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济南寻幽访古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任 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济南寻幽访古记

  作者:任 远
  游历史文化名城济南,起初我只迷恋于众多名泉的千姿百态,大明湖的秀丽典雅,千佛山的葱郁幽静。如同朋友相交,天长日久,我才知道济南还有一些动人景观与珍贵历史文化蕴涵,实在不可不游。
  泉城南连巍巍泰山。在这名山名城之间,纵横上百里的空间,青峰碧水,掩映着名刹古寺、秦汉遗存和隋唐建筑与雕刻。国务院已公布的济南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此的就有4处。重点文物之稠实属罕见。
  “天下名山僧多占。”伴着众多文物,那山,那水,那树,也美不胜收。难怪人称南部山区为泉城大花园,名不虚传。为方便游人,近些年又修了公路、宾馆和野生动物世界、植物园、国家森林公园及休闲度假村。让人陶醉于这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神游二千年前 令人怦然心动
  历经两千年岁月风尘,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物,在这泉城之郊仍历历在目。比万里长城还早300余年的齐长城,以这儿的孝里镇广里村为西部起点,蜿蜒东去。齐、郑会盟的石门,仍存平阴城西。中外闻名的孝堂山汉画像石,也在这儿的古镇孝里。
  孝堂山古名巫山。《左传·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载:“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早在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济水》中讲:“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孝子堂是泛称。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齐州刺史、陇东王胡长仁撰写《陇东王感孝颂》,并刻于石室西山墙外。从此,石室附会于埋儿孝母的郭巨,被称郭氏祠,据学术界考证,远在河南的郭巨墓不会在此。但系一汉代贵族墓前之祭堂无疑。
  唐著名文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石室虽高不足两米,内东西宽3.8米,南北进深2.08米,为单檐起脊悬山式石砌房屋。不管从石室内东汉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的游人题记,还是从建筑风格看,石室最晚建于东汉初年(有人认为是西汉所建),是我国地面现存最古老的房屋建筑,被称为中国的“名古屋”。
  孝堂山石室内东西北三面和石梁上,均有精美的阴纹雕刻。所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威武的王公出巡,车马仪仗和武士、乐师前呼后拥;有臣僚朝会,拜竭献礼,借以显示墓主人生前的豪华气魄。另刻有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图,儒家圣人周公辅成王,以及西王母与东王公交往的故事。这大概说明,墓主人升天后拜见了西王母等。还刻有田猎、战争、献俘、饮宴、杂技、庖厨等场面。就连三角石梁上,也刻有大禹治水和秦始皇泗水捞鼎的故事。这些平面阴刻,线条刚劲有力,形象生动感人,在汉画像石刻中尤显古掘厚重,充分展示了两千年前我们民族生活的情景。
  正是由于孝堂山汉画像石刻具有重要历史与艺术价值,宋代著名金石学家、大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曾屡登此山进行观摩,并在《金石录》中刊录。其后金石学家也均给予很高评价。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为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拟编印汉画像石刻,曾接连致信好友台静农,托他不惜“重出”代为搜集、购买孝堂山汉画像拓片。1961年4月,杰出学者、翻译家傅雷,将山东汉画像石拓片寄给在国外留学的儿子傅聪,并在信中说明,孝堂山汉画像石刻是我国古代雕刻中的“高峰”,“纯系吾国民族风格。人物姿态衣饰既是标准汉族气味,雕刻风格亦毫无外来影响”,“不可不加注意。”事隔两月,他又满怀激情写信给傅聪:“石刻画你喜欢吗?是否感觉到那是真正汉族的艺术品,不像敦煌壁画、云岗石刻有外来因素。我觉得光是那种宽袍大袖、简洁有力的线条、浑合的轮廓、古朴的屋宇车辆、强劲雄壮的马匹,已使我看了怦然心动,神游于两千年以前的天地中去了。”
