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鉴真和大明寺
欧阳修、鉴真和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蜀冈中峰,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诸山皆以为是寺为郡中八大刹之首”。寺院殿宇雄伟,古色古香,其中以平山堂最为有名。
平山堂由欧阳修初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时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极为欣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宋秦观在《次韵子由题平山堂》中说:“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数佳处入雕栏。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卮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平山堂素来被称为“淮东第一观”。
欧阳修在大明寺侧建平山堂,成为文坛佳话,更是儒佛文化的交汇点。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他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因为天资聪颖,刻苦勤奋,往往书还没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他的叔父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后来,欧阳修成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时,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在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到: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日暮钟声,岳阳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诗文中充满惆怅之意,对前途茫茫无知。
因为时常闲游山水,便与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滁州知府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字生动,语言精美。眼前的山水,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于优美的景色,身心愉快,舒适安闲,安住在详和的生活。这里,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
欧阳修的感情能从新政失败的阴影中很快调适过来,应该说与智仙和尚的交往分不开的。尤其智仙和尚建的亭子(醉翁亭),成为滁州太守疗伤的地方。
1048年,欧阳修转任扬州知府。上任后不久,在蜀冈大明寺建平山堂。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云:
平山堂在蜀冈上,《寰宇记》曰:邗沟城在蜀冈上。宋庆历八年二月,庐陵欧阳文忠公继韩魏公后守扬州,构厅事于寺之坤隅。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名曰平山堂。寄魏公书有云:“平山堂占胜蜀冈,一目千里。”谓此。其时公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湖折荷叶,遣妓取花传客,事载诸家说部中。
据《避暑录话》记载,此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均能隐约可见;并记述:“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去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浸夜,载月而归。”《避暑录话》的作者叶梦得在哲宗绍圣初,中进士后曾在六、七月之间到平山堂。他看到环堂四周“老木参天”,并有竹子千余竿,大如椽,将阳光都遮掩了。当时大明寺有一位八十余岁的老僧,当年曾经见到欧阳修,他对欧阳修筑建平山堂,与寺僧交往等等往事,历历在目。另据《墨庄漫录》记载,欧阳修在大明寺平山堂还亲自种植柳树一株,人谓之欧柳。欧阳修还为此作词一首《朝中措.平山堂》: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文中有“手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再据《艺苑雌黄》记载,一日,欧阳修送刘贡父守淮扬,作长短句云∶“平山栏,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平山堂望长江南岸诸山较近,有人认为这是欧阳修“短视”。此事被苏东坡引为笑料,因赋《快哉亭》,及其事云∶“长记平山堂上,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可见,欧阳修当时在大明寺内筑建平山堂,乃为时人所注目;而与佛教高僧的结交往来,也成就了一段儒释文化交相辉映的佳话。
当然这并不代表欧阳修崇信佛教,后来,反而做了不利于佛教的一些事。欧阳修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八月,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在编撰史料中,就删除掉有关佛教纪事二百余则。
南宋·志磐《佛祖统纪》中讲到这件事:
……(唐太宗建寺、斋僧、施僧之事,)事见《旧史》,欧阳《新书》并删去之。铠庵曰。君举必书,故曰史。史者,所以记当时失得之迹也。以故恶如弑君必书,丑如蒸母必书,岂以其丑恶而不之记耶?是知修史者,不没其当时善恶之事,斯可为信史也。昔范晔著《汉书·西域传》始论佛法,陈寿志《三国》,则忽而不录;唐太宗修《晋书》,于沙门高行时有所取;魏收于《北史》著《佛老志》;李延寿于《南史》作《顾欢传》,凡帝王公卿毁赞佛老者,莫不悉载。其于二教之偏正优劣,当年今日,未尝不明识所归。欧阳氏之修《唐书》《五代史》也,于佛老之事则删之。夫《唐书》,唐家之正史,非欧阳之私书也,借使不足法,论之可也,岂当以己所不好而悉删之耶?是知无通识者,不足以当修史之任也。夫佛法之取舍,大较系乎人之好恶。韩、欧、司马始不好佛,遇事立言,必有诋诃。及退之问道于大颠,永叔闻法于圆通,君实广文中子之言而作禅颂:“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禅颂六章》见《司马公文集》)是三贤者,始恶而终好之,惜乎,闻道之晚,而其先出之言莫可收也。吁,佛法之取舍,果在於人之好恶,可不审乎哉!”
志磐禅师说的有道理。“君举必书,故曰史”,皇上的一举一动都要记录下来,是非是由后人评说的,虽丑恶事亦必书之,虽贤者亦不为讳,这才能称得上是史官的作为。欧阳修怎么可以单凭一己之好恶为进退,心鲠夷夏之辩而治史乎!故欧阳虽得号为文坛大家,而治史终当远逊于班迁!
欧阳修对佛教的态度可见一斑。另据宋笔记《道山清话》(无名氏)载:
一长老在欧阳公(修)座上,见公家小儿有名僧哥者,戏谓公曰:“公不重佛,安得此名?”公笑曰:“人家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名为小名,如狗、羊、犬、马之类是也。”闻者莫不服公之捷对。
另,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也说:“公(欧阳修)幼子小名和尚。”
看来,欧阳修对佛教不屑一顾,甚至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僧”(和尚),含有轻贱之义。但他与另一位禅师契嵩相识相交,似乎对佛教有所觉悟了。
契嵩禅师七岁出家,十九岁悟道,深得仁宗赞叹,宠赐封号为“明教太师”。当时欧阳修以儒家的立场,毁谤佛法,并有多人响应。契嵩禅师著书立说,加以驳斥。当欧阳修看到禅师的文章时,被折服,说道:“不意僧中有此龙象。”于是前去拜望,见到明教禅师后,不觉肃然起敬,说道:“以前我不知道佛的奥妙,毁谤佛法,现在我完全醒悟了!”
志磐禅师《佛祖统纪》卷四五也记载了欧阳修与佛门的因缘事:大致在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游庐山谒祖印禅师之后,他对佛教禅宗的态度便有所改变。据《佛祖统纪》记载:谏议欧阳修为言事所中,诏狱穷治,左迁滁州。明年将归庐陵,舟次九江,因托意游庐山,入东林圆通,谒祖印禅师居讷,与之论道。师出入百家,而折衷于佛法。修肃然心服,耸听忘倦,至夜分不能已。默默首肯,平时排佛为之内销,迟回逾旬不忍去。
以上记载事实的时间跨度有的较短,有的稍长。伴随着欧阳修的仕途之路,对佛教的态度,他排斥过,矛盾过,也同情过,尊重过,甚至赞叹过。欧阳修到了晚年,根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说:“欧阳文忠公平生诋佛、老,少作《本论》三篇,于二氏盖未尝有别,晚罢政事,守亳将老矣,更罹夏患,遂有超然物外之志。”此时的欧阳修似乎对儒家佛家一视同仁了,再无分别。
平山堂在咸丰年间毁于兵火,现存建筑为同治九年(1870)方浚颐和重建。民国四年(1915),运使姚煜重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953年、1979年、1997年进行了大修。平山堂与大雄宝殿相毗邻,面南而建,五楹,七架梁,硬山屋顶,西南设卷棚,北有短廊与谷林堂相接。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阳公的轶事。堂前朱漆红柱上有清太守伊秉绶所作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上联以山喻人,显现当年高朋慕名而至,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借《醉翁亭记》中句,表现欧阳修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
几度风雨,几度沧桑。我们站在平山堂前,透过宋瓦清砖,婆娑的树影,看到平山堂里觥筹交错,一侧的大明寺却晨钟暮鼓,清静无为。江南的清风细雨冲洗着世间的凡尘俗情,却书不尽“文章太守”的情怀和佛缘。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