔品》说,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华经》时,忽然地下涌出多宝佛塔,塔中发声赞叹释迦牟尼,善哉善哉,如所说者,皆是真实。证明佛言皆是真谛。铜殿中置此二塔,意在说明五台山灵鹫峰是世尊说《法华经》之地,有多宝佛作证。释迦佛塔的塔脖子上多了一圈宝珠,其余都是十三级相轮,但释迦佛塔的宝盖上却又少一圈宝珠,其上又都是桃形宝珠。通身桃木雕成,外涂橙红颜色,雕刻精细,线条流畅,装饰华丽,是一件珍贵的明代文物。
三、排立式塔,是诸塔并排于一直线上之样式。我国现存最古的排立式塔,是我省太谷县凤凰山上并排的三座唐塔。五台山三塔寺内的三塔,就是排立式塔。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1987年,西藏朝台僧人又予重建。三塔布局为排列式,一字儿并列于寺院中,型制仿佛,大小一样,通身砖砌,外涂白垩,塔顶为黄色,高约4米。塔基为石砌四角基台,边长2.8米。上置四角束腰须弥座,座的上下部分都是叠涩、反叠涩三层构成的平台,束腰部分平整光洁,毫无装饰。座的上部之上,为反叠涩五层方形平台(右面一座反叠涩四层,且每面都有方洞),正面中央置一正方形的石块,内雕塔名,由左至右,分别为文殊菩萨塔、普贤菩萨塔和观音菩萨塔。平台上为敦厚结实的坛形覆钵,正面砌一火焰形的佛龛,由左至右,分别供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的尊像。上为方形刹座、黄色琉璃构成的十三天刹身和宝盖、仰月、圆光、宝珠组成的刹顶。塔座高大,巍峨壮观,是五台山仅有的一处覆钵式的三大士塔。
四、方立式塔,是四座塔呈方立之状的样式。我国著名的方立式塔是沈阳市地载门外的北塔、德盛门外的南塔、外攘门外的西塔、抚近门外的东塔,号称沈阳四塔。五台山台怀有四峰,东为黛螺顶,有塔目‘能海法师塔;南有梵仙山,有塔号佛日圆明舍利塔;西有寿宁峰,有塔号妙峰祖师塔;北有灵鹫峰,塔为法尊法师塔。这四峰,人称台怀四峰;其四塔,称为台怀四塔。
五、拱立式塔,是诸塔的分布呈拱形样式。我国著名的拱立式塔是北京五塔寺的五塔。五台山金阁寺后面金阁岭的山麓,有十余座高僧墓塔,依山就势,形成拱立之状,谓拱立式塔。它们型制相同,均是覆钵式的砖塔。塔基为石砌方形基台,上置四角双层石砌须弥座,承托着瓮形覆钵塔身,塔身正面嵌的长方形的石刻塔铭,上刻塔主法名和题记落款。塔身上为相轮,多者九级,少者三级,下部粗大,上部较小,相轮之上为莲花刹座、仰月、圆光、宝盖和桃形宝珠组成的刹顶。通身砖砌,表面平整,朴实无华'』端庄大方,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座塔林。
六、分立式塔,是诸塔的分布呈分立样式。我国著名的分立式是北京金刚宝塔寺的七塔。五台山的分立式塔是东台笠子塔、南台普贤塔、西台舍利塔、北台隐峰塔、中台舍利塔,五台五塔,呈分立样式.其最典型的是中台文殊说法处的五座汉白玉喇嘛塔,中间一塔较为高大,四隅四塔略低一些,形成东、南、西、北、中五塔分立之势,谓之分立式塔。此外,显通寺清凉妙高处的五座铜塔,则是五台山最早的分立式塔。
台山奇塔
五台山不仅有各种层角、各种型制、各种位势之塔,而且还有与众不同之塔。与众不同之塔,就是奇塔。
一、佛像塔,在五台山佛光寺有一座无垢净光塔,基座为汉白玉雕的八角束腰须弥座,上刻精致的莲辦花卉。须弥座上为结跏趺坐的汉白玉石雕佛像,高0。55米,卷发螺髻,低眉垂眼,面颊丰满,身着袈裟,两手平放于双膝上,是一尊雕刻精细的释迦牟尼佛像。须弥座下为青石基台,高为0.1米.基石前面阴刻字曰:“大唐天宝四载十一月十五日,博陵陉邑县西子口村比丘融山等道俗为国敬造台山佛光寺无垢净光塔玉石释迦牟尼佛一躯……”。天宝四载,即公元745年,距今已有1250年了,塔像还保存完好,是弥足珍贵的一尊唐代佛像石塔,为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和塔文化提供了罕见的实物资料.
