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心要十讲
藏密心要十讲
邱陵
第一节
法界大定的重要性 : 戒、定、慧三学,以定学为最重要,像挑担子一样,定学像是这担子的中心支点,一头挑着戒,另一头挑着慧,有定才能守戒和生慧。修持密法,亦以习定为最重要,定境的进步和定力的增长,对行者获得最高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介绍陈健民上师所创的入定的最方便和最高法门——法界大定。法界,指的是空间无边、时间无尽的宇宙本体。大定,就是结合九次第定的次序和方法,把自己的身心融入这个本体里而定住。即是观想十方广大无边,三世(过去、现在、将来)流通不尽,而在此无边不尽上定住,达到自生、自显、自然,于是息住、脉停、心休、外内凝然一球,充满法界,然后将法界化成小点收回。在习法界大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忘得一干二净,不是自己在修定,而是法界本体把大定显现出来。 法界大定之所以重要,是因它是密法的最高法门,是出世间的佛法,最修持的总枢纽,是一条易于获得成就的捷径。陈健民上师在《法界大定教授汇总》一书说:“假使你们能放弃一切,专修此法,一定不会走错路,因为这是一条最靠得住的捷径。大手印的明体就是它,大圆满、禅宗的见地都是它,所谓首楞严定、法华三昧、华严玄门,也都是它。有了它,才能开出华严玄门,因为它是整体的,古人所谓‘但得体,莫愁末’。”他又指出:“所谓‘神通功德’也是从这里而来,即使现在不显,将来还是会有。所谓玄门都由此来,因为有空才能有玄。你若能以法界为体,就没有私心,样样都是利他,你就不会害人,有空才能利他。有空就无我,不空怎能无我?”陈健民上师认为,他一生所用的心力、气力,都集中在本法,闻、思、修一切精华亦在本法,他从显、密、《法华》、《楞严》、《华严》、禅宗、大手印、大圆满中所得的经验都在这里。由此可知法界大定的重要性。行者若是精勤不懈专修法界大定,可望得到比修习其他密法较快的成就。
第二节 法界大定的口诀修法
法界大定的口诀如下:
“十方广大无边。
三世流通不尽。
于此无边不尽上,自住、续住。
有妄想,回住。
无妄想,近住、伏住。
寂住,如有昏沉,立即提醒。
无昏沉,最寂住、专住、等住。
如是等住、自生、自显、自然。
如是自然、息住、脉停、心休。
如是心休,外内凝然一球。
如是一球,充满法界去!
如是法界,一念万年去!”
以上口诀为陈健民上师所作,行者可按照口诀,配合九次第依次观修,并检验所得证量,一步步递进。
陈健民上师认为,法界大定能否修成,在于把握如下的原理原则:“凡是一个最高哲理,必经过最严肃最深密之三摩地凝固力,即可由抽象的转成为具体的证量。”法界大定就是这样的三摩地。
在按照口诀修持之前,行得可跏趺坐(单盘或双盘),双手结定印,但使中间空处形成圆形。结定印之后也可将手分置两腿上,指尖须触及腿部,两眼或开或闭均可,总之必须顺其自然,不可做作,一切任随之,不存好恶之情。普通人习定,但求时间长;本法则但求如法,时间长短顺其自然,行者可观想释迦牟尼佛在头顶上,同时观想十方诸佛,恭敬祈求加持。
法界大定口诀共十二句,现将每句修法解释如下:
口诀第一二句:
“十方广大无边。
三世流通不尽。”
左右无边的扩展开去。三世流通不尽,就是时间无始、无终、无限,现在的一切并不单独存在,总是搭前连后;过去的一切并不见得已死了;未来的一切并不见得何处新生,实际上三世就像连绵不断的流水,流通不尽。行者亦可假想心中一点及横线的上下,也无穷无尽的扩展开去。这样,观想无边十方,乃是向左右扩展,观想三世流通不尽,乃是上下流通。左右上下所设的十字架,就成了空间和时间的坐标。在此坐标上画一圆球,宽广无尽,就是法界;以此坐标为中心,扩展为无边无尽,就可以导致无我空性。
但是,法界乃是广大无边,至高至下,圆满无碍,它是没有中心的,也可以说,点点都是中心,我们只是为了权巧方便,姑且以自己的心为中心。法界大定是一种无我的境界,把法界无限放大,不把它缩成一个小东西,切断于一时,执着于一点,那就不会作茧自缚,就自由解脱了,就无我了。我们应当随时把此能观法界之我完全消失,把自己忘得干干净净。“十方广大无边,三世流通不尽”,应当是法界自己的显现,不是我从中插上一手所造成。陈健民上师在谈到此种经验时说:“我由经验解释‘无云晴空’,并不是普通书上所述那样,既不仅是头上一个无云晴空而已,更不是有一个‘我’看见这个无云晴空,乃是什么都没有,中边四方整个的,到处都是无云晴空。不仅心中没有我执,就连身体也没有了。”
