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刻南藏
明初刻南藏
中国明初在京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刻成的官版大藏经,通称为《南藏》。《南藏》实际刻过两次,初刻于洪武年间,再刻于永乐年间。初刻完成不久就遭火灾毁灭,印本流传既少,文献记载又不分明,因而后人都只将永乐刻本认为《南藏》,而不知道有刻本两次的事。真正的洪武初刻,直到1934年才在四川崇庆的上古寺重新发现。
《初刻南藏》开雕的年代很早,洪武五年(1372)四方名僧集合于蒋山点校藏经,就已做刻版准备(参照《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刻事进行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藏大体完成,又续将各宗乘的要籍编入(见居顶〈续传灯录序〉)。最后有禅籍数种,都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后由净戒重校,所以刻事的结束大概即在洪武末年(1398)。经版收藏于京城南关天禧寺。永乐元年(1403),开放流通(见《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三)。次年,寺僧对禅宗语录等缺版进行了修补(见《古尊宿语录》卷十七尾跋)。但到永乐六年(1408)僧人本性纵火烧了全寺,经版就随着毁灭无存(参照《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一)。上古寺的印本,是永乐十四年(1416)蜀献王赠送的,(全部略有残缺,并有少数复本),现在收藏于四川人民图书馆。
《初刻南藏》全部六七八函,约七千余卷。其基本部分五九一函(千字文编号从‘天’到‘烦’),纯系《碛砂版藏经》的翻刻,大体区分为《开元录》入藏经、入藏著述、宋代新译、补遗等。所收典籍约一千五百余种,六千三百余卷。但从五百函以下,也稍有补充。如兵字函九补《救度母二十一种礼赞经》一卷,轻字函八补藏文《药师功德经》一卷,曲字函补《番大悲神咒》一卷,法字函八、九补义忠《百法论疏》二卷等。这些书都是在北方流行,而为《碛砂藏》所未及收入的。
此外,《初刻南藏》的补充部分共八十七函(编号从‘刑’到‘鱼’),所收著述八十余种,七百三十余卷,大致如下︰
刑、起、翦三函︰《四十华严》,四十卷。
颇、牧二函︰《净土十疑论》等十七种,二十三卷(这些和《再刻南藏》起、翦二函所收者相同)。
用、军二函︰《六祖坛经》、《万善同归集》、《明觉语录》等,约二十卷。
最、精二函︰《圜悟语录》,二十卷。
宣、威二函︰《宗门统要续集》,二十卷。
沙、漠、驰三函︰《大慧语录》,三十卷。‘誉’到‘九’四函︰《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州’到‘碣’二十六函︰天台三大部等三十六种,二六六卷(这些和《再刻南藏》从‘实’到‘刑’各函所收者相同)。‘石’到‘熟’三十函︰《华严清凉疏》等十六种,一一二卷(这些和《再刻南藏》从‘烦’到‘禹’各函所收者相同)。
贡、新、劝三函︰《颂古联珠集》,四十卷。‘赏’到‘孟’四函︰《佛祖统纪》,五十四卷。
轲、敦二函︰《翻译名义集》,二十卷。
素、史、鱼三函︰《嘉泰普灯录》,三十三卷。
在这些书里,绝大部分都是当时南方流行的本子。
《初刻南藏》翻刻《碛砂藏》的部分即用《碛砂藏》的版式,每版五页,每页六行,每行十七字,其补充部分也大都沿用此式。《碛砂藏》各经常刻有写经人名字,翻刻本刊落未尽,即时存原样。惟有《般若》等大部经的品题,《碛砂藏》比较简单,《南藏》翻刻则多数加上经名作某经某品,这便成为辨别两版印本的一种标准。
但是,从大体上说,《初刻南藏》还是保存着《碛砂藏》的原来面目的。现存的《碛砂藏》印本不算完全,有了明《初刻南藏》的参校,很多缺略或差错的地方都可得到增订。像《碛砂藏》从‘武’到‘遵’的二十八函《秘密》等经,原来目录散失了,现存印本函号不齐,究竟缺些什么书,这本是个难以猜测的问题,但一对勘《初刻南藏》,也就基本解决了。至于从校勘方面看,《初刻南藏》是对《碛砂藏》原本点勘过的,并还在《般若》等大部经里更多用一些精校的妙严寺刻本,所以它的优点要比《碛砂藏》为多。另外,《初刻南藏》收入禅宗语录一类的书较多,启发了后来的刻藏向这一方面大大的发展,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