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法华经的譬喻文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宏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法华经的譬喻文学
  【作者:宏明(本院学僧)】
  《法华经》云:“诸有智者,要因譬喻而得解。”用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诠释佛教深奥抽象的义理,是释尊说法的一贯方法。佛自述说:“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①
  佛典的表现多用比喻手法和譬喻故事,这些方法本是佛陀教化众生所施设的方便。以佛法义理抽象且深奥,一般人不易理解,为令信众明了佛理,就不得不用一些比喻,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以譬之。纵观佛教典籍,其中记载着大量的比喻和故事,这些比喻寓情于理、形象生动,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即佛经中的譬喻文学。不仅如此,许多文词优美、行文流畅、譬喻生动的大乘经典,其本身就是一部艺术成就极高的文学作品。如《法华经》就是其中的代表。
  《法华》一经,以其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譬喻和明快玄奥、波阑壮阔起伏不定场面,为人们所喜爱,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今本文仅从比喻手法和譬喻故事中探讨它的特色。
  一、比喻手法
  我们知道,在诸经典中,尤其是大乘经典,其中有许多无法用思惟算数所能表达明白的数量信息,比如佛的寿量、弟子众、听法众及众生的数量,乃至国土多广、时间长短、福德大小……这些数量信息是抽象的,未知的,为了让听法者能够认识明白,就需要用熟悉的事物,举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例使听者心中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接触过一些佛教典藉的人士都会有这样的印象:经典中释尊说法是非常善用比喻的,而在众多的比喻中“恒何沙②”是被引用最多的一个。何以如此?《大智度论》里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清楚:
  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敬视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展转。以恒河世世久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③
  可见,之所以多用恒河沙为喻,是有其充足理由的。一方面,传说中恒河里之沙极其微细,犹如面粉,数量较之一般河沙要多,故以恒河沙为喻,乃极言其多之意,又因印度当时的地域分布是以恒河为中心,释尊一生的活动也都没有离开恒河两岸;另一方面,恒河在印度,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都被崇奉为吉祥、神圣的河流,印度的民众深信在此河沐浴可洗除身心之污垢罪障,获得清净、福德。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多不远万里前去恒河沐浴,这就是著名的恒河晨浴。本土民众,尤其是老人、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间,也都选择了恒河作为人生的最终归宿。如此以恒河之沙为喻,也就理所当然了。
  诸经皆以恒河沙喻数量之多,而引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从文词的精炼巧妙方面看,《金刚经》是公认最好的。举例来说,在极言世界多时,此经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比喻:“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否?”④文简义丰,把恒河沙之喻,巧妙的扩展到最大化,可谓极尽其用,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种引生的比喻方法,是金刚经的独特处,为法华等诸余经典所不及。
  而若就所引次数多广方面言,法华较之金刚则为胜。总共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不过六万余字,以恒河沙为喻者,就有六十四处之多,平均每卷合九处余,每品合约二处半。使用频率之多,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其所涵盖的范围也是很广的,经中有以恒河沙喻劫数者;有喻菩萨众之数量者:有喻所建塔庙之量者;有喻天龙之数者;有喻众生数者:有喻世界数者;有喻佛寿之长远者……这就较之《金刚经》单纯的以恒河沙喻佛世界及福德量要丰富饱满得多。
  在对比中可以发现,法华以恒河沙为喻者虽多,却极少以其来比喻劫⑤数,而多喻众生的数量,在此经六十四处恒河沙喻中,就有五十处的譬喻是关于佛及弟子等数量的。这就与一般经典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此经中有另一种独特的关于劫数的比喻方式,即是“‘尘点’劫”之喻。在本经卷三·品七中有这样的比喻: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否?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⑥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在第十品中佛自述成佛以来所经劫数之长远,也是以尘点喻之:
  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只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只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较计知其数否?