由此可见,在法界大定中,空间无云晴空,时间是无边大海,无有终了,此中无我,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我已融入法界,生起了空性,自己与法界无二无别,无所谓对象,也不分宾主了。
口诀第三四句:
“在此无边不尽上,自住、续住。
有妄想,回住。”
在此左右无边广大至无可广大、上下无尽至无可尽的境界中,行者若感到精神疲乏,把握不住,即须在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的四周中心上定住,这个中心只是一个假设的坐标,因为法界本无中心。这是九次第定的开始叫做自住。这个自住,不是行者自己住,而是让法界自己住。行者应该把自己丢得干干净净,让法界自己又广大又无尽地自己定住。陈健民上师认为,修行有三个坐标:第一个是真如法界,这是个万古常新的法界,是在佛菩萨没有证得以前就有的,叫做本有法界;第二个是修出来的法界,与真如法界一模一样,谓之修生法界;第三是行者自己本身。修持的目的,是把第二、第三个层次融入第一个层次。行者首先要把自身丢弃,然后把修生法界也化掉,让本有法界自己住。事实上,真如法界是唯一的,你可以从修生法界去认识本有法界,但你无法修出第二个本有法界。因此,法界自住,必须从如此正见上证得,并非普通习定的自我住。
法界自住的不断延续,便是续住。此续住并无特点。但行者必须时时检查本心有无妄想。这里所谓妄想是指行者自心生起对法界的想象,或者忘失了法界。因为若对法界有所想象,或忘失了法界,就不能保住法界自住、自续。这时行者必须立刻回住,即回此法界而住。行者在法界自住、续住中,若感觉荷负沉重及疲倦,发生动摇,亦可把法界大定之住,从法界中心向下抛去,即从法界中心或上下、左右任何一点向下抛去,即通过上下直到最低处停住,以缓解和对治沉重和疲倦,然后又向上提举回到法界的整体中,恢复自住、续住。这是回住在另一场合的应用。虽然从上下四方皆可回住,但以向下面较易。
口诀第五句:
“无妄想,近住、伏住。”
如无妄想,法界大定便从续住或回住进入近住。更接近圆整法界,即更接近法界本定,叫做近住。当你从妄想回到法界本身时,近住要比回住更接近法界。近住意味着已把自我抛弃干净,在法界中无我,而且正如上述的修生法界已接近本有法界,两者合一无二,不再有分别了。这样能定住多久算多久,如有间缺,立即将本有法界的两个条件:“十方广大无边,三世流通不尽”又提出来,然后把修生法界降伏到本有法界上去。
所以,伏住乃是将法界更扩大高深,以折伏近住的初层浅近的法界。伏住对于近住以后所生起的妄想具有调伏的功能,不必用力回住,便能马上把它降伏。这种调伏是自然而然的,当你看到法界本定愈加明显,妄想自己就消灭、降伏了。
口诀第六句:
“寂住,如有昏沉,立即提醒。”
伏住持续一阵子以后,例是寂住。此时行者感到身体极轻安,好像没有重量一样。但是经过寂住后,易有昏沉。因为修持到此,法界本定的修生身已感疲倦,又其时既无妄想在内动摇,又无他人他物在外干扰,观想横直过广太长,疲于保持,不如初住、续住之清明,必致昏沉。此时就要提醒,乃法界自行提醒行者,实行目上视、头微仰、打起精神注视法界之上部三项,昏沉即可消失;但昏沉程度有深浅的不同,如此仍不行时,可进行睁目、切齿、提肛,甚至将小腹向后面背下紧贴;再不行时,只好下座经行。假如用这些较剧烈的提神方法引起眼痛、牙痛、肚痛,则可休息几天,再继续修定。
口诀第七句:
“无昏沉,最寂住、专住、等住。”
寂住而无昏沉,就会变成更加寂住,即最寂住。寂住是本身的寂静;最寂住则不仅身体轻、静,而且环境清凉。寂住如灯灭,但仍闻杂声;最寂住则什么声音也不闻,连天籁也没有了。此时,本生、修生两法界融合为一,无法分别了。于是就开始了专住,就是专一而住,专住在整体圆满的法界上,法界本身自然落于中心一点上,时间与空间合而为一。专住愈久愈好,忽生动摇时就进行等住。这个“等”是正等正觉之等,此时行者不必特别在那一点上去观法界,从任何方向都能观成,到处都是法界。因为时间、空间都是平等的,三世都在法界里,行者也住在这十方与三世里,没有分别和始终。陈健民上师指出:“就十方空间的据点而言,这是法界左右扩大扩充,每一微尘细点或单位都是同性质、同精神、同理趣、同意乐、同智悲、同三昧的;就三世而言,如同流水,也同觉海、同来源、同归路、同航程、同载运、同悲心,滴滴皆湿,无分泾渭、三世、清浊、泛滥等,当前一并同时具足。此之谓法界本定之时间‘等住’。”这种境界已很高深,不经努力修持,颇难获致。一旦获致,必有奇迹出现。
