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慈悲观
菩萨的慈悲观—一 海涛 辑
1.若见众生受大苦恼,生于悲心,随其己力而为除断,愿诸众生悉令安隐。
2.菩萨因慈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修三十七品,因三十七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菩萨若施于怨憎者,慈因缘故;若施苦者,悲因缘故;若施有德者,喜因缘故;若施眷属、兄弟、僮仆,舍因缘故。是名菩萨因智能施。
4.修慈悲心,能坏欲界所有烦恼。
5.菩萨观察受苦众生,有百一十。为除是苦,修集大悲。
6.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在何处?当言住于大悲。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故名大悲。
7.菩萨修集是无量心,得现在乐,能令众生远离苦恼,得无量无上功德之聚,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8.菩萨摩诃萨先修慈心;为调众生故,次说软语,为破恶业故;见诸众生受恶业者,心不怖畏,生救护故。
9.菩萨慈心为诸众生坏恶心故,修集慈心;能利众生,心无悔恨;常修集故,得现世乐。是故如来说慈功果,毒不能害刀不能伤,眠无恶梦,诸天拥护。舍此身已,得生初禅。
10.菩萨摩诃萨有五因缘,为诸众生受大苦切,心无愁恼:
一者、有大勇健力故;二者、修集无愁故;
三者、勤善方便健精进故;四者、智能力健故;
五者、专念修悲心故。
11.菩萨常以四事因缘名为大悲:
一者、谛观众生受苦因缘甚深难解;二者、无量世中修集;
三者、至心修集;四者、以至心故,为于众生不惜身命。
以是四事因缘故,能为众生劳谦忍苦,受于苦身。是故菩萨名净大悲。
菩萨的慈悲观—二 海涛 辑
1.菩萨摩诃萨不具五事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者、不发菩提之心;二者、不得怜愍之心;
三者、不勤精进;四者、不敬重戒;
五者、不知一切世事。
2.如是菩萨能观众生及以法相生于大悲,不能观察无缘之相生于大悲,是故不得名为大悲。如来能具如是三种故,名大悲菩萨。
3.菩萨修集大悲故,得身寂静、得心寂静。以是身、心寂静因缘故,能破众生所有烦恼,住于净地、一子之地,于诸众生爱之如子。
4.菩萨以大悲因缘故,为诸众生勤行苦行,心无悔退。如声闻道,悟四谛时,受无漏乐;菩萨修悲亦复如是。
5.菩萨修悲但为众生,不为自身;修悲因缘,菩萨乃至不惜身命及外财物;修悲因缘,舍身、受身,终不毁失如来禁戒,难得三昧即能得之,难得智能即能得之。
6.是故如来于经中说:「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在何处?当言住于大悲。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故名大悲。」
7.菩萨修集是无量心,得现在乐,能令众生远离苦恼,得无量无上功德之聚,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8.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菩萨戒者,能为一切众生仆使。若为众生之所瞋骂、打害、劫夺,则生慈心。若见众生厚重烦恼,发怜愍心,为欲破坏众生烦恼。
9.菩萨系心思惟诸善方便,于诸众生心无奸曲,任力所能施众生乐,不求恩报,不怀瞋恨。
10.为坏众生瞋恼心故,思惟方便,知恩、念恩。无有求者,先意行施。若己所有不施求者,不得成就菩萨禁戒。
11.求者三至,若不施者,是名犯重。不犯者,若以方便善语慰喻,令彼求者不生恨心。
12.求者二种:一者、贫穷,二者、邪见。不施贫者则便得罪,不施邪见则不名犯。若不犯者,是名善行。
菩萨的慈悲观—三 海涛 辑
1.怜愍者有五因缘:
一者、受苦众生,二者、行恶众生,三者、放逸众生,
四者、邪见众生,五者、乐烦恼众生。
一、受苦众生者,常受苦恼,乃至无有一念之乐。是名受苦。
二、又有众生,虽不受苦,造身、口、意十恶业道,如十六恶律仪。是名行恶众生。
三、复有众生,不行恶业,不受苦恼,贪着五欲,耽乐嬉戏,贪爱己身,不修善法,是名放逸。
四、复有众生,不受苦恼,不行恶业,亦不放逸,为求解脱非因见因、非果见果。是名邪见,如外道等。
五、复有众生,不受苦恼,不行恶业,亦不放逸,亦不邪见,具烦恼系,烦恼障故,不修善法。是名怜愍因缘。以是因缘,怜愍之心遂得增长。
2.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有七种。何等为七?
一者、无畏,二者、真实,
三者、不愁,四者、不求,
五者、不爱,六者、广大,七者、平等。
一、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无所畏故;修三业善,为破众生诸恶业故,是名无畏。
二、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非烦恼爱故,非法住,非毘尼住,非妄语,不教化于非处,是名真实。
三、菩萨摩诃萨以怜愍故,为诸众生勤修苦行,心无忧悔,是名不愁。
四、一切众生不求菩萨,而诸菩萨自修慈心,是名不求。
五、菩萨摩诃萨修怜愍时,于诸众生无有贪心。无贪心者,不求恩报及慈心果,是名不爱。
六、菩萨修慈设有众生打骂恼害,终不舍于修慈之心,是名广大。
七、菩萨修慈不为一人,普为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法界,是名平等。是为七法。菩萨具足如是七法,名为菩萨至心清净。
菩萨的慈悲观—四 海涛 辑
1.学菩萨戒者当修二事:一者、慈心,二者、信心。菩萨修集如是二法得信解心。
2.菩萨受持菩萨戒者,至心专念自省己过,不讼彼短。见行恶者,心不瞋恨;见破戒者,心生怜愍,无有瞋恼。
3.菩萨受行忍辱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断爱恚故。
4.菩萨摩诃萨若为众生所打骂时,作是思惟:
一、缘我是身造作恶业,今自受报,云何于彼而生瞋恚。我亦不求是苦烦恼,今若不忍后复增多,不忍辱者是则名为苦烦恼因。
二、我所受身及诸烦恼,非众生过自是我咎,若有恶事实不乐受,今若不忍便是自作,若自作者复当自受生死性苦,身若受苦云何不忍。
三、声闻、缘觉为自利益尚修忍辱,何况我今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而当不忍?我若不忍,不得具足菩萨禁戒,修八正道,得无上道。
5.菩萨修集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有三种:一者、众生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
一、众生缘者,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谛观一切三聚众生:(一)受乐,(二)受苦,(三)受不苦不乐。
(一)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观受乐者,令其增长;
(二)观苦众生,灭苦生乐;
(三)观不苦不乐者,断除苦、乐,令得涅槃。是名众生缘。
二、法缘者,菩萨摩诃萨唯观法相,不作众生相:「若我修慈无众生者,唯得离苦,谁得受乐?」是名法缘。
三、无缘者,舍众生相及以法相,增长慈心。是名无缘。如慈余三无量,亦复如是。
6.菩萨摩诃萨若因众生修无量心,当知是心不异外道,亦与声闻、辟支佛共。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合则为悲,是故菩萨名为大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