二、莲花塔,在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保存着一座雕刻精湛的明代砖塔。该塔置于一块非常细腻的四角磨砖须弥座上,四层塔身表面都是雕刻着双层肥厚的仰莲辦,其中二层和三层之间,还饰以一周圆形宝珠,四层急剧收分,上置薄薄的一个圆台形的刹座,承托着圆锥形的刹顶。通身砖雕,莲辦构成,雕刻细腻,工艺精湛,外观犹似一座莲辦组成的花瓶,故名莲花塔,是一件国内罕见的文物古塔。
三、《华严经》字塔,是一幅由八十卷《华严经》的六十万零四十三字排列书写成的六角七级楼阁式的浮图图案。字塔由白绫和黄绫裱糊而成,高一丈七尺,宽五尺,外镶兰边,中间字塔,工笔楷书,一丝不苟,字如蝇头,一目了然。字塔上的围廊倚柱、飞檐、、斗拱、翼角、风铎、仰月、相轮、华盖、刹顶、檐脊、链条、佛龛、坐佛和六角束腰须弥座等,都显明自然,玲珑剔透,宛如工笔绘制而成。然而,经起何处?落于何方?字句文身的顺序怎样?有心的读者会说:“经毕塔成,浑然一体,心诚眼亮,自然可观。”层次分明,安排得体。其上款署;“江南姑苏邓尉山圣恩禅寺住持沙门济石,书成《华严经》宝塔一座,奉供五台山碧山禅寺,永远流通者。”落款为:“康熙庚午年虞山弟子许德心成和氏敬书,程嵋眉山氏绘像。”这幅精美字塔是由苏州的三宝弟子许德心以十二年的时间沐浴焚香书写而成,至今已有305年了,还色泽如新,保存完好,,是五台山佛教的一件极其珍贵的特级文物和艺术珍品。
四、普同塔,是五台山广仁寺在鱼湾造的一座存放僧入骨灰之塔。其塔座为石砌八角束腰须弥座,底面边长2.44米,上面边长1.84米。承托着砖砌覆钵式塔身,塔身由三层构成,两夹层凹进,饰有砖雕,其上还围以砖雕莲辦,塔顶由三颗宝珠构成。身高12.6米,是一座藏式喇嘛塔。其特点是塔底流水,内为空心,可以存放僧入骨灰。骨灰匣以逝世先后排列,每增加一个,则把最前边一个顶入水中,、使其顺水流走。所以,.塔内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骨灰匣。
五、面食舍利塔,在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造于清代。其四角双层束腰须弥座置于一个硕大的花盆式的基台上,须弥座的正面设有五级台阶,供人攀登。须弥座上为覆钵式的塔身,塔身正面开一塔龛,内供舍利。上置七级相轮、宝盖和桃形宝珠构成的塔刹。塔高0。5米,全部由面食制成,故名面食舍利塔。面食舍利塔旷古未有,是清代的一个创举,为我们国家的宝贵文物.