口诀第八句:
“如是等住,自生、自显、自然。”
进入以上等住境界,一切均是法界自性、自显、自然,这三个“自”字,是指法界自己,并非指行者自己。自生,指形状而言,自显指色相而言,自然指无色的心理状态而言。盖等住既久,法界自然而然显得更宽广、更圆满、更明显、更光辉、更纯乎其纯。此种自生、自显、自然之证量,实是大圆满法的证量,莲花生大士教授其佛母移喜磋嘉大圆满秘法时,数数提及的就是自生、自显、自然,请参阅拙撰《藏密大圆满心髓探奥》一书。
口诀第九句:
“如是自然,息住、脉停、心休。”
以上法界本定自然而然地活现以后,息住、脉停、心休三者是行者本人的境界,但也与法界息息相关。息住是在法界息住,先停外息(外呼吸);然后有胎息,即在脐部呼吸的内息;胎息停,也就是没出息呼吸了;始得中脉息,即法界息,脐部乃中脉之口,中脉通则与法界相合,此时必有光明出现。脉停者是因为息住,脉停非指中脉停,乃指脉搏停止,新陈代谢停止,业劫病脉皆不能生,而由中脉发出的智慧脉起用。陈健民上师就此谈他的修持体验说:“余业法界大定时,即有脉停之现象。停时,法界本身更清明、更宽大、更明显。如有特殊之量,如身在水晶宫中,此与自显相应。脉停时,此上、中、下之圆球,有如水晶宫之清凉、爽快、舒适、广大,实不可思议。此时自然不能见到自己身体。在此以前,有时身体亦会消失,但至迟到此时身体一定不见。因此身乃总脉,息代表时间,身代表空间,总脉至此亦停止。”心休者,由于脉停息止,故妄想之心完全消失。不仅如此,到此境界,以前对法界所感觉的累人和疲乏,亦已全无、全休。此心成了法界之心,亦即真如妙心,即清净法身,即无修瑜伽,即常寂光。此种证量,不仅是大圆满证量,亦是大手印四瑜伽证量,请参阅拙撰《藏密大手印探奥》、《藏密大圆满心髓探奥》二书。所以说,修成法界大定,大圆满和大手印的证量,俱在其中。
口诀第十句:
“如是心休,外内凝然一球。”
既证得息住、脉停、心休,法界便外内凝然,内是修生法界,外是本有法界,两者凝然圆融,如同一个水晶圆球一样。也可以说,内是行者修出的光明,即子光明;外是法界本身的光明,即母光明,子母光明相合,外内凝然一球。这种外内一球的感觉,乃是上下四方都是法界,都是无云晴空,虽无边际,但活脱、圆融清明、无碍,像圆球一样。
口诀第十一、十二句:
“如是一球,充满法界去!
如是法界,一念万年去!”
行者必须有凝然一球的修证基础,才能充满法界。此法界乃时空融合之法界,乃究竟法界,乃圆满法界,乃时空无尽无边的法界。有如是法界,始能一念万年。因为三世皆是相对的,今日为昨日之明日;今日也为明日之昨日,时间全无限度,古人将一念和万年皆作时间看,一念之间即有三千大世界,一念可以作为一起点万年去,故有“万年常青”之说。
陈健民上师指出:“一念万年之圆球,其无顶无底者,为无云晴空。其无始无终之圆球,则为大海。每一点,每一滴皆是单位,皆可为坐标,皆是法位。此外、内、密,密密之四层,内外融合。左右为空间,有如天空;上下为时间,则为大海。每一点,每一滴,无一无法界之处,无一有我之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有,但皆为法界之四相。故自生、自显亦法界之自生自显,非私我之法界。法界无私我。大与小皆是法界,是故大小可以互容,然皆地私我,因其性质皆空。然非无我之言说,如佛说我证如来,此乃佛之法身我,非其私我。每一点,每一滴皆相同,尽虚空,遍法界,皆是法界。”陈师此段论述,可作为法界大定口诀修法的结论。
第三节
法界大定收摄法 邱陵 (2005-12-12) 第三节 法界大定收摄法 修持法界大定,必须懂得收回之法,即是收功。因为定中法界放得很广很大,如不经收功便猝然下座,势必损失能量,感到疾倦;又因本有法界发展至极致,若不知收回,便可能即此涅槃。行者也不可急收即下座,应收后稍休息然后下座。收时不仅收拾自己的观想,还应收摄法界的证量。 简单收法是从极远无边之边、无顶之顶、无底之底收回。放时是向很远、很高、很低各方面放大,如在镜上呵气,形成等呵等满的圆膜;故收时亦如镜上气膜的等缩渐消,等缩渐收,不必从左右上下渐渐分别收回。生起次第的回收,是普通逐一收回法;圆满次第的回收,则如鱼跃水面,全身顿然显出。回收要潇洒自如,然后放松四肢下座。 收摄的基本原则是先收回点。因此须先使法界化成为小点,与放大的观想相反,小点愈小愈好。一如我们知道的点点皆是法界,则点点即可如是收回,而且点点皆可得到。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