  写到这里,我也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为中国、为济南有如此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而骄傲。难怪国务院将孝堂山公布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上海《艺术世界》杂志载文讲:就连世界闻名的大英博物馆,也将孝堂山汉画像石拓片作为中国古老美术作品的杰出代表作而加珍藏。
  古塔与造像相映 永放灿烂光华
  泉城南郊古镇柳埠东北神通寺,南临锦云川,北依琨瑞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这是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后,山东地区佛教文化最早的传播中心。
  神通寺原名朗公寺,系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著名高僧朗公所建。郦道元《水经注》写朗公在此,“大起殿舍,连楼垒阁”。为海内重要名刹。该寺不仅前秦统治者苻坚支持,东晋皇帝派人馈赠,就连西域诸国及高丽也赠金铜佛像。南燕皇帝慕容德还拨三县赋税供其使用。所以,寺院建得“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廓延袤,千有余间”。封建首领们相继前来问政。隋文帝杨坚为感念其母出身于济南庶民,将他生于寺院,改朗公寺名神通寺。
  这香火兴盛上千年的古刹,如今旧时殿宇、楼阁虽已坍塌,但殿基、碑碣仍能展示当年的宏伟,古塔和造像更熠熠生辉,向人们诉说当年的兴盛。屹立于寺址东南高丘上的四门塔,遥遥可望。原据塔内杨显叔造像记断定,该塔造于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1972年维修四门塔时,在塔顶拆出一刻有“大业七年造”(公元611年)的石板,这距今已1391年。四门塔建造年代不论是前是后,它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为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门塔为方形单层,高15.4米,每边宽4.7米,四面设半圆形拱门,迎门各有一石佛坐像,神情和霭安详。塔顶为四角攒尖锥形,用23层石板层层收缩迭筑。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等组成塔刹,巍然耸立塔项。早在一千三四百年前,将这沉重塔刹安于塔顶,确非易事。据传,工匠们修至塔顶后都为了难,一个个蹲在塔下犯愁。一阵清风吹过,忽见一白须老者缓步而来,走至面前问:“师傅们!为何这般愁眉不展?”为首的匠人对老者讲了眼前困难处,并说:“老人家!您经多见广,请指点办法吧!”老人捋须笑道:“我土埋脖子的人了,能有何法。”众人再看,老者已随清风而消失。大家捉摸“土埋脖子?好法”。这不正是仙人指点嘛!于是,大家将土从一边堆至塔顶,顺坡将塔刹运上安好了。这无疑是将劳动者的智慧加以神化。
  四门塔建造年代久远,距佛教传入我国不久。所以,在建造上具有四方、对称、单层等中国古建筑特色。20世纪初,日本编辑出版的大型多卷《世界美术全集》,称赞该塔造型简洁,朴实无华,落落大方,颇有汉代建筑遗风。
  在四门塔旁,有一高昂的古柏,历经千年,仍郁郁葱葱,如卫士,似兵丁,终年守护着古塔。清代有诗曰:“朗公精舍古神通,劫火烧残五代空,惟有四门孤塔下,长松九顶尚青葱。”所谓九顶松,正是讲这棵古柏主干之上分长九枝,每枝都有水桶般粗。传说,那绿云似的树冠,能笼罩七七四十九顷地。
  假如将神通寺比为一朵古莲,除四门塔外,周围还有多枚花瓣。石砌砖顶的龙虎塔即鲜活的一瓣。这座唐塔高10.8米。塔基为三层石须弥座,上雕莲花、狮子、伎乐等形象。四门雕四大天王及阿难、迦叶等像,以及龙、虎、飞天、力士,雕工精细,神态飞动,堪称杰作。龙虎塔东还有一小塔,系从柳埠西皇姑庵移来,为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所造。该塔玲珑精致,极像龙虎塔,被称为小龙虎塔。
  在龙虎塔以西的山崖上,有济南地区众多摩崖造像中最恢弘的一区。在南北长65米的山崖上有大小佛龛100多个,佛像210余尊,造像题记43条。在5个大石窟中,造像大都高2.6米左右。造像者多为唐代皇亲、贵族、官吏、僧侣及部分平民。造像衣纹流畅,面目和美,富有神韵。这精美造像与座座古塔相映生辉,闪射着古老文化的灿烂光华。