  以尘点来譬喻劫数之多,是法华经的一大特色。这是对数量方面的比喻。从文学角度去观察,尚不足以显示其特胜。此经中还有一些短小精炼、词句优美、文义俱丰的比喻。如卷一叙品中文殊师利回答弥勒菩萨的话中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善男子,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把《法华经》中欲说之法,比喻为下雨,为吹螺,为击鼓。又在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中,叹此经功德所用的比喻则更为精美:
  ……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得衣,如商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这些比喻,以其文词整齐、优美、短小、精炼的特征,被广泛的流传并应用于诸著作中和口头上。其中的每一个比喻都可以扩展成一个精辟有趣的小故事。像这样的比喻在本经中随处可见。
  二、譬喻故事
  譬喻故事是佛典翻译文学的重要部分,它的使用不仅使佛典的文字生动活泼,同时也增强了佛典整体的文学色彩。在释尊的十二分教中,阿婆陀那(即譬喻)被分为专门的一类,几乎大小乘的任何一部经典都有生动的譬喻故事。如著名的法华七喻,是其中的典型。此七喻即:l火宅喻(第三品):2穷子喻(第四晶):3药草喻(第五晶):4化成喻(第七品):5衣珠喻(第八品):6少父老子喻(第十五品):7良医留药喻(第十六品)。此七喻几乎每一个都被广泛的流传和引用了。道宣律师在其所作的《妙法莲华经弘传叙》中这样说到:“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并赞叹这些譬喻是“词义宛然,喻陈·惟远”,认为这都是释尊大慈悲心中所流露演化的,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七喻中,火宅喻和化城喻流传最为普遍,每一位接触佛法的人大多耳熟能详:.
  火宅喻又名三车喻,大意是说一位大富长者,有一座旧房子,久不住人,枯朽腐败,梁栋倾危,房中有许多怪兽所居,房子又烧起了大火,真是岌岌可危。这时长者突然听说自己的孩子们在火宅中游戏,十分着急,奔进火宅,劝之令出。无奈诸子年幼,不知危险,反以为乐,不肯出离。长者以智,用三车为诱,“骗”令诸子出离火宅。
  于中三界喻火宅,三车喻三乘,诸子喻众生,长者喻释尊,以智慧引导众生令出离三界。以此为喻生动地揭示了“诸行无常”的教义,从中形象的刻画了众生的愚痴不明,深刻地表现了释尊慈父般的悲心切愿和大智权巧。这样的比喻,就比枯燥的直讲教义要深刻、生动得多。从这个故事中还可以体会出另一层深刻的寓意:长者虽有力而不用,只是以方便劝令诸子出火宅,究竟能否出离火宅,还是要靠诸子自己是否愿意。这就在暗示我们:诸佛世尊虽有大力,然而不能代众生修行,只能以种种方便教化引导众生,而真正的解脱是要靠众生自度的。释尊也常自喻为老师、为医王。只能指示道路和因病与药,而行与不行和是否服药还是要看个人自身。
  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火宅的情况:“于后火宅,忽然火起,四面一时,其焰俱炽,栋梁椽柱,爆声震裂,摧折堕落,墙壁崩倒”把大火焚烧宅屋的场面情景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具深厚的文学感染力。
  化城喻品中,把长远的佛道,比喻为五百由旬的长路:把教导施化的释尊比喻为带领众人寻宝的导师:把宝所比喻为成佛:把求佛道的行人喻为寻宝者:把欲退堕的行人比喻为半路退悔的寻宝者,把二乘的声闻缘觉果比喻为导师方便所化的大城。
  意思是:释尊施法教化,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达到最终之极果成佛。但众生心志下劣,半路退悔。故释尊悯念众生,方便施设声闻缘觉果位,令暂得休息。而最终目的还是在开权显实,使皆得成佛,说明二乘果位只是释尊施设的方便,是不究竟的,应当舍弃,而趋向于无上菩提的佛果。
  这种譬喻的方法是直白讲说无法比拟的,譬喻故事是佛典翻译文学最为普及、最受欢迎的部分之一,也是施行教化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佛典中大量运用这些故事的理由主要也就在这里。
  三、结语
  由以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华经》中的譬喻具有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寓义深广的特性。且比喻之量多且广,比喻的内容也不重复出现。有浓厚的文学气氛。这种被称为譬喻的佛典故事,一方面对于佛教的弘传起者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形成的这种独特文学,在文学价值上,也不容忽视。
  注释:A
  ①《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
  ②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
  ③见《大智度论卷七》
  ④见《金刚经》
  ⑤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谓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
  ⑥华译为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