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声声,晓悟世人——评《普门学报》之办刊理路
木鱼声声,晓悟世人——评《普门学报》之办刊理路
洪波(人民大学博士生)
曾经去过一些寺庙,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气势恢宏的宝殿,也不是慈祥无语的菩萨,而是袅袅婷婷的香烟和连绵却不单调的木鱼声。我以为,它们传达了佛众生生不息、察己悟人之根本精神。初遇《普门学报》,是一年前在一个佛教研究所的图书资料室。翻阅之后,心中顿生亲切之感。我依稀看到一种意象,《普门学报》仿佛是远在喧嚣尘世之外山庙里的一个木鱼,办刊者则是离世而不弃世的得道高僧,执著地敲击这一现代“木鱼”,诉说自己对世界生生灭灭各种物相的看法。木鱼声声清脆,绵延不绝,感化世间踯躅彷徨的人们。
某日,同窗妙中法师赠我《普门学报》一册,我又借得几期《普门学报》,专注地倾听它的“木鱼声”。倾听之余,我激动地发现,这木鱼声中所蕴涵的与从前在寺庙里听到的木鱼声大不相同。它不仅要诉说佛众生生不息之精神,而且是要传播人间佛教的伟大理想,突显人间佛教的理念与价值,体现了忧患意识、批判意识、反省意识的自觉。《普门学报》之宗旨是由它的办刊理路来表现的。从它所载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上考察,我以为,《普门学报》之办刊理路有三个方面的特点。这三个特点与团结在《普门学报》周围、涵括数内外人士的学术研究群体的致思路向及价值关怀息息相关。
一日佛理研究的综合化。大凡作为学报,理论研究与探讨乃第一要旨,《普门学报》亦然。而作为专门的佛学研究刊物,它又有三个特色。其一,它担当学术薪火传承之责任,著重佛教思想史上学派、学理以及大思想家思想的梳理诠释。既注重从思潮的递嬗流变来揭示佛学的发展变化和人间佛教深厚的思想根源,又强调就具体而微的小事件或事物中透视博大精深的佛理。这就实现了学术研究上宏观思惟与中观思惟、微观思惟的统一。其二,《普门学报》学术群体的研究方法上趋于现代化,开展多学科的专门和综合研究,拓宽了边缘领域。现代学术的特征之一是其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和其他学科结合以形成新的边缘学科自然也是佛学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从《普门学报》的诸多文章上看,研究者已经把佛学与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天文、历算等诸多学科结合起来研究。这必然有助于从整体上推进佛教思想史的研究。其三,重视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比较研究,借监并运用比较宗教学、宗教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佛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教内外各界的共识。这就意味著我们不仅需要在佛教的整体发展中来把握佛教思想,更需要将它置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来予以考察。因此,与世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儒教的比较,有助于深化佛教中国化,揭示佛教思想尤其人间佛教的独特之处。
二日现实关怀的多维化。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世问各色人等彼此不再毫无联系,而部是生活在“地球村”里的村民。可是,人们并不因此而更加亲密团结,反而日益疏离。一方面,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空虚形成了强烈对比: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更加严峻,贫富两极分化。人们陷入无穷的痛苦与烦恼之中。二十一世纪,力求强与弱、富与贫、大与小的冲突融和成为世纪主题。人间不平事是世界上每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摆在了有慈悲心的佛教徒的面前。人间佛教就是要帮助人们摆脱现实的困境,追求今世的幸福。这成为《普门学报》学人共同努力的目标。他们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生活,弹精竭虑地反思对策,力图回答当前时代诸多问题。从《普门学报》的大量研究论文可以看出,《普门学报》学人的佛教研究课题在走向现代化,对现实关怀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等多角度展开。他们重视研究当代佛教,尤其重视与现代文化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佛教课题,如佛教与现代政治、现代伦理等等的结合。应该特别指出,《普门学报》已通过自己的持久努力清楚地表明,在有识之士建构普世伦理的当代,人间佛教思想是可与儒学、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思想平分秋色的重要思想资源。
三日文化传播的广博化。《普门学报》不仅仅是佛光山佛学教育的理论喉舌和号角,更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佛学文化交流特别是海峡两岸学者交流互动的学术平台和阵地。它视野宏阔、襟纳万千,内容遍及中国、日本、印度以及东南亚诸国佛教研究;并有佛学基本知识介绍、佛学研究机构介绍、学术书评、书讯以及文、史、哲学术活动预告。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佛学资讯交流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普门学报》有全书英文目录,并同时刊载英汉对照、日汉对照的研究论文。从读者群体来看,这对了解国际佛学学术动态并掌握重要概念的英译、日译用法颇有裨益:从学报自身的发展来说,这为《普门学报》走向更广泛的非汉语学术群体、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能:从人间佛教的传播来看,这为人间佛教思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间化、世界化而非地域化开辟了道路。
作为晚辈后学,我还有一点粗浅的想法。佛教思想作为东方传统文化中之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圈有著巨大影响,这是任何人都不容回避的事实。在古代,从深层的文化心理到表层的器物制度,从钟鸣鼎食之家到引车卖浆之流,佛教思想宛如涓涓不竭的血液流淌于社会有机体的周身上下。因此,佛教思想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显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普门学报》中研究论文也多次涉及。不过,既有该领域的研究基本局限于近现代,而在方法上也没有摆脱现实苦难与精神救赎之类的抽象模式,缺乏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研究来表达观念与思想,这对人间佛教的传播当然是非常必要也是极其重要的。然而,我认为,这对于实现人间佛教理想还远远不够。佛教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在现代中国社会还有多大的影响力?教内外人士对佛教的理解是怎样的?这都不是仅仅依靠理论演绎而能得出结论的。若能适当借监一些社会学的方法,不仅对信佛者更要对不信佛教者做广泛而深入的调查,进行宗教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澄清人们对佛教的误解,扩大人间佛教的影响。我相信,在佛教与现实社会互动的领域一定会有新的突破,也许可以在真正解决现实问题上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不完成这一项工作,所有的研究、探讨也就成了少数佛教徒与学人的精神聚餐,难免陷入在禅房或书斋里自言自语的流弊,与社会大多数人无涉,更不可能真正把佛国的极乐世界在现实的人间付诸实现。当然,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普门学报》并不是一般的佛学学术刊物,它依托于当今人间佛教的理论和践行之重镇佛光山,有能力从事这一工作。不知《普门学报》办刊者愿否联合海内外学术力量,形成一个学术团队,早日组织宗教社会学的专门研究?
普门者,普世之门。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与多元文化世界化的今天,《普门学报》发挥本土文化的再创功能,必将在文化领域为人类的共同利益作出贡献,成为佛国文化园地的一朵奇葩。这本是著眼于救世救民的不朽事业。壮哉,《普门学报》!我深深祝愿,希望《普门学报》的“木鱼”声传得更为久远,期待更多人有车听到它的声音。
文末,谨以宋儒张载之言表达我对《普门学报》及其办刊者的景仰之心,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