  距神通寺南三里之遥的灵鹫山腰,尚有座以造型优美而著称的九顶塔。该塔全部砖砌,传为唐尉迟敬德所建。塔旁殿前两古柏亦传为其所植。塔高13.3米。基础上为六面八角塔身,每面呈现内弧线,在一人多高的腰线上所用砖全为水磨对缝。塔檐迭涩向外17层,上收16层。顶呈八角平面,每角有一高3米的三层小塔,环绕高5米的中心塔。明代文人许邦才撰写的《重修九塔观音寺记》讲,该塔“一茎上工而顶九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一茎上”而写活了塔的造型。明代后七子领袖之一李攀龙有“空林双树老,寒塔九华疏”之句,更写塔之美如花之扶疏。著名山水诗人孔孚有诗:“一根茎/吐九个葩/射一阵阵唐香/闻太阳耳语/好肥沃的土呵”。
  灵岩四十罗汉像 个个唤起可谈心
  济南西南郊的古刹灵岩,早在唐代李吉甫所编《十道图》中,就将该寺同南京栖霞寺、浙江国清寺和湖北玉泉寺,并列为“域中四绝”。明代后七子领袖之一王世贞,将灵岩视为泰岱之阴“最幽绝处”。当代香港作家彦火更盛赞灵岩“文物古迹之多、之美、之迷人,真是罕见。”事实的确如此。
  从济南沿104国道南去,到古镇万德向东,穿过新建灵岩坊,便很快进入依山傍水的“十里松荫”。举首前望,苍翠的东山之巅,一老者持杖而行,好一幅千年矢志不移图。这形象就是朗公石。据传,前秦高僧朗公在柳埠建寺说法。他与长清隐士张忠相交,应邀去方山讲佛。听者上千人,讲至入神处,山石亦连连点首。听者惊告朗公,朗泰然而答:“山灵也,无足怪。”从此,方山改名灵岩。
  《灵岩志》载:“苻秦永兴中,竺僧朗卜居于此,始建精舍十数区。”北魏太武帝灭佛,朗公所建精舍被毁。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法定禅师前来,在方山北建神宝寺,方山南建灵岩寺。传说,法定前来遇种种磨难,在灵岩南被一高山挡路,不能前行。禅师面山诵经七七四十九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感动神灵,让太阳在山上射穿一孔,法定由青蛇引路,双虎驮经,到达灵岩。这传说渗透着佛徒对其开山始祖的宣扬,而高僧们坚定不移的精神,还是令人敬佩的。
  如今的灵岩寺历经千年岁月,连隋时的寺院山门也已成深埋地下的鲁匪洞,但寺院的殿宇、楼阁、佛像、碑碣、宝塔、古树等,尚大都保存完好。在庄严的千佛殿内,中间有3尊大佛,自西至东为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中间一尊为宋治平年间,僧惠在钱塘制成运来。用藤制成模坯,外面涂漆,故而体大身轻,莲台下以立柱托起,甚至有微微动感。左右佛为明嘉靖年间铜铸。四面墙上环以木雕小佛多尊,气氛异堂肃穆。
  灵岩最为珍贵的是千佛殿内东西及后壁前所排40尊宋代泥塑罗汉。这组雕塑的最大特色是突破佛教造像的司定程式,而以社会活生生的人物为依据,由高手们精心塑造。众像不仅老弱贫富、喜怒哀乐各不相同,相貌性格各异,有的可亲可敬,有的肃穆庄严,有的深明事理,有的血气方刚,有恢谐,有凄惨,有的合掌入定,有的侃侃而谈,讲到忘我处,仿佛要挺身而起,真可谓出神入化,不是真人胜真人。当代杰出诗人贺敬之参观后,情不自禁地写下了:“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1922年,戊戌变法首领、大学者梁启超游灵岩,挥笔写有“海内第一名塑”的赞词。谁知,事隔61年,梁先生的高足、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前来看后,他说我老师称“海内第一名塑”,可我走遍世界各地,也未曾见有能及者。所以,他又提笔而写:“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现在,梁、刘两大师及贺敬之所题,均刻碑立于千佛殿前,供众人欣赏评说。
  富有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文物,在灵岩又岂只泥塑。千佛殿西首高耸的辟支塔,背依峰峦,面临深谷,高54米。远在十里松荫山道上,即可遥见于蓝天白云中挺拔的塔影。该塔初创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北宋嘉裙年间重修。石基埋于地下,周有表现阴间景象的雕刻。塔身砖砌9层,每层设4门6窗,呈八角形。底3层为重檐,以上单檐。塔刹有覆钵、相轮、仰月、宝珠等组成。刹柱直插云霄。第九层塔檐各角,都有一金刚,拽铁链以连塔刹。底层设塔心,有砖阶可供攀登。五层以上要在塔外沿塔檐而上,直至塔顶。近可俯视寺院全貌,并欣赏蹲狮、卧象、金鸡、玉符等山景,远可望苍茫岱顶,只怕攀登者“高处不胜‘险’”。
  在青山绿水衬托下,辟支塔西还有一片塔林,是灵岩历代住持僧的墓群。现有塔167座、碑81通,一眼望去,洋洋大观。据讲,国内只有河南少林寺塔林可与之相比,但少林寺多砖塔,此处多石塔,造型与雕刻十分精美。塔林北首最高处,为建于唐天宝年间的慧崇塔。法定将灵岩寺建于现址以东甘露泉,慧崇西迁至此。其塔与四门塔相近似,方型、单层,但有精细雕刻。特别东西两假门,各立一妇女作启门状。此种情景在宋墓中曾有,唐代建筑未见他有,为专家所关注。林中各塔也多有雕刻。力士、伎乐、飞天,无不栩栩如生;龙、虎、狮、象,皆神气十足。杰出者多不胜举。东北部元代延事占年间一石塔,刻有勇士骑狮打球。跨于狮背者手持曲棍,在雄狮奔驰间猛力驱球,透出无限动感与力量,似传出狮的怒吼,人的呐喊。
  我游灵岩,深感文物与景观应接不暇。走在进寺的山路上,什么“十里松”石刻、宋大观碑,已都是书家上品。在别处,有一、二乾隆御碑,也许即成一景。这位风流皇帝多次前来灵岩,留下众多墨迹。寺门外山崖上就镶有多块,名御碑崖,可在此尚算不得重要书品。寺中鲁班洞内,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成熟期代表作《灵岩寺颂碑》,运笔行楷兼施,风格尤其超群,被视为珍宝。御书阁下,镶有宋代“苏米蔡黄”四大家中,蔡卞所书《圆通经偈》,潇洒俊逸。还有汉蒙文《大元国师旨碑》、日本僧人邵元撰文并书写的《息庵禅师碑》,也都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称道。
  最后,游灵岩仰望方山之颠,高人云天处,证盟佛龛中,还有唐代高大造像。虽说前去建有盘道,沿途并有白云洞、可公床、一线天等景点,可若没有半天以上时间,怕就难以攀登了。
  昔日名道观 风光亦迷人
  神通寺、灵岩寺都是佛教重地。同样处于泉城南郊的五峰山、莲台山等优美的风景区,所有建筑、雕刻等,就多是道家之物了。
  五峰山处于距市区20余公里处。历史上它同泰山、灵岩并称鲁中三山。这里一列青山自西向东,依次为迎仙、望仙、会仙、志仙、群仙五座山峰,青翠连绵,云缠雾绕。山泉出自石隙,下山中穿亭过桥,峭然漫游,给古老庙宇以灵气,使树更绿,草更青,花更红。
  早在南北朝时,五峰山亦为佛教传播地。在迎仙峰西侧,至今尚有东魏至隋的摩崖造像。只是随后道家在此日益兴盛。特别是在金元和明代,这里更成为连朝廷也很重视的道观。金代著名文人元好问、杜善夫等都在此留有不少诗文碑刻。其中,立于洞真观前桥东侧的《崔真人画像赞》碑,尤为珍贵。崔先生名道演,号真静,为金代著名道士,在洞真观修炼。此人博览群书,融儒道佛于一身。他秉性善良,精通医术,为百姓治病从不取任何报酬。后人追念其功德,特立此碑。正面为沈士元所画崔先生像,头戴儒家方巾,身着佛门袈裟,手持道家拂尘,体现三教合一,上有元好问、刘祁、杜善夫所写画像赞。背面有杜善夫撰写的《真静先生传》。此碑为历代金石学家所重视。
  旧时,五峰山有内外各八景。当今,更有景点200余处。其中,仅古树名木就有秦柏、汉柏、龙柏、龙凤柏、五叶松、乾坤树、十手树、艳春楸、相思树、银杏王、天津客、十三太保等。洞真观后的那棵银杏王,雄雌同株,传有两千年树龄。树围6.5米,高35米,树冠覆盖面积达2540平方米。枝柯参天,绿荫匝地。据测,暑期树下气温比一般露天低3至7度,真乃一天然避暑巨伞。
  昔日同样以道教为主的莲台山,山环如城,又似佛座莲台,因而得名。据讲,汉代功臣娄敬曾隐居于此,因之又名娄峪。当今,此处特色是,树多、鸟多、洞多。树木多达上百种,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沿新建登山公路,车可直达山腰绿林深处。回首望,人处绿色海洋,只觉空气新鲜,沁人肺腹。加之百鸟飞鸣,如洞仙界。秋日更有红叶之美。其洞,高低错落,蜿蜓幽深,大者如城门、小者刚能进人,高悬于峭壁陡崖,内有钟乳、石莲等景,呈现北方特有干洞之美。
  至于东南部的龙洞、佛峪,既是佛教传播地,也是重要道观之所在,山奇水美,植被茂密,洞穴深奥而险峻,是济南古老的名胜风景区。据传,当年大禹治水曾登此山,因名禹登山。大禹在此见一恶龙在洪水中兴风作浪,特将龙锁进深洞,即今之龙洞。旧时,大旱年间百姓求雨,便旗锣伞扇,结队来此。
  如今,人们到泉城南郊,在清新的大自然怀抱,既可访幽寻古,承受灿烂中华古文化熏陶,也可随意休闲,享受现代文明成果。自古好客的山东人,面对这日益优越的环境,怎能不想到孔老夫子所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作者单位:济南市文联)
  摘自《济南文史》2003年第 1 期总 18 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慧日普照.悲潮遍涵
下一篇:金 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