六、飞来塔,在五台山塔儿沟的宝华寺。宝华寺,亦名杂花寺,创建于唐,清光绪年间改今名。寺内有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及献殿、天王殿各三间。正殿内供毗卢遮那佛及木雕文殊、普贤像各一尊。天王殿门上悬一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匾额,上书“宝华寺”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前院有飞来塔一座,高大的四角束腰须弥座上承托着五座瓶形塔身。其中中央一塔雄伟高大,四角四塔小巧玲珑。其型制一样,都是覆钵式的实心塔。塔座的束腰部分雕刻着龙、象、牛、马、羊、鱼等动物形象。雕刻精细,.装饰华丽,工艺出众,是一座青石雕制的金刚宝座塔。传说,这座塔的塔座在西藏,塔身在西宁塔儿寺,大塔的大铜塔尖和四个小塔的小铜塔尖是从西藏飞来的,所以当地群众就叫这座塔为飞来塔。为了防止这座塔顶再飞到别的地方,本寺僧人就用楠木雕造了一尊文殊菩萨像,供于正殿毗卢’佛旁,镇住了这座金刚宝座塔。该塔不仅是一座型制特殊的瓶形塔组成的金刚宝座塔,而且塔座、塔身和塔尖都有始终着落,准确地说明了五台山黄教的来源。 .
七、万藏塔,座落在五台县茹村乡龙湾堂泗阳岭上的尊胜寺内。尊胜寺始建于唐,初名翠岩山院,亦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1026)重建,改称真容禅院。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复修,改名尊胜寺。清同治七年(1868)补修,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93l一工932)重建。现存建筑有上下七层,十几处院落,殿堂57间,楼阁9间,禅房125间,窑洞16眼。七层殿宇排列在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十二圆觉殿、大雄宝殿、藏经殿、毗卢殿、三皇三圣殿、五文殊殿。殿宇重重,层层升高,直抵塔院。万藏塔就在塔院中央,塔系砖建,通高39米。塔身平面呈十二边形,九层,一至五层空心,六至九层实心,密檐式,高约33米。一层高大,内塑玉皇大帝尊像,可惜已毁。一层外围设砖券拱洞三十三间,内塑三十三天,故称“三十三天朝玉帝”。二至四层正面置一砖券拱洞,从塔内楼梯上去,饱览尊胜寺容。其余各面乎整光洁,毫无装饰,塔檐较浅,均由仿木构件组成。六层塔檐的檐距明显递减,十三层塔檐以十二波水结顶,承托着精致秀丽的覆钵式小塔塔刹。该塔端庄厚重,宏伟高大,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是五台山的一座比较年青英俊的佛道塔。.
八、塔中塔,即是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的舍利塔。.《清凉山志》卷二说:“唐蓝谷法师从梵僧乞得舍利若干颗,造铁塔,盛于内,复建大塔藏之。万历庚辰,塔将倾,一夕怒雷大震,塔乃正焉。”大塔是一座十三级舍利塔,始建于唐。万厉八年(1580)时,一声怒雷,倾而复正。到“文革”.中,反而被红卫兵折毁。1985年.幸被圆照寺住持清海捐资;国家补助,修复该塔,但已失去原样,现成了一座覆钵式的砖塔。
九、祈光塔,在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西南。《清凉山志》卷二日:“成化间,秋崖法师同晋主祈光,遂愿,故建之。”明觉玄诗赞其曰:“一上中台自激昂,却将身世两柑忘。彩虹五色圆光现,人各其中不在旁。”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时,秋崖法师和晋主至中台祈祷佛光显现,果然五色光环如同佛的背光一样光彩绕人,于是就修建了一座石塔,且命名为祈光塔。1987年,在翻修和加固此塔时,河北阜平县的民工在塔基下面的一块巨大的青石下,发现一坛金币。金币直径2.3厘米,平均厚度0.l-0.2厘米,平均重量12克,纯金制作,圆形方孔,正面为左佛右菩萨像,背面铸有“淳化元宝”四字,计有2000枚。淳化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年号,淳化年间为公元990—994年,距今已有1000年了。这些金佛币都是国家的一级文物,可惜散失了659枚。部分金佛币虽然飘流过海了,但五台山中台顶的祈光塔也修复了。目前,它又以一座覆钵式的汉白玉塔高高矗立在颠峦雄旷、翠蔼浮空的翠岩峰顶,在红艳艳的娇阳照耀下,发出雪白闪亮的光芒,更加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