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布 施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普 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布 施
  【作者:普 安】
  其实,力所能及地做点善事,比如慈善点击,既帮助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因为当我们以一念清静心来布施供养的时候,长养的是慈悲心,清净的是赖耶识,利益的是众生,端的是自利利他之举。经云,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意味深密。
  日常中,我们难免见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真穷苦的,更有懒惰无赖的,但这不必是我们在帮助他人时需要犹豫的理由。重要的是,在当念之下,那一分小我,可曾放下;那一分发心,是否清净。财物的布施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则是一个有益的方式。众生无始以来颠倒流转,其根本乃在于妄想执著。法界本来清静无染,一念发动,原本亦无许多无明障碍,亦属清静分。只是众生缘虑未周,每每顾此失彼,处处执著,遂宛然成相。于是便咎无明为祸首,不知本体与作用本来无二,只是自生分别,自生取著。若能当处放下,心地自然日渐光明,欢喜也能日益充满。所以我们看到的各种穷苦之人,就个人而言,其苦难的根源不是在于他的穷;就社会而言,也不在于财富的困乏。根本问题,乃在于人心的难安与取著,所谓贪嗔痴是也。我们知道有很多人,物质很是困乏,可是他的生活是健康的、快乐的。古有颜回,所谓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者是也。北魏有个高允,与崔浩曾同朝供职。当年北魏国史事发之时,崔浩吓得两股颤颤,高允独不畏天威,抗言庭辨。就是这个三朝元老,八十多岁时,家里穷得还要两儿子上山砍柴。高允是穷的,可是我相信他根植于儒家精神的内在世界却是一如颜子般庄严富丽。我们现在在尼泊尔、印度也能看到许多佛教徒、耆那教徒,身无长物,乞食为生,却以禅定为乐,其精神之富足可知。穷人不一定是苦人,苦人却一定是穷人。因为穷人有几种,有物资匮乏的,有精神贫困的,有兼而有之的。就我们看到的2003年震撼人心的图片而言,很多是物质的穷人,但不一定就是苦人。这一世是什么样的人,这只是果报,是命。果报谈不上善恶,果报就是果报。但是,面对某一果报,究竟又造作什么样的新的“业”,允有善恶之分。陶元亮公当年屡赋诗篇赞叹农夫田作的美和乐,后世学者常常提醒我们,其实此公的生活并非就如此诗情和画意,局中之人实有许多苦楚。面对今天我们看到的着着实实地写着“苦”的图片,也许我应该说,其实,他们,作为局中之人,亦非仅剩有这点“苦”。我接受的是这个卖菜的果报,但我每日都努力干活,自食其力,尽一个父亲、儿子、丈夫的责任,在我的内心里头,有一种东西在激动着。这种东西,你可以管它叫意义。我尽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责任,体现人伦光辉的一面,这就是善业。那么即使我为此而死去,这也会比某些人苟延残喘地活着来得幸福。我想,就赤峰的那对父子而言,当父亲掖紧小孩的被窝时,父子都应该有足够的理由感受到幸福的抚慰和温暖。这种人,不需要低下的同情。生活艰辛一点,未必就意味着过得不好。还有一种人是需要敬佩的,就象那个老乞妇。她能从自己乞讨来的些许度日的钱中,取出一点施舍给那个卖艺的人(或许是盲者)。这说明什么?她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同情,懂得欣赏,懂得美。是呀,如果是这种乞妇,当我们布施给她一丁点钱的时候,如果她有什么感谢,那一定是真诚的。我们也不需要可怜她,给予的只需是一点点的帮助,足矣。所以当我们偶尔路过水果摊,也忍不住买一点什么。所以我们看着卖艺的人,也忍不住往盆里塞一点什么。就算是他们缺斤短两了那么一点,就算他们挣多一点,他们就会因此成为富翁吗?多一个并不坏只是有点小心眼的富翁,又有什么特别的不好,我们又曾损失了多少?当我们每天买菜时,不去计较那一毛两毛,你会发现,其实菜农也会往你的袋子里多塞那么几片叶子。不是我们彼此大方,而是对生活都多了一点理解,对人都多了一点尊重。可是,确实也存在着一些无赖之人,恶意乞讨,无有厌足。对这种人,我们能说什么呢?我们需要鄙视他们,唾骂他们吗?究其缘由,不过无始以来颠倒妄想,贪嗔痴毒火中烧,前念不善续后念不善,只成就其卑陋凡下种子,难得出离,是故如来说为可怜愍者。哀我群黎,放心而不知返,可悲可恸!对这种人,我们只能期待他们早日逢着自己的时节因缘,苦海知返;而在现实中,也不必介意被骗取了有限的什么,放心地去布施,去帮助吧。因为,至少,我们给自己布施了善意,清净了些许。
  人是会陷入困境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超拔于物欲之上,不为外物所迁。生活时或跌宕,精神时而低昂,对于别人,我们往往无所帮助,对于自己,我们也屡屡束手无措。所希望者,对于他人,这些有缘相见的众生,不论地位高下,美丑,随分随力给予一些帮助;对于自己,心地能日渐光明,妄想执著能日渐消减;对于社会,希望能日益公正清明,因为这个社会,乃如夫子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也。总之,在这五浊恶世,希望我们都能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光亮,不断放大,加强。如此,照亮的就不仅是他人,也是自身;不仅是自他,也将是世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