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西藏辩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觉眉桑度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藏辩经
  觉眉桑度堪布主讲
  郑振煌翻译
  林瑞珠记录
  诚如各位所知道的,佛教在引进西藏时,西藏已经发展出自己的宗教——本教,即黑派,有不少人误认本教为佛教的一支,事实不然。
  西藏本教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比较接近佛法思想的,也就是比较好的,我们称之为白本教;第二种是和佛法思想不同的,我们称之为黑本教。目前仍存留在西藏的是白本教,黑本教已于莲花生大士来到西藏时就消失了。
  西藏佛教有四大宗派,最老的宗派是宁玛派。当初莲花生大士将佛法传入西藏时,并无教派之分,一些本教的学者,将佛教的教法翻译和纳入本教,即成为白本教。
  现今所谓的“西藏佛教”,是因其地区而称之,与佛教的其他宗派同源于释迦牟尼佛,传入西藏后,佛典被译成藏文,佛教始大兴于西藏。现在有些西方人称西藏佛教为“喇嘛教”,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个称谓,因为喇嘛本身并没有独特的修行教法,其来源均为释迦牟尼佛。喇嘛在藏文中的意义是“最高级的老师一,即中文的“上师”。西藏人对喇嘛非常尊敬,因为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干五百多年前就已入减,如果没有喇嘛将佛法传给我们,我们就没有机会认识佛法,因此西藏人对喇嘛非常尊敬,就如同尊敬释迦牟尼佛一样,也如同其他教派的教徒恭敬自己的师父一样。
  另外,佛弟子之所以如此恭敬师父,是因为他们认为可获得师父的加持,你对师父的恭敬有几分,得自师父的加持就有几分。
  为什么西方人,甚至台湾人也对西藏佛教有所误解呢?我想是受到西藏皈依文的影响。西藏的皈依文是“四皈依”,首先皈依上师,然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与一般显教的“三皈依”不同之处,就在首项“皈依上师”。在此,我请各位将“喇嘛教”正名为“西藏佛教”,做为一个佛教徒,应体认到各教派、各地区都是一样的,大家应统台起来,不应有所区分或排斥。
  以上,我将西藏佛教作个简要的澄清,接下来就佛教作个简介。
  在佛教中,有一些小乘教徒认为大乘非佛教,大乘教徒又认为金刚乘非佛教。为什么会有这种狭隘的我见呢?因为小乘经典是用巴利文写成的,这些小乘佛教徒认为巴利文是当初释迦牟尼佛说法时使用的语言,因为南传佛教徒是用巴利文将佛所说的教法记载下来,只有懂巴利文的人才能读。也许就是因为如此,才会衍生彼此排斥的问题,所幸这些现象已逐渐减少。他们这种说法,虽有其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却未免狭隘了。佛陀是位觉悟者,能使用任何语言,而且,虽然只是用一种语言,却可让许多众生听懂。现在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许多佛教图画所表现的佛陀初转法轮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鹿野苑中,除了五比丘围绕在佛陀身边以外,地上还有许多动物,树上还有许多小鸟,天上也有天人们拥簇围绕。这证明佛陀并不是只对五北丘初转法轮,而是对所有的众生说法,他是用同一种语言宣说,但是却有各烦众生同时听闻佛法。
  佛教在公元八世纪传人西藏时,不仅只有金刚乘,还包含大、小乘。起初并不分教派,藏人在修行时,先学小乘教法,即戒律,再学大乘教法,即发菩提心,有了扎实的基础以后,才能修学金刚乘。唯有如此,才能学得完整的佛法。西藏佛教的教法是经教、密续兼修,并没有偏废任何一门。各位如果前往印度、尼泊尔参观藏人在当地创办的学校,将会发现没有任何金刚乘的教法,只有小乘和大乘的教法。金刚乘并不是知识上的了解,也不是经由谈论可得,而是须亲身实修,如果你不按照严谨的修学次第学起,就无法得到金刚乘的利益,上师也不会把密法传授给你。
  在台湾我发现许多信徒喜欢灌顶,在他们的印象中,西藏佛教就是谈灌顶,其实不然。我在此再强调一次,你必须有了上述的扎实基础以后,才能进入密法的修学。反之,尽管你是打坐或是念咒,如果次第不对,法门不对,非但得不到好处,反而有害。
  今天我所演说的主题是西藏辩经,我之所以花这么多时间来讲述西藏佛教,是因为如果你不了解西藏佛教的来源,就无法进入主题的核心。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西藏辩经。
  各位也许会怀疑西藏是否有个很独特的思辨或辩论方式,以下我就针对主题为你解释。整体而言,辩经的方式是建立在逻辑的架构之上,如果你没有逻辑的观念,就无法进行。西藏的辩经方式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惯常用法,就是一位学者将他的论文或报告发表,并接受听众的询问,他须针对问题一一解答。
  第二种是比较特殊的方式,只有一位答者与一位问者,问者提出问题要答者回答,同时要从答者的答话中找出破绽,就是找出不合逻辑的地方,再给子澄清及正知见。
  我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以“颜色”作为辩论的主题,问者必定会问“颜色的定义是什么?颜色的特性是什么?一答者就其所知答话。因时间紧迫,没有思考的余地,必须在问者的话一讲完时便立刻回答,因此必须非常谨慎,否则问者就会顺著答者话中的语气二意思再衍申。总而言之,要想参加辩论,最重要的就是学好逻辑。
  关于逻辑方面的著作,在印度与西藏中有很多,如法称的著作就提到许多因明的问题。因明学在印度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当地除了佛教之外,还有许多外教,如印度教,因此佛教徒常有机会与他们对立辩论。在辩论时,彼此都会提出种种尖锐的意见交锋。辩论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既有趣又头痛的,因为你除了要了解佛教根本教义及各宗派的学理之外,还必须了解外道的教法,才有能力与对方辩论。当问者问话一出,你就必须清楚各外教的看法,再将正确的定义说出来,否则你会被问者紧迫盯人的逼到墙角。更严重的是,如果你输了,就得放弃自己的宗教,改信对方的宗教,所以他们将辩论视为很严肃的一件大事。
  辩经最重要的有三点,即所谓辩论的三个要素。第一是主题,你必须把主题的特性作明确的解说。第二是定义,须与主题相关。第三是提出论证。
  以“声音一为例,在辩经时,答方会运用第一个要素解释声音代表无常;接下来运用第二要素解释声音为何无常,并给予正方的论证。你可以说,声音是一种缘起法,是众缘和合而成的,所以声音是无常的;最后,运用第三要素提出反证,你要提出凡是非众缘和合就是匣常。这就是西藏辩经的三段论式。
  我为何提出“声音”当题材呢?因为印度教徒认为声音是常法,遍满虚空,只在某种因缘之下才会发出声音,其实它老早就存在于宇宙之中。佛教徒为了要打破外道这种常法的邪说,经常与之辩论。
  在公元八、九世纪时,就因种种观念上的差异而使得佛教徒与异教徒之间产生种种辩论,因而建立了完整的辩论制度与逻辑思考体系。在佛教经典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辩论的故事,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辩论的输赢,就决定在你到匠有多少智慧,你的口才有多伶俐。后来佛教传人西藏,其中的宁玛派、噶举派和萨迦派,即红派、白派和花派,并不很重视辩论,因为他们认为西藏不可能有异教徒进入,而辩论的目的无非是要建立正知见,将对方的邪知邪见打破,既然没有异教徒,也就不必强调辩论了。反之,格鲁派即黄派就十分重视辩论和逻辑,因为他们认为逻辑是一切佛学的基础。
  其他三派都认为逻辑辩论不能使人成就,最重要的还是修行,因此他们较重视打坐。这并不表示他们不重视辩论,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说,辩论仍有其必要性,只是无法藉此完全理解佛法,你须经种种修行法门才能证得佛法。我们知道,认识一件事可由三方面下手,第一种途径是直接去认知、去看、去听,用自己直接的经验去证实。第二种途径,可以透过推论的方式来认知事情,比如你看到远山有烟,便可推论有人在烧火。第三种途泾是依靠经典中佛所说的话来了解世间真相。因为我们凡夫的智力十分有限,而佛法却十分广泛,想以有限的心智来了解广泛的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时,我们再谈谈辩论。举布施为例,你可以说:“布施会给自己带来功德,变得富有。”但有时并非如此。法的学习就不同了,你学得愈多,你就变得愈富有。佛陀也说过一句话:“你们不要完全相信我的话,你们应用理性与理智来了解我的话,验证我的话,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一位初学者可以利用辩论、思辨来厘清自己的观念,但并不表示就能了解佛法的全部,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亲身体验,不管你是靠打坐、读经或念咒,无非是让自己相信佛陀所说的话。因此,我要特别强调静坐的重要。我曾经与格鲁派的一位高级格西及达赖喇嘛会晤,他们都对我说,宁玛派有一套很好的静坐法门,希望我能好好学习,虽然格鲁派强调辩经,但是如果你想有所证悟的话,还是必须透过静坐,光靠辩论是没有办法的。
  不管是小乘、大乘,还是金刚乘,都很强调静坐思维的法门,甚至,如果你想在辩经上深入地钻研,获得真正的利益或技巧,也必须透过静坐思维来培养智慧。静坐在初阶大抵是相同的,一旦进入到细节部分就有些差别,有的法门需要在静坐中恩辨,有些则否。
  打坐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分析性的打坐,第二种是把心专注一处。前者就是推理、逻辑思维性的打坐;后者可用念佛、观想达到定境。由此可见思辨与静坐修行,无一可偏酸。
  最后,我要厘清辩论的观念。一般人往往认为辩论是要打倒对方,用粗鲁的、严厉的、无礼的言语将对方驳倒,佛教的辩经则不然。首先要注意的是,辩经并不是要将焦点放在对方,而是将焦点放在自己本身;并非要打倒对方,而是打倒你自己。你要在辩论的过程中,检查自己的错误,检查自己是否还执著一个“有一,你必须使自己了解“我空”的道理,这才是佛教辩经的真正目的。
  另外,在辩论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双方用严厉的话互相攻讦,这真是大错特错,我们应温和有礼的说话,佛教所谈的道理都是理性的,而非以声大话粗赢得一场辩论。你必须学习温和有礼,不再执“有”,不再执“我”。
  最后一点,我们应注意不要在辩论中产生“我慢”,要学习谦卑,当你赢得了一场辩论,不要觉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们学习佛法就是学习如何去除“我执”,有句话说:“当我们学佛法时,千万不要增长我慢;当我们在修行静坐时,千万不要产生“我”的观念。”如果你学了佛法,却产生我慢、我执,就与佛法的慧趣大大地背道而驰了。
  我们都了解,逻辑的观念可以提升辩论能力、培养推理能力。在许多研究逻辑,即佛教因明学的著作中,便可获得佛法的正知见。印度著名的因明学者法称在其著作《释量论》一书中,首先就提到佛的定义、佛的特质,接著证明佛是一位大智慧者、大慈悲者。觉悟者是无所不知的人,在这本书中,你可学得佛法的正知见。
  最后,再重申一次,为什么要学习辩论呢?就是要发掘自己的错误,反观自己的知见;辩论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我空”的境界,就是要学习“谦卑”。我奉劝各位,如果你想了解佛教的因明逻辑,进行佛教的辩论,以上所说的话,你都应该铭记于心。
  摘自《慧炬